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政策·实务·案例-第5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周期性失衡

    这是指由于经济周期的更替而引起的国际收支平衡。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周期一般会经历四个阶段,即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处于不同阶段,对国际收支的影响是不同的。当处于繁荣阶段时,国内经济活跃,国内投资与消费需求旺盛,对进口的需求也相对增加,同时较高的通货膨胀率又使其出口日渐困难,这就常常会使其国际收支出现逆差。而在衰退、萧条阶段,国内经济不景气,居民收入、投资萎缩,社会总需求下降,进口需求也相应下降,同时通货膨胀率相对较低,加上政府竭力开辟国外市场,实行商品倾销和外汇倾销政策,往往有利于国际收支的改善,出现顺差。

    3。收入性失衡

    这是指由于国民收入(经济)变化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经济周期的更替或经济增长率的变化等,会引起国民收入的变化,从而影响国际收支。在市场经济国家,除了经济周期(亦称商业循环)的不同阶段会引起国民收入的增减外,国民收入的变化主要受经济增长率高低的影响。经济增长率高则国民收入增加,反之则国民收入减少。国民收入的增减会引起国际收支的失衡。

    一般来说,当一国国民收入增加时,会引起需求扩大,贸易和非贸易支出增加,从而造成国际收支逆差;反之,如果一国的国民收入减少,国内需求下降,引起物价下跌,则出口增加,贸易和非贸易支出减少,使逆差逐步减少,甚至出现顺差。

    4。结构性失衡

    这是指由于国内经济、产业结构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的变化所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结构性失衡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国民经济和产业结构变动的滞后和困难所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比如,一国的国际贸易在一定的生产条件和消费需求下处于均衡状态。当国际市场发生变化、新产品不断淘汰老产品、新款式高质量产品不断淘汰旧款式低质量产品、新的替代产品不断出现的时候,如果该国的生产结构不能及时根据形势加以调整,那么,其原有的贸易平衡就会遇到破坏,贸易逆差就会出现。反之,调整及时,就可能出现贸易顺差。其二是因一国的产业结构单一,或其产业生产的产品出口需求的收入弹性低,或出口需求的价格弹性高而进口需求的价格弹性低所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

    5。货币性失衡

    这是指由货币对内价值的高低所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在一定汇率下,由于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原因,一国商品的货币成本和物价水平与其他国家相比发生了变化,这也会引起国际收支失衡。一国在某一汇率水平下,由于通货膨胀(货币供应量过分增加或货币增长速度过快),物价普遍上升,使其商品的货币成本与物价水平相对升高,从而使出口商品的成本增加,国际竞争能力减弱,必然导致出口商品减少,而由于外国商品的价格与国内物价相比显得较低,进口商品的竞争性增强,进而造成国际收支逆差。反之,如通货紧缩,则发生国际收支顺差。

    以上是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类型,并不是全部。如资本的国际流动、国际国内物价变动等,都可能造成国际收支的失衡。但是,一般认为,结构性失衡和收入性失衡具有长期、持久的性质,而被称为持久性失衡。

    13。4。3国际收支失衡对一国经济的影响

    国际收支不平衡情况经常发生。巨额、持续的国际收支逆差或顺差,不仅影响到一国对外经济的发展,而且会通过各种传递机制对国内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产生影响。

    持续巨额的国际收支逆差会造成外汇短缺,引起外汇升值的压力。如果该国货币当局不愿出现本币贬值,就必然耗费国际储备进行调整和干预。这样,一方面会造成本币供应的缩减,影响本国的生产和就业;另一方面国际储备的下降,削弱了该国的金融实力,会对其在国际上的信誉造成损害。如果该国货币当局任由汇率自由浮动,则本币汇率大幅度下跌会削弱该国货币在国际上的地位,造成金融市场的波动。长期、巨额的国际收支逆差还会造成大量的对外负债,使该国的出口创汇主要用于偿债付息,影响该国必要生产资料的进口,使国民收入的增长受到抑制。

