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书商-第4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白目的依然是文学是有虚构性的。尽管这种观点属于李铁林,属于少数人,但随着电视节目的发展,这种认识将越来越多。因为这是艺术规律,体现更多艺术家的追求,也是作家们的共同愿望。
这场官司打完了,李铁林仍然固执地认为他没有错,他出的书也没有错,自费出书赚钱的努力也没有错。错就错在他的人文环境错了,培养着一批闲人以如此手段毁李铁林的名誉,其目的是以此制约他,丑化他,现在风波过去,冰山浮出水面,官司后面的东西相继被曝光,人们对这件事又有新的认识。李铁林感到太阳出来了,他原谅了人们的无知,希望人们在茶余饭后好好想一想,为什么在这场官司背后出现那么多的惊心动魄的事?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热衷于整人?是李铁林的为人处事太善良了吗?还是他对付人的手段太软弱?造成这些人的胆大妄为?对社会如此不负责任?很多时候李铁林想到的是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思考,更多的是唤醒所有人的思考,不要等事件过后再思考。否则不知又有多少冤假错案被重新制造出来,他自己不就是一个例子吗?如果不接受教训上世纪的官司还是可能拖到下世纪打,到时悔之晚矣。
 。qidian。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第四十六章、岁月长河
    岁月像一条无声无息的长河,悄悄地在人世间流淌之后竟然一点痕迹也没留下,李铁林就在这条岁月的河河里拼搏,他知道这场官司把他打得更加出名,如果不是泥沙俱下,恐怕他也早就功成名就了。本来他是一个普通的小人物,在单位连个屁也不敢随意放的人,现在因为这场官司惊动四方上下皆知。过去他写东西无处发表,有了官司后他写的东西哪家都抢着发,因为他的稿件为报刊带来发行量。这一时期,李铁林不想写也不行,约稿编辑的信函和电话接二连三地来,如雪片似的使他很疲惫,顾东顾不了西。说不清楚这文学到底发了什么疯?为什么他以前如此刻意追求结果一无所获,为什么现在编辑们一窝蜂朝他伸手要稿子,难道他写得好吗?而另一方面,还不是因为这场官司引起读者关注了?
每当李铁林想起官司时他不知不觉就要打开那本《人生有丑》翻看着,这本书他已没有了,某博物馆跟他要书收藏时他特意在街上旧书摊上买了两本赠给博物馆。别看书没有了,但影响还在名气还在,这就是那些编辑为什么喜欢发表他的作品的主要原因。在打这场官司期间,李铁林发表的作品数量是前几年的总和,而且是每篇都是一稿成,不论是写得好坏,只要稿件到了编辑手中都成为宝物,即使刚刚有一个构思也会受到编辑认可,鼓励他尽快写出来,并保证写一篇发表一篇。这些待遇是李铁林多年来从未碰到过的,谁敢说来稿就发?谁敢夸如此海口?凭这李铁林写作时更加清醒和认真,他一直信奉谦虚为上,这也是他多年来坚持的准则。
有人说李铁林的出名是由于打官司打出来的名气,这话说对一半,李铁林也不否认,暗里寻思如果再打一场官司该多好。那些日子李铁林不敢在家呆,只要他刚一坐下马上有电话打过来,都是有头有脸的大人物,包括文学界的著名作家他们对这场官司关心也对他的作品关心,更多的是对李铁林这个人的关心。他们认为在这座城里几百年才出现这样一位人物应该重视,应该宣传,也应该保护起来,当然,在这些应该的前提下对李铁林的作品也更严格起来。有一阵子李铁林感到自己写什么东西也不顺手,明明这边写出的作品是这种形式,不知为什么也有人写出他这种内容的作品。而且是他与人通讯时写的内容大部分如此相似,于是李铁林在一回两回的判断中渐渐明白是有人偷拆他的信件,谁有这样的条件和胆量?李铁林将他的注意力集中在搞宣传的人员身上,尤其是那些搞新闻的人他们的观点与文学背道而驰,他们一门心思写真实这是对的,说明他们不懂文学和新闻是两条路子。可是观点不同,也不应该拆他的信啊。李铁林的目光再一次投在单位,是谁收他的信,信是什么时间到他手的他都记得清清楚楚,为这他想找收信的人打一架,可是找不到偷信的人他也无可奈何,尽管他气得眼睛发蓝他也没有办法,他总不能随便抓住一个人搞逼供信吧。即使搞逼供也要先有证据,无中生有这是犯天条的大罪,也是大逆不道。何况李铁林不是这种见利忘义的小人,他信仰的是善良,是诚实,信没有就没有这算什么,他们偷走一两封,总不至于都偷走吧?
