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沈家规矩多-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简介:宣城沈家,名厨世家。不管哪行哪业,但凡能被称为世家者,大多规矩森严,沈家老爷子掌管下的沈家更是个中翘楚。沈家继承人,乃老爷子的孙女,名念池,老爷子掌中珠。故事便是讲的这位沈家姝。………………………………………欢迎大家关注大大的新浪微博“君琳琅”!
 ://148927

第一章 宣城海鲜与沈家念池() 
八月半的宣城已是清风徐徐;一片凉爽。早上五点半;天已大亮;老城区的港口熙熙攘攘;人头攒动。大大小小的打鱼船塞满了航道;男人们忙着卸货;女人们开始准备讨价还价。

    宣城靠海;又背山,风水极好,物阜民丰。即使是自然灾害的时候;全国各地饥荒的消息不断,宣城人也吃得饱。据老人们说,当年全城的人就指着海货活了。肥膏满满的螃蟹、鲜甜丰硕的大虾、肉质鲜美的虾虎还有大个的蛏子、海蛎子、扇贝、花甲;以及胶东特产的鲅鱼;愣是支撑着宣城人活过了三年又三年。现在老人们仍然对那段时光记忆犹新,因为难过;也因为现在再也吃不到那么原汁原味又个大饱满的海鲜咯。

    宣城的海蓝、天蓝;是全国有名的旅游胜地;当然也是吃货的天堂;尤其是老城区里的馆子;只有资深老饕才能找得到。各家馆子自有拿手好菜;但却有共通之处——“鲜”。

    一大早去港口买回的新鲜海货,活奔乱跳,处理一下;即刻下锅;煎炸炖煮烹,加少许盐调味就是一道美食。即使是普通的家庭妇女没多少烹饪技巧,也能做出一锅好鱼汤、一盘好水饺,谁让食材本身就极鲜美呢。

    此时虽然天还早,码头上已经围了一圈又一圈的人。宣城的男女老少都知道,要吃好就得起得早,去晚了,好的海货都被挑走了,谁让宣城人各个都是挑鱼捡虾的行家呢。当然,也有人少的摊子,不是货不好,而是已经预定了出去,这些都是专做批发或者给各个馆子留的,宣城本地人自然都知道,所以很少有人去那里谈价。

    当然,也有不死心的。海货的卖相实在太好,即使知道已经被订出去了,还是想去试试。什么“就两条就两条,他们馆子也不缺这两条不是”,这是看见那大墨鱼馋得流口水的大叔;“咱们可是老街坊了,就给老姐姐个面子,俺家小孙子好不容易回来一趟,你就当给个见面礼”,这是打感情牌想买两斤虾虎的大娘。

    几个人围着一位黑胖的婶子,各出奇招,就是要抠出些海货。胖婶子没法子,几十年的邻居,不给面子不行,只能解释道:“这是沈老爷子亲自订的,说是今天要做什么席面,只要是好货就全包了,我这也没办法,要不你们跟老爷子商量商量。”

    沈老爷子,全名沈崇,江湖人称沈三爷,宣城本地人,今年七十三,耳不聋眼不花,不说鹤发童颜,但也是坐如钟站如松,体格硬朗,声如洪钟,端的是一派老当益壮的架势。沈老爷子在宣城是家喻户晓,上至八十岁的老太太,下至刚刚能吃海货的娃子,只要说到吃,最先想起的一定是他。

    榆钱街中央的“沈园”就是他老人家的馆子,三进的院子,红砖碧瓦,酒菜飘香,隔着一条街都能闻到鲜味。“沈园”在宣城人心中就是标准,顶级胶东菜的标准,谁要是没尝过他家的菜就说自己是老饕,那您就赶紧闭嘴,不然连三岁小孩都得鄙视。

    而跟“沈园”齐名的就是沈老爷子的脾气,说一不二。老爷子辈分高,人又刻板严厉,性子确实有点不讨喜,但是架不住品行端正,日行一善,尤其是榆钱街里的老住户,没有一个没受过他老人家的帮助。按照“六度分隔”理论,只需要通过六个人就可以找到你想认识的人,于是,全城人的亲戚朋友都受过他老人家的恩惠,自然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

    所以,胖婶子的话一出口,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因为,谁也不敢说我去跟老爷子商量商量。尤其是老爷子亲自出马,又说是做席面,谁都知道老爷子在别的方面是能通融的,但一涉及到做菜,那您千万别开口,哪怕是找他借钱也比从他手里抠食材容易千万倍。于是,几位大爷大妈们看着胖婶子的眼睛里各种控诉,不过都没敢张口。

