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纨绔到底-第14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帮忙的也别客气。”
  宋璟点点头。
  “那我就告辞了!”
  看着李陶匆匆而去的身影,宋璟脸色越来越沉重
  
  一回到王府,李陶就急急召来李申。
  “在哪里找到的?” 李陶一脸的急切。
  李申禀报道:“长安安化门外,我们的人找到她的时候,她只说了一句‘我要找阿陶’便昏厥了。”
  李陶心中一惊:“她怎么了?”
  “没事,小主人,她是饿晕的,休养几日便无碍了!”
  “她现在在何处?”
  “安置在华郎中那里了!”
  李陶点点头:“走,我们现在就去华郎中那里!”
  
  


 第二百九十二章 又见卢月儿

  刚起身,李陶似乎想起了什么,他停了下来:“李申兄长,你先去吧,我还有些事处理!”
  “是,小主人!”
  
  “阿娘,你看这事怎么办?”李陶将卢月儿的事情给元氏说了一遍。
  “这孩子也不知道吃了多少苦!陶儿,这事你一定要管!”元氏叹了口气。
  华菁菁眼珠一转问道:“阿陶,你准备如何安置月儿?”
  李陶挠挠头:“我还没想好呢,想听听阿娘的意见。”
  “还想什么?月儿为找你吃了这么多苦,你这个没良心的,应该马上把月儿接回府,好好待人家!”
  “啊?”李陶没想到竟然说出这么一番话,不由愣住了。
  “还愣着干什么?走,我陪你去接月儿!”华菁菁起身道。
  李陶看了一眼元氏,元氏笑了笑:“这是你们自己的事情,你们自己商量着办就成,不用听我的意见。”
  
  卢月儿还是当年的模样,只不过憔悴了许多,李陶见了卢月儿一时不知该说些什么。
  倒是华菁菁一点也不生分,与卢月儿说了不少话。
  从华菁菁与卢月儿的聊天中,李陶得知了卢月儿这段时日的经历。
  原来,当卢月儿得知李陶在长安的消息后,心中激动万分。华郎中与范和甫要举家迁住长安的消息传来,她汲取了上次的经验教训,谁也没有告诉,不动声色地暗中做着准备。当两家动身之后,卢月儿用自己攒的钱雇了一辆车,紧紧跟着两家人后面。他们在哪里住宿,卢月儿也在哪里住宿,只是掩藏了自己的行踪,不让他们发现自己的行踪。
  本来一切都很顺利,可有一天卢月儿起床后,却发现自己雇的车夫和马车都不见了。自己带来的钱也没有了。此时,华、范两家人已经上路了,卢月儿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无奈之下问清了长安的方向,她便只身向长安步行而去。
  出门在外,没有钱寸步难行,更何况卢月也没有吃过苦。当她走到青山县时,便又累又饿病倒了。好在她被一个叫白锦娘的人救了。白锦娘是青山县县令苗文生的娘子,并没有县令夫人的架子,而是请了郎中尽力为卢月儿治病。因为白锦娘的悉心照顾,卢月儿的病很快便痊愈了。卢月儿向白锦娘辞行,白锦娘赠送了她一些盘缠。就在卢月儿刚要离开青山县的时候,却得到了一个坏消息,白锦娘因杀人罪被关入了大牢。卢月儿为了救白锦娘,日夜兼程赶往长安寻找李陶,好不容易赶到长安。又一次病倒了。幸运的是她再一次被李申布下的眼线救了。
  “阿陶,求求你,你一定要救救锦娘,她是好人!”卢月儿泪水潸然。
  “她杀了什么人?”李陶皱眉问道。
  “据说她杀了他的相公!”
  “就是那个青山县令苗文生?”
  卢月儿点点头。
  华菁菁在一旁道:“阿陶,你就帮帮月儿吧!”
  卢月儿也焦急地催促道:“阿陶,你一定要快,要晚了锦娘就没命了!”
  李陶起身道:“菁菁。这几日你就陪着月儿住在这吧,锦娘的旱情交给我了!”
  李陶走了几步,又转了回来,他犹豫了片刻还是问道:“月儿,有一件事我想问问你!”
  卢月儿惊诧道:“什么事?”
  “那一天你为什么最终还是没来?”
  卢月儿当然知道李陶问的是什么,当初自己答应李陶要共同逃亡。可最后却食言了。卢月儿将那日的情形说了一遍,李陶这才了然,他点点头一言不发,转头走了。
  华菁菁叹了口气:“那日,阿陶一直等到天快亮也没等来你,这件事情已经快成他的心病了,你今日的出现算是解了他的心病了!”
  