然而,有一个问题不能不搞清楚,光天化日之下是什么人敢限制李铁林通信的权利呢?虽然他不清楚,但他知道有人偷看他的信后更加小心谨慎的为人处事,平时能不发出的信尽量不发,或少发,他不愿再为信引起轩然大波。可是由于有了名气李铁林发现自己身边的事多了,似乎有人故意在打他的主意,借他的名扬他人的名气,甚至有人看他的笑话,把他当成一件传播机来利用。为此李铁林很痛心,真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都是他为人处事不谨慎造成的。尤其是这场官司留下的后遗症让他叫苦不喋,如果不打这场官司他也不会这样有名,如果不出名他也不会引来这样多的烦恼,他简直是在惹火烧身。这些能言的苦衷激发了李铁林的想象力,他感到照此下去他将成为一个受害者,人们的过分担心和过分关怀都可能使他半途而许,但为事业他必须做出让步和牺牲,否则他将一事无成。
正直成名的时候,李铁林突然间做出选择,这无疑是往自己的心脏上插了一把刀,不论这一刀扎得有多深,他还要叫好还要装模作样仿佛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这也太难为李铁林了。至今回想起来他都要为此感到羞愧,也感到委屈,如果没有这场官司一个好端端的人为什么要让步要牺牲?如果环境好一些他为什么要费尽心机退避三舍让人说三道四呢?是他欠谁的吗?是他差谁的吗?这些都不是,现在他翻着《人生有丑》他突然发现这本书有着重要意义,虽然是自费出的书,但影响比公费出书还要大几倍,不仅数量看好,效益也看好。稍稍不足的是这本书写得并不深刻,尤其是引起官司那些文章几乎就没有写什么事情。他为此有些后悔,如果再写文章时一定要狠狠地写着,让那些想对号入座的人不敢对号。即使有人敢对号入座李铁林也不强调是虚构的,他要公开声明他写的就是你,再打官司就打事实批你个老灯朝天直到你的威风扫地,让你丢了名誉又赔钱,这就是这场官司给李铁林留下的深刻教训。
认清了人世关系的复杂性以后,李铁林收余不少,说话办事都讲分寸,为人处事也不急头酸脸了。而且是不再乱发文章,不再是谁要就给谁,而是有选择挑重点选择名报名刊上发稿。这样一来李铁林热减了他的名气随着官司的消失而日渐减小了,李铁林从此过上了一段平静的日子。可是平静的日子过上后李铁林并不平静,他依然幻想着利用文学来调剂自己的工作,调剂自己的生活,更调剂自己的精神世界。那些日子文坛上时兴一个新名词——自由撰稿人,李铁林写了不少作品,可他不敢投出去,他怕由此引来不必要的麻烦。他不知这自由撰稿人是谁发明的,内心依然渴望有稳定的工作。所到之处他不愿让人说他是自由撰稿人,因为这称呼没有固定性,连个身份都靠不上,每当有人写他的工作单位或简介时都忘不了在后面加上一句,现为自由撰稿人。
其实自由撰稿人是对现在文坛上的写作者的称呼,实际上就是一种文打工,是一种崭新现象。当李铁林骑着那台比他还破的自行车来到街上时,映入他眼帘的首先就是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的男男女女或几米可见的广告牌子,李铁林在这样的人堆里如同一个讨饭花子,或者说他是一个捡破烂的更合适。尽管他努力打扮自己,穿高级衬衫,踏高档皮鞋,他还是浑身上下脏兮兮的蒸发出一股熏人的气味。这种气味使他很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很渺小,渺小得如同一颗沙粒始终登不上大雅之堂。眼见那些水平不如他的文友,一个个全凭关系找到了称心如意的工作,惟有他上不了菜盘。虽然他不服气,那根不屈的神经常常使他激情澎湃,一次次在人际关系中寻找他能够发际的机会。尽管每次都让他失望让他委屈,他依然如故,依然穿梭在车水马龙的人流中,极为自豪地骑着他的破自行车满街逍遥。
