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的眼神。几次想张口问说看什么书呢?没敢开口。终于有一次,壮大胆子问了,问了之后,心砰砰直跳。
孙越超移开书,手把风吹乱的头发理了理,把封面摊给她,说:“《青春之歌》,你看过吗?”
她走到他的跟前,把书拿过来,看了封面,又看了几页内容,很快就被林道静的沉静风雅和脱俗离经的韵致所吸引。孙越超以为她翻翻就会给他的,没想到她聚精会神,没有一下就给的意思。孙越超开始不敢看她,眼睛看着群山近川,看着看着,眼睛收回来,看着看书的她。这一看不要紧,发现看书的她有几分迷人的神态,侧脸更有韵味,头发洗得很干净,白净的头皮,很清晰地显现浓黑的头发根数,只是今天劳动,尘埃落在梳紧的头发外面;脸形轮廓曲折有度,眉毛、眼睛、鼻子,摆布恰到好处。
她发现他在看着自己,侧了一下脸,脸不由得红了,自我解释说:“让你等着急了,我喧宾夺主了。你看停当,能否让我看一下?”
孙越超说:“能行,没有问题。那怎样才能把书交给你?”
她说:“我们劳动有时不一定在一起,那我到你家里来寻。你叫什么?”
孙越超说:“我叫孙越超,在七里铺村住着。你叫什么?”
她笑了,村子她已经知道,也出出进进见过孙越超,就是不知他叫个什么。她说:“我叫梅英,韩家坪的。”
孙越超说:“啊呀,好名字,听起来就让人振奋。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英说:“孙越超,你这也是好名字,深意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孙越超说:“我再有半天就看完了,不了明天早上八点出山时,我在我们村路口等你。”
梅英说:“好,一言为定!”
第二天的早上八点钟,孙越超早到半小时,梅英不失前言,提前十分钟到达。之后,他们就互相来往了,互相交换书看。
不久,孙越超当了本村的民请教师,不出山了,但他们互相交换书看,仍然一如既往地进行着。
恢复高考制度之后,孙越超考了几次大学,没有考上。第三年却被师范学校录取,临进校要走的时候,梅英送了一个笔记本和一支钢笔。笔记本的扉页上写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落款:梅英。
梅英以为人家远走高飞,不可能再有后续故事,便把自己的心思严严实实地封存掩埋。
孙越超毕业后回到家乡村子的学校任教,他已经从一个农民变成国家干部,成了公办教师,拿着国家薪水,成了村子周围四乡八里引人注目的人物,姑娘们注意关心的人。
梅英有自知之明,不敢奢求,但暗暗地注意着孙越超的动向。
也许,老天在冥冥之中有意安排,梅英被父亲所在的单位内招,进了电厂,成了国营单位工人。在一次回家途中,梅英碰上进城办事的孙越超。
他们又相遇交往上了,孙越超求婚俘虏了梅英的心。
第二十五章 校长的家教()
孙越超醒来见梅英已经起床,做熟了饭,并没有因昨晚的不愉快而影响早上的情绪。梅英和往常一样,走到跟前,掀动了一下男人,说:“饭已经好了,起来吃饭吧!”
孙越超一看时间不早了,快速穿好衣服,在卫生间洗漱毕,来到饭桌前坐下,盛上饭就吃。就他俩个,儿子已经吃了饭上学去了。
梅英并没有忘记她已经听到的事,一边吃饭,一边说:“你可不能再寻花问柳了,让我再知道可不像昨晚随便说说就了事,我可要找你们校长理论此事。一个校长带着手下,进酒店,进包厢,做得什么事呀!”
孙越超说:“不敢去了,丢人哩!我再不做对不起你的事了。”
梅英说:“外边的女人有什么好?是我没有满足你,还是我拒绝了你?我们既然走到一起,就不能做对不起对方的事,我和你一样,不知给你戴了多少绿帽子了!”