    “强婶,不好意思,来晚了,给您添麻烦了,我们这就卸货。”少女清脆的声音在身后响起,众人齐齐回头。十五六岁的姑娘,难得的一身雪白,浅黄t恤,浅蓝牛仔裤,调高的马尾束在淡紫的帏帽里,一打眼很是耀眼。

    “唉唉,老强,赶紧的。”胖婶子一看到小姑娘,舒了好大一口气,真是快顶不住了,赶紧招呼一直默默蹲在船舷上的自家男人帮忙过秤搬货。

    其他人也知道货主来了,有点怏怏,已经有人转头走了,之前说给小孙子买虾虎的大娘还是有点不舍得,站在原地继续围观。就见小姑娘把推着的自行车放好,后面跟着的一辆三轮车上下来三个小伙子,迅速向胖婶子家的货箱靠拢。

    小姑娘也注意到了围观的大娘,看了看胖婶子无奈的脸,笑眯眯地说:“强婶您今天可要给强叔加菜,看看今天这些货,可是下了大力气的,”又冲正在过秤的强叔拱拱手,“强叔,改天闲了去我家喝酒,爷爷可念叨着您呢。”

    “你这丫头,光想着你强叔!”胖婶子装出一副生气相。小姑娘也不怕,笑嘻嘻地挽着她的胳膊,开口道:“哪能呢,强叔去跟老爷子喝酒,您跟我吃菜。我最近刚学了几个川菜,爽口又解馋,您哪天赏脸尝尝去。”说完还摇了摇胖婶子的胳膊。

    “好好好,还是俺们念念懂事,知道强婶好这口。”胖婶子一听川菜顿时两眼冒光。宣城人多食海鲜,口味既可清淡,也好浓油赤酱,就是这个辣字却是很少沾口,毕竟海货本身味道极美,沾了辣味反倒有些喧宾夺主。

    两个人熟稔地聊了两句,倒是让围观的大娘知道了这姑娘的身份。念念,沈念池,沈家大小姐,沈老爷子的孙女,沈园的小东家。于是,本还是想要继续纠缠一下的心思顿时歇了大半。

    宣城大多数人都知道,沈老爷子幼承家学,二十出头娶了师叔家的独女,生有一子,名沈初,后来不知怎的被逐出家门,再也没在宣城出现,唯有一女留下,就是沈念池。老爷子对自己的儿子是没个好脸,但是对孙女,那是要啥给啥,宠爱非常。谁都知道老爷子的底线:一、厨艺,二、沈念池。虽然排位在后,但对在厨艺上要求严厉的老爷子来说,沈念池能得到这样的待遇,已经算是了不得了。

    老爷子从艺六十多年,总共也就收了不到十个徒弟,还得算上沈念池和她爹。头些年是因为老爷子忙着提高厨艺,无暇他顾,后面完全是挑挑拣拣,觉得这个不行,那个偷懒,拜师者无数,东托西请,愣是没让老爷子动心。当然,挑也有挑的好处,收下的几个徒弟虽然四下飘散,但都名镇一方,因此老爷子虽然有十多年没离开过宣城,但也是名声赫赫,起码在北方的厨艺界那是响当当的老前辈了。

    沈念池趁着跟胖婶子说话的空档,小声地问了情况,看着那个准备转头的大娘,开口道:“大娘,您要买虾虎?”

    “啊,啊,是呀,我再去别处看看。”大娘没想到沈念池会和她搭话,有点讪讪。虽然自己是长辈,但也不好仗着辈分压人,再说本就是自己不对,不管怎么说都是人家先订的,没道理非要从人家货主手里抠出来,即使撒泼也是没理。

    沈念池也看出了她的意思,弯了弯嘴角,回头冲着一个黑瘦的小伙子道:“小齐,给李大娘挑两斤虾虎”。叫小齐的小伙子正准备将称好的虾虎搬上车,一听她这么说,放下货,找强叔要了个黑色的硬质塑料袋就往里面拣。

    李大娘显然没有料到沈念池能答应,而且还知道她,有点手足无措地摸了摸衣角,不好意思地说:“这怎么好意思呀!不行的,不行的,强子,多少钱,我给钱”。

    强叔还没接口,沈念池就笑道:“李大娘,别客气啦,您是小林的长辈,他今天没来,算是他孝敬您的,回去我让他多做几道菜就行了”。小林,沈念池的师侄,今年二十三,虽然年纪大,但沈念池是越过她爹直接跟老爷子学艺,所以辈分高,即使年纪小,馆子里的小子们也得恭恭敬敬地叫声“小师姑”。

