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衅渲苯拥拇俳饔茫允攀兰臀颐枪页沟装苈涞挠跋煲哺钤丁保虼耸恰白畲蟮囊肌薄3险咚寡裕 �
乾隆中后期皇帝弘历的昏聩,是极度专制的政治体制的孵生物。和牒肜睦樱共皇欠饨ㄖ泄钤愀獾睦印!�
“恃宠乱政”不是和桓鋈说慕茏鳌:瞳|之所以能够乱政,是因为有宠可恃。难道不是吗?
端方清廉(1)
高冕
嘉庆帝最宠信的大臣,是他的师傅朱珪。不过,嘉庆帝这份宠信总是藏藏掩掩,直到朱珪撒手归天,他对师傅的异宠才被人仔细品评出来。
嘉庆朝先后担任内阁大学士的阁臣共二十二人,他们是阿桂、和⑼踅堋⒏?蛋病⑺锸恳恪⒍尽⒘踯⑺樟璋ⅰ⒈D⑶旃稹⒅飓暋⒙豢怠⒎汛尽⒋麽楹唷⒘跞ㄖ⒗毡!⑺审蕖⒉苷耧蕖⑼薪颉⒚髁痢⒄蚂恪⒋骶U獍嘀爻贾校朔钦R蛩氐固ǖ耐猓廴胃蟪际奔渲蹋飓暤故谌昂蟛宦侥辏淮麽楹嗟故诙备蟪蓟共灰荒辏涣踯故谝唬涡齑笱坎坏搅礁鲈戮退懒恕7钦R蛩爻龈蟮挠兴娜耍汉瞳|、苏凌阿,素为嘉庆帝所憎,但他俩是太上皇乾隆帝宠臣,城府很深的嘉庆帝一直捏着鼻子、隐忍不发,听从乾隆帝旨意让他们留阁和入阁,太上皇乾隆帝一死,嘉庆帝立即动手,将和锷保瞳|弟和琳亲戚且老朽不堪、两耳重听的苏凌阿逐出内阁;福康安、孙士毅都是乾隆末年入阁的,他们也是太上皇看重的人,金銮殿上屁股还没坐热的嘉庆帝,并未流露出替换之意,不过这两人分别于嘉庆元年五月、七月死了,在嘉庆朝担任阁臣时间极短。二十二阁臣中,任职时间最长的是董诰,长达二十余年;其次是庆桂,前后达十四年半。比起董诰、庆桂来,朱珪任枢臣时间短得可怜。
在清代,大学士为文官最高品秩,军机处是权力核心圈子。朱珪不仅出任大学士时间很短,而且从未进入过军机处。但他死时,嘉庆帝所给予的评价,超过其他任何阁臣。显著标志就是,朱珪获赐谥之高,超越嘉庆朝任何阁臣。封建时代,君臣对谥号都看得很重。因为,谥号是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以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可谓盖棺定论。皇帝对大臣的看法如何,往往在赐予谥号时才能云开雾散,真正看清。清代皇帝赐予文臣的谥号,“文正”最高,“文忠”其次,“文恭”再次,往下是“文成”、“文端”、“文恪”之类。阿桂、王杰、董诰、庆桂等都是嘉庆帝敬重和赏识的阁臣,但他们死后都未获最高谥号。阿桂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位列班首,平定台湾时为首辅,一生四次作为钦点功臣绘像陈列于紫光阁,始终不附炙于和匚吻斓劬粗兀吻斓奂次缓笕猿鋈问邹瘢朗被翊汀拔某伞薄M踅芤彩羌吻斓燮髦氐母蟪迹谇∥迨荒辏�1786年)任军机大臣,次年任东阁大学士,操守刚正,是阁臣中惟一敢正面与和娴娜宋铮酱巫魑盏愎Τ蓟嫦癯铝杏谧瞎飧螅呤暌岳掀蛐菔奔吻斓墼浴爸钡酪簧砹⒗让恚宸缌叫浞岛恰钡氖洌朗被褛帧拔亩恕薄6居诩吻煸牾疑砀蟪迹笔毙齑笱恐挥幸桓鋈倍睿一褂辛踯⒓完馈⑴碓鹑鲎世苌畹暮蜓∪瞬渭咏侵稹A踯戳趼薰完兰醇拖埃际巧院盏娜宋铮灾梁罄疵窦洳畈欢嗉矣骰〉廴衔踯鍪履@饬娇桑完蓝潦樗涠嗳床幻魇吕恚碓鹩形鄣恪⒃蛐形患旎窬蹋冉掀鹄炊韭愿咭怀铩6驹镏占坛谢饰坏募吻斓郯谕押瞳|的告讦和中伤,任官始终清正,“父子历事三朝,未尝增置一亩之田、一椽之屋”,死后获谥“文恭”。庆桂是乾隆朝大学士尹继善的儿子,边务练达,政治才能为乾隆帝所赏识,嘉庆四年(1799年)任文渊阁大学士,十二年(1807年)位列首辅,此后六年秋因老致仕,任阁臣时间之长仅次于董诰,死时获谥“文恪”。独朱珪死后,获谥“文正”。综观清代十一朝,汉人文臣获谥“文正”的,仅朱珪、道光帝心腹宰辅曹振镛、咸丰帝师傅杜受田、同治中兴名臣曾国藩等寥寥数人。可见,满朝文武之中,嘉庆帝对师傅朱珪最为看重。
