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瞬息浮生,一场大梦。
第一百五十九章 今宵好向郎边去()
大梁承渝元年;终究是个不同寻常的年份。新年刚过;南唐那边便传来消息;说南唐的皇太后薨逝了皇太后薨逝不到三月丧期未过;南唐的皇后也随之而去。
南唐国主昏聩,但皇太后却是个利落的女人;为了保住风雨飘摇的南唐江山;皇太后做主让南唐国主娶了江东第一门阀陈家的女儿陈柔为妻,陈柔不仅身份高贵;且有殊色,时人将她和其妹陈妩称之为江东双姝。
皇太后眼光果然独到;这陈柔自从做了皇后以来,温良恭俭;体贴小意,和元宗李瑾琴瑟和鸣,时人传为一段佳话。
江东的门阀之间姻亲关系更为复杂繁多;基本上所有的高门大族之间都有联姻;因此南唐皇室以陈柔为纽带牢牢地将门阀笼络在自己周围。
元宗李瑾继位后,每日里填词作曲;又加上陈柔善舞,精通琴棋书画,和元宗李瑾爱好志趣皆一致,因此元宗除了每日应个卯上个朝之外;其他时间都和词曲为伴;耽于享乐;因此这国事都落在了太后的肩上,皇太后劳心劳力,忧思过度,终是体力不支,因而年仅五十便薨逝了,如今的南唐主庸国疑,外有大梁虎视眈眈,这样的情况,需要太后来稳定局面,可太后却在这个节骨眼上撒手人寰,南唐上下一片哀痛。
这边大家还沉浸在痛失贤太后的哀痛中,却未曾料想到,皇后也因为日夜操劳,身子沉重,不到三月便撒手人寰皇后陈柔名如其人,身子柔弱,去年小产之后一直心情郁郁,身体日渐虚弱,又兼之太后新丧,操劳过度,太后丧期未过就去了。
南唐接连薨逝两凤,举国一片哀痛。
按理说,大梁此时应该攻打南唐,但是数年前南唐国主薨逝之后,攻打南唐的惨痛教训还历历在目,因而此番大梁也未敢轻举妄动,想要先观望观望再作打算就在此时,南唐出了个天下皆知的艳闻
这事件的起因是因为一首艳曲,名为菩萨蛮:
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
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
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很明显这是一首裸的偷情词,这首诗是从南唐的青楼里传出来的,自传唱开始便火遍南唐的每一所青楼,甚至都流传到了大梁从行文风格看,这首词的作者不仅文采斐然,而且还有一丢丢的闷骚的风流,立时无数的名妓为此人的才气和风流倾倒,南唐八艳之首的柳章台姑娘甚至还公开放话说,愿以千金与此人春宵一度。
姑娘出钱抢着要和他睡?南唐的男人出离愤怒了,这人是谁?经过大家坚持不懈的查找,终于找到了这首诗的作者,他就是南唐国主元宗李瑾。
大家都傻眼了,两宫丧期未过,陛下就玩的这么开?!皇后陈柔刚死,陛下竟然还能忙里偷闲,在丧期和人在后花园里幽会?尤物惑人忘不得只是这能让帝王冒天下之大不韪,也要见一面的尤物到底是什么样的?
一桩艳闻的女主角,还是让皇帝忘记礼教和与先皇后数十年的情分,沉溺在温柔乡的尤物,整个南唐的男人都想知道他是谁,最后经过多方寻找美人芳踪,大家惊讶地发现,这个人竟然是陈后的妹妹——陈妩。
陈妩就是和陈柔并称为江东双姝的绝色美人,一个刚刚失去妻子的风流国君,一个正是正值双十年华的绝色美人,在灵堂只一眼,就奋不顾身爱上了一个是国君,一个皇后的妹妹,这天下之大,光天化日,他们却不能堂堂正正在一起,只有等夜深人静之时才能偷偷相会,想想就带感啊!
南唐的民间写手们望风而动,一时间恨无缘画堂东这样描写南唐国主和妻妹陈妩不得不说的那些事儿的话本和戏本子如同雨后春笋般在市井间冒了出来将闺阁少妇、风流才子的春心都勾了起来。
这些本子大都语言露骨,插图精美大胆,堪做春/宫/图的启蒙。有的甚至传到了大梁境内,丰富了大梁人民的业余生活,实在是功德一件。
虽然这个时代是个宽容的时代,但毕竟丧期偷情是国主无德的表现,群众对香艳的故事当然是喜闻乐见的,但是孔学的卫道士们可不这样想,太皇太后丧期未过就行男女之事,是为不孝,陈后尸骨未寒便偷情是为不忠,更何况此人还是陈后的妹妹陈妩!简直罔顾人伦,天理不容!!!
