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姻谋天下-第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周纪不是傻子,这些名字听得他胆战心惊,霎时冒了一身的冷汗。他不敢与傅天瑜讨论,只在心里存了疑。暗暗观察起来,不仅留心父亲的举动,也观察周绎的言行。

    听到阳筱也要入燕,周纪想了很多,比如自己分明看上了阳筠,回到魏国却被告知早与表妹订亲——他怎么从不知道自己订了亲?

    当初周绎与阳筠的婚事告吹。周纪心中着实幸灾乐祸了一番。后见周绎娶了沈青英,周纪觉得他跟自己一样不情不愿,不免有了同病相怜之感,也因此觉得平衡许多。

    然而如今仔细想来,那沈氏是何等存在?周氏在魏国要坐得稳,势必拉拢沈氏一族。

    父亲不止给了周绎沈氏女为妻,更给了他一个记恨燕国的理由。

    见周绰在院子里苦练功夫,周纪忽然明白,原来被夺爱后,人是会发奋的。

    他对阳筠或许从来都不是真心,所以不觉得有什么。周绎往返高阳数次,自然情根深种,其心中忿恨恐怕不亚于周绰。

    头一次,周纪觉得自己多余,好像他从来只是个挡路的棋子,欲活全局,首先就要舍弃了他。

    燕都临水宁王府里,宁王也因手足故,憋了一肚子的闷气。

    陛下有意攻打虞国,却无带兵良将。他听了惠王的话,找陛下请命带兵,陛下却以他“术业荒废多年”为由未曾允准。

    结果带兵的是惠王,连廉王次子武承思也跟着出去历练了一番。

    宁王觉得自己着了惠王的道,把经过跟妻子马氏说了。

    马氏听了只白了宁王一眼,叹着气半天不说话。

    见妻子如此,宁王知道自己真的错了,可对方毕竟是自己手足,他也只能自己憋着,有火没处撒。

    因此有了宁王在中秋宴上一言不发的事。

    在外人眼里,宁王嚣张跋扈,不拘小节,而马氏性格绵软,最是懦弱不过,殊不知夫妻二人关起门来,宁王才是那个听话的主儿。宁王府中大大小小的事,都要马氏拿主意。

    宁王惧内只是因为爱重。

    他知道自己心机浅,耳根子又软,新婚不久见妻子把府中打理得井井有条,索性跟她请教了起来。

    不问还不知道,马氏不止会管家,对朝局也颇有见地。

    宁王跟捡到了宝贝一般,恨不得将马氏捧到天上,马氏却提醒他谨慎。

    “哪有妻子干涉夫君的道理?王爷要做什么,但凭己意罢了,切莫拿来问我。”

    从前宁王还常请教妻子,马氏虽不言语,但宁王观其神色,也能猜到是可为还是不可为。后来儿子渐渐大了,宁王也摸到了些朝争的门道,便不怎么来问马氏了。

    尤其这一次,给他出主意的是惠王,宁王哪会怀疑?自己随便做了主,跑到殿下跟前请命去了。

    见母亲唉声叹气,父亲一脸懊悔的样子,武承训知道父亲定是做错了事。

    他不敢多言,只小心服侍双亲,半点麻烦也不添。

    后父亲入宫面圣,回来面上有难掩的喜色,叫他跟着一同去母亲房中。

    陛下竟给他安排了一门亲事,娶的还是太子妃的胞妹,高阳国的二王主,武承训怎么想都觉得不对。

    见宁王眉开眼笑,马氏和武承训不约而同地皱了皱眉。(。)

第八十三回 探虚实() 
武承训和、与母亲马氏想法一致,觉得娶阳筱进门未必就是好事。

    说什么高阳王主、太子妃胞妹,都只是听着风光而已。

    若是太子奏请将妻妹许配给谁,那是被太子视为一党,日后太子登基,必多加提携、重用,倒还值得开心一番。

    可这门亲事却是陛下安排的。

    陛下与太子明争暗斗,怎会忽然好心,关心太子妃胞妹的婚事?

