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回大秦当个美男公务员-第8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苍对这东西的印象也就止于这些,还多是不好的,不想如今在赵高这里见到,从冲泡到闻香,再到最后入喉,却让他弄出了别样清雅的味道。

第101章 节葬以利民() 
赵高轻抿一口热茶;缓缓解释道:“是,小弟在蜀地住了半年;见有人种植此物,便顺手带了些回来;至于冲泡的法子和这些茶具,是在一位隐士处得来的。”

    他前世跟着爷爷学过些茶道,也一直喜欢喝茶;后来到了这里;却发现尤其是北方,鲜少有人饮茶;且现有的茶品质极差;又多是作为药用,始终不得他的心意。

    后来入蜀闲来无事四处逛的时候;才在蒙山【1】附近发现了可烘焙来泡水的植物;就自己拿回去研究了一下,没想到效果还不错,后来花钱请人上山四处采集;总算积了不小的数量。

    至于令张苍眼花缭乱的泡茶手法;那都是前世带来的。而茶具;每一个都是他画了图样找师傅做的。既不便对张苍直说,他索性就找了个“隐士”的托辞蒙混一下。好在张苍不是王宠那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性格,也没多问。

    先前张苍还以为这些大大小小的器皿是酒具,没想到此时才知道,是他所说的茶具:“倒是个清雅的消遣,合你口味。”

    有时候安安闲闲地泡个茶,看一本书也没什么不好。况且赵高也不过就是跟着爷爷看得多了,做得多了,习惯了上手,以致后来没得做,反倒觉得不适应。

    虽说人不应该沉湎于过去,但是若真是连最后的一点念想也没了,那还有个什么意思。到这里来,总共也没几样供他缅怀的物件,让人做一套出来无非就是为了提醒自己,还有那么一个曾经。

    考虑到张苍不喜饮酒,用白水招待又寡淡了些,赵高这才想起用茶。二人这么坐在青藤架下品茗聊天,也是别有意趣。

    赵高无意提到籍谈的时候,张苍却叹了一口气,难得沉稳厚重的他竟面露不忿之色:“你前些日子一直在四处奔波,昨日刚回来,怕是还不知道。赵王血洗太史府,左史他已经……”张苍说完,院子里突然安静了下来。

    赵高无意识地摩挲这手里的茶杯,片刻后才喃喃问道:“怎的……”

    籍谈虽然对底下的属官严厉非常,但确是个博学广闻,气韵高古令人敬佩的前辈。当年赵高还是得他赏识才当上文吏,进而有机会将“琅环阁”的藏书看了个七七八八,并有机会遇到赵政。此番听说籍谈出事,赵高自然十分惊诧痛惜。

    “赵王换将,举国不满,为堵住悠悠众口,他严令史官不得将此事记录在册。左史愤然相拒,竟招来杀身之祸。原想以左史的下场震慑太史府诸人,却不料这回就连右史也拒不领命。如此一来他恼羞成怒,不顾众臣阻拦,又连杀二十余人。”说到最后,张苍的声音沉得可怕。

    赵高放下手中的茶杯,幽幽叹道:“臣职载笔,君举必书。多少史官为此折了性命……”

    古有太史伯兄弟【2】不避生死秉笔直书;今亦有籍谈刚正不阿死谏为国。恍然间赵高记起入太史府听到的第一句话:善恶必记,以戒人主。而今竟是说话之人亲身奉践,不得不让人唏嘘感佩。

    说完他沉默不语地站起来,张苍亦然,二人对视一眼,朝着赵国的方向,叠手躬身郑重地拜了三拜。

    这回张苍肯离开兰陵入秦,赵高猜多半是因荀子已经不在人世,他守足了孝才动身的,怕引他伤感,与之交谈都很注意地避开此节,尽量问些别的。不想此时无意提到籍谈,还是让张苍陪着他伤感了一回,实在觉得有些过意不去。