现在,看见街道两旁挺立的摩天大楼和五彩缤纷的广告牌匾,李铁林忽然觉得这个世界轻浮极了,像宾馆里的服务小姐以一日三变的速度变得让人认不出来了。比如太阳是白白亮亮的,天空的云朵是白白亮亮的,看着就让人产生刺激。如果李铁林年轻,如果他不再是中年而是青年是少年,他会唱着歌沿着大街狠狠地跑上几圈,然后一边嚼着冰淇淋一边再细致地欣赏眼前的灿烂世界。遗憾的是他不再年轻,人在中年开始往下坡路上滑行了。作为李铁林他不可能像年轻人那样唱着歌在马路上疯跑,也不可能像年轻人那样看见漂亮的姑娘就追上去纠缠,他是中年人也是黄昏阶段说话办事都要有成熟感。此刻李铁林来到街上像往常一样寻找他的出路,或说寻找他的采访对象更合适,这阵子他把精力都用在跑路和采访上了只要有采访的活他浑身就有使不完的劲,从早到晚他把本来就破破烂烂的自行车骑得吱吱嘎嘎乱响。
作为一个文学迷,李铁林坚持多年的业余创作,比他大的比他小的都调进了报社文联或文化部门,最差的也进了机关当了干部,惟他还在坚持业余创作,其精神可佳也可耻。因为他能写出数百万字的作品却不能进机关,也能把一个人的情感深深打动并使人流下那串实实在在的宝贵泪水,他确实有一种作家的本事。可惜的是他没把能力用在人际关系上,而是用在创作上,这就为他的人生留下了坎坷的伏笔。因为他长年在外帮办,没有机会与所在单位领导把效益搞上去,所以也没有他显示才能的机会。在他的脑海里除了文学,几乎都是可歌可泣的雄心壮志,也许就是这种信念时刻支配他刻苦发奋,凭着这股信念他一次次来到社会上寻找美丽寻找善良寻找感动他的方向。论起来李铁林只是个普通百姓,也许是这普通才使他干什么都不顺利,但他相信自己的才气,相信自己的信念,相信自己一定会在市场经济中打出一片崭新天地。对他来说只要有机会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尽情地展示他的才华,一定能把他平时所学利用在为人处事中,一定能把自己创作上的灵气贯疏在搞活企业上。
有了这些想法他浑身躁热,竟有一种年轻时特有的那种热血沸腾般的感觉,难怪他喜欢写作,原来他的骨子里早就潜藏着一种精神。这种精神促使他不断发愤,不断写作也许这就是作家们通常呼唤的激情。犹如路边的广告,一看就给人一种兴奋,一种情不自禁。
记得最初从单位出来时,李铁林没有工资,没有生活来源,他就想打一份工。许多朋友劝他南下兴许能创出一番事业,可他不愿出去,他答为在本地都搞不好在外面又如何呢?何况现在的朋友出尔反尔各自心怀鬼胎不可全信,因为在一起聚会时李铁林都不相信他们,离乡背景在人生地不熟的环境让他如何相信他们?何况文人自负文人自私的毛病很多,他们有钱有权时供你吃供你喝却绝对不允许你超出他们,谁喜欢身边放一个时时超出自己的人呢?何况李铁林天生一副三勤的模样,既腿勤,嘴勤,手勤,一顿饭工夫他就可以炮制出一篇文章。如果李铁林到了朋友那里三天两头发作品,一个月收到几次汇款单朋友受得了了吗?真是这样李铁林都感到面子过不去,何况他人了。
也许这种心理在作怪,多年来李铁林心甘情愿在寂寞的文坛刻苦着,被一些朋友压制着,眼见一些小青年因为有人吹捧而青云直上,惟他仍在默默无闻中苦熬苦写无声无息,如今有了发泄的机会他怎么能放弃呢?李铁林是一个宁肯少吃少喝节衣缩食也要省下时间埋头写作的人,他不相信他当不了作家,也不相信他写不出好文章,更不相信他有才华没地方施展。长年累月的读书,天长日久的积累,他知道写作是需要真正才华的,更需要有特殊气质。尽管如此李铁林依然觉得自己是普通人,即使有幸成为作家他也保持高瞻远瞩的品质,怎能与那些很有名气的作家相提并论,怎能具备那些作家才有的特殊才华和气质呢?由此,很多人嘲笑李铁林说他没有文学天赋,写来写去也写不成作家,不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