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大家族中原本就不可能比男子还要受重视,她又是嫁出去的,李家再显赫,她嫁得又不是长子长孙,李家姑父虽然权重,位却不高,不至于令周嬷嬷这般折腰。
那么就是有其他的原因?
曼春疑惑不解。
不过这些话总不好说得太直白,她便问道,“我看那周嬷嬷对大姑母也太恭敬了些,都不像平时的她了,她不是仗着老太太向来天不怕地不怕的?怎么还怕大姑母?”
唐曼宁竖着指头嘘了一声,起身看看外头,回来拉着她小声道,“小声些。”
曼春眨眨眼,“怎么了?”
上房传来隐隐的说话声,院子里静悄悄的,唐曼宁拽拽她的袖子,道,“刚才来的时候我看外头的景儿不错,咱们出去走走!”便叫了两个丫鬟去外头找开阔地去了。
曼春猜她也许是怕被人听见,就默不吭声的跟着她走,一直走到出了院子,拐了两个弯,才在几株满是绿意的梅树下站定了。
这里除了几棵树,便都是平地,若有谁走过来,一搭眼就能瞧见,都不用踮脚去看。
“吓了我一跳!”唐曼宁拍拍心口,吩咐两个丫鬟站远些,要是看到有人来就提醒她们,顺便白了曼春一眼,“你呀,说话也没个忌讳!”
曼春露出好奇的神色,“忌讳什么?为什么?大姑母在老太太跟前很有体面?”
“何止是有体面?”虽然周围没人,唐曼宁还是略略压低了声音,“我听人说,大姑母的生母是先帝嫡亲的妹妹临安公主,后来牵扯进谋反,死了,圣上怜惜大姑母年幼失恃,便接她进了宫,放在惠妃娘娘跟前养大的,你说尊贵不尊贵?”
曼春吃惊地半天没说出话来。
……
孙承嗣和兄弟们上了岸,很是忙了一阵子,将船和货都收拾好了,又安顿了船工和水手们,给他们发了银钱,才算是有了点空闲时间。
昨晚兄弟三个喝酒,三弟程孟星喝了个烂醉如泥,喊着要衣锦还乡,他和二弟沈凤费了番力气才把他挪回屋里。
虽然已经派人往京城沈、程两家报了信,可毕竟路程遥远,也不知如今那两家都怎么样了,沈伯母一个孀居妇人,虽开着绣坊,到底也不容易,程家的孩子多,程孟星从小进府和他一起习武,结果后来却不是最出息的,当初跟着他离家的时候,就跟叔叔婶婶赌气说不混出个人样来就不回去。
可这边一摊子家业,也不能就这么丢下。
今天都起晚了,练了会儿功夫,他回屋梳洗了,换了件体面衣裳,出门的时候正遇上沈凤,他也要出门,说要出去逛一逛走一走,孙承嗣明白,离开故土整整三年了,现在既然回来了,在外头时最想念的还是这故乡的人和故乡的景,即便暂时回不了京城,看看泉州也是好的。
两人在在城里逛了小半天,眼看就到了吃晌午饭的时候,便找了个看上去挺气派的酒家,跑堂伙计也招呼的热情,孙承嗣随手扔了个银角子给他,“来几个你们的拿手菜,再来两角好酒。”
酒菜上来,两人先碰了三杯。
店里吃饭的人渐渐多了起来,闹哄哄的挺热闹。
酒家门口传来喧闹声,孙承嗣定睛看去,见三四个人围着个和自己年龄相仿的青年走了进来,那青年穿了件彩绣蟒衣,腰上束了玉带,头上一顶抖着红缨的金冠,手里抓着只马鞭,花里胡哨看上去更像戏里的打扮,便知道多半是哪里来的富家子弟和凑趣的帮闲。
若是在京城,不要说平头百姓,就是官宦子弟,也没有敢这么穿的,蟒袍这东西,即便是宗室们也不敢轻易逾越,也只有在远离京城的富庶之地才有人敢这么不当回事。
在柜台边算账的掌柜一见他,笑容满面的就迎出来了,揖礼道,“二爷安好!”
那青年看看他,笑了,“掌柜的,几日不来,你倒是红光满面啊?听说又娶了一房?”
那掌柜的呵呵一笑,“见笑见笑,二爷,还是老样子?”
那青年左右看看,见到孙承嗣,微微一愣,便一指孙承嗣他们旁边的桌子,“今儿我坐那,还是老样子,你看着办。”
那青年坐在窗边往外看了两眼,几个跟在他身边的帮闲凑热闹说了几句奉承话,有一个凑趣道,“二爷,听说这条街上新来了个唱曲儿的叫小胭脂,才十三四岁,长得那叫一个俊,不如叫来让她给二爷敬一杯?”
