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章 加一把粗盐
美国过剩的资本大量流入中国,对杨洪森所领导的两江财团影响不大,甚至借助着这些美国资本,两江财团甚至大大的扩充了自己的实力。杨洪森的经济改革中大量的引进外国资本,导致中国铁路、能源、邮政、通信等完全处于外国企业的控股当中。中国人民感情受到了极大伤害,为此,杨洪森遭到了国会议员们的弹劾。
杨洪森并不认为中国的铁路、能源、邮政、通信由外国企业控股什么不妥,中国政府可以利用这些资金发展本国经济,通过合作学习国际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再者说他们只是控股,又不是变卖给他们,国家想要收回这些产业也并非难事,应该不是什么难事。
“我看这些人思想太落后了,纯属是没有吃饱饭没事撑的。”宋子文毫不可气地说道。
孔熙祥也在一边帮腔道,“是的,是的,要说企业管理那些美国人还真是有一套。”
宋子文、孔熙祥两人,现在一个担任东北局工业部部长,一个担任北京外经贸部部长。
宋谒龄淡淡地说,“我看玉琨,你还是要防着点,正所谓明枪易挡,暗箭难防。现在不知有多少人希望你早日倒台。”
“那些议员要弹劾他就去弹吧,清明的政治是需要这些人的。”
如果他们再这么手折腾下去,或许明天初升的太阳只能等到下辈子才能看到了。
杨洪森并不担心他们能弹出什么花样,在孙中山在任期间,只要不触及到他的底线,就不会没有任何问题。
孙中山对弹劾杨洪森的人很恼火,经济改革的方案杨洪森是向他汇报后,才放手去干的。所以那些跳出来的议员是不识大体的。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外国资本来弥补经济发展中的资金不足,现在让外国企业控股算得了什么,中国经济发展起来后,可能统统收回来嘛,归根结底就是这些思想反动。
要解放中国人几千年的封建思想,首先就要加强学习,政府则需要为学习提供保障和场所。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地位是平等的。
近两年内,教育经费的支出其仅次于军费开支。
政府为了鼓励个人助学设立了多项优惠政策。
杨洪森就是一位热心的助学者,他“便卖”家产得款2000万在上海设立了“希望”教育基金会,基金会成立以来,助学人数超过20万人,设立中、小学近千所。随着中央政府迁都北京,“希望”教育基金会总部从上海迁至北京,在短短半年的时间,助学人数就超过5万人,北京地区筹建当中的“希望”小学就十数所。
教育不仅仅是把学校建起来,还需要大批的教育工作者,中国目前很多教育工作者都是半道出家。教师队伍参差不齐,为了整顿教育队伍,国府教育部又颁布了一些相关的法律。
在这个领域依然能看到杨洪森的身影。
在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各方学者发表意见,就日本模式、欧美模式进行讨论,在孙中山思想的指导下,杨洪森提出了,结合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取东洋、西洋之模式之优点,走一条适合国情的道路?
什么样的道路才是符合中国国情?那就需要学者们继续探索了。
美国顾问将美国教育模式带到了中国,美国人在中国办教育那可是有年头了,最初是教会,接着是商人。如美国大富翁洛克菲勒、摩根等对中国的文艺教育等方面都是大笔的捐款。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探掘工作就是由洛克菲勒资助下进行的。
杨洪森搞教育首先还是为了培养人材,其次廉就是赚钱。
公立学校实行的是免费教育,政府除了贴钱根本就没有赚钱的时候。
关键是私立学校,杨洪森极度YD地向小弟推销着精英学院的路线。
“这样的学院收费一定不少。”
“钱?庸俗,你们要体会到父母望子成龙的心理。精英学院走出来的学生是什么?是人才中的人才,精英中精英,社会金字塔的最高层中的一员,未来总统,总理,金融巨子,诺贝尔奖项的获得者,……。”
有的人听到杨洪森的话傻傻地笑了,总理真会瞎掰。
不管别人怎么想,杨洪森想要去做的事,他就会向着目标走。
如果真能建起这样一个学院,那些北大算什么,清华又算什么,杨洪森仍然在为没有考入北大、清华怀恨在心,“都怪他们门坎设定太高。”
如果他们门坎再低的话,那能叫中国最高学府?