    恐怕别人对如此安排纷纷避之唯恐不及,也只有宁王,饶恕吃过亏,对几个兄弟终究还是未曾防范,乐颠颠地就应了下来。

    武承训看着一言不发的母亲,和喜形于色的父亲,心中愈发忐忑不安。

    马氏沉思不语,她不知道武岳此举究竟何意。

    按理说,任何一个君主面对亲生兄弟请命带兵,都难免会起疑心。可宁王憨惯了,武岳又谨慎细密,应该猜得到请命非宁王本意,而不会疑到宁王头上。

    可他毕竟没把兵权交给宁王,反而给了那个处心积虑的惠王。

    马氏只能自己在心中苦想,她不惯与儿子谈论乃父。宁王或对或错都不该由自己评判,更不能让儿子议论。

    武承训却看得清楚,知道母亲有一样的担忧。

    他实在不明白陛下为何让他娶阳筱,但无论怎么想都觉得不对劲。

    自己素来表现平平,陛下也都看在眼里,武承训自认为瞒住了母亲以外的所有人。甚至包括父亲,也都相信了他性子绵软,学识平庸。

    可就是这样的他,竟能劳动燕皇亲自替他张罗婚事,求娶的又是那样身份的一个人。

    而长途跋涉去高阳提亲的,更是风评不佳的谗臣,燕皇十分宠信的端明殿学士鲍启勋。

    那鲍启勋是什么人?陛下断不会临时起意要他去高阳的。

    或许从一开始,就是鲍启勋出的主意。

    那么此举十之**是针对太子。

    想到这里,武承训已有几分了然。不过实情究竟如何,恐怕还要他出去打听。

    他与外界交流不多,但临水的纨绔子弟总还是认得一些的。

    其中有一人名唤仇灏,为人颇为爽直。平日便与他玩得好。因其家中与东宫走得近,仇灏知道的事情总比旁人要多些,得来的消息往往十分及时、准确。

    武承训不敢耽搁,次日一早就去寻仇灏,开门见山地问他是否知道些什么。

    因家姊仇良媛犯错禁足。仇灏的小道消息少了许多,但姑母从太子太傅那里听到的消息倒不少。

    “听说太子殿下前些日子要给高阳国的二王主寻门亲事,也不知怎么,陛下竟然抢在了前头,这事才轮到你的头上。”仇灏严肃道,“我也总觉得不妥,听说那二王主性子有些古怪,别是嫁不出去的罢?”

    武承训倒不怕阳筱,再怎么混不吝的一个人,娶回来好吃好喝供着就是。离乡背井的,她还能翻天不成?

    他仔细琢磨仇灏的话,忽然发现了问题所在。

    “你是说,原本是太子殿下给二王主寻夫?”

    仇灏点了点头,不知武承训何意。

    见仇灏起了疑心,武承训只好说出些半真半假的话来。

    “朝廷的事你也知道一些。我父亲初时高高兴兴,过了兴头才觉得蹊跷,偏他行动目标极大,不好打听,这才让我出来问问。这样的好事怎么就会轮到我的头上。”

    “哪里就是好事了!”见武承训坦言,仇灏也大方道,“且不说那个二王主好是不好,我姑丈说。殿下原是看准了别人,陛下才忽然拿你出来挡一下的。”

    武承训与仇灏又聊了许久,在外头酒楼吃了午饭才回府。

    晚膳后,他将问到的消息跟父母说了。

    宁王皱着眉,他实在想不通自己哪里做错,竟然惹得亲兄弟们一个两个的都来算计他。

    武承训则对仇灏所言甚以为意。恐怕殿下有心扶植拉拢哪个,而陛下要挡殿下的路,这才把他牵扯进来。

    马氏还是沉默。

    她心中踏实了几分,不止为了这桩婚事,更因为大燕的朝局。

    父子相争哪有好事?必然要伤了朝廷的元气。

    所幸陛下还不糊涂,虽然故意挡了太子的路,却并未将路堵死。

    只是太子殿下原本看中了谁呢?马氏想来想去,似乎只有廉王府的二公子武承思最为合适。

    武承思知道太子殿下属意后,原以为将大有作为,不想半路杀出个程咬金,被闷不吭声的武承训截了胡。

    好在他并未见过那个什么二王主,原本不认识的人,丢了也便丢了,武承思乐得自在,跟着惠王冲锋陷阵去了。

    大燕国满朝都在猜其中奥妙,好奇阳筱其人。

    阳筱终于劝服了叔父。

    她原以为要亲自去跟叔父哭诉,不想阳槿先替她哭了一遭。

    这个阳槿,从前倒真看不出来,人长大了,心也大了,竟然也知道为自己筹谋了。

    阳筱觉得浑身发凉,胸口也觉微酸,分明谁也不相见,却不敢任性闷在房里,怕阳曦以为她心中犹疑,找借口推了燕国的亲事。

    高阳的消息传入临水,已是阳曦点头后的半月有余了。

    阳筠脑子里空空荡荡。

    她知道这必然是筱儿的意思,而筱儿放弃一切入燕,定是为了她。

    似乎一些都乱了套,原本简单的局面竟十分复杂了起来。

    听说陛下派兵攻打虞国去了,而为了养兵,日前争论无果的增赋一事又再被提起。

    阳筠忽然觉得看不到希望。

    待武承肃又来用膳,阳筠提出要见一见武承训。

    “如今我身子基本好了,见客想是无妨。”阳筠淡淡道,“待忙过了小公子的周岁礼,请殿下帮着安排,我想见见承训。”