孙越超说:“谢谢你!我以后一定要对得起你。”放下碗,用餐巾纸擦了擦嘴,突然从背后把老婆的头抓住,嘴就吻在老婆的口上。梅英自知逃不过去,任孙越超激吻,直吻得梅英喘不过气来,不得不放下碗,两手推孙越超,嘴上叫道:“啊呀,捂死人了。”站起来狠狠地打了男人一拳。
孙越超来了兴致,也为昨晚没有和老婆亲热心有不甘,把老婆拉到沙发上,解开老婆的裤带,三下两下扒下裤子。老婆只有招架的分,其实老婆被动应付,是允许的表现,如果像昨晚一样,反抗起来,躲避不让,他也是没有办法的。
孙越超用了一阵功,有些气喘吁吁,自己退了下来。梅英看着孙越超满足地紧着裤子,沉沉地说:“怎,过了瘾了,满足了,可不能再想其他女人。快,快迟到了!”
梅英坐起来,孙越超一看时间快到了,赶紧跑着出了门,在存放自行车的地方,推出骑上就快速冲出去。
梅英怕男人骑得太快会出事,赶出门叫道:“慢些,路上小心车!”心里却怨男人就是那方面兴致大,不让可就要了命了似的。
孙越超快速赶到学校,路上几次险些撞上人和车辆,幸亏手脚麻利,车闸管用。刚到校门口,铃声响了,立刻放慢脚步。
走得匆忙,没有上厕所,孙越超直径赶向厕所。见校长的老婆从女厕所出来,放慢脚步,从容向前。心想校长昨晚是干老婆,还是干刘艳,还是干其他女人?从校长的老婆身上看并没有痕迹,从脸上看也看不出什么来。
蹲在厕所想,如果有那个本事,或者表现出什么来,那么谁还敢偷情做那事,孙越超不由得笑了。
校长的老婆从长相到身材都是很不错的,就是脸上有些雀斑,但并不影响其韵致的散发。在校长强悍家风的管教下,老婆经常在暴力的威吓下,没有少挨校长的捶打。校长叫东,她不得向西。
在学校,校长和刘艳接触频繁,作为一个女人,敏感的感觉到他们很不正常,但她不敢往那方面想,以为是一般的同事关系,因工作在一起,因工作而商谈。反倒是和刘艳见面亲热交谈,似如姐妹。
在校长的严厉管教下,校长的老婆守口如瓶,从不乱说乱动,你要是问上她,她只有三个字:不晓得。也许校长就不给她透露任何信息,就没有把自己的女人当一回事,不值得倾叙。她很低调,出出进进,脸色平静,没有任何校长太太的神气。灶房做饭吃苦耐劳,和张会武的老婆一起做饭,协调一致,配合默契。
民间有句俗语:棍棒之下出孝子。校长在父亲早亡,母亲后走之后,十二岁就担当起弟弟、妹妹和他三口之家的重担,家长作风及早地确立,使他形成说一不二的顽固尊严,弟弟、妹妹怕他比任何孩子怕家长还惧怕三分。
兄弟妹渐渐长大,但从小形成的威严根深蒂固,只要老兄在场,弟妹就不敢放肆,高声喧哗,大声说笑。他初中毕业,弟弟小学毕业,因弟弟不喜欢读书,不交作业,逃课,没有少挨他的打。弟弟挨打时,不犟不说,也不流泪,去不去学校,只是点头,好不好好学习,只是点头。第二天,弟弟夹着书去了学校,但仍是出勤不出力,看黑板不用心。
俗话说,管了那个人,管不了那个心。弟弟的考试成绩仍是及格的少,不及格的多。稀泥裹不住洞,死狗扶不上墙,就是父母在,不爱学习的儿子,不学习也是没有办法的。不爱学习就算了罢,他让弟弟学木匠。人生在世,人的智力发育,关了一扇门,打开一扇窗。弟弟学木匠倒也心灵手巧,不出三年,木活做得还挺像个样子,赚钱的本事有了。
他这个为兄的,像家长似的,可以放心地让弟弟独立生活了。
给弟弟成家,像所有家长一样,成了他要完成的任务。可农村有些姑娘嫌他们没有父母,没有家底,祖上的恶名以为仍然说不定会在他们身上表现,怕那凶相毕露,不敢嫁来。
终于有一家姑娘愿意嫁给有手艺的李放,觉得他眼念活,哥哥的还是民请教师转正后的公办老师,是可以沾光的。
姑娘经过盘算,答应了婚事,带着满心憧憬,进了李家的门。不久,弟媳妇就发现阿伯子凶狠的家长作风,骂弟弟像骂自己的孩子似的,根本不避讳弟媳妇,骂得弟弟不敢言传。
有一次,竟毫无顾忌地说弟媳妇,声音粗鲁,嗓门大,大有压倒一切的气势,让弟媳一阵颤抖,下身竟不由自住得湿了裤子。从此,弟媳见到阿伯子就心慌,不由得抖起来。时间一长,弟媳总结出,阿伯子一来,找借口离开是最好的处理办法。而阿伯子本人觉得是他的家庭权威所致,心里还有些沾沾自喜,喜不自禁。
