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山村养殖户的悠闲生活-第10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些地皮儿,打个鸡蛋做个汤,可好喝了。”

    地皮儿,又叫地耳、鸡蛋儿皮,是雨后在山上枯草堆里长成的一种菌类,营养价值丰富,味道鲜美,凉拌做汤都是绝美的食材。

    王少东在2006年以后几乎就再也没有见到过这种东西,不过在小时候,王少东的记忆里面,地皮儿可是自己梦寐以求的美食了。

    现在才2003年,山上应该还有这种好东西。

    “啥?你们啥时候吃过地皮儿了?”王少东着急地问道。

    “就今天中午,玉江婶子趁着大雨到山上拣的。”

    王少东刚想质问为什么不打电话让自己也来尝尝鲜的时候,一想那会儿还在下大雨,父母肯定担心路上不安全,才没有给自己打电话的。

    “哦,那今天下午你捡了地皮儿,可得让俺尝尝鲜了。”

    王少东想说,这东西自己都十多年不吃了。

    童年里面有许多来源于山上的东西,可是后来,自己怎么也没有吃到过,城里超市里面也没有卖的,真是可惜。

    比如说这个地皮儿,还有“瞎碰”——一种个头只有指甲盖那么大的小虫子,还有山水牛子——一种只有立秋后第一场雨才会从地里钻出来的超级美食……

    所有这些东西,好像都在从2002年到2006年这段时间都消失了。在2002年以前,王少东觉得自己的家乡,桃花岭村,是个山青水静,桃源深处的好地方,可是随着2002年京沪高速将桃花岭村的西山一劈为二,随着各种高效农药,除草剂等等的使用,桃花岭周围的环境,慢慢变得跟以前不一样,许多物种也在悄无声息得消失着。

    如果王少东有能力去阻止这些悲剧,他会去阻止,如果说自己阻止不了,那也只能在这些可爱的物种没有消失之前,尽情得享受一番了。

第0210章 水库里面水满了() 
路是泥泞的,好在有长筒皮靴,要不然可就真寸步难行了。

    南大路两边,是一大片田地,田地里面,夹杂得种着地瓜和玉米。山上种植的农作物,主要就是地瓜、玉米和小麦这三种,一直以来这三种也是公粮作物。桃花岭村最好的地在河两边,干旱的时候可以从河水里面抽水浇地,这些地一直是种植小麦的田地。靠近村子周围的田地,大多用来种植玉米,然后远处的山地,则主要用来种植地瓜。

    桃花岭村能种小麦和玉米的田地不多,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桃花岭村村民的主食是地瓜面煎饼。

    在先进的种子和化肥没有使用之前,像桃花岭村这样的山地地区,小麦的亩产量很低,常年平均亩产量也就只有四百来斤。在二十年前还没有包产到户的时候,集体公社里面粮食的产量更低,分到老百姓手里面,一年到头能吃顿馒头水饺的情况,是数的过来的。

    相比较小麦,玉米和地瓜就高产多了。尤其是地瓜,亩产四五千斤很正常,甚至于后世的新品种能到亩产一万六七八千斤以上。

    更重要的是,地瓜抗旱抗涝,尤其适合山地种植。

    可以这么说,如果人类没有发现地瓜这种农作物,桃花岭村这样的山区,是很不适合人类居住的,整个鲁中市的人口容量,将会比现在减少百分之八十以上。

    红薯是个伟大的发现,明朝万历八年陈益从安南引进这种东西,绝对应该给他发个大大的奖状。

    整个这一片田地,大约有一千多亩,其中有六百多亩是集体承包给个人的田地,另外还有四百来亩,是包产到户以后,桃花岭村的老百姓各自开出来的土地。

    所有的土地都是老百姓一铲子一铁锹挖出来的,一直到2006年的时候,吴老二还喜欢在吴家峪子山上开地。

    对于个人开出来的地,政策上面有规定,要到县级政府里面确权。但是老百姓对于这些法律上的条条杠杠肯定不懂了,大多数人都觉得谁开垦的四荒,就应该归谁经营,所以村里有四百来亩开荒地,到2003年却也一直没有闹出什么乱子来。

    四荒地被开垦成田地之后,后来到2012年的时候,大寨村吴家要买吴家峪子当坟场,然后还跟许多开荒的老百姓打过交道,补偿标准当时按的是一亩地一万块钱一次性付清。不过大寨村吴家要的地也不多,就要了十几亩,修了条路,另外山脚下的地要了一些。

