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写作技巧上,消息手法简单,通讯手法多样。
这里所说的写作技巧,含义较广,包括虚实相衬、对比烘托、设置悬念、欲擒故纵、欲露先藏、欲扬先抑、曲径通幽、断续反跌等多种表现手法,也包括比喻、对偶、排比、夸张、比拟、象征等多种修辞手法。这些手法,消息也是要运用的。但是,由于消息受简洁朴实的文体本性限制,对这些手法是在合适的地方偶尔一用。通讯则不然,为了能够加强作品的感染力和生动性,它常常综合使用以上多种写作技巧。
四、风格上,消息朴实,通讯富有文采。
手法的不同自然会造成风格的不同。消息一般没有文学性,朴素实用。通讯则有较强的文学性,生动活泼而富于文采。在一期报纸上,只有消息的凝重则不够活泼多样,只有通讯的文采则不够朴素踏实。这两种不同的风格是各有所长的,二者之间的相互映衬和相互补充,使新闻媒体的面貌臻于完美。
五、时效上,通讯不如消息迅速及时。
虽然有消息、通讯同时发表的情况,但一般来说,通讯的时效性是赶不上消息的。这倒不是说通讯就不追求时效,通讯的写作和发表也是讲究越快越好。可是事实上它不可能像消息那样快。其中的道理很简单:消息内容简略,篇幅短小,采访快,写稿也快。通讯有大量的细节,篇幅一般比消息长,采访快不起来,写稿时间自然也比消息长一些。
第五讲 特写及其它新闻体裁
前面提到,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发生后,要选择恰当的新闻体裁加以报道。那么新闻体裁有哪些呢?如何选择这些新闻体裁呢?这些我们将在下面的内容里详细地向大家介绍,在这里只简单地告诉大家,中国新闻传播工具常用的新闻体裁有:消息、通讯、新闻特写、来信来电、综述、新闻评论、调查报告、答记者问、新闻公报、采访札记、报告文学和新闻摄影等。
一、新闻特写
特写的概念和特点:
新闻特写——截取新闻事实的横断面,即抓住富有典型意义的某个空间和时间,通过一个片断、一个场面、一个镜头、对事件或人物、景物做出形象化的报道的一种有现场感的生动活泼的新闻体裁。
特写的特点:
1。 内容集中在一点,着力于细节描写;
2。 现场感强烈,注重记者的直观反映;
3。 有较强烈的文学色彩,形象化的刻画人物或事物
新闻特写又称新闻素描,是一种灵活的报道文体。有人物特写、新闻特写、时令特写、花絮等。它是用特写的手法来写消息,是类似用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来反映事实的变化,不仅用事实说话,而且用活生生的形象说话。一般的消息多侧重于记叙,通过叙述向读者报告新闻事件,使读者了解新闻事件的全貌;特写性消息则侧重于再现,往往是抓住某一重大事件中有特征的片断,或某个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给读者,给人以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真切感受。
因为特写这一体裁要求既要再现新闻事实,又要生动形象,所以特写的叙述性语言要简洁,形象的描述语言要生动,对所要表达的人或事要合理地安排素材,语言既不能“浓妆艳抹”,也不能过于直白。在写作中值得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抓画面,就是用生动的形象说话
写新闻特写,首先要能“叙事如画”,就是要善于挑选有意义而且富于形象的材料,用活生生的形象说话。有些新闻如果用消息的写法就不能充分地展现现场的活跃气氛,而用特写的形式就能把比赛的场面活生生地摆在读者面前。
2、写反映事件特征和高潮的片断
要写出事件的特色,吸引读者,还必须紧紧围绕事件的特征运笔,对那些能反映事件特征的场面或片断进行突出的描写,注意不要事无巨细地面面俱到。
3、要有富有特征的细节的描写
新闻特写要有声有色地反映出现场的情景和气氛,不能靠堆砌形容词来表现,而应该通过对人物活动的描述来实现。有人的活动,就会有言谈举止,音容笑貌,就会有传神的细节,生动的镜头。把这些细节、镜头描述好,就会使特写显得有声有色,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4、善于判断,选择适用体裁
新闻特写固然感染力强,能吸引读者,但并不是任何新闻题材都要用这种体裁来反映。有的题材值得用特写来表现,而且表现的效果很好,而有的题材没有感染力和生动的形象,没有典型的有特色的事件和人物活动的情节,或者新闻价值主要并不体现在外部形象上,就不适于这种体裁了。所以,我们在学习了各种体裁后还要判断,自己获得的新闻题材用哪种体裁表现最好,该用消息就写消息,该用通讯就写通讯,该用特写就写特写。在这里需要向采写员们提示的是:采写员们都生活在校园里,和大记者相比,从新闻时效上肯定相对处于劣势地位。但从对事物的了解和观察上又有自己的优势,所以,从观察中发现新闻,多写些新闻特写的文章,肯定会受报社欢迎的,也是会有读者的。
至于其它文体,在此就不一一细述了。在座的各位也是颇有见地的。
第六讲 副刊文体
一、什么是副刊
大家都喜欢读报,特别爱读内容丰富多彩的副刊。那么你了解“副刊”的由来吗?
