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百度宅男当崇祯-第3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站在一边看好戏似的?他们准备什么时候交银子?莫不是,一定得等到今年的最后一天才能拿银子?”杨改革说到移民的银子,就肯定会牵扯到盐商那笔银子,说到盐商,就铁定得发火,那群盐商的银子还是没有到位,眼看着,明末局面到了最关键的时刻,可惜,那批人还在站在一边看好戏
    刚刚还是有说有笑的群臣,被这事搞得没话说了,要说盐商的银子,那水可就深了,一个个缩头缩脑,忌讳得很。
    沉默了一阵,杨改革叹息,在明朝最关键的时刻,你们躲开了,那日后可就别怪我手辣,盐商不铲除,誓不为人。
    “呵呵,危难时刻见真情啊算了,这银子是指望不上那些盐商了,朕出吧,反正朕一千万都投了,也不差这五十万”杨改革对盐商的怨恨,早已到了无可忍耐的地步了,不过,动手清除盐商,却要等今年年底,明年年初,杨改革只能强压下心中的怒火和怨恨,笑着自己掏银子。
    “陛下圣明”一众大臣又开始上马屁。
    “盐商的银子,诸位,你们就都催催吧,如今,我大明朝到了最紧要的关头了”杨改革实在憋屈,想让大臣们催催盐商的银子,因为杨改革也知道,盐商们的后台,就是这群人,本想说几句脸面上的话,奈何心中怨恨,实在是说不出口,也就没了下文。
    群臣又唯唯是诺了一回,这盐商,那个是没后台的?交不交银子,当真要看别人心情,看别人愿意不愿意从指甲缝里扣出来一点给朝廷,这拖欠,在明朝,绝对不是什么新鲜名词,大家都是打的拖欠的注意呢,皇帝想多收一文钱哼哼,不少大臣偷偷的看了眼皇帝,如此想到。
    杨改革瞧着群臣那副躲闪的样子,再看一个个不愿意的模样,更加不想开口了,心中的怨恨,无以复加。今日大明最需要你们的时候,你们无情也无义,日后可别怪我下狠手,杨改革除了心中毒恶的诅咒,也没更好的办法。
    本来是一场高高兴兴的召见,闹到最后,君臣算是不欢而散。
    平台召见草草的就散了。
    事情最终确定下来,朝廷全力支持徐光启做皮筏子,不管是各州县的两千皮胎,还是周延儒远赴宁夏镇,甘肃镇招募皮筏客,购买皮筏子,还是购买蒙古人的牛羊,朝廷都支持,更是把范围扩大到临近陕西,其他布政司辖下的州县,也都需要支援陕西皮筏子,这一条,让杨改革心中又好受不少,不过,也好不到那里去,因为,这都是需要杨改革一个人出钱的。
    户部永远是一个没钱的货,不伸手要钱,都是万福,盐商的银子,看样子,是指望不上了,如今交的钱,屈指可数,加的田赋,倒是没问题,基本可以足额收上来,不过,也有一个时间问题,夏税较小,秋税更是要到明年才会彻底的交齐,何况,田赋很大一部分要保证粮食的供应,毕竟百万灾民,所需要的粮食,不是一个小数目,所以,如今的移民,所用的银子,大部分还是杨改革自己掏银子。
    这次平台召见,是不欢而散,杨改革一个人在平台生闷气,几次都想拿东西砸人,硬生生的忍了下来,结果就是自己生闷气,怄到快吐血。
    “大半,内帑里还有多少银子?”怄到不行的杨改革还是得掏银子,陕西移民,到了最关键的时刻,如论如何,也不能掉链子。
    “回陛下,早已不足百万了”王承恩是没敢说实话,内帑的银子从当初的高达数百万两,到如今的几十万两,花钱的速度,比流水还快些,王承恩怕说出来,吓着皇帝,眼看着皇帝的脸色不好,再把这个坏消息告诉皇帝,怕皇帝受不了。
    “不足百万?具体的是多少?二十万?四十万?还是八十万?九十万?”杨改革仔细的问到,自己的银子不多,自己知道,具体的多少,就不知道了,如今又到了精打细算的时候了,不得不问个仔细。
    “回陛下,似乎,似乎只有五六十万两了”王承恩说着,就底下了头,不敢看皇帝,五六十万两,还不够皇帝一个月的开销。也就是说,下个月,皇帝就得断顿了。
    杨改革气盐商的银子气到不行,怄到肝纠结、心绞痛。心中的愤怒和怨恨早已到了极点,又气又怄,有喷血的冲动。
    杨改革用手指指压了一下胸口,才觉得好点,否则,怕就是一口血喷出来了。
    王承恩见皇帝鼓着眼睛,不断用手按压胸口,面色相当差,流着泪,过来帮皇帝按压,其中原委,他这个跟着皇帝的人,自然明白。
    王承恩的泪水,“叭嗒叭嗒”的一直往下掉,就没断过,掉到皇帝的衣服上,杨改革虽然也知觉了,但是没作声,在这个明末,真心望自己好的人,不多。
    过了好长一气,杨改革才缓过一口气来。
    稍微好了点,杨改革才问到:“大半,这五六十万,可除开了下个月该发出去的军饷之类的?”