  “刘老夫子。你马上派人将此人提到刑部来!”
  “青山县白锦娘?”刘玄疑惑道:“此人是怎么回事?”
  李陶摇摇头:“我也不是太清楚,只有人来了才知道。”
  “明白了!我这就安排人去!”
  “记着,将此案的全部宗卷也一并带来!”李陶补充道。
  
  “九郎,这段时日也没见你了,忙坏了吧?”李陶刚刚回府,范长风便匆匆赶来。
  “忙,真忙,那么多事情都要我处理,怎么会不忙呢?”范长风似乎瘦了些。
  “你阿爹他们都安置好了吧?”
  “安置好了!”
  “九郎,现在不比在潞州了,我们的滩子越铺越大,你也不必事事都亲历亲为了!”说到这里,李陶疑惑地问道:“董少卿与程国玉难道帮不上你的忙?”
  “哦,不不不,这两人可真是帮了我的大忙了,不然就算我有三头六臂,也顾不过来。特别是董少卿,他天生就是做生意的一把好手,只是”
  “只是他的有些做法,我很是不解”范长风支吾道。
  “不解你直接询问就是了,你是范氏商号的大掌柜呀!”李陶有些奇怪。
  “阿陶,你说过,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我怕要是问了董少卿会认为我对他不信任就不好了。”
  听了范长风的话,李陶突然意识到了一个问题:现在的范氏商号虽然已经具备了后世商业公司集团的雏形,但内部管理与运行机制尚未建立,若是长期以往,将来肯定是要出问题的。
  李陶沉吟片刻“九郎,有哪些做法你不解。”
  “董少卿让我们所有的客栈都免费接待参加科考的举人,仅仅十数日,我们就亏损了七万贯!”
  李陶心中一动,他并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听着。
  董少卿长安又开设了绸缎庄、珠宝店,在渭水河畔建立了粮食周转和货物储存栈,这些都无可厚非。可他最近又开始大量的收购粮食。”
  “粮食?”
  “是的,董少卿这次敞开收购,很多仓库均有存货。”
  “想必董少卿发现了什么商机!”李陶也想不明白董少卿为何会收购粮食。
  范长风忧虑道:“这几年,长安周边一直风调雨顺,均是粮多库满,若是把粮食到别的地方,那么运费、人力等各项费用加在一起,得不偿失啊。我实在搞不明白,这个董少卿到底想干什么?”
  
  


 第二百九十三章 长安首富

  “难道他是想通过收购粮食把粮价抬高吗,可这对有他何益处?”
  “阿陶,你的意思是董少卿想把长安附近多余粮食全部收购,而后会派人四处散步消息说粮食涨价,从而他手里的粮食就可以待价而沽?难道你不知道,可是长安与各州的道路四通八达,即使他把长安所有的粮食全部收完,其他各州的粮食也会源源不断的运到这里。”
  “我看不像,董少卿肯定不会这么蠢!”说到这里,李陶笑道:“九郎,我们也别乱猜了,找董少卿一问不就知道了?你若不方便问,我来问他便是了!”
  