杨洪森不管这些,他否定了主观原因,将一切归结为客观因素。所以在教育体系整顿中,他把北大、清华入学条件的门坎给,……,提高了。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时代在进步,对人材的要求自然是越来越高。
对于杨洪森构思的那个“精英学院”,他准备在北京、南京两地初创设点,开始也不用搞的太夸张,只要比一般的学院好上那么一点就行了。杨洪森很会选地皮,他把学校放在了北京二环以内,那些将要搬迁的居民,杨洪森名下的房地产公司许诺不但给予补偿款,同时将给予回迁。
北京现在最高的民用建设不过三层跟南京实在没法比,张勋在北京乱来怎么没放把火,那样的话就可以像南京一样了。
南京是一座重建起来的城市,城市建设规模方面完全是杨洪森的超现实主义风格。但是在北京他就比较规矩了,请来美国的设计师为其规划新楼盘。
北京市政府在杨洪森干预下紧抓民生工程,比如城市自来水厂、发电厂、煤气厂纷纷规划出来。道路建设部门、城市卫生部门等等。
对于北京的警察系统那简直就是一场扫荡,杨洪森对武装警察这块极为重视,作为首都的警察系统要十倍的忠诚于元首,十二倍的忠诚于他杨洪森,
这些旧社会警察底子有几个是干净的,中情局查、政治部再审查那些被撤的人员所留下的空位,很快就被军队系统退役军官所取代,如同军队一样,政治部很快介入建立党支部,对于那些恶霸、打手、烟贩子等等社会上的渣子,除了部分罪大恶极的被枪毙外,很多人都被流放到了库页岛。
文人是杨洪森改革最有力的支持,军队则是最可靠的力量。
反对派对杨洪林主持的北京市改改革提出相左的意见,那些人很显然没有想到杨洪森会对他们采取极为严厉的处罚,首犯全部被枪毙,所属党派被解散,大量的人员被流放——库页岛。
中央日报引用某议员的讲话,“政府将对那些破坏国内的稳定、颠覆国家政府的黑、恶势力,将展开全面的扑杀。”
数百名恶霸、流氓被公开示众,在菜市口被集体枪决,而那些被秘密处决的人就更多了,其中不乏公务人员。卫戍近卫军作为警察力量的有效补充参与了部分骚乱地区的镇压。
白天街道上的装甲车,晚上武装警察,那些有坏心思的人可不敢在严打期间顶风作案。在这段期间内,任何小事都会变成大事。
各国在北京的间谍机构在这段时间完全处于静默状态,即使他们处于静默状态,但那些为了向杨洪森表功积极分子却没有放过他们,他产不遗余力的将这些人挖出来。
第三章 中午剩饭
政治部北京监察委员戴笠,这是一个着实让人痛恨的名字。其原名为戴春华,南京中央陆军学院成立了他即参加了报告,连考两次都未能被领取,第三期招考原本被刷下来的他,最后得到了一份特别入学通知书走进了中央陆军学院。毕业后受杨洪森接见改名戴笠。
正是在杨总理的推荐下进入高级情报班深造,同一时期经介绍加入国民党,随后进入政治部从事文档管理,担任监察组长,国府迁都升任为北京监察委员会主任。
戴笠在上海工作有数年经验丰富,与日本、英、法的间谍有多次交手,是王亚樵手下新近的一员干将,因为善于揣测上级的意图,行事又果断麻利,颇得王亚樵信任。能重新回到校长的手下,戴笠十分激动,作为中央陆军学院优秀毕业生,“中正剑”的少数获得者,如果没有校长当年的提拔,也就没有今天的自己。
“校长。”对于戴笠这种亲密的称呼杨洪森非常的满意。
与孙中山雷打不动的中山装一样,杨洪森大部分时间都身着军装,“坐吧。”
“是,校长。”
能得到了校长的接见,那是何等光荣,善于摧测上意的戴笠认为这次杨洪森又要提拔他了,所以一上来戴笠省去了那些客套话,直接进入话题,向杨洪森报告了北京各国间谍活动的情况。
对于那些西方间谍杨洪森到不太在意,但是对于日本间谍却恨之入骨。
“校长,自国府迁都北京以来,日本间谍在首都活动猖獗,……。”
杨洪森痛心疾首啊,这不查还好,一查之下牵连出这么多人。这些中国人怎么就这么心甘情愿的为日本人卖命。
“这些人当杀一儆百,死不足惜。”
