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政策·实务·案例-第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以“雁行模式”,实施外贸主导型经济。20世纪30年代,日本的一位学者赤松要在他的一篇题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综合原理》的文章中提出了著名的“雁行模式”。赤松要指出:日本的工业化是遵循着“雁行模式”发展的,即日本作为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由于国内的资源与市场的约束,只有主要依靠对外贸易,向工业国输出消费性需要,并进一步带动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上述过程绘成图像,犹如雁群列阵飞行,故称其为“雁行模式”。

    为了摆脱被动的境地,后发展国家进行了长期艰苦的努力,它们所采取的主要方式即是所谓的“进口替代”——发展本国的制造业替代国外工业制成品进口,减少对发达国家的依赖。然而,在众多实行“进口替代”的国家中,日本是佼佼者而其他许多的发展中国家却仍在艰苦跋涉,有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甚至中途夭折。日本脱颖而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仅就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方式的角度看,实施“外贸主导型”对外开放是日本成功地通过“雁行模式”跻身于发达国家的关键。日本在追赶西方发达国家的过程中,长期坚持发展对外贸易而限制外资进入的方式。在工业化进程中,日本由于采取并坚持“外贸主导型”的开放参与全球化,取得了很大的收益。

    (2)“外贸主导型”的收益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对外贸易的发展带动了国内经济产业链的发展与延伸。日本工业化初期,主要对外输出丝绸、棉纱、棉布等消费品,换取工业国的纺织机械等生产资料,用西方先进的纺织机械装备本国的纺织工厂。进一步,日本对进口纺织机械进行替代性生产,从而带动了日本的机械工业的发展。机械工业的长足发展,依次带动了钢铁工业、机电工业等行业的发展。对外贸易起到了国内产业发展的火车头的作用。其次,也许更为重要的是:外贸主导型的对外经济开放,有利于日本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超越。外贸主导型的对外经济开放,从另一个意义上也可以说是政府主导的对外开放。日本通过对外贸易获取的外汇购买先进工业国家的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推广,使日本逐步摆脱了对西方先进工业国家的经济、技术依附关系,逐渐建立起推进本国工业自主发展的技术基础,特别是建立了本国的技术研究、开发体系。而这对于一个后发展国家实现工业化与赶超先进国家是至关重要的。

    (3)需要从拉美和东南亚国家身上吸取什么教训。日本是后发展国家成功地参与经济全球化、实现工业化赶超的范例。而与日本相比,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就没有那么幸运了。除去其他方面的原因,仅就参与全球化的方式看,多数发展中国家走的是一条“外资主导型”开放道路。所谓“外资主导型”的对外开放,即依靠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和开放国内市场等比较优势吸引大量外国,主要是西方发达国家及大型跨国公司的资本进入,带动本国的经济发展。在这方面拉丁美洲国家如巴西、阿根廷,以及东南亚地区的某些国家是十分典型的。

    引进外资对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具有有利作用,但这种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方式的负面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而且随着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程度以及参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外资主导型”的对外开放的负面作用就会进一步显露出来,成为制约其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甚至损害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未来。

    拉丁美洲和东南亚国家的“外资主导型”的对外开放,其负面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国际垄断资本控制受资国经济,形成大量的利润转移。跨国公司并不是全球公司,目前世界上的跨国公司绝大部分为西方的尤其是美国的垄断资本集团所拥有。拉丁美洲国家的经济生活在很大程度上为美国资本集团所拥有的跨国公司所控制和支配,通过独资、合资和其他形式,美国公司直接或间接地控制了拉美70%以上资源开发和原材料生产。直接投资虽然促进了拉美的经济繁荣,但掌握着拉美经济命脉的跨国公司每年都要把大量的利润汇回母国,造成了经济剩余的大量转移,出现了“增长而不发展”的奇怪现象。其次,对外资的依赖造成长期困扰发展中国家的严重的债务危机。从80年代开始,由于外资进入造成的债务问题首先在拉美发展中国家普遍暴露,形成了拉美的第一次债务危机。此后虽经多方努力,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拉美和非洲国家的债务问题日积月累、愈演愈烈。到2000年底拉美国家积欠的外债总额已从1974年的93亿美元增加到7508。6亿美元,其中墨西哥、巴西和阿根廷三国的债务达5452亿美元,占拉美地区外债总额的72。6%。债务问题现在是妨碍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的一只拦路虎。第三,也许是最重要的问题是:外资主导型的开放经济不利于受资国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不利于发展中国家产业的技术升级。与外贸主导型的开放不同,外资主导型的开放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是跨国公司主导的开放经济。跨国公司投资于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当地的廉价劳动力,而在投资和建厂时都非常注意对自己技术的保护。这种由外资进入引发的国际经济的交换中,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看,只是其劳动力参与了国际资本循环,而没有或很少有先进技术的沉淀。在技术方面,发展中国家至多搞一些配套与维护,用中国的话说就是:给别人“打工”,而长此以往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的技术开发,特别是自主开发的能力就会大大降低。

    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客观的趋势,是任何国家都回避不了的现实。加入全球化可能使后发展国家获得一次机会,也可能使发展中国家跌入发展的陷阱。是把握机会还是跌入陷阱,取决于对于全球化的认识正确与否,取决于参与全球化的方式正确与否。在这方面,日本成功参与全球化的历史经验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在参与全球化进程中遭遇失败和挫折的教训,都值得我们吸取。

    案例思考:日本128年中从后发展跨入发达的成功经验及其启示。

    【思考与练习】

    1。简要说明西方传统理论关于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思想?

    2。对外贸易有哪些动态间接作用?它们是否都能起积极的作用?为什么?

    3。简要说明进口替代战略模式?