儒林愤怒了,因为这件事不断有人上书陛下,要陛下将陈妩归还陈家,以示清白!堵住天下悠悠众口!其中最着名的是江东名士,儒学大家黄问道的谏后主书:里面嬉笑怒骂,刻薄至极,直接将陛下说成是不仁不义,不忠不孝的昏君!
这份奏疏传到梁国,奏疏里面尖酸刻薄,骂人不带脏字的斐然文采让“江都祢衡”陈斯斓也甘拜下风!
南唐国主一向懦弱,耽于享乐,是个于是得过且过的主儿,这份奏疏一上,也被激怒了,将黄问道下了大狱。
黄问道的做法只图自己一是爽快,确实有些不妥,别说是国主了,那封奏疏就算是给寻常人,只要是个有血性的人,都会来找他拼命的。
陛下对黄问道的惩罚却只是下狱,已经算很轻了,且让他好好在里面待着吧。
陛下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大臣们也允许陛下发泄自己的情绪,但有的人有的不该有的情绪,确是万万不能发泄的!
比如当前陛下和小陈后之间不应该存在的恋情现在民间管已经去世的陈柔称为大陈后,管这个还没有册封的陈妩称为小陈后。
大臣们力劝国主将小陈后遣返家中,并且下令民间严禁议论此事,将所有涉及这件事的书籍销毁,然后拿出帝王威严来昭告天下绝无此事!!
可是大臣们未曾想到,陛下拒绝了!!!陛下宁可不要帝王威严,也不能放弃小陈后!
南唐的大臣和元宗杠上了,因为这件事情南唐朝廷每日里乌烟瘴气,朝局非常不稳!
要说这件事情最开心的人,那莫过于大梁群臣了,平白看了一场艳闻好戏不说,还因为此事导致南唐朝堂动荡,实在是非常欣慰了。
如果说,两宫之死并不能成为攻打南唐的理由,那么现在这个已经足以成为理由,毕竟史书中都说了,伐无道,诛无德!
大梁摩拳擦掌还没多久,就乐极生悲了,他们的皇太后在这一年的十月大朝会之际,也撒手人寰了。
他们此次征伐南唐是以伐无道,诛无德为名的,自己自然也不能不顾国丧,强行攻打南唐!周礼中明确表明,国丧期间,陛下要守孝十月,天下缟素,禁演乐,禁刀兵!
不过即便没有这个规定,梁元帝也没有心思去攻打南唐了。毕竟那是他的母亲,他自小父亲早逝,母亲从小含辛茹苦将他和弟弟抚养长大,如今他又岂能为了自己的功业弃母亲于不顾呢?
太后临死之时,地上无恙杨跪着一大堆人侍疾,太后回光返照之时,便让其他人出去,只留下了梁元帝和晋王两人在她跟前交待遗言。
晋王自从两年前世子私造兵器作坊事发,就再也没有回过晋州,陛下说太后身体不好,又非常疼爱幼子,便让晋王在母亲跟前尽孝道,将北厢军暂时交给他人代管。虽然陛下说将晋王扣在京城的目的是侍疾,但明眼人都知道是因为兵器作坊的事情,陛下对晋王起了疑心,才想将他留在身边。
晋王心里怎么想不知道,但他接到陛下侍疾的旨意,非常高兴,千恩万谢地接旨了。
晋王夫妇叩谢皇上隆恩,便在江都住下了,因为前世子赵景轩已经被废为庶人,自然不能再住在皇家,他在江都流浪了几个月之后,就无声无息地消失了,谁也没有见过他。
赵景轩被废后,晋王世子便变成了晋王次子赵景和。相比野心勃勃的赵景轩,赵景和性格温顺,待人有礼,深得陛下和太后得喜欢,太后最后的日子,他每日都陪伴左右,至纯至孝,在江都传为佳话。
那天太后薨逝之前给俩兄弟说了什么,恐怕只有他们三个才知道。不过太子也能猜的出来大概,太后无外乎就是为晋王争取利益,而他那个耳根子软的爹又孝顺的爹,自然会答应。
果然,太后三月丧期一过,陛下就给晋王加封,将他由从二品的御王爷提升为从一品的圣王爷,离正一品的摄政王不过差半个等级了,除此之外还扩大了他的封地,在宫中为他开辟住所。
第一百六十章 君臣父子()
自古以来;只有主少国疑之时;才不得不给皇亲加封,以期其保卫少主,保证权利集中于皇家。若是国君年富力强的;为了保证皇权稳固;鲜有给皇亲加封的。