嘉庆帝厚宠朱珪,却只能掩掩藏藏,事出有因。朱珪很早就为乾隆帝所赏识,但因和鞴#唤鲎约菏ト偕笱拷胧嗷幕幔也畹阄<案崭盏腔⒌匚淮嗳醯募吻斓邸!�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五月,乾隆帝命朱珪入值上书房,教授皇十五子永琰读书。永琰在自撰文集的一篇序言中说:“古体诗文及古文,从石君师傅习焉。”此前,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冬,六十二岁的乾隆帝按照其父雍正帝建立的秘密建储制度,已用朱笔写下永琰之名,密封后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面,永琰已被暗中确定为皇位继承人。皇太子就是未来的皇帝,乾隆帝对挑选皇太子之师十分重视。朱珪,生于雍正九年(1731年),字石君,所以永琰称师傅为石君先生。他是顺天大兴人。少时受经于大学士朱轼,“八岁即操觚为文,文体倔聱苍古”。乾隆十三年(1748年),年方十八虚龄,就金榜题名考中进士,可谓少年得意。他的文章做得好,被乾隆帝选为庶吉士,在学馆深造三年后进入翰林院,任七品编修。对大多数士子而言,进入翰林院就进入了升官的快车道,善于作文应试者更是如此。十七年(1752年),朱珪参加大考名列二等,成绩拔尖,连升三级,被擢升为从五品的侍讲。二十三年(1758年)大考,再次名列二等,加之乾隆帝看重他的才学和品行,他被提拔为侍读学士,官至从四品。次年三月,出任河南乡试副考官。翌年三月,任会试同考官,同年七月,出任福建粮驿道,成为正四品官员。二十八年(1763年),官升两级,任福建按察使,官至正三品。三十二年(1767年)二月,为死去的父亲服丧守制期满,补授湖北巡抚。三十三年(1768年)三月,调任山西按察使。次年二月,晋升为从二品的山西布政使。两年后的秋天,署理山西巡抚。期间,朱珪多有建言,乾隆帝予以采纳推行,并降旨给予嘉奖。四十年(1775年)五月,乾隆帝命他来京陛见,不久命他担任翰林院侍讲学士,任日讲起居注官,随侍皇帝听政,记录皇帝起居、谕旨、题奏、引见、朝见、赐宴等情况,获得聆听天语、领会天意的独特条件。至此,书生朱珪已具备了丰富的经历和阅历,乾隆帝也完成了对他的暗中考察。乾隆帝评价说:“朱珪不惟文好,品亦端方。”于是,朱珪于翌年五月踏进上书房,成为皇太子之师。这一年,朱珪四十五周岁。
端方清廉(2)
高冕
在教过皇太子永琰的所有帝师中,朱珪对永琰的影响最大最深。永琰对朱珪也最为敬重。乾隆四十五年八月,朱珪出任福建学政,结束三年零三个月的皇子师傅生涯。这次不像以往临时外出当考官,朱珪要与学生永琰长离别。临行前,朱珪郑重向永琰赠以《五箴》:“曰养心,曰敬身,曰勤业,曰虚己,曰致诚。”永琰的离别情绪也很强烈,写成七律六章,与恩师倾诉离愁别绪。对恩师赠给的《五箴》,他奉为信条,努力实践,后来当了皇帝,还曾将它随带在身边,当做座右铭。朱珪对永琰思想行为影响之深,由此可见一斑。
乾隆帝曾多次秘密确立皇位继承人。先是册立永琏为皇太子,永琏夭折后又立永琮为皇太子,但永琮不久也夭折了。之所以先后选中永琏、永琮为皇太子,主要是乾隆帝崇尚中原传统的“立嗣以嫡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的建储方式。至乾隆十三年(1748年)元后富察氏英年早逝后,他才被迫打消以嫡长制方式册立皇太子的念头。乾隆帝是一位长寿之君,也是清代掌握皇权最久的皇帝,在位时间加上当太上皇时间共六十三年,密立永琰为皇太子后,又活了二十五年,其中二十二年为帝。如果永琰不合他老人家的意,是极可能被换掉的。乾隆帝与后妃共生有十七个儿子,其中十人长大成人,皇太子候选人多的是,不像后来咸丰帝,只有一根独苗,继位人别无选择。
朱珪临别留下五条箴言,并不是随便置留的,这是他深思透悟的结晶。做好这五个方面,对皇子永琰的成长,特别是对参与皇太子的角逐非常重要:这是皇位继承人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是获得乾隆帝认可的重要条件;说明永琰在这些方面不是无可挑剔,而是程度不同地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着力加强、始终保持。皇十五子永琰是个好学生,对师傅的殷殷嘱托心领神会。