我国报纸的副刊出现于清代末年,不过当时不叫副刊,称为“附张”或“副张”。如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创办的《申报》就有诗词典语等文字的附张,这是副刊的雏形。
“副刊”一名的产生,源于北京的《晨报》。1921年北京《晨报》改版,第七版定名“晨报附镌”,请一位精于隶书的著名书法家题名。隶书体没有“附”字,这位书法家灵机一动,挥笔写了“副”字,后来又将“副镌”更名为“副刊”,一直沿用至今。
五四时期北京的《晨报》、《京报》,上海的《时事新报》、《民国日报》副刊,是当时京沪颇有影响的四家副刊。
副刊是报刊术语,不能望文生义,以为它是报上可有可无的副品。
一张报纸对现在快节奏生活的人来说,新闻是他主要关心的对象。但是,回家以后静下心来耐心去品味的东西还是副刊的内容。所以说,副刊的文化品位的高低决定了这张报纸的品位,也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读者的品位。因而,一个好的副刊是团结一大批有着相同文化品位的读者的一个纽带。
二、副刊登什么?
有报纸必有副刊,副刊乃一报之文化泉眼,汩汩流淌着各色文学风情,滋润着读者的心田。散文随笔、诗词歌赋、杂文评论、读书笔记、小说故事,几乎所有的短小的文学体裁,皆可襄括其中。一张报纸的文化品位,从副刊即可窥见一斑。
兴之所至,信笔涂鸦,想到的都是副刊。所以我的文字,主要是杂文、随笔、散文之类,为适应副刊的需要而写。其实,积感于胸,一吐为快,采用哪种形式,选取什么体裁,我从不认真考虑。写出初稿是这个样子,放一些日子再改,可能会成为那个样子。有感而发,发成啥样就算啥样。水无常态,文无定体,行云流水为上乘。
杂文以理趣为本,散文以情趣为重,兼有这两种特性的,是不是就可以认作随笔?三者之间,也很难有明显的界定。经典作家的同一作品,那里被选入杂文集,这里被选入散文集,那里又被选入随笔集,也是常有的事。写时,尽管放手去写,畅所欲言,得心应手,就行。读者读了,觉得有启发,带趣味,能欣赏,就好。是随笔,还是杂文或散文,有什么必要过细地讲究呢。
我始终觉得,给副刊写稿,较之给刊物写稿,难度不是一个层次。为什么?报纸的寿命是一天,刊物的寿命是一月,书籍的寿命是一年,只有挣脱这个寿命期,作品才能活得长一些。经受了时间淘汰,公认是经典,才能永远地活下去。副刊上的作品,倘若不挣脱固有的寿命,24小时候之后就死亡了。挣脱出来,入剪报,入选刊,入文集,乃至入教科书,生命才能得以延长。没有一位作者希望自己的作品快快地死掉。要挣脱出来,又谈何容易。
副刊是咫尺之地,王府井的市面,寸土寸金。编稿,划版,要数着字数,严格限制篇幅,有时还得削足适履。即要讲究充实,又要讲究短小,以尽量少的文字,表达尽量丰富的内容。容不得东扯西拉,乱跑野马。可有可无的字句段,狠下决心删掉。长短相较,长文章好写,短文章难为。
由于工作的关系,我经常能够接触到各行各业的文学爱好者们,他们往往都很勤奋,但写出来的作品却质量不高,很难被编辑部采用。他们很苦恼。经常直截了当地问我,给报纸的文学稿件怎样写才能被副刊采用呢?