    南大路这边的田地里面,下了雨之后肯定不能进去捣乱了。下了雨,地里面土壤很软,人踩进去,甚至于能将整个脚都陷进泥巴里面,然后要是从地里面走一趟的话,那一路的庄稼,可就遭殃了。

    要想拣“地皮儿”,需要到吴家峪子山坡上面。

    现在整个吴家峪子山都被王家承包过来,然后山上又用铁丝网圈了起来,所以现在王少东是一点也不用担心山上的“地皮儿”会被别人抢走,然后他们两个走路的时候,并不怎么着急。

    两个人一路上谈的很投机,王少东发现,跟王美娜在一块聊天的时候,总让自己觉得很快乐的样子。

    到了吴家峪子山脚下,王少东抬头看去,橡胶坝上,有水溢流了出来,便着急起来。

    “妹妹,你自己到山上去拣地皮儿,我到水库上面去看看了。”

    王少东加快了脚步,身后,王美娜则走另一条路,在多草的山坡上,开始找“地皮儿”。这种美味的菌类,最喜欢生长在干枯的草堆上面了,找到之后,往往就是一片。

    王少东怀疑,前世到2006年以后这东西灭绝,可能和那些剧毒的农药有关。

    别说“地皮儿”了,高毒性农药泛滥的2006年到2012年这段时间里面,农村里面连麻雀都明显的减少了。后来,也不知道是不是这些动物的耐药性上来了,还是农药的用量上了,麻雀才又开始慢慢多起来。不过“地皮儿”这种东西,却在钢城县灭绝了。

    王少东是非常希望王美娜能多拣一些“地皮儿”,让自己解解馋的。不过现在他更关心的是水库里面的鱼苗,便急匆匆地来到了水库边上。

    天空中还飘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吴老二仍然在看家的小屋里面听收音机,里面播放的,是田连元说的《小八义》。

    “二爷爷,听着呢?”

    “听着呢,怎么这么路滑的,你还来了呢?”

    进屋之后,王少东闻到一股浓浓的酸煎饼的味道,另外当中还夹杂着一些韭菜花酱的味道。这个季节是做韭菜花酱的时候,在煎饼上抹一层,然后再卷一颗大葱,对于山里的农民来说,就是最好的美味了。当然了,如果不喜欢吃辣的朋友,这么吃上一口,回头非得辣的头晕眼花了。

    “哎呀,二爷爷啊,我的看看我的鱼苗,有没有从大坝上流出去啊。”

    王少东在屋里转了一圈,然后找了个棍子。

    “再下,那水可就要漫过拦河坝了,到时候真跑了也不奇怪啊。”

    王少东点了点头,出去了。后面,吴老二也跟了出来。

    虽然吴老二被王家招安了,但是他那放羊的老手艺还没有丢,就在看水库的屋子旁边,吴老二用树枝搭了个棚子,他那十几头羊,现在都在棚子里面。一直在下雨,棚子里面的羊眼看着外面的青草捞不着吃,只能吃干巴巴的地瓜秧,多有怨言的抬头高喊两声。吴老二从屋里出来,抬头看了一眼,发现这小雨应该不影响放羊了,便冲着王少东喊道:“东子,我去放羊了,屋里暖瓶里面有水,你渴了就来喝水。”虽然下着雨,但是天气闷热,口渴也是在所难免的。