  夜晚,月光如洒,永和楼的一个雅间内,两人身影正在交杯换盏。
  “董掌柜,最近生意还顺利吗?”李陶笑吟吟地问道。
  “多谢蓝田王,生意一要都在按计划进行,只是”
  “只是在大唐各地设立分号的设想还要再往后拖拖!”
  “难道遇到什么困难了?”李陶皱眉问道。
  “主要是长安城内还有一个绊脚石,若连长安都清理不干净,后方不稳如何向其他各州渗透?”
  “绊脚石?”李陶不解地问道。
  “蓝田王可听过王胡风此人?”
  “只听说此人是长安首富,具体的就不知道了!”
  “我对此人倒是知这颇深,蓝田王可有兴趣听听?”
  “那是自然!”
  王胡风是扶风人,十三岁开始经商,白手起家,不到三十岁便成为一方巨富。
  十三岁那年,舅父自安州带回十几车当地特产的丝鞋,分送给孩子们。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去挑选合脚的鞋子,惟独王胡风挑了一车别人剩下的大号鞋,推到集市上卖掉,换得五百文钱。这是他经商的第一笔收入。
  五月初,长安城榆树果实成熟。满城飞落。风物的自然更迭,在王胡风的眼中,却看出了无限商机。伯父家的宗祠在西市之南,内有一大片空地,正好借地生财。王胡风扫得十余斗榆钱,拿出卖鞋所得的五百文钱,打造了两把铁铲。开始了他的掘金之路。他拜访伯父,希望能借住在伯父的宗祠里温习功课。自然获得允准。王胡风每天用那两把铁铲开垦空地,播种榆钱,辛勤灌溉。这个十几岁的少年,有着成人难及的毅力和勤劳,竟真的培育出千万株榆树苗。
  头一年,他砍了十几捆榆条,以十多文的价格卖给人做柴烧,第二年就卖了二百多捆,盈利翻了几番。有了收入之后。王胡风沉住气,耐心地种植榆树。
  五年之后,当年的小树苗都已长大成材,光是盖房屋用的椽材就有千余根,可以造车用的木料更是不计其数。这一年,他刚刚二十岁。
  有了资金之后,王胡风采购了原材料和设备。雇人制作法烛。这是一种用来引火的高效燃料,火力是普通柴薪的一倍。工人按日计酬,简单分工,流水作业,做成了一万多条法烛。盛夏时长安多雨,连日大雨令得柴薪价格暴涨且严重缺货。法烛顿时成了抢手货。全部销售一空,王胡风赚得盆满钵溢。
  王胡风又将触角伸到了倒卖茶叶、丝绸生意上,在到长安、洛阳等地,购置大量田产,雇人耕种,开设起了米粮行,从事粮食交易。如此多年下来。他逐渐累积起惊人的财富,生意遍布北方各地,黄河上下游、江淮各省都有他经营的丝绸行、米粮庄、茶庄,洛阳等地都有他的房产。在朝廷举行的募捐会上,王胡风一次就拿出了三十万贯钱,可谓财大气粗,富甲天下。
  王胡风出手又豪爽,善于与人结交,有很多朋友。他深知若要生意做得红火长久,必须得到朝廷实权人物的关照。于是,先后打通了韦皇后、安乐公主与太平公主的门路,主动为长安城东西市富商大贾的子弟求得一官半职,韦皇后、安乐公主与太平公主所授的斜封官,有一大半是由王胡风牵线促成的,王胡风的好处费自然少不了,同时也拉近了与其他富豪的距离。
  钱财如此轻易如流水滚滚而来,也养成王胡风挥金如土的生活习态,整日沉醉于富贵温柔乡,生活极度奢靡浪费。
  王胡风在京城长安西市买下了一栋大宅院,俨然象个国王,居住在京城遥控指挥着他在全国的店铺,保证他的商业王国高速运转。
  百姓称王胡风的宅府为“王家富窟”,极为奢华,据说他家的房子以金银叠为屋壁,宅中的礼贤室以沉檀为轩槛,以碔砆甃地面,以锦文石为柱础,并把铜钱当地板砖,铺在后花园的小径上,称这样可以防滑。他的床前有用檀香木雕的两个童子,手捧七宝博山炉,自暝便焚香至晓。王胡风家中的器皿宝物,比王公大臣的还要好得多,四方之士尽仰慕之,以结识他为荣,他也非常好客,经常接待四方宾客,最大程度满足客人的喜好需求,客人莫不所至如归。
  “这个绊脚石还真不小!”李陶听罢,笑了笑道:“不过在我看来,王胡风只是一只纸老虎!”
  董少卿目光一闪:“蓝田王此话怎讲?”
  “其一,大唐向来有抑商政策,王胡风作为商人却不知低调,就算我们不出手,他也长不了。”
  董少卿点头。
  “其二,由简入奢易,由奢入简难,王胡风如此炫富已经忘记当初创业的艰难了,一个习惯享受的人,你还指望他能有多少斗志?”
  董少卿望向李陶的眼神已经不一样了。
  “其三,自古便有官商勾结一说,商人要想立足必须与官员合作,王胡风倒是没忘记这一点。可你看看他结交的这些人,无论是韦皇后、安乐公主还是太平公主,哪一个是能成大气候的?这不是自掘坟墓是什么?再说了,就算他现在风光无限,可他不想想,韦皇后、安乐公主与太平公主早已势如水火,王胡风在这三人之间游走,自以为各方面关系都不错,殊不知真正到了大难来临之际,这几人都不会出手帮他的。”
  
  


 第二百九十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