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结余四万三千三百五十两,充分保证了曾氏花钱需要。但一旦要调用淮军部队,李鸿章就不讲师生情分了。他表面上听命清廷,先后调拨六万多淮军归曾氏指挥,背地里紧紧抓住军权不放。当时,曾国藩所辖“剿捻”大军八万多人,其中仅二万多人是裁撤之余的湘军,其余都是借调的淮军。这六万多淮军,全部装备洋枪洋炮,其中有独立的炮兵部队,是一支装备精良的近代陆军,李鸿章视为身家性命,哪肯轻易放弃权柄!曾国藩对李鸿章抓权不放、淮军不听调遣以致贻误战机,非常恼火,致信弟子泼撒火气:“目下淮勇各军既归敝处统辖,则阁下当一切付之不管,凡向尊处私有请求,批令概由敝处核夺,则号令一而驱使较灵。……以后鄙人于淮军,除遣撤营头必须先商左右外,其余或进或止,或分或合,或保或参,或添勇,或休息假归,皆敝处径自主持,如有不妥,请阁下密函见告。”曾氏此函实际上揭穿这样一个事实:此前从部队进退、奖惩、招兵到休息、放假,事无巨细,李鸿章都是暗中遥制的。李鸿章挨了老师一顿训斥,心生怨恨,写信对正在曾氏手下作战的淮军将领潘鼎新说:“湘军将帅,藐视一切淮部。如后生小子亦思与先辈争雄,惟有决数死战稍张门户。”但他并没有因挨训而将暗制淮军的手缩回来,只是形式上有所收敛而已。
掌控兵权(5)
高冕
捻军是太平军之后的反清主力。经赖文光整编后的捻军,步骑结合、灵活机动,善打运动战。因剿灭太平军而威震四海的曾国藩,却成为捻军手下败将。同治五年(1866年)起,李鸿章任钦差大臣,奉命接过曾国藩的帅印,踏上征剿捻军的征程。李鸿章接受恩师剿捻的经验教训,妥善解决粮饷供应,实施“以静制动”、“划河圈地”的战略方针,不到两年时间,将曾辗转驰骋于湖北、河南、安徽、山东、陕西、山西、直隶各省,被清王朝视为洪水猛兽的捻军,剿杀于血泊之中。李鸿章在曾国藩幕府当参谋时,曾氏预言,李鸿章其人“或竟青出于蓝,亦未可知”,当时只是本着鼓励弟子的宗旨住高处说,对弟子能否真的超过师座,还心存怀疑,至李鸿章率军“剿捻”大获成功,方知应验这一预言只用了数年时间。同治七年(1868年)七月初十日,清廷以平捻首功,赏湖广总督李鸿章太子太保衔,晋协办大学士。至此,李鸿章跻身于一品大员行列。
手握重兵,官运要来挡也挡不住。
同治九年五月二十三日(1870年6月21日),发生震惊中外的天津教案。此案原由是,法国天主教传教士在天津海望楼设立的教堂,吸收恶棍入教,迷拐幼孩,强占民地,民愤很大。同治九年夏,育婴堂虐死婴儿三四十人。据说,天津一带时而发生的婴儿拐骗案件,多与法国天主教堂有关,当地群众反洋教情绪很高。五月二十三日(6月21日),天津官员带拐犯前往天主教堂查验,教堂门口群众蜂拥而至。法国领事丰大业要求三口通商大臣崇厚派兵弹压,崇厚没有把夷人的话当回事,只派了几个官兵敷衍,丰大业大怒,持枪赴崇厚衙门质问,秘书长西蒙执刀随行。这时,洋人威杀华官的消息飞快传开,百姓纷纷赶来,群情激愤。丰大业赶到崇厚衙门,出言不逊,并拔枪向崇厚连开两枪。崇厚推开丰大业。丰大业咆哮如雷,飞奔出门,拔刀向中国百姓乱砍,西蒙则挥刀为丰大业开路。归途中两人遇天津知县刘杰,刘知县劝两洋人息怒。丰大业竟不知好歹,挥枪射向刘杰,结果击中其随从。此时,西蒙又向闻声赶来的中国百姓胡乱开枪。百姓怒不可遏,当场打死丰大业和西蒙,并将两具死尸扔入河中。