    那之后二人又聊了许久,有过去的赵国,有如今的秦国,甚至有今后的秦国。直到用完夕食,张苍才告辞离开。

    几个月后,秦赵诸地接连大旱,赵国继地动之后又遇饥荒,已是危同累卵。

    值人心浮动之际,赵政再派顿弱秘密使赵。一时间赵国谣言四起,人人自危。更有歌曰:武安逐,天将恼,国之难存,朝夕不保;秦人笑,赵人号,以为不信,视地生毛【3】。

    不久之后,邯郸郊外的土地里果然长出了白毛来,远远望去白惨惨一片,丝丝缕缕竟有尺余,相互纠结缠绕,骇人得紧。君王盛怒,百姓震恐,几乎是人人自危。

    后又从民间传出“不拜君王拜武安”之言,神秘失踪的李牧俨然成为赵国百姓心中不可亵渎的神将。

    与之相比,秦国同遇大旱,关中土地得郑国渠浇灌,不仅不误农时,反更胜丰年。又值盐引畅行,府库充盈。二者并利于秦,竟得使奸人夺魄,国威振扬。

    而此时,赵政却在为夏太后的突然薨逝愁眉不展。

    算起来夏太后算是这王宫里为数不多真心待他的人。只是幼时他习文练武,极少有空闲与之相处。

    后来继承王位,又被吕不韦时时管束,说什么华阳才是他的嫡亲祖母,又于他父王有恩,为堵住悠悠众口,少见夏太后,多见华阳太后为善。如此更是难得机会。

    直到他亲政以后方才得了自由,可惜此时老人家年事已高,得了健忘之症,已经不能认出他了。虽他还是时时抽空过去请安,但毕竟忙于政务,对老人家仍是疏于关怀。而今薨逝,实令他愧疚不已。

    廷对时有人出列谏言:“我王孝感浩天,可敬可佩。臣私以为,如今国基巩筑,府库充盈,不如就厚葬太后。一可慰太后之灵,二可解我王哀思,三可借此明孝义。”

    此言一出立即引来一片附议之声:“对对对,大王待太后之情着实令人感佩,厚葬明孝,可令天下百姓与大王同哀。”

    这回瞧自家大王虽然心情沉痛,却一直没有提下葬事宜,不少朝臣就开始猜测:此时秦国正值鼎盛之际,大王或许有心厚葬,却不好意思自己提出来,这会儿谁要是给他个台阶儿,让他遂了这个心愿,定能在他心中留下个好印象。

    眼睁睁见机会被一个小小的东园令抢了先,好些朝臣简直追悔莫及,只能赶紧附议,或许还能勉强补救补救。

    东园令说话的时候,众臣所见都是大王耐心倾听奏议的样子,除了赵高。适才赵政遥遥与他交换了一个眼神,然后又毫无痕迹地移开,周遭几乎无人察觉。

    这个眼神让赵高想起儿时给他讲《黄鸟》时候的事情。

    那东园令说完见群臣附议,心里越发高兴起来,心想:这马屁拍上去就应该奏效了吧?虽然赵政还没有表态,但他已经在幻想待会儿自己会得大王一句什么样的赞言。

    待闹哄哄的大殿安静下来,赵政振振衣袖,坐出个更加端正肃穆的坐姿出来。东园令屏住呼吸,睁大眼睛满脸期待地看着他。不远处的赵高低眉敛眸,也不知道在想什么。

    下一刻,赵政肃了神色,凛然道:“墨子《节葬》之篇云:‘上欲中圣王之道,下欲中国家百姓之利,故当若节丧之为政。【4】’”

    顿一顿,他环视一遭,突然站起来。大王站着,谁能落座?诸位朝臣慌慌忙忙站起来,欠身听训,一时间虽无人说话,大殿里却并不安静,处处充斥着衣料摩擦的微妙响动。

    赵政继续说道:“况而今民穷兵疲,战事不息。天下百姓多并日而食,易衣而出,寡人思之,常痛于心。上若以为政,下多以为俗,身为秦国之君,更应以身作则,厚葬之例若因寡人思掉而开,岂非大谬?”

    大殿陷入一片肃寂之中。有人为失去大王夸赞的机会而失望,有人暗自对他的节葬之论嗤之以鼻,可是更多的朝臣却是汗颜。

    原想着借这事增进君臣感情,却不想赵政一席答复掷地有声地回荡在大殿里,竟是如此振聋发聩,着实令人愧疚。

    有近半年的缓冲和习惯,对上赵政,赵高已经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至少不会再轻易地出神发呆,更不会出现慌乱到不知所措的情况。可此时回过神来,他才察觉自己竟因他适才的样子失神失了个彻底。

    他从衣着褴褛的娃娃,变成了今天身怀恢弘气度的王者,穿一身庄重华贵的玄色朝服雍然坐在巍焕的秦宫大殿上,儿时说过的话依旧未曾忘记分毫,而今正坚定不移地践行着自己当年许下的誓言。

    正是因为想到这些,引得被赵高压制了半年的情愫,在此时蠢蠢欲动起来。

    那之后赵政便下诏,包括他这个秦王在内的所有亲族,今后一律不得厚葬,若有违犯,重罪论处。

    赵政深知移风易俗绝非易事,断不能操之过急。因而诏书只提自己与亲族,只字未论世族公卿,并没有要求他们做到节葬。

    但如此大家都从中嚼出了不一样的味道来:连大王同其亲族都不得厚葬,你一个世族公卿敢翻出个什么花样?