恩师虽远在他乡,永琰却经常想念他,时常赠诗给恩师,贺师升迁,贺师大寿,遥寄问候。尤其是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乾隆帝八十诞辰,正好是朱珪六十寿辰,永琰竟忘了避讳,将父皇与恩师联系起来,写了一首五言长诗,内有“圣主八旬岁,鸿儒花甲年”、“设醴诚难罄,尊师敬独尊”之句,表达了深厚真挚的尊师恋师感情。朱珪接读贺诗,应和唱答,字里行间不忘帝师教诲之责。
朱珪浇灌永琰这棵皇家秀苗,使之茁壮成长,大获成功,得到的回报是双份的,乾隆帝对他投以赞赏的目光,永琰对他由衷感激。
朱珪的官运注定要与日俱隆。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九月,他扈从乾隆帝南巡,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礼部侍郎是正二品的官职,而且是京官、礼部的副长官,论地位的高下和重要程度,比他担任皇子师傅前所任的山西布政使、代理山西巡抚,不只是高一级两级的问题。当年四月,皇帝命他任殿试读卷官,掌衡文大权,为王朝选拔文职人才。当年十月,以命他担任武会试总裁,掌衡武大权,为王朝遴选武职人才。五十一年三月(1786年),正式升任礼部右侍郎。当年六月,出任江南乡试正考官,肩负起将江南才子收罗进王朝统治队伍的重任。两个月后,担任浙江学政。回朝后,调兵部任职。次年五月,升任礼部左侍郎。左侍郎虽在品级上与右侍郎相同,均为正二品,但地位略高于右侍郎。五十三年(1788年)八月,调任吏部右侍郎要职。次年十月,任经筵讲官,为皇帝进讲书史。五十五年(1790年)三月,出任会试副总裁。这段时间,他担任的官职和担负的任务,主要是为王朝选拔文武人才。乾隆帝对朱珪的培养可谓用心良苦、意蕴深远。
五十五年七月,五十九岁的朱珪外放任安徽巡抚,正式担任封疆大吏。安徽北部发生水灾,年近花甲的朱珪立即轻车简从,仅带几个仆人奔赴灾区赈济灾民,足迹遍布宿州、泗州、砀山、灵璧、五河、盱眙等地。他亲民爱民,与灾民同舟共渡,并亲自参加抗洪抢险,抢堵决口大堤,举行赈灾活动。由于救灾有方,措施得力,大灾之后,“民无流亡”。此后三四年内,他先后编纂进呈《御制说经古文》、《御制论史古文后跋》,在所著文章中赞颂乾隆帝说经之文、论史之文,数度受到乾隆帝颁谕奖励。五十九年(1794年)五月,乾隆帝调补朱珪为广东巡抚。随后,朱珪进呈编纂的《御制纪实诗》、《御制几余诗》各一部,乾隆帝看到自己的诗篇被编纂得这么好,龙颜大悦,专门颁谕,将朱珪表扬一番,夸他“用心审密”、“用心细而措词当”,奖励其笔扇、纱匹、笔墨、荷包、锞锭等物,同时又告诫他,“务须尽心政务,以察吏安民为重,不可缓其所重,用心于无用之地”。乾隆帝话虽这么说,但内心对朱珪是满意的,把他视为自己的文学知音。六十年(1795年)二月,乾隆帝写了四首诗,特地命朱珪和诗进呈。不久,命他兼署两广总督。四月,将他擢升为都察院左都御史,暂留巡抚任。这时,朱珪虽留巡抚之职,但其身份地位已是京中从一品大员了。八月,朱珪升任兵部尚书,仍留巡抚任。
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紫禁城张灯结彩,鼓乐齐鸣,皇位授受大典在太和殿隆重举行。年迈的乾隆帝正式将至高无上的皇权禅让给皇太子琰(为避讳,永琰在上年九月册立为皇太子时,改名为琰)。老皇帝在自己健在的情况下拱手让出最高统治权,这在清史上是破天荒之举,在有文字记载的中国史上也无先例。朱珪的身份因此发生变化,正式成为帝师。他听到这一重大消息非常高兴,立即进呈自己所撰诗册,进行恭贺箴规。和踊袢〉男畔⒅械贸雠卸希饨⒏菏蓖牡凼χ飓暯写笥茫闹卸驶鸷芡R虼耍杌贪飓暎运适嶂潞峒又冈穑⒃谇〉勖媲鞍崤欠恰G〉鬯淠曷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