    所谓每月该发出去的军饷,比如东江镇毛文龙那里,比如袁崇焕那里,比如新军等等,这些都是直接从内帑里拨银子的,每月都是不能少的。
    王承恩早已流红了眼,一边流泪,一边说到:“回陛下的话,陛下拨下的军饷等开销,向来都是足额,当月发下去的,所以,到了下月初,那些银子就得按时拨下去,所以,这些银子,也就够支撑下个月的开销而已,到了下下月,就”
    杨改革苦笑,也逐渐明白了崇祯在十七年的时候,那种绝望的心情了,那个时候的崇祯,怕除了绝望,真的就什么都没有了,除了一颗君王死社稷的心。杨改革再算算,自己起码不比十七年的崇祯差,自己起码还可以想些办法。
正文 第三百五十八章 造势
    第三百五十八章造势
    “给徐师傅那里先送三十万银币过去,等一两个月,朕再送三十万过去”杨改革头一句就是三十万银币拨出去,内帑迅速见底。
    “如果不够,朕还可以追加,这皮筏子的事,是绝对不能耽误的告诉徐师傅,让他大胆,放手去做,朕支持他,对了,还下道旨,严令周延儒,务必及时的赶到宁夏镇,务必及时的购买到足够的皮筏子,如果有拖沓,停滞不前,办事不力,朕绝不宽恕”杨改草草的就散了群臣,开始一个人独立运作这件事。
    “奴婢遵命,这就派人拟旨。”王承恩答应道。
    “再派人告诉樊维城,让他派人到陕西府谷县去,专门在对史可法进行专访,把史可法当作一个典型的例子,一个先进的例子进行宣传,把移民官们一心为灾民的事情通过邸报展现出来,还有这次这个羊皮筏子的事,也一并写进去,以此增加灾民们的信心,对了,邸报也要尽快的入陕,务必使更多的灾民能看到,听到邸报。”杨改革又吩咐道,虽然吩咐通政司的人,不过,樊维城听不听通政司的还是另外一回事,杨改革再次吩咐了一次。
    “奴婢记下了”王承恩答应到。
    “另外,在李若涟那里提,不,借一百万两银子,算利息”杨改革本来想直接拿一百万用的,不过想想,还是借算了,自己开的银行,如果成了自己的提款机,那么,这银行也就开不下去了,即便是自己有控制力,不“借”光银行的银子,也难保下一任皇帝会有自制力,还是在自己手里形成一个规矩得了,虽然好像不怎么好听,但是,还是从自己这里开始吧,自己这个皇帝从来没有拥有过“天下”,那么,借就借吧,丢人就丢人吧。
    “啊陛下,真的要借?还给利息?陛下,奴婢怕李若涟那里不敢收陛下的利息”王承恩见皇帝居然说借银子,觉得实在是丢皇帝的脸,于是,连忙阻止。
    “没事,你就以杨改革的名义借,不要用朕的名义就行,这是规矩,日后都得这样办,不然这银行不是开不下去了?要是朕随时能从银行提银子,要让那些大臣知道了,还以为银行是朕的第二个内帑呢,怕内帑指望完了,就会指望银行,这样下去,银行里的银子再多,也不够那些人惦记”杨改革解释道。
    “这,这倒是,遵命,陛下,奴婢这就去办。”王承恩想了想皇帝的说辞,觉得皇帝说得有道理,如今干什么事,大臣们都眼巴巴的盯着皇帝的内帑,动不动就叫皇帝支内帑,要是知道皇帝随便就可以从银行里提银子,怕日后又多了一个眼巴巴看着的地方了。
    “算了,借都借了,朕再写个借条吧,利息就给个二分”杨改革为了树立规矩,不惜动用文字见证,当然不会用朱由检的名字,用杨改革的。
    “啊陛下,这真的不合适吧,借也就算了,如果还立下字据,那日后”王承恩急得不得了,这东西可就是一炸弹啊整个天下都是皇帝的,皇帝还写个借条给别人,这是什么意思?这是对皇帝的神圣性、天授皇权的一个打击。
    “没事,用杨改革的名字借就是,不会署朕的本名的”杨改革笑着解释道。
