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国学知识大全-第6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便是私意),不能用。水心又上箚子,请修实政,行实德。意主修边而不急于开边,整兵而不急于用兵。尤欲节用减赋,以宽民力。时亦以为迂缓,不能用。但欲借其名以草诏。水心力辞。则其不同侂胄之轻举,彰彰矣。兵既败,乃出安集两淮。力陈救败之计。旋兼江淮制置,措置屯田。时传言金兵至。民渡江者亿万,争舟至覆溺。吏持文书至官,皆手颤不能出语。水心叹曰:“今竟何如?”乃用门下士滕宬计,以重赏募勇士,渡江劫其营。十数往返,俘馘踵至。士气稍奋,人心稍安。金人乃解。水心相度形势,欲修沿江堡坞,与江中舟师相掎。自此渐北,抚用山水寨豪杰。中朝争于求和。水心以为不必,请先自固,徐为进取之图。盖其审慎于启衅之先,效命于偾军之际,其忠忱才略,咸有足多者。而忍以一节轻议之哉?况所议者,皆捕风捉影,不察情实之谈乎?侂胄既死,其党许及之、曾孝友等,惧得罪,反劾水心附会用兵,以图自免。遂夺职奉词。前此封事具在,竟莫能明其本末。亡国之是非必不明,功罪必倒置,可为浩叹矣。水心弟子周南(字南仲,吴县人),北伐时,尝奉长枢密院机速房之命。辞曰:“吾方以先事造兵,为发狂必死之药,敢乡迩乎?”卒不受命。侂胄之诛,水心弟子与者三人。(赵汝谈、汝囗、王大受。汝囗,一作汝谠,字蹈中,大梁人。大受,字宗可,一字拙斋,饶州人)亦可见水心之宗旨矣。水心既废,杜门家居,绝不自辩,尝叹“女真复为天祚,他人必出而有之”。又谓“自战国以来,能教其民而用之,惟一诸葛亮,非驱市人之比。故其国不劳,其兵不困,虽败而可战。”其经纶又可见矣。其与丁少詹(丁希亮,字少詹,黄严人。水心弟子)书,谓“世间只常理。所谓豪杰卓然兴起者,不待教诏而自能,不待勉强而自尽耳。至于以机变为经常,以不逊为坦荡,以窥测隐度为义理,以见人隐伏为新奇,以跌荡不可羁束为通透,以多所疑忌为先觉,此道德之弃材也。读书之博,只以长敖;见理之明,只以遂非”云云。则卓然儒者之言,虽程、朱无以逾其淳也。然则世之踔弛自喜,好为大言,而实际并无工夫,隐微之地,且不可问;而顾谬托于功利之论,以哗世而愚众者,宁非言功利者之罪人哉?

    永康之学,源于东莱。然东莱之论,实与永康绝异,不可不察也。东莱与叶正则书曰:“静多于动,践履多于发用,涵养多于讲说,读经多于读史,功夫如此,然后可久可大。”与朱侍讲曰:“向来一出,始知时事益难平,为学功夫益无穷,而圣贤之言益可信。”其与陈同甫,则曰:“井渫不食,正指汲汲于济世者。所以未为井之盛?盖汲汲欲施,与知命者殊科。孔子请讨见却,但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孟子虽有自任气象,亦云吾何为不豫哉?殆可深镜也。”则实非急于功名之流。其论政事,亦恒以风俗为重。所撰礼记说,訾“秦汉以来,外风俗而论政事”。论语说曰:“后世人所见不明,或反以轻捷便利为可喜,淳厚笃实为迟钝,不知此是君子小人分处。”与学者及诸弟书曰:“尝思时事所以艰难,风俗所以浇薄,推其病原,皆由讲学不明之故。若使讲学者多,其达也,自上而下,为势固易;虽不幸皆穷,然善类既多,熏蒸上腾,亦有转移之理。虽然,此特忧世之论耳。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所性不存焉,此又当深长思也。”皆卓然儒者之论。其论自治,谓:“析理当极精微,毫厘不可放过。”又谓:“步趋进退,左右周旋,若件件要理会,必有不到。惟常存此心,则自然不违乎理。”颇能兼朱、陆之长。史称东莱少时,性极褊。后病中读论语,至“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有省,遂终身无暴怒。困学纪闻纪其言,谓“争校是非,不如敛藏收养”,则其气象宽博,自有过人者。宜其不与于朱、陆之争,且能调和二家也。

