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红楼之贾家大少-第6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贾瑚来说,有个儿子管自己叫爹是件很奇妙的事情。在他看来,这不过是个称呼,小孩子嘛,还是亲爹亲娘养着比较好,要不是风俗如此,他连过继的程序都不想走,爵位直接给侄儿就行。
    不想其他人都很慎重,卓婉言最开始教贾葳说话,就是叫贾琏和自己二叔、二婶,要见到贾瑚,才能叫父亲。贾葳不懂自己和弟弟为什么不一样,不过二婶这么说,他听着就是了。
    司徒景对贾瑚的儿子也很在意,他说要不是贾葳实在太小,而且□□皇帝又有驸马不能议政的规矩,他都打算把司徒涟漪许配给他了,吓得贾瑚连连摆手,表示皇恩浩荡,无福消受。

☆、第071章 薛家

贾葳三岁那年,司徒景问过贾瑚,要不要让他到宫学念书;他仅有司徒睿一子,目前的宫学里;主要是他的堂弟堂妹们——郡主县主进宫学念书的风潮拜锦绣郡主所赐——有司徒睿和司徒涟漪罩着;想必不会有人敢欺负贾葳。贾瑚想了想,婉言谢绝了,他说贾葳年纪还小,每天早起进宫太过辛苦;不过是启蒙而已;就在家学即可;等几年大些了;再到宫里念书也行。
    司徒景见贾瑚言辞恳切;说得有理就没有坚持;反正就是不到宫里念书,他也经常见到贾葳,而龙凤胎没有弟妹,更是把贾葳当成了亲弟弟来疼;若是到了宫学读书;反而要拘束很多。
    张氏不是那种权欲熏心抓着管家大权不放的婆婆,恰恰相反,她是早就希望有儿媳妇可以分担中馈重任的。因此卓婉言一进门,她就开始把家里的事情慢慢移交给她,顺便还捎带着迎春和黛玉两个。他们家的女孩儿,注定不会嫁入普通人家,就是不是当家主母,自己院子里的事情,总要料理得来。卓婉言是抚顺侯的嫡长女,在家就跟母亲学过不少,因而上手的速度很快。
    若不是卓婉言进门三年接连生了两个儿子,张氏的账本移交工作还能进行地更顺利。贾葳和贾蕤出生后,张氏彻底卸下了管家的重任,所有事情全部交给儿媳妇,每天过起了含饴弄孙的日子。
    贾赦也是一样,以前他是一家之主,贾瑚和贾琏年纪小,再是不喜欢家里的产业也要亲自管着,不然都被史太君搬去二房了怎么办。后来贾瑚长大了,能干是很能干,就是太忙,家里的事根本顾不上,贾赦也指望不上他。还好有贾琏,他读书不如哥哥,进士考了两回也没考上,干脆就不考了,去参加了户部的专科考试,结果一举就过关了,在户部的清算司谋了个职位。
    贾琏对数字很敏感,户部那些繁杂的账务旁人看了心烦意乱,他却是如鱼得水,算得清清楚楚,因此很得上司赏识。公事尚且如此,家事更不用说,贾家的产业自从改由贾琏经手,每年的利润起码上升了三成,让贾赦后悔不迭。早知如此,他就该早点放手的,自己轻松,家里也能多些进项。
    贾葳满过三周岁就进了家学念书,他对这件事很感兴趣,每天认真听讲不说,回家还教弟弟,教得贾蕤都会背他的功课了。后来张氏见两个孙子黏黏糊糊,干脆把贾蕤送去给贾葳作伴了。
    贾蕤进了家学不久,王氏嫁到金陵薛家的三妹遇到了件麻烦事,给她写了封求助信来。
    要是以前,王氏遇到这样的事根本不会担心,直接把府里的名帖拿出去,跟人打个招呼就可以了,并不值当什么。但是现在不行,自从她用官中的银子出去私放利钱的事被人发现了,她在贾家的地位就一落千丈,不仅如此,就连一向疼爱她的兄长王子腾,也在这件事过后跟她疏远了往来。
    如今,贾家在外人看来是很不错的,贾赦因为贾瑚的缘故升了国公,贾瑚、贾琏兄弟分别在詹事府和户部任职,虽然品级还不算高,却都很得重用,前途不可限量。可惜这一切,都是长房的,跟二房关系不大,王氏偶尔出门去,人家看在荣国府的面子上不会冷落她,可也不会太过亲近。个中的原因很简单,贾瑚和贾琏都是长房的孩子,二房就一个不成器的贾宝玉,差别太悬殊了。