    4。简要说明出口导向战略模式?

    5。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6。“像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这样的国家之所以没有通过贸易带动经济的增长是由于它们实行了内向的进口替代发展战略。如果它们能够实行贸易改革,调整贸易战略,转向外向的出口导向发展战略,贸易就一定能够推动经济的发展。”请讨论。

9。1 国际劳动力流动与国际经济贸易() 
【引子】(我们)必须理解什么造就了美国。

    ——乔治·W·布什(美国总统)评价美国新的移民法

    为了集中研究商品贸易的基础和影响,贸易理论中一般假定生产要素在国际间不流动。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在现实生活中,生产要素不仅在各国之间流动,而且通过改变各国的经济结构而对贸易模式和贸易量产生很大的影响。另外,作为一种特殊商品,生产要素国际流动的本身会对各国要素市场的供给、需求和社会福利产生影响。

    9。1。1国际劳动力流动概况

    一般来说,劳动力的国际流动指的是劳动者可以自由跨越国界在不同国家寻找合适的工作机会。劳动力国际流动的条件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劳动者必须可以在国内外劳动力市场上自由选择;同时这种流动的目的一定是要寻找工作机会,即经济目的。它主要有移民和外籍劳工两种形式,其中“移民”即不是因为战争或其他原因的移民,而是通过办理一定的手续合法移民到其他国家。“外籍劳工”是指到外国临时工作,劳务输出就是一种重要的国际劳动力流动形式。

    劳务输出是指劳动者通过签订劳动合同,以一定形式的组织机构派遣到国外工作。这种劳动力移动的主要目的也是获得经济利益,合同履行完毕劳动者回国,所以他们在合同限制、停留时间、社会福利等方面与移民都有着本质区别。劳务输出也可按提供劳务的内容分为生产性劳务输出和服务性劳动输出,前者是指劳动力在工农业生产部门提供劳务,而后者主要是为物质生产和直接消费等方面提供服务。发展中国家的劳务输出主要集中在生产性服务和消费服务等方面。因为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整体素质较低,一般从事技术含量低、投资不大、对劳动力技术要求不高的工作。印度、巴基斯坦和菲律宾等国家都是劳务输出的大国,有些国家劳务输出已经成为国家的经济支柱。

    发达国家的劳务输出主要是科技人员、高级管理人员和熟练劳动工等直接参与物质生产服务的高层次人才。国际工程承包也是劳务输出的重要形式,发达国家在国际工程承包方面也具有独特的优势,因为它们的工程承包公司规模大、资本充足、技术先进、人员素质高,而国际工程承包的对象一般都是大型基建项目,所以发达国家的公司可以得到更多的工程承包合同。虽然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工程承包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并不能改变发达国家在此方面的主导地位。

    【相关链接】国际劳动力流动的发展史

    从历史上来看,早在4万—5万年以前世界上就开始出现人口迁移。国际劳动力的流动大概可分为三个阶段:(1)19世纪中叶以前。早期大规模人口迁移开始于发达国家的殖民扩张。15世纪以来,大量的非洲人被贩卖到美洲。有大部分黑人奴隶在运输途中死亡,但是到达目的地的人口数量也超过了1000万。(2)19世纪下半叶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而后随着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的发展、欧洲人口的急剧增长以及经济自由发展思潮的影响,欧洲的人口迁移规模很大。1900—1910年间,移民人口达到900万,每年大约有100万。英国工业发展时期所需的庞大劳动力队伍至少一半是由移民组成;同一时期欧洲人大量移民美国——一个后起的完全移民国家。(3)第二次世界大战及以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劳动力的流动开始进入一个新的*。为了躲避战乱,欧洲和亚洲的很多人口产生了大规模的迁移,同时许多新兴国家的产生也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的移民。经过二战后的重建和50多年的发展,世界上已经形成几个集中的劳动力市场,其中包括北美劳动力市场、中东劳动力市场和欧洲劳动力市场。

    9。1。2国际劳动力流动的成因

    国际劳动力的流动是十分复杂的。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巴格瓦蒂(J。N。Bhagwati)认为,在商品、资本和劳动力三者的国际流动中,劳动力的国际流动是最困难的,特别是大规模的劳动力流动,如移民。在现代条件下,劳动力很难像大规模资本流动那样容易地进行。劳动力的国际流动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但主要还是经济因素。劳动力的流动会对劳动力市场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一国经济的发展。从经济学的意义上看,移民的主体是劳动力在各国间的移动。

    影响移民的因素很多,主要归结为两类:一类是拉的因素,另一类是推的因素。拉的因素包括:较高的生活水平和良好的教育设施等。就较高的生活水平而言,它几乎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居民向发达国家移民的主要拉力。人均收入水平的巨大差异构成了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居民的吸引力,发达国家良好的教育设施构成了对发展中国家年轻人的又一个重要吸引力。从推的因素看,包括人口过多,就业机会相对过少等。因此,一些有潜力的人希望到有希望得到较满意的工作机会的国家去,以期解决收入水平低、工作机会少,竞争激烈而用武之地较少的问题。

    移民或劳动力的流动与世界经济的变动周期,特别是移入国经济状况关系密切。当经济不景气时,流入国需要的劳动力要少一些,从而对流入劳动力的忍受能力要弱一些;相反,经济上升时期,需要的劳动力要多一些。因此,这种流动会随着经济状况而在流动方向上有所变化,其中政府政策越来越成为劳动力流动的调节力量,比如一些国家政治局势不稳定或与政府持不同政见也会导致某种移民。但是无论何人,到新的国度面临的首先是生存问题。

    9。1。3国际劳动力流动的经济学福利分析

    我们假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