    王少东应了一声,然后便沿着石头垒的大坝,走到了橡胶坝边上。

    王少东买了两个橡胶坝,其中西边那个要比东边那个安装得稍微高了三四十公分,这样一来,东边那个橡胶坝,便自然地就成了溢流孔了。

    橡胶坝最中间是最低的,一些水溢出来,从那边流了下去。

    走到流水的地方,王少东看到许多小鱼哗啦哗啦得向水流上游,也就是水库里面跑去。

    王少东心想:坏了,鱼果然跑了。

第0211章 满载而归的王美娜() 
王少东总共买了两个25米长的橡胶坝,其中东边那个橡胶坝安装的稍微矮一些,便自然容易溢流。

    东边橡胶坝的中间,位置最低,已经蓄满水的水库,上游的泉水还在往下流,而现在阴天,整个水库的蒸发量很少,所以上游补充的泉水,便自然只能从这边溢流出去了。

    吴家峪子拦河坝下游,修建水库之后,形成了一个大坑,大坑下游,则是一条小溪,蜿蜒流经桃花岭村,最后注入到牟汶河里面。

    牟汶河在大寨乡这一段,当地人俗称叫做流沙河。

    王少东看了一眼拦河坝下面,上下七八米的落差,时间久了,下面肯定会冲击出一个水坑。不过,眼下这个坑却并没有多少水,因为上游来的水,都被吴家峪子水库给拦住了。

    溢流的水量不大,但是对于那些只有尺把长的小鱼苗来说,完全有条件逃到下游去。或许,沿着下游不大的溪流,一直跑到牟汶河,再到大汶河,这些鱼才会真正的自由。但是,对于王少东来说,可就不开心了。

    “回去,快回去!”

    王少东拿着棍子在水里一搅和,那些鱼苗受到惊吓,便快速得向上游游去。

    天上的雨没有停下来的意思,王少东担心,到了晚上,这雨又会大起来。倘若溢流的流速变快了,那鱼苗的损失,也会更大。

    橡胶坝上面有些滑,在充满水的橡胶坝上走要十分小心,倘若脚下一滑,跌倒了水里面还算好的,要是跌落到了下游的水泥面子上,那可就麻烦了。

    看着小鱼游走,王少东坐在橡胶坝上,眼睛盯着溢流处的上游。

    王少东从口袋里面摸出一枚硬币,放在溢流处的边沿上。

    不一会儿,一群一动不动的鱼,慢慢地飘了过来,王少东赶忙用木棍拍了两下水,然后那些鱼猛地缓过神来,快速得向上游游去。

    王少东看到鱼都游走了,然后看了看手表,已经快到四点了。

    阴雨天,黑夜来得早,眼看着,这天色就要黑下来了。

    “哥,你在大坝上面干什么呢?”

    王美娜站在橡胶坝最东边的平台上,大老远得冲着王少东喊道。

    王少东安排在大坝东边的平地上盖了两间房子,一间用来放电机,另一件则是吴老二看山看坝住的地方。下一步吴家峪子这边也得再搞点建设,以后樱桃熟了,水库里面鱼长大了,莲藕也长成了,晚上要是没有四五个人值班,还真不放心。

    晚上值班的人得有个休息的地方,所以,还得盖房子。

    王少东抬头看到王美娜站在东边,便站起身来,他看到王美娜手里的塑料袋子挺沉的,知道她收获不少。

    今天晚上有“地皮儿”吃了,鱼苗的情况,暂时就先放着吧。

    “来了,妹子,你收获不少啊。”

    “嗯,山上好多呢。”

    王少东小心得从橡胶坝上爬到水泥坝上,然后便放心大胆得走向王美娜那边。

    整个吴家峪子大坝,自东向西,总共一百米左右,东边二十五米是水泥大坝,中间五十米是橡胶坝,西边二十五米也是水泥大坝。水泥大坝要比充满水的橡胶坝高五十公分,而当橡胶坝泄水之后,这个落差就到四米五了。

    “行啊,妹子,这么能看。”

    看到王少东过来了,王美娜用脖子夹着小伞,然后从塑料袋里面摸出一个黑色的小东西,递给王少东说:“你看。”

    “山水牛子!”

    王少东很惊讶,王美娜手里拿着的,是天牛的一种,有大拇指般大小,外形跟天牛差不多,黑色的身体,头上有对大钳子一样的口器,被夹住之后很容易把皮肤给夹破。

    “嗯,我头一次见这种东西!”王美娜点着头。

    王美娜用手捏着这小昆虫的后背,让它那威力非凡的大钳子口器完全失去了用武之地。

    王少东忙小心得从王美娜手里的东西,咽了口唾沫。

    “妹子,这个啊,这才是好东西呢。”

    王少东的记忆,一下子回到了前世的时候自己上小学四年级的那一次立秋后的星期三。

    那一次的天气跟这一次非常像,先是下了一上午的瓢泼大雨,然后接着又下了两天淅淅沥沥的小雨,连阴了三四天的时间,然后王富民偶然发现山上出了山水牛子,便回家带着自己到吴家峪子山上抓山水牛子。

    山水牛子是一种很稀少的昆虫,只会在立秋后的第一场雨后出现,它的幼虫生活在野草丛生的底下,靠啃食草根上的汁液维持生命。山水牛子的幼虫是一种黄色的小虫子,在地下生活三年才会从地下钻出来,然后山水牛子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