那青年摆摆手,那人就乐颠颠的叫来跑堂,吩咐他去了。
孙承嗣摇摇酒瓶,见里头没有多少了,就招手叫伙计再上一角酒来,他一抬手,露出了腰上掖着的匕首。
那青年嘴里叼着根牙签,无意间瞅见孙承嗣腰上别的匕首,顿时眼睛一亮,吐出牙签,对身边的几人说道,“你们在这儿坐着,我去去就来。”便起身朝孙承嗣走去了。
“这位兄台,在下有礼了。”
孙承嗣不想这人竟主动和他打起了招呼,便放下筷子,也起身拱手,“好说。”
“在下姓柯,柯亭芝,因在家中排名行二,认识的都叫我一声柯二,不知兄台尊姓大名?”
孙承嗣微微一笑,客气道,“原来是柯二爷,鄙姓孙,贱名不足挂齿。今日我与兄弟出来走走逛逛,倒遇见柯二爷这般的人物,实是荣幸。”
柯亭芝就势坐下了,又提出孙承嗣这顿饭他请了,孙承嗣不明白他凑上来是个什么意思,不过也不生气,“这是什么话,”又叫了跑堂的伙计来,“再上一桌好酒菜,我请柯二爷。”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柯亭芝才道明了来意,他刚才瞧见了孙承嗣的匕首,想请孙承嗣拿出来让他见识见识。
孙承嗣听了,却没有动,“非是在下小气,这匕首是我平日防身用的,轻易不能拿出来。”
一听这话,柯亭芝不仅不生气,反而生出几分敬重,忙敬了一杯,“是在下唐突了,在下自小习武,见着好兵器便心痒难耐,还请孙兄不要见怪。”
孙承嗣看了他一眼,端起酒喝了,心道这人看着不怎么样,倒还有几分眼力。
这柯亭芝是本地大户柯家的幼子,自小延请名师教授武艺,在这泉州地界上也算小有名气,他十几岁上就不读书了,纠集了一帮子弟惹是生非,他家里怕他闹得厉害惹祸,就断了他的银钱,想着没了银钱,这些人多半就闹不起来了,哪知这柯亭芝竟不知从哪里借来了本钱,在城里开了一处茶馆,说是茶馆,其实就是个赌坊,每日里进账不少,一二年间就富了起来,他家中长辈竟奈何不得他。
第54章 杨玉桂的提醒()
不多时,跑堂的便叫来了卖唱的父女俩。
抱着琵琶的是个四五十岁的中年人,穿着一身挺括的蓝布衫子,面容清癯,他领着个年轻女孩儿,那女孩儿身形纤细瘦小,瓜子脸,长得秀眉秀眼,头上簪了一串茉莉,穿了件绣兰草的粉红衫子。
几个帮闲里早先提议叫女唱儿的那个看了柯亭芝一眼,见他不说话,就打赏了跑堂的几个钱,问卖唱女道,“可有新曲子?”
这叫小胭脂的卖唱女娇滴滴的给众人道了个万福,手持响板道,“有一首新曲《彩玲珑》,正要献给诸位爷。”她看了一眼身后的年长者,琵琶声渐起,便咿咿呀呀的唱了起来。
柯亭芝见孙承嗣正眼也不瞧那小胭脂一眼,只管喝酒说话,却眼神清正,便知这人不是好打交道的。
得知孙、沈二人是刚从海上回来,久不见故土,因此出来走走,就问他二人想去哪里,又推荐道,“今日白云寺那里有庙会,不如去看看,虽多是些乡野间的村夫村妇,戏却是好戏。”
旁边当即就有人道,“是极,白云寺请了有名的长胜班来,说要连唱一个月,不要说这边,就是远处的也有来听的,热闹得很。”
孙承嗣却不过众人盛情,便叫人回去知会了一声,顺便多叫了几个随从跟着,取了马来,和沈凤跟着柯亭芝一伙出城去了。
……
看到妹妹发愣的样子,唐曼宁笑了起来,“这下知道了吧?好了,别呆了,刚才进来的时候我瞧见那边有一片花开得好,咱们去瞧瞧!”