    武承肃应了下来。

    “这倒不是难事。”武承肃一顿,叹口气道,“承训倒也不差,为人颇诚恳和善,只是与承思比起来似乎逊色一些,不过好歹也是个世子,这点倒是承思追不上的。”

    阳筠笑问:“那殿下之前还气得跳脚?”

    “哪里就跳脚了?”武承肃佯嗔道,“不过因我看中了承思,忽然被父皇换成了承训,心中不痛快而已。”

    “非要这般说,我还是陛下塞过来,替换钱惠君的呢。”阳筠说着,斜了武承肃一眼。

    武承肃才刚要笑,猛地想起了什么。

    一件一直以来他想当然忽略了的事情。(。)

    ps:  我发现有个和氏璧,已经需要加一更了

    昨天许多小伙伴帮忙庆祝上架,丢了打赏过来,抽空一一记录一下。

    欠一更,先记下。

第八十四回 有所悟() 
阳筠不过一句玩笑话,却让武承肃浑身一震。

    似道破天机一般,许多他曾经疑心的事,忽然明朗了许多。

    然而有的时候,看得清楚、活得明白,未必就是好事。

    武承肃看着阳筠,面色凝重。

    的确,阳筠就是父皇塞过来的,而这个半路冒出来的太子妃非但没什么不妥,相处久了,反而让他十分青睐。

    起初他还怀疑阳筠是否会和郑氏一般,暗地里留意了许久,时刻提防着,不敢松懈。直到过了快一年,他才渐渐放下心来。

    想着就要入燕的阳筱,再看着眼前的人,武承肃心中十分复杂。

    他一直想要的,原来跟父亲一样,不过是一个能够有所帮衬,但又不至于跟自己分庭抗礼的妻族。

    宁王大大咧咧,引来多少文官侧目,但没人觉得他人品有甚瑕疵。且宁王领兵打仗,倒真是一把好手。

    武承训虽然略嫌胆小平庸,多少人因此瞧他不上,看起来玩伴不多,但其不争不抢的性格倒换来了不少朋友。

    这样的宁王府,未必不是太子妃的助力。

    而一个平庸却人缘良好的世子,即便成了王爷,也永远只有他该有的作用。

    武承肃有些茫然,似乎信仰被动摇了一般,有些不知所措。他不假思索就弃了钱氏,也不都为阳筠。

    阳筠见武承肃一脸复杂,还以为他又想起二人之间那些不愉快的过往,忙轻轻携了他的手,柔声道:

    “医官说,约摸还有半月,我的身子也就该好利索了,大概就是小公子做完周岁礼。”

    武承肃百感交集,一时心神激荡,将阳筠紧紧拥在怀中。

    阳筠直觉他有心事,想要开口询问。却又有些心虚。

    半晌后武承肃松了手,叮嘱阳筠好生休息,自己回崇文馆去了。

    第二日,阳筠听印儿几个议论说。太子殿下足熬了大半夜还没入眠。

    “崇仁殿服侍的全都急坏了,”钏儿道,“一大早去膳房就看见丁鑫苦着脸,眼圈也黑得厉害,别人问都不开口。还是见我去了。这才拉我到一旁说悄声说的。”

    “可知道是因为什么?”阳筠微微蹙眉。

    “倒不知因为何事,似乎连姜华也不十分清楚。”钏儿略偏了偏头,继续道,“听丁鑫说,殿下倒不像是生气,好像只是伤心了。”

    阳筠愈发心虚,忍不住疑神疑鬼了起来。

    秋末天凉,东宫各殿于半月前笼炭炉,趁着几个侍女在外间烧炭,阳筠让印儿把箱底的帕子翻出来。悄悄地拿出去焚了。

    烧炭的乃是春桃和两个粗使侍女,都是不知情的。印儿袖了帕子出去,见三人围着炭炉,就蹲在侍女排房的门口,正叽叽喳喳地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