    东莱死后,其弟子约,议论渐变。朱子答刘子澄曰:“伯恭无恙时,爱说史学。身后为后生辈糊涂说出一般恶口小家议论。贱王尊霸,谋利计功,更不可听。子约立脚不住,亦曰:吾兄,盖尝言之云尔?”又一书曰:“婺州自伯恭死后,百怪都出。至如子约,别说出一般差异的话。全然不是孔孟规模,却做管商见识。令人骇叹。然亦是伯恭自有些拖泥带水,致得如此,又令人追恨也。”答潘端叔曰:“子约所守,固无可疑。然其论甚怪。教得学者相率舍道义之途,以趋功利之域。充塞仁义,率兽食人,不是小病。故不免极力陈之。以其所守言之,固有过当。若据其议论,则亦不得不说到此地也。”可见功利之说,皆起于子约时矣。然其主持,实以陈同甫为最力。故朱子答黄鲁直书,谓“婺州近日一种议论愈可恶。大抵名宗吕氏,而实主同甫”。语类又谓“伯恭门人,亦有为同甫之说”者也。

第67章 理学纲要(19)() 
同甫之为人,不如水心之纯;其才,亦不如水心之可用。(水心行事具见前。龙川落魄,以疏狂为侠。尝三下大理狱。其言曰:“研穷义理之精微,辨析古今之同异;原心于秒忽,较理于分寸;以积累为工,以涵养为主,晬面盎背,则于诸儒诚有愧焉。至于堂堂之陈,正正之旗;风雨云雷,交发而并至;龙蛇虎豹,变见而出殁;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自谓差有一日之长。”乃大言耳)然其论王霸义利之说,则其攻驳当时之论,实较水心为有理致,不可诬也。龙川之言曰:“自孟荀论义利王霸,汉唐诸儒,未能深明其说。本朝伊洛诸公,辨析天理人欲,而王霸义利之说,于是大明。然谓三代以道治天下,汉唐以智力把持天下,固已使人不能心服。而近世诸儒,遂谓三代专以天理,汉唐专以人欲行。其间有与天理暗合者,是以亦能久长。亮以为汉唐之君,本领非不洪大开廓。惟其时有转移,故其间不无渗漏。谓之杂霸者,其道固本于王也。诸儒自处者,曰义曰王;汉唐做得成者,皆曰利曰霸。一头自如此,一头自如彼。说得虽甚好,做得亦不恶。如此,却是义利双行,王霸并用。如亮之说,却是直上直下,只有一个头颅做得成耳。”又曰:“心之用,有不尽而无常泯,三代,做之尽者也;汉唐,做不到尽者也。本末感应,只是一理。使其田地根本,无有是处,安得有小康?”龙川之说,盖谓义之与利,王之与霸,天理之与人欲,惟分量多少之异,性质则初无不同也。蕺山之言曰:“不要错看了豪杰。古人一言一动,凡可信之当时、传之后世者,莫不有一段真至精神在内。不诚则无物,何从生出事业来?”与龙川之言,若合符节。如龙川、蕺山之言,则天下惟有一理,可以成事。如朱子之说,转似伪者,有时亦可成事矣。其意欲使道尊,而不知适以小之也。且如朱子之说,则世之求成事者,将皆自屏于道之外,而道真为无用之物矣。龙川又极论其弊曰:“以为得不传之绝学者,皆耳目不洪、见闻不囗之辞也。人只是这个人,气只是这个气,才只是这个才。譬之金银铜铁,炼有多少,则器有精粗。岂其本质之外,挨出一般,以为绝世之美器哉。故浩然之气,百炼之血气也。使世人争惊高远以求之,东扶西倒,而卒不着实而适用,则诸儒所以引之者过矣。”又曰:“眼盲者摸索得着,谓之暗合。不应两千年之间,有目皆盲也。亮以为后世英雄豪杰,有时闭眼胡做,遂为圣门之罪人。及其开眼运用,无往而非赫日之光明。今指其闭眼胡做时,便以为盲无一分光。指其开眼运用时,只以为偶合天下之盲者能几?利欲汨之则闭。心平气定,虽平平眼光,亦会开得。况夫光如黑漆者,开则其正也,闭则霎时浮翳耳。今因吾眼之偶开,便以为得不传之绝学。画界而立,尽绝一世之人于门外。而谓两千年之君子,皆盲眼不可点洗;两千年之天地日月,皆若有若无;世界皆是利欲,斯道之不绝者,仅如缕耳。此英雄豪杰,所以自绝于门外;以为建功立业,别是法门;这些好说话,且与留着妆景足矣”。案世谓儒术迂疏,正是如此。龙川之言,亦可深长思也。