    这显然是在所有人都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用四两拨千斤的法子给人重重一击,并打得人毫无还手的余地。

    要知道厚葬之俗由来已久,且根深蒂固,若他温温吞吞把这件事拿出来和众臣商议,请大家以后一起行节葬之丧,那一定是不成事的。

    可如今……

    纵然诏令发出百家对此褒贬不一,儒生、墨者甚至为此争吵长达数年之久,但此事在民间迅速传开,不仅被秦国百姓,也被六国部分臣民津津乐道了好几个月。

    十月,天下盛传秦王意气凌云,有心剑指山东,使秦大出天下。

    列国君王臣民闻之,无不惊惧慑栗。楚、燕、赵、魏等数国急求会盟,共商合纵抗秦之策。

第102章 赵国逐姚贾() 
秦国上空因诸国预备会盟;笼罩着层层阴云,不少国人已经陷入紧张的战备状态。

    然而此时;赵政并没有急于下令调兵,仅仅只让戍边将士严阵以待。不过虽不出兵;秦国却也没打算坐以待毙,国政殿上,众臣正热火朝天地商议着对策。

    “秦国已非昔日的秦国;那些龟孙王八羔子来一个我杀一个;来两个我杀一双!”说话的是个管束陇西驻防军的武将。

    他说到激动处就想拔出佩剑造个势,谁知往腰间一摸;才想起;国政殿上不可佩剑,他常年在外驻守;此时换防回来倒是给忘了。想到这里;他不由尴尬收手。

    有人摇摇头站出来语重心长地说道:“倘若四国促成合纵,秦便只独一横。此事关系到我秦国东出大计,断不可轻撄其锋;招来变数!”

    这人分析完利害看那陇西守将有些尴尬;又话锋一转大笑道:“怎么;你换防回来才不到半月,这就憋不住了?”

    方才听众臣争论了半天,赵政不便打断,眼下时机成熟,他见缝插针地说道:“都是我秦国的好儿郎,该打的时候自有要你们使力的地方,目下却是不急。好了,还是先说说诸位有什么瓦解四国合纵的对策。”

    方才众臣就在为打不打吵闹不休,显然赵政这是借安抚那个守将直接给这事定了调子——秦国不打算用武。这么一来,话题果然马上集中指向了如何瓦解四国合纵。

    可是众臣讨论了许久,如何应对却一直没个定数,关键时刻还是许久默不作声的李斯站出来出了个主意。

    “臣虽暂无对策,但听说此次由赵国主盟,赵王迁欲派姚贾出使各国游说。此人乃魏国监门之子,靠那张利嘴得了这趟差事,赵王迁未必信他,可间而离之。若合纵得已暂缓些时日,我们便有充裕的时间找出个万全之策。”

    有人摇摇头表示不赞同:“可是驱逐姚贾,赵王迁大可马上再换一个,中间能有多少时间供我们喘息?”

    李斯泰然反问:“若非国中无人,以赵王迁脾性又何至选一个世监门子、梁之大盗代表赵国颜面出使列国,促成会盟?”

    确实,赵王迁极爱面子,他所亲近重用的皆是如贵族公卿这些体面之人,此番派姚贾,竟都不怕他丢了赵国的脸,可见也真是没人了。

    姚贾二字,赵高前世就有所耳闻,当然,沾上那两个字的并不是什么好名声。之所以知道有这么个人,就是他听说姚贾和李斯一起陷害了惊才绝艳的韩非。

    其实姚贾和李斯为了什么,又究竟如何构陷韩非的,许多后世人并不清楚,甚至连史书也语焉不详。但不少人对他一直就有这么个糟糕的印象,以致潜意识里将他划入大奸大恶的佞臣之列。

    可如今赵高就活在这个时代,尽管与之并无交集,但事关会盟,他也提前对这人做了些了解。

    正如李斯所说,他是魏国城门守官的儿子。在这个时代,属于身份地位极其卑贱的那一列,被人瞧不起实属正常。更有甚者,据传他还曾经因为偷盗受人揭发。

    就是这样一个身份、地位、人品都极差的人,只是动动嘴皮子就得到了独挑会盟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