    偏偏薛家这个事,说大不大,说小也不算小。司徒衍登基后,大力鼓励海外贸易,商人的地位较之原来有所上升,而王氏的妹妹嫁的薛家还是皇商,地位就更不同了。薛家原就富庶,太、祖皇帝打天下那会儿,他们还赞助过银子的,因此薛家先祖在立国后得了个紫薇舍人的名号。到了这一代的家主薛俭,更是个有远见有魄力的,早早买船出海,不知从海贸中赚得了多少银两。
    可以这么说,比起为了几千两银子就去放利钱的王氏,薛姨妈在薛俭去世之前,就没为银钱的事发过愁,想怎么花就怎么花,家里的钱多得用不完。薛俭这人什么都好,就一点不好,命不长,他死了以后,薛家上下乱作一团。这么个能干的族长没了,谁来带领大家继续赚钱啊,薛俭唯一的儿子薛蟠由于薛姨妈长期宠溺,薛俭忙于生意又无暇管教,看着就不是个能成器的。
    经过长达数年的纠纷,薛家族人终于分割好了产业,薛蟠身为前任族长的独生子,拿到了大头。薛家最赚钱的产业就是海贸,但是那个,真不是一般人能玩转的,起码薛蟠就没那个本事,因而薛姨妈在兄长王子腾的建议下,把船只等相关的产业分给了族人,而为薛蟠留下了大量的良田和地段优良的地铺,这些东西更好经营,只要薛蟠不奢侈地太过分,足够他们几代人挥霍的。
    薛俭子嗣不丰,除了薛蟠这个儿子,就只有一个女儿,乳名宝钗。薛姨妈担心自家孤儿寡母被人欺负,就打算回京城生活,她的兄姐都在京城,比起薛家的族人,显然是他们更亲一些。
    谁知就在回京的前夕,薛蟠惹了祸事出来,他看上个拐子卖的丫头,非要买下来。这不是大事,不过花些银钱罢了,薛蟠并不放在心上。可问题是,那个拐子没有职业道德,在把丫头卖给薛蟠之前,他已经卖过她一回,卖给一个名叫冯渊的乡绅。薛蟠生于富豪之家,从小要什么有什么,他的世界里就没什么是银子买不到的,一个丫头也不例外,只要他看上了,他就要买到手。
    由于冯渊执意不肯相让,一向霸道惯了的薛蟠竟然命人将他打死了,然后被当地官府收押。薛姨妈只有薛蟠一根独苗,见他惹了事,哪有不想办法的,只是薛家虽然有钱,却无人出仕,她银钱塞了不少,也只能让薛蟠少吃些苦,而把人救不出来。薛姨妈急了,就跟兄姐写信求助,在她看来,贾家和王家都是正得势的,肯定能把自己帮儿子捞出来,多花几个银子不算什么。
    不想王子腾去年就被司徒衍派到北面巡边去了,根本不在京城,而王氏,她就是在信里跟薛姨妈吹嘘地比较好,其实她在贾家,早就没有发言权了,贾政又是被罢官了的,哪里能帮上这个忙。想到这里,王氏不由埋怨外甥多事,要不是薛蟠闯祸,哪会让她如此为难。其实,王氏不是不能推掉这件事,直接跟薛姨妈说无能为力就好,可她丢不起这个面子,因此迟迟不肯说。
    再说王氏心里还有层算计,就是薛家有钱,而且是非常有钱,要是她帮忙把薛蟠捞了出来,薛姨妈肯定会有重谢的。王氏想了又想,悄悄跟史太君说了,她说的自然不是实话,只说薛蟠是被人冤枉的。史太君年龄大了,听说是亲戚家孩子被人冤枉,就说不能不管,还把事情跟贾瑚说了,让他帮忙打听。贾瑚满口答应下来,心里却很郁闷,这个王氏,还真是个麻烦精,祸事不断。
    原本,贾瑚是不想管王氏亲戚家的事情的,可想到四大家族那个事,还是勉为其难让人问了问。这一问就跟王氏的说法对不上了,薛蟠哪里是被冤枉的,分明就是他亲自命人打死人的。
    贾瑚立即提高了警惕,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说不定原著里的贾家就是包庇了薛家的。打死人这种事,家族兴旺的时候不算什么,花点银子就能混过去,可到了衰败的时候,也是一根稻草。
    他对原著剧情一无所知,只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为了防患于未然,贾瑚拜托老家的族人帮他详细打听了事情的经过,得知薛蟠绝对不是冤枉的,就让人到官府打了招呼,公事公办。
    更神奇的是,在打探的过程中,那个被拐卖的丫头的身世浮出了水面,得知他生父跟着一僧一道出了家,家中还有个老母在,贾瑚直接让人把她送回了家,还给了她们母女一些银两。