    王承恩无话可说了。是皇帝借的,也不是皇帝借的,这就看怎么说了,这个也只能随皇帝的意思了。
    陕西。
    西安府往宁夏镇的官道上。
    一行快马,正在疾驰。
    这行人,不过十几人,领头的,正是周延儒这个副钦差。
    周延儒在驿站里思索了一夜,考虑到底是注重如今的屁股,还是要日后的屁股,如果今天怕屁股疼,慢到迟到宁夏镇几天,这后果恐怕就相当的严重,直接关系日后屁股下的位子问题。
    陕西的移民,明显的,如今是皇帝最看重的一件事,而移民的关键又是陕北,而陕北移民的关键,又在皮筏子,而皮筏子,又关键在宁夏镇,所以,及时的达到宁夏镇,及时的处理好皮筏子的事,这就是大功一件,不仅皇帝那里好交差,有好印象,日后徐光启不做移民钦差了,那么,推举的人选,十有**会是自己,周延儒想了一夜,最终还是决定,放弃大队人马,带着轻骑,利用驿站的快马,换马不换人,以日行三百里的速度,赶往宁夏镇的黄河边上。
    屁股虽然很疼,但是,想到日后的屁股能安稳的坐进内阁,想到日后能做移民钦差,想到日后因为移民能名流千古,周延儒就把疼痛忘记掉了,一个劲的往前赶。
    在平台思索许久的杨改革,如今也想通了,陕西的事,已近是关键时刻了,自己远在北京,能做的不多,能做的就是在银钱方面,别掉链子,其他的自有徐光启的司农司,自然有那些移民官去操作,好与坏,都看那些人的了,自己远在京城,要什么事都经过自己的手,很不现实。
    移民是明末陕西的关键,什么造反,民变这些,杨改革还真的没怎么放在眼里,没有灾民参与的造反,那根本就是一个笑话,杨改革根本就不怕。怕就怕那些人裹挟大量的灾民,以蝗虫式扫荡整个陕西,对陕西造成毁灭性的破坏,这个才是杨改革惧怕的。
    如今,有司农司移民和造反拔河,又有新军在陕西坐镇,杨改革不怎么惧怕,按照如今的情形来看,顶多就是一个自己用新军在陕西练手的样子,那些闹着造反的人想成气候,难
    考虑清楚了自身的处境,杨改革也改变了对事的态度,开始笑对人生起来,也不生气,更不怄气了,自己怄坏的身体,那些盐商也不会为自己多掏一个子。
    “大伴,把这个密匣,送到陕西去。”杨改革给徐光启写好了私信,叫王承恩送了出去。有些事,不方便明说的,只能用私信交代了。
    杨改革在信中,告诉了徐光启,自己派了郭桓,派了合唱团的人去安慰灾民的情绪,还说了些合唱团的一些“光辉案例”,让徐光启注意配合,还写信给徐光启,处理类似王二的事情,可以招抚为主,有诚心走正道的,可以网开一面,但是必须提防,防止他们闹事。
    “遵命,奴婢这就去”王承恩答应道。
    “另外,可以放出消息,说宫里,准备装上玻璃窗户,大概会花几十万两银子,对了,那个马灯,朕想起来了,皮筏子漂下来之后,得靠骡马运到上游去,为了节约时间,最好是白天往下漂,晚上的时候,就往上游运回去,争取一天之内一个来回,以最快的速度转运灾民,那个马灯,就对外宣称,琉璃斋以以赈灾捐输的名义,向陕西捐赠二千个马灯,专供那些骡马晚上向上游转运皮筏子用”杨改革忽然想起来,徐光启的信件当中,说的是一天一个来回,急速的转运灾民,白天从一个移民点漂到下一个移民点,傍晚或者晚上,利用骡马,马车,把皮筏子又运回上游,白天继续转运灾民,没说用什么照明,杨改革估计是火把,杨改革则决定,直接上马灯。
    杨改革在为琉璃斋造势,不光是要把琉璃斋宣传成金山银山,更是要宣传成一个有良心,有责任,有善心的琉璃斋,日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