    凡讲学家,往往设想一尽美尽善之境以为鹄。说非不高,然去实际太远,遂至成为空话。中国人素崇古,宋儒又富于理想,用举其所谓尽美尽善之境,一一传之古人;而所谓古人者,遂成为理想中物。以此期诸实际,则其功渺不可期;以此责人,人亦无以自处矣。此亦设想太高、持论太严之弊也。龙川与朱子书曰:“秘书以为三代以前,都无利欲,都无要富贵底人。今诗书载得如此洁净,只此是正大本子。亮以为才有人心,便有许多不洁净。”破理想之空幻,而据实际以立论,亦理学家所当引为他山之石也。

    所谓义利,往往不可得兼。然此自系格于事实,以致如此。若论究竟,则二者之蕲向,固未尝不一。所谓舍利而取义者,亦以格于事势,二者不可得兼云然,非有恶于利也。主张之过,或遂以利为本不当取,则又误矣。龙川之言曰:“不失其驰,舍矢如破,君子不必于得禽也,而非恶于得禽也。范我驰驱,而能发必命中者,君子之射也。岂有持弓矢审固,而甘心于空反者乎?”亦足箴理学家偏激之失也。

    龙川之论,朱子拒之如洪水猛兽,又视其辟江西为严,然其议论之可取如此。亦可见道理之弘,不容执一成之见以自封矣。然朱子之言,亦有足资警惕者。朱子答吕子约书曰:“孟子一生,忍穷受饿,费尽心力,只破得枉尺直寻四字。今日诸贤,苦心劳力,费尽言语,只成就得枉尺直寻四字。”其言足资猛省。盖谓凡能成事者,皆有合于当然之道,不得谓惟吾理想中之一境有合,而余皆不合,其言自有至理。然世事错综已极,成否实难预料。就行事论,只能平心静气,据我所见为最是者,尽力以行之,而不容有一必其成功之念。苟欲必其成功,则此心已失其正。成功仍未可必,所行先已不当矣。故论事不宜过严,而所以自律者,则本源之地,不容有毫发之间。龙川箴朱子立论之过隘,朱子讥龙川立心之未淳,其言亦各有一理也。

    宋儒术数之学

    宋儒术数之学,其源有二:一则周子之太极图,邵子之先天图,与参同契为一家言,盖方士修炼之书也;一则天地生成之数,司马氏之潜虚,及刘氏、蔡氏、河图、洛书之说本之。

    所谓天地生成之数者?其说见于郑氏之易注。易系辞传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又曰:“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一、三、五、七、九为天数,二、四、六、八、十为地数,所谓天数五,地数五也。一、三、五、七、九相加,为二十有五,二、四、六、八、十相加,为三十,所谓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也。二十五与三十相加,为五十有五,则易所言之凡数也。郑氏注曰:“天一生水于北,地二生火于南,天三生木于东,地四生金于西,天五生土于中。阳无耦,阴无妃,未得相成。于是地六成水于北,与天一并;天七成火于南,与地二并;地八成木于东,与天三并;天九成金于西,与地四并;地十成土于中,与天五并。”此所谓五行生成之数。汉书五行志左氏昭公九年:“裨灶曰:火,水妃也,妃以五成。”疏引阴阳之书,言五行妃合;十八年,“梓慎曰:水,火之牡也。”疏引阴阳之书,言五行嫁娶,说皆略同。后人于郑氏之说,或多驳难,然非此无以释五位相得而各有合也。月令言五方,木、火、金、水皆成数,惟土为生数。太玄玄图篇云:“一与六共宗,二与七为朋,三与八成友,四与九同道,五与五相守。”说亦大同,惟中央不言五与十而已。司马氏潜虚所用,即系此数。

    温公潜虚,亦从万物之所由来说起。由此推原人性,而得其当然之道。其说曰:“万物皆祖于虚,生于气。气以成体。体以受性。性以辨名。名以立行。行以俟命。故虚者,物之府也。气者,生之户也。体者,质之具也。性者,神之赋也。名者,事之分也。行者,人之务也。命者,时之遇也。”盖亦欲通天人之故者也(谓万物皆祖于虚,不如张子泯有无为一之当)。其气图:以五行分布五方,用其生数为原、荧、本、囗、基,而以其成数为委、焱、末、刃、冢。以此互相配合,其数五十有五,尽成级数,是为体图。体图一等象王,二等象公,三等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