    这个年代的官员,基本都是寒窗苦读辛辛苦苦考上来的,除非是有惹不起的大人物打招呼,大多数还是能做到秉公执法,尤其薛蟠这样的案子,过程非常清晰明了,就是贾家和王家不好惹。
    金陵知府迟迟没有判罚薛蟠,一是薛家给的银子起了作用,二就是他们的两家厉害亲戚,他得罪不起。岂料贾家来打招呼的人却说,让他公事公办,金陵知府乐了,赶紧就给薛蟠判了个流刑。
    薛姨妈苦苦等了几个月,等来这样一个结果,当时就晕了。她醒来就给王氏写信,质问她为什么这么做,王氏收到信也懵了,贾瑚不是答应帮忙了吗,怎么会是这样的结果。王氏不好当面质问贾瑚,就让史太君问,谁知贾瑚很无辜地说,她们不是说薛蟠是无辜的吗,他就请人说了,这件事一定要严查到底,查个水落石出,谁知薛蟠不是冤枉的,结果就变成这个样子了。
    王氏顿时无语,知道自己和妹妹的关系再也不能挽回了,她原先还想着,薛家的姑娘比他的宝玉大不了两岁,要是能亲上做亲,宝玉这辈子就金银不愁了,现在也是落了空,再也没有可能。
    薛姨妈再是不甘心,薛蟠也走上了流放之路,她带着女儿四处打点,就为了儿子路上好过一点。薛蟠走了以后,原计划回京城的母女俩改变了主意,留在了金陵,比起舅舅和姨妈,薛宝钗还是觉得族人更可靠。而且随着江南各种工场的发展,走出家门做工的女子越来越多,也有思想老旧的人说她们伤风败俗,可架不住工资高,对大多数人来说,名声没有实惠来得重要。
    正是在这样的风气下,江南有些人家已经开始让女儿或者媳妇出来做生意,因为他们发现,女人的生意要女人来做才更有效果,特别是金银珠宝,胭脂水粉,还有服装布匹等行业。
    薛家在某些方面是很保守的,薛蟠再无能薛宝钗也没有接触家族产业的机会。但是现在,薛蟠流放三千里,薛宝钗要是再不能出来管事,就等于是把自家的产业白白分给族人了。

☆、第072章 完结

永和十二年,贾瑚穿越到大夏的第二十五个年头;虽然不清楚原著的这个时候贾家是什么样子;但是贾瑚觉得,没有他在,他们不见得会比现在更好。前些年,贾瑚还有兴致去扭转原著的两条主线剧情;现在也不怎么在乎了。反正林黛玉对贾宝玉是一点兴趣都没有,除非众人都在的场合,私下从来不跟他见面;贾宝玉倒是对林妹妹很有兴趣;就是张氏看得紧从来没有机会。
    总之一句话;宝黛的爱情基础已经是完全不存在了;更不要说两家的身份地位也不在一个层面上。林黛玉进京的第三年,司徒衍终于招了林如海回京,封了正二品的吏部尚书。而贾政自从罢官回家,就每天闭门不出;只知道跟请客们谈天论地。一个是二品要员的嫡长女;一个是前五品官的嫡次子;不说其他人了;就是史太君,曾经有过近水楼台的想法,都愣是没好意思说出口。
    史太君之所以不好意思,跟张氏还有点关系,张氏没有亲生女儿,对远道而来的外甥女自然是疼爱有加,毕竟贾敏尚在闺中的时候,跟她的关系就是很不错的。只是疼爱也就罢了,关键是张氏爱打趣黛玉,说自己命不好,没有年龄合适的小儿子,不然就一辈子不放她家去了。因为张氏没有小儿子,所以她这么说,除了让黛玉害羞地躲开,还会让史太君心里嘎登一下。
    史太君原想说,张氏没有适龄的儿子,可有适龄的侄儿啊,卓婉言提前一步开口了,说她娘也说过类似的话。卓婉言说这话的时候,黛玉已经拉着迎春跑了,所以她比张氏说得更直白些。
    一家有女百家求,儿媳妇和庶女都看上了自家的亲外孙女,史太君还是很高兴的,觉得他们很有眼光。可她转念一想,就发现儿媳妇和孙媳妇是意有所指了,她们是在嫌弃贾宝玉不够格。
    史太君虽然有点生气,可是也不能不承认,她们的想法是对的,要是她对林如海开了这个口,只怕女婿转头就要把外孙女接走了。林如海回京后,林黛玉并没有搬回家,还是常住荣国府,只是偶尔回家陪伴父亲。林如海的态度很明确,他年纪不轻,身体也不是很好,是肯定不会再娶妻的。如此一来,黛玉的教养就是个问题,养在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