可如今梁元帝不过知天命之年;年富力强;太子殿下虽然未至而立;但他刚入朝堂便平定汝南叛乱,年及弱冠已经平定西蜀;平日里处理朝政也颇得朝臣赞许,等陛下百年之后;他定会是一位雄才伟略的帝王。因此此加封诏书一出;天下哗然;朝臣们也纷纷上书陛下;请陛下三思。
晋王加封;最不利的人就是太子殿下。这意味着他登基以后,就有个手握重兵的大权臣。但是他竟然没有动静,该上朝还是上朝,上朝看着群臣为了此事和陛下吵架,也是不发一语,好似完全置身事外。
有朝臣也明里暗里试探过太子殿下;太子殿下喜怒不形于色;对外也只是说;陛下的决定都是正确的,让人丝毫摸不清楚他对此事的态度。
对于太子殿下的人前人后不置一词,毫无怨言的态度,梁元帝是看在眼里了。其实从心里,他也不想给晋王加封为圣王,可是有什么办法,太后临死的时候,一共就求了他这件事。老母拉着他的手,边流泪边说,她这就要去了,不能再照顾他们二人了,她这辈子从赵家村的一个普通的村妇,变成母仪天下的太后,她这辈子已经无憾了,唯一有一点放心不下,就是幺子晋王。梁元帝已经是皇帝,普天之下莫非王臣,这天下在没有什么能伤到他。可是晋王不一样,他只是个小小的亲王,梁元帝从小就心疼弟弟,他在的时候自然会护着太子,但若是梁元帝不在了,谁来护着她的幺儿呢?太子殿下虽然嘴上不说,但是心里必定因为周家和景轩的事情怨恨晋王,若是有朝一日他登基为帝了,会放过这个素来与自己不睦的皇叔吗?
梁元帝闻言沉默了,晋王流着泪,求自己的母亲,让她不要再为难皇兄了,即便是做了陛下,也有许多事不能为之,何况太子殿下宽宏大量,日后登基了一定不会对他有什么不利举动的。
太后拉着梁元帝的手,与其说是拉着,不如说是紧紧抓着,仿佛抓着一根救命稻草,梁元帝的手都被她抓痛了,很难想象一个快要逝去的妇人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力气,她睁大眼睛死死地盯着他,眼睛里燃烧着疯狂的绝望的火焰,仿佛他不答应就不能安心上路。
梁元帝看着自己将要仙逝的老母和流着泪哀泣的弟弟,心一软,叹了口气,便承诺母亲,会封晋王为圣亲王,并且承诺永不该封。
得了梁元帝的承诺,太后这才放心地咽下了最后一口气,当天晚上就薨了。
当时的那个时间和氛围让梁元帝骑虎难下,没办法拒绝;后来因为母后逝去,他想起往日种种,思念母亲,想起母后临终的嘱托,又想起这世界上与自己一母同胞的人就晋王一个,因而越发珍惜对幼弟的感情,于是就发了加封的诏书。
后来群臣反对,他自己也静下心来想想,觉得这事情做得对不起阿宴。拥有一个手握兵权又加封圣王的皇叔,对阿宴登基后的统治是极为不利的,这孩子也是个闷性子,这些日子群臣为这件事情在朝堂上闹的厉害,可阿宴这孩子人前人后从未置喙他的诏书,这孩子到底在想些什么呢?
自从两年前,他为了晋王砸了那孩子一砚台之后,那孩子就和他不亲了,以前他遇到什么朝政上不懂的事情还会跑来问他,可现在若是安排给他什么差事,他总是默默办好,再也不会来问他了。仔细想想,这两年,他们父子除了节日的例行聚会,鲜少在一起吃饭,见面也是为了朝政,鲜少一起谈心了
这孩子的性子刚强,像他那个娘。上次打他是因为晋王,此次又是给晋王加封,这孩子肯定是因着上次的教训,怕说了什么不满的话惹的他不高兴,所以才谨小慎微,不敢置喙。
这孩子是他的老来子,他怎么可能不疼呢?可如今他们父子渐行渐远,却也是真的。
梁元帝陷入了沉思。
太子殿下最近在忙着祭祀的事情,这日一下朝就和礼部的大臣一起急着去孔庙查看祭祀事宜,却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