“这件事就由你负责,要把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尽快解决问题。”
戴笠明白,他要想办法把事情扩大化,时间最好要尽量往后拖。
中央情报局北京负责人戴笠他的行动很快,最先倒霉是日本人,那些为日本人工作中国人纷纷落网,与日本间谍有关联的那些满清遗老遗少都请到了公所喝茶,很多人为此掉了脑袋。至于那些西方的间谍们也好不到哪里去,那些不能被策反的,多数被定点清除。戴笠如同毒蛇一样待在后面,心思细致而紧密,得到了杨洪森称赞,并成为了总理的常客。
比起暗杀之王王亚樵,戴笠能将领袖的意志当作自己的意志,这杨洪森非常满意。
各国都准备趁国府迁都重新架构起间谍网,尤其是日本,被警告后的这些日本间谍行事更加谨慎起来。
中、日这种私下的暗战并不限于军事方面,还涉及经济、科技等等。
在化学武器的研究方面,大规模收集有关神经毒剂的情报,日本政府虽然也招募了一些外国专家,但是他们并不能得到充分的信任,这些人对研究有益,但他们没有本国人那么让人放心。生物化学研究方面,中国仍然处于国际先进行列,但是杨洪森并不满足,因为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核”武器。要生产自己的“核”设施,就要有相关的人材,大批的年轻的物理学者被流放到了德国。
北京大学、上海大学与柏林大学建立起来合作关系。
中、德两国之间有着极为广阔的交流空间,中、德在化学、机械、治金等方面有着深入的合作关系。中国是德国最大的步枪进口国,德国是中国最大的大豆进口国。
战败的德国人一直心有不甘,军方总是想法设法地发展本国军事工业。
德国政府很重视与中国的关系,中、德在巴黎和会中都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让两国政府有一种惺惺相惜之感。另外,中、德战前就有良好的合作关系。
中、德之间合作虽然前景很广阔,但国府方面更看重于与美国的合作。
美国在华的投资总额超过英、法在华投资的总和,这样一位有钱的大爷,杨洪森自然把它高高的贡在上面。通过中、美之间的多项合作交流,中国在柴油发动机、汽油发动机研发方面有了巨大的突破。南京第一汽车制造厂成功制造出第一辆国产汽车,虽然是一辆仿T型车,但在社会上仍取得巨大的反响,该车甚至在上海、武汉等地巡展。
南京第一汽车制造厂的拳手产品并不是汽车,而是三轮机动车。就如同美国的大型拖拉机到中国变成手扶拖拉机一样,四个轮子到中国最后变成了三个轮子。相对于用途广泛的扶扶拖拉机,三轮机动车成为市、县之间重要代步工具。由于价格因素以及社会上支持国货的风气,三轮机动车国内销售极好,以至于专门从事汽车组装的江苏通用公司,也开始转换思路做起了三轮机动车的买卖。
不管是手扶拖拉机也好,还是三轮机动车。
军事工业委员会看到了拖拉机厂最新的坦克样车,与以往的履带式坦克完全不同,这次采用轮式设计,使用中国自主开发的柴油发动机,装备有一门37MM加农炮,一门7。92MM重机枪,炮塔可360度旋转,公路最高时速可到达65公里,越野时速55公里,车上搭载有5人,总重量约12。5吨。
与军工部最初的BT/1坦克相比,BT/2坦克机动性更强,性能更加稳定可靠,易于生产和保养。
BT/2坦实质上就是将装甲车上多加了一门37MM加农炮。
“BT/2装甲车,每个月能生产多少。”
“每个月至少可以改装成5辆。”
杨洪森大笔一挥一次性能订购120辆BT/2型装甲车。
BT/2装甲车远比现在中国装备美国通用生产的“美洲虎”Ⅰ型坦克要好的多。美国对华出口的40辆“美洲虎”Ⅰ型坦克仅装备了一门可怜的机关枪,而且迅速最快也就45公里,且经常出现抛锚,好在通用在华有售后服务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