    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长期、巨额顺差时,也会给国内经济带来不良影响。由于顺差会产生国际储备结余,外汇持有者的兑换要求会迫使本国货币当局增加货币的投放。持续的国际收支顺差,还会提高该国的支付信誉,吸引国际资本的流入,从而增加货币存量。这些都会导致国内总需求和总供给的不平衡,加剧国内通货膨胀。另外,顺差会使外汇市场上的外汇供大于求,造成本币升值,从而会削弱该国的出口竞争力。同时,一国的顺差意味着其他国家的逆差,必然影响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导致贸易摩擦,不利于国际经济关系的协调发展。

    当然,由于逆差对国内经济的不良影响更大,所以各国对此更加重视。但对长期的国际收支不平衡,无论是逆差还是顺差,各国都必须采取措施进行调节。

13。5 国际收支调整理论() 
国际收支的调整理论是随经济形势的变化与思潮的更替而发生演变。最早的国际收支调整理论可追溯到18世纪大卫·休谟的“价格…铸币(现金)流动机制学说”;到了现代,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金本位制崩溃,各国国际收支陷入了极度混乱的局面以后,经济学家对国际收支进行了新的理论探索,如国际收支的“弹性论”、“乘数论”、“吸收论”、“货币论”等,这些理论大大地丰富了国际收支的理论分析,也为货币当局调整国际收支的行为提供了重大的理论依据。下表所示为国际收支各种理论形成时间及其代表人物。

    13。5。1传统的国际收支理论:价格…铸币流动机制

    价格…铸币流动机制是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人物大卫·休谟(HomeDavid)1752年提出的,被视为第一个系统分析国际收支运动规律的理论学说。更重要的是,他在100多年后的国际金本位制度(1880—1914)下受到广泛推崇和运用,达到鼎盛时期。

    休谟认为国际收支可以自动实现平衡。如果进出口数量主要取决于国内外商品的相对价格,就实现了由以下四个环节相互衔接而成的价格…铸币流动机制:(1)物价水平与进出口数量;(2)国际收支与黄金数量;(3)黄金准备与货币供给量;(4)货币供给量与物价水平。该机制的作用过程可以简要概括为:

    国际收支逆差→黄金输出→货币供给量减少→物价水平下降→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国际收支改善→黄金输出放缓,直至国际收支平衡→黄金停止输出,货币达到新的均衡。

    国际收支顺差→黄金输入→货币供给量增加→物价水平上升→出口减少,进口增加→国际收支改善→黄金输入放缓,直至国际收支平衡→黄金停止输入,货币达到新的均衡。

    虽然在逻辑推理上近乎完美,但是理论与现实相脱离的局限性始终存在。休谟主张通过内生经济力量,使货币按真实需要在各国均衡分配,这实际上就剥夺了各国采取独立货币政策的权利。而且所谓的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即是要求各国必须付出(逆差时)国内经济紧缩或(顺差时)膨胀的代价,以牺牲内部稳定来实现外部均衡,这显然很难得到政策制定者的赞同。

    13。5。2国际收支调整的弹性论

    弹性论主要由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家琼·罗宾逊(JoanRobinson)在马歇尔微观经济学和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种适用于纸币流通制度的国际收支理论。该理论围绕着进出口商品的供求弹性来阐述国际收支问题,因而被称为弹性论。

    1。弹性论的前提假定

    弹性论把汇率水平的调整作为调节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基本手段,在分析汇率变动对国际收支的调节之前做了三个前提假定:(1)非充分就业,从而贸易商品的供给几乎为无穷大;(2)没有资本流动,国际收支等于国际贸易收支,即国际收支出口商品值——进口商品值。(3)其他一切条件(利率、其他商品价格、国民收入、偏好等)不变,只考虑货币贬值对进出口商品的影响。弹性论的特色之一是,假定进出口商品的供给有完全的弹性。弹性大,说明进出口商品价格能在较大程度上影响进出口商品的供求数量;弹性小,说明进出口商品价格变化对进出口商品供求数量的影响小。