李军有了儿子之后,常惩罚儿子,儿子挨打是家常便饭,做事不规,学习不认真,都免不了挨打。有一次,老婆说了一句你把他打残,你养活他一辈子也。正在恼火的李军哪能听进去这样的话,连老婆儿子一起打,打得老婆儿子都痛哭流涕,直到儿子祷告,老婆求饶,才肯罢休。
第二十六章 中国的民请教师()
李军打老婆打儿子是很有名的,现在可能上了些岁数,儿子也大些了,有所克制收敛,但虎势还是常显不隐,说话张力可畏,一贯强势作风,已经深入家人的骨髓里。
但应该承认一点,儿子在他的高压政策之下,人为做事,学习成绩都不敢怠慢,几个儿子都先后考了出去。而他弟弟的几个孩子都学习不行,是老师叫家长的常客。对弟弟和妹妹他承担着责任,可弟弟和妹妹不爱学习,也学不进去,他都无能为力,对侄儿侄女他没有责任,有人管理,用不着操心。
自他贿赂村支书当了民请教师以后,他就决心在这条路上开辟自己的人生道路。在当时,这是一条农村人通向公家人,端起公家饭的重要途经。
中国的社会现实,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又从漫长的封建社会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落后,文化落后,能读起书的人,比例极小,大多集中在统治者阶层。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又增加了动荡不安、饥饿、生灵涂炭、流离失所,和外部强加的掠夺、不平等,决定了当局者和社会更是没有资金、精力、愿望,投资于教育,文盲人数急剧增加,少得可怜的学府,也面临着资金短缺,存继为艰的境地。
在民族存亡之际,为数不多的学府里的精英们,摇旗呐喊,鼓动民众,为民族存亡敢洒热血,拯救深重灾难的中华大地。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一穷二白的烂摊子上建设新中国,困难重重,人材奇缺,读过书的人都被请出来,为国效力。
教育仍是最大的短板,没有资金,没有校舍,没有教师,于是一个新名词随之而诞生——民请教师。最初的民请教师,不但要筹集资金,还要修建校舍,可以说勤工俭学,兼学别样。
这让人们想到党领导民众闹革命时的初创时期,因陋就简,土法上马,膝当桌,枝当笔,地当纸,书写了文化教育的空前绝后的丰彩历史。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教师没有固定者,有一技之长者都可以为师。可见民请教师的命名和实践者是孔老夫子,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传统,千百年来是我们中华民族传承文明,发扬智慧的有效手段。千百年来用这种形式延续了多少优秀文化,中国的近代革命史,把这种形式的传授发挥到极致,应用到再无潜力可挖的地步。
工人识字班,工人夜校,农民讲习所,夜大,随军学校,抗大,都没有固定的教师,有智者都可以上台讲,讲阅历,讲体会心得。
在人数众多的中国,学校凤毛麟角,因陋就简办学,随时随地办学,以解决燃眉之急,解决实用问题就成为必然。
在文化革命前,现代意义上的民请教师很少,因为政府忙于巩固政权,学校也很少,各大学校毕业的学生,基本上应付对教师的需要。文化革命期间和后期,及改革开放一段时间,政府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也意识到知识对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重要作用,在经历了知识无用论,到知识有用论,政府提出加大办学力度,各大村子,或几个小村子联办学校。
于是学校到处开花,教师需求成倍成倍地增加,政府的教育部门只能一个学校委派一两个公办教师。而这些公办教师也是前不久转正的民请教师,学校不足的老师只能由所属村子派遣。因学校是他们村子的,自己的学校自己不派人谁派人,自己的孩子自己不教育谁教育。一个学校百分之八九十是民请教师充当主角,教师的水平良莠不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