    “这怎么行,这怎么行,做菜本来就是他该干的,哪能这样算。”李大娘一听小林,更是不干了,直接掏钱,就要往沈念池手里塞。李婶子夫家姓林,正是小林的大伯。小林能进入沈园学艺,即便不是直接拜在老爷子手下,只是拜了老爷子的徒弟为师,但对整个林家来说,也是祖上积德了。李大娘再怎么充长辈,也不敢在沈家人跟前拿大。要是耽误了小林好不容易得来的机会,一想到那个能说会道的妯娌,更是一阵害怕,顿时有些后悔自己干嘛不早走。

    “大娘别客气啦,前两天小林说他大哥大嫂和小侄子回来了,他还想趁着他小侄子在家多学几个菜,好做给他吃呢。他要是今天来了不知道要给他侄子买多少东西呢,这么点虾虎算什么。您拿着,别嫌少,不然回去小林该说我这个做小师姑的小气了。”沈念池轻轻推开李大娘递来的钱,转头使个眼色给小齐,小齐麻溜地跑过来,将手里的塑料袋塞到李婶子的手里,转头就跑。

    李大娘推也不是,不推也不是。强婶也走过来帮腔道:“行了,孩子的心意,拿着吧!”

    李大娘这才撒手,笑着对沈念池说:“那谢谢了,我这哎,等小林回来让他带醉蟹给你和老爷子尝尝。”

    “那我就不客气了,先谢谢您!”

    看着李大娘带着虾虎喜滋滋地走了,强婶轻轻点了点沈念池的额头:“你呀!”强婶明白沈念池能够这么爽快,不仅仅是因为李大娘跟小林的关系,也是有顾及她家跟林家关系的原因。毕竟两家是邻居,不匀出来给李大娘是道理,但是毕竟面上不好看,只是提前答应了沈家,现在沈念池直接相送,也算是给强婶面子。强婶看着小姑娘小小年纪就这样懂事,再一想她没爹没妈的,顿时又是一阵心疼。

    沈念池招呼着小齐他们三个搬好货,跟强婶算钱,两个人又推了一阵,最后还是强婶抹了零头,沈念池邀请他们夫妻俩改天去沈园吃饭,这才算完。四个人,两辆车调头离开码头。

第二章 绿豆汤与胖厨子() 
榆钱街;位于宣城老城区的中央;清末被日耳曼人占据的时候就已经相当繁荣;因此大多保留了当地特色。除了石板街换成了水泥路;两旁的住家店面却大都是青砖碧瓦;一片古意。之所以称为榆钱街;是因为以前道路两旁遍是榆钱;一到春天,小孩子们眼巴巴地盯着灶台上蒸着的榆钱饭,整条街都是榆钱的香味。虽然现在路边大多换成了景观树;但到了春天蒸榆钱饭仍是榆钱街住户们年年必有的传统。

    沈家的馆子沈园,就在这条街的中央。三进院,打头是五间打通的大瓦房做了饭馆;三十多张桌子;打脚进去对着的柜台后面一溜的酒坛子,全是沈老爷子的佳酿;柜台上方挂着木牌子;就是今天沈家能出的菜。

    沈家规矩;没有菜牌。沈老爷子是先买食材再决定菜色;每天更新;用最新鲜的海鲜、最新鲜的蔬菜做最鲜的菜;几十年如一日,这才有了今天享誉整个北方饮食界的好口碑。

    而此时,沈园的正门还未打开。沈家不做早饭;这也是规矩;十点半开场,晚上九点关门,过时不候。以前一直是晚上十点关门,自从自家孙女开始上学,老爷子就提前了,什么都没自家孙女重要,就是这么的任性。

    沈念池四人顺着小巷进入侧门,那里已经有人候着。一个瘦高的小伙子顺手接过小齐递来的箱子,看着里头活蹦乱跳的虾虎,顿时咧开嘴:“小师姑,今天这虾虎咋做?清蒸就够鲜了,再做个香辣的,不然椒盐也行。”还没说完,后脑勺就挨了一下。

    转过身去,一个矮胖的中年汉子背着手站在他后面,虎着脸训道:“就知道吃,赶紧的。”

    连同门外的三个小伙子一起,看见来人,赶紧站直,恭恭敬敬叫了声师父,麻溜地往里而去,跟后头有什么追似的,可见有多怕这个师父了。

    “师哥。”沈念池已经锁好了自行车,笑着跟汉子点点头。却是见刚刚还满脸严肃的汉子瞬间换了笑模样,藏在身后的右手伸出,青瓷小碗里大半碗浅红色的汤汁,微微冒着一点热气,显然是温度正好。沈念池也不客气,接过来一口气喝完,抹了抹嘴角笑道:“谢谢师哥!您这熬绿豆汤的本事可是越来越高了,洋槐花蜜是嫂子今年新弄的吧,小半勺味道刚刚好。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