唐曼春没想到竟然还有这么一桩事,呆呆愣愣的就被姐姐拉走了。
这个时节,茉莉花也才刚开,一丛丛绿意中点缀着一朵朵莹白,煞是可爱。
唐曼宁念叨着回去也要种两盆。
曼春抿嘴一笑,“姐姐,她们这儿的茉莉花听说是用来窨制香片的,并不禁人摘取,要是姐姐想要,回头和这里的师傅要几根枝子,回去交给种花的婆子,让她们想法子种活了就是。”
唐曼宁摘下一朵想戴在头上,手停在半空又收了回来,这花儿长得再好,可惜颜色不喜庆,戴上就跟戴孝似的。
“算了……听说她们这里的放生池养了不少金鱼,还有别处没有的稀缺品种,不去看看就太可惜了。”
她走了两步,又回头看了一眼,很是舍不得的样子,悄悄看看左右,见此处没有别人,就摘了几朵掖进袖子里,朝曼春眨眨眼,“走吧!”
可惜她们还没走到放生池,就有丫鬟找来了,说高家、黄家、杨家和陈家的太太小姐们已经到了,太太叫她们回去。
两人匆匆回去了,和众人见了面,自然又是一番寒暄。
王氏笑着嗔道,“这两个丫头,一出来就撒欢儿,我是怕她们累着才叫她们去歇会儿,她们偏偏要去看花,什么时候看不得?倒让各位长辈久等。”
杨通判夫人笑道,“都是如此,我们家的两个丫头也是,自从知道要出来,心都飞了。”
唐妍笑道,“罢了,咱们在屋里说话,叫孩子们出去玩吧,索性这里只有咱们这几家,并没有外人,她们难得出来,咱们也松快松快。”
姑娘们一听,都高兴起来,笑嘻嘻的道了谢,便手挽手的跑了出去。
黄明珠问唐曼宁,“听说你表妹也来了?”
唐曼宁这才想起李姿那小家伙,赶紧叫人去问,丫鬟来回话说李家姑娘一路上累了,这会儿正睡着,唐曼宁道,“那就罢了,让她睡吧,睡醒了再说。”
高婕和黄明珠一左一右的围在唐曼宁身旁,杨家的二姑娘杨玉桂和曼春年纪差不多,上回诗会的时候就和曼春聊过,她虽有些稚气,却不失真诚活泼,曼春对她印象不错,这会儿自然就又走到了一起,杨玉桂的姐姐杨玉兰和黄明珠最好,却不喜欢高婕的张扬性子,便慢吞吞走在后头,和陈三姑娘说起话来。
一群小姑娘,自然不可能去庵堂外头玩,走了一段路,唐曼宁回头道,“咱们去哪儿?我听说这里有放生池,不如去那里瞧瞧?”
姑娘们只要有得玩,也不计较这些,便都说好,于是一群人便带着丫鬟们浩浩荡荡的去了。
路过那一片茉莉花丛,唐曼宁瞧见正有个中年尼姑在站在那里,便叫过丫鬟来小声吩咐了几句。
这放生池并不大,池边有座弯月形的石台,篆刻了“月潭”二字,据说水月庵也是因这潭水而得名,挨着石台筑有石阶向下延伸到池子里,山泉顺流而下,在这里被一道半人高的石坝拦住,汇聚成一处小小的池子,碧色的池水不断的顺着石坝流淌下去,好似一座小瀑布般,石坝边缘处长满了深绿色的青苔,上方凌空架起的石板桥上安了木栏,旁边有一株歪脖树,树上爬满了凌霄花,花枝伸展;一簇簇的大红花朵仿佛小喇叭;在枝头迎风飘舞,煞是喜人。
杨玉桂站在石板桥上附身看了一会儿,忽然拽拽曼春的袖子,“快看!快看!还真有鱼呢!”
一条五花兰寿晃着胖胖的身躯一摇一摆的游过来,嘴巴一张一张的,停了一会儿,又摇头摆尾的游走了。
“这鱼竟然不怕人!”杨玉桂笑得眼睛弯弯,好似月牙儿一般,伸手从自家丫鬟那里拿过一个鼓囊囊的荷包,拆开抓了一把,又递给曼春。
“这是什么?”曼春接过来,里头是一粒粒的,好像小米,闻了闻,又有股腥味。
“我们家秘制的鱼食,这些小鱼儿最喜欢了。”说着,将手里的鱼食往池子里一甩,“你看着吧,一会儿它们都得上来。”
果然,不过一会儿工夫,靠近她们这边的池子便聚拢来了许多小小的身影,杨玉桂又撒了一小把鱼食,这些小精灵们便争先恐后的露出水面,花色的鳞片和尾巴摆来荡去,又争又抢好不热闹。
别人见她露了这一手,也都凑过来看,杨玉桂喊道,“哎!哎!别都过来呀!这桥也不宽,塌了怎么办!”
黄明珠笑道,“那还不把你喂鱼的东西分我们些?”
杨玉桂只好把荷包扔给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