三、如何写散文
那么我们就拿报纸副刊刊发较多的一种文学样式——散文,来具体说说给报纸副刊写散文稿件大体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的问题。
许多文学爱好者们以为散文无非是语言华丽一些,词汇丰富一些,就能让编辑采用。我觉得语言和词汇只是散文写作的一个较重要的方面,但根本的还不只这些,散文本身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特点,是值得每一个想写好散文的文学爱好者们重视的。
1、散文要以极高的热情对时代、对社会、对人生给予极大的关注。因为我们的每一份报纸都是面向广大读者的新闻报纸,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文学副刊也有其新闻性,是要通过所刊载的文学作品吸引人、感动人、教育人的。因此我们的散文作品就要对广大读者所关心的社会及人生方面的问题广泛涉猎,以期引起读者的共鸣,同时我们更欢迎那些还没有引起读者注意或很边缘化的问题,经过作者对这些问题运用文学语言,形象化地展示给读者,从而引起读者的思索文章。我经常对我所在报纸的副刊编辑说,凡是没有时代特点、不涉及社会问题、不涉及人生问题的散文作品,一律不能采用,这是因为这样的文章对广大读者无益。我们常常接到这样的文章,作者在文章中,极尽悲痛地诉说着他自己“失恋”的心情,或是不知所云地讲着他自己的私情,看不出他反映的是哪一个时代,没有丝毫对社会、对人民群众或欢乐或悲苦的人生给予关注,这样的稿子,我们当然不能用了。
2、散文要有“我”,要独特写,要写“独特”。我同许多作者交流时谈到,散文是“过去时”的,是作者对过去发生的事件的感悟。因此我们强调在文章中要有“我”,即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观察、体验和感悟,也就是说,散文大体是要以第一人称“我”来抒写的,写作者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所想到的,要有作者的主观对客观的关照。当然也有作者不以第一人称“我”出现,而是以第二人称“你”来结构,这当然是可以的,但实际上,仍然是作者在写自己的心路历程。我们还是强调以第一人称“我”来结构文章,这样容易使读者感到亲切,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
我们编辑部常收到一些作者写的游记类、观光类的散文,当然不乏华丽的语言,但通篇都极像是“导游说明书”,一个景点接着一个景点地介绍,读来索然无味。为什么呢?因为文章中没有“我”!没有“我”的主观对当地景点的看法、想法,没有作者与当地人的接触和交谈,没有这个景点在“我”心中产生的极欲向人们诉说的发现和情感。这样的稿子当然是不能用了。
散文还要强调“独特写”与“写独特”。为什么这样说?文学创作最忌重复别人,走别人走过的路。文学是需要创新的。有的文学爱好者总是看别人写什么题材,他再写什么题材,这样的文章在题材、体裁、风格上都是不会有所创新的。创新,就是独特,就是别人没有嚼过的“馍”,这样的文章就会给人一种新鲜感,读者就爱读。生活中有许多是人们司空见惯,而不再注意的东西,我们如果能够捕捉到人们已经见惯了的东西,挖掘出人们所不熟悉东西,那么这样的稿子就是新的,就是独特的。
3、散文要确定中心,写好开头,也要写好结尾,更要写好细节。其实这是所有文学作品对写作者的要求。有的作者,写了很多文字了,但不知他所要告诉人们的是什么。他只是漫无边际地写,也不知道他究竟是要写人,还是要写事,你看他的文章,好像两者都涉及到了,但哪个也没有写深写透。
确定了文章的中心,接下来就要想好文章的开头。要很简洁明快地在开头一下子就让读者知道,文章的主旨是什么,同时,不要拖泥带水,要很快地进入要写的人或事。当然,即是文学,就要在开头努力营造一个场景,一种氛围,一种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欲望。
比如写人的散文,不妨开头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