    2。弹性论的主要内容

    本币贬值对贸易收支逆差的改善主要看贸易值变化的大小。一国货币贬值,会使出口商品以外汇表示的价格下跌,从而增加出口;同时会使进口商品以外汇表示的价格提高,从而抑制进口。但贸易值变化的大小,不仅取决于进出口价格的变化,还有赖于进出口数量的变化。只有当商品数量的增长率大于出口价格下跌的比率时,出口值才会增大;同时,进口需求有弹性且大于零,进口值才会减少;其结果才能是出口值大于进口值,贸易收支才会得到改善。这表明,在进出口供给有完全弹性的条件下,货币贬值能否改善贸易收支是取决于进出口需求弹性的。

    如果以Dx表示出口需求弹性,Di表示进口需求弹性,它们的组合结果不同,对贸易收支的影响也不同:

    (1)Dx+Di﹥1,货币贬值有利于改善贸易收支;

    (2)Dx+Di=1,货币贬值对贸易收支不发生作用;

    (3)Dx+Di﹤1,货币贬值将使贸易收支逆差增大。

    其中,Dx+Di﹥1称做“马歇尔…勒纳条件(Marshall…Lernercondition)”。如果该条件能够实现,即本国和外国的需求价格弹性很大,则商品供给对价格变化反应敏感,受价格因素干扰大,经常项目收支状况会因货币贬值得到改善。

    但实际上,在短期内,贬值并不能立即引起贸易数量的变化,从实际汇率变动到贸易数量的变动需要一段时间。这是因为掌握市场信息、扩大贸易品产量等都需要时间。在这段时间内,贬值并不能带来贸易收支的改善,反而可能导致其恶化。学者们将这种现象称为J曲线效应(J…curveEffect)。

    3。弹性论的评价

    弹性论反映了世界市场的一些实际情况,尤其是纠正了货币贬值一定能改善贸易收支的片面看法,指出只有在一定的进出口供求弹性条件下,货币贬值才能改善贸易收支,这一直到目前仍具有现实意义。

    但弹性论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首先,它是建立在局部均衡分析的基础上,只考虑汇率变动对一国贸易收支的影响,而假定其他条件保持不变。但实际上收入水平、支出政策等都会对国际收支产生重大影响,货币贬值会对收入产生直接影响。其次,假设各国贸易商品的供给弹性趋于无穷大,这和实际情况也有很大差异。各国的供给弹性都是有限的,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往往表现为供给不足,供给弹性很小。再次,弹性论没有考虑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在资本流动规模巨大的今天,其局限性就表现得非常突出。最后,在应用该理论时,还存在技术上的困难,即弹性值难以计算的问题。这不仅在于进出口商品有很多种,而且在于弹性值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

    13。5。3国际收支调整的吸收论

    吸收论(AbsorptionApproach)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西德尼·亚历山大(SidneyAlexander),他在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上于1952年提出此理论。该理论从凯恩斯的国民收入方程式入手,着重考察总收入与总支出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国际收支调节的相应政策主张。

    1。吸收论的前提假定

    吸收论有两个重要假定:(1)假定贬值是出口增加的唯一原因,贬值后进出口价格会等比例上涨,从而导致国内物价水平提高,总吸收水平下降,国际收支改善。(2)假定存在生产要素转移平滑机制,即生产要素由非贸易品部门向贸易品部门的转移是平滑进行的。

    2。吸收论的主要内容

    (1)基本理论。按照凯恩斯的理论,国民收入与国民支出的关系可以表达为:国民收入(Y)国民支出(E)。

    在封闭经济条件下:

    国民支出(E)消费(C)+投资(I)+政府支出(G)国民收入(Y);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需把对外贸易考虑进去,则有:

    国民收入(Y)消费(C)+投资(I)+政府支出(G)+'出口(X)——进口(M)';

    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