百姓鸣锣聚众,乘机发泄长期积聚的怨恨,当场烧毁法、英、美教堂和育婴堂,击毙洋教士、洋商、外国职官二十人,其中法国十三人、俄国三人、比利时二人,意大利、爱尔兰各一人。案发后,英、美、法、德、俄、比、西七国联合抗议,各国军舰集结于天津海口和山东烟台,气势汹汹。法国向中国提出最后通牒,其海军蠢蠢欲动。当月二十五日(6月23日),清廷急命直隶总督曾国藩从保定赶赴天津查办。此案是非曲直明镜一般。但曾国藩腰杆子与朝廷态度一样软,为息事宁人,将天津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革职充军,斩杀爱国民众二十人、充军二十五人,赔偿洋人五十万两白银,重建被毁教堂。曾国藩的行径遭到国人唾骂谴责。八月初三日(8月29日),清廷将曾国藩调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要职由两江总督李鸿章接任,师生两人对换交椅。
直隶总督易位决非偶然。
直隶省是清王朝北方最重要的省份。直隶,因直接隶属京师而得名,于清初正式定制为直隶省,省治保定。直隶地理位置重要,地处清王朝统治中心区域,居太行山脉与渤海之间,东濒渤海连接奉天,西据太行、恒山而毗山西,南与河南、山东接界,北枕塞外与内蒙相连;直隶省地域广大,当时范围相当于今河北全省、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南、山东一小部分。直隶总督直接辖区共十一府、九州、一厅、一百零四县。直隶总督负有拱卫京师、就近顾问之责,内为清廷依寄、外而表率督抚,历来为疆臣之首。这把交椅,清廷总是遴选强有力的宠臣来坐。
在列强环伺、内乱纷繁的年代,安内攘外靠枪杆子说话。此时曾氏湘军早已衰败,曾国藩也就成了明日黄花;李氏淮军装备、操练近代化程度已跃居全国之冠,成为王朝最精锐的拳头部队,李鸿章也就成了清廷眼里的香饽饽、直隶总督的最佳人选。
同治九年八月(1870年9月),李鸿章从曾国藩手中接过直隶总督关防印信,就任直隶总督。这标志着在竞争激烈的仕途中,李鸿章一举超越曾国藩,成为同治朝官场红人。
十月,李鸿章权势进一步增大。清廷裁撤三口通商大臣一职,改为北洋通商大臣,管理直隶、山东、奉天三省通商、洋务,办理有关外交、海防、关税及官办军事工业等事宜,颁给钦差大臣关防。北洋通商大臣例由直隶总督兼任。李鸿章的权柄从此超出直隶范围,伸至山东登莱青道所辖的东海关和奉天奉锦道所辖的牛庄关。五年后,李鸿章奉命筹建北洋海军,在北洋沿海旅顺、威海卫等地建设军港船坞,山东至奉天一带重要军港、商埠,全部纳入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辖管范围。李鸿章因此成为有史以来权势最大的直隶总督。
李鸿章认识到,武器装备依赖洋人是不行的。他移任直隶总督伊始就宣称,“中国不亟图强兵经武,徒纷纷遇事张皇,事后苟且粉饰,必致失国而后已,可为寒心。”而要“强兵经武”,关键是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路,仿制西方军舰大炮,摆脱武器装备受制于人的局面。为建设陆军和北洋海军,李鸿章竭力控制经营以应用机器为基础的军事工业——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和天津机器局,简称沪局、宁局和津局。沪、宁两局始建于李鸿章任江苏巡抚、署理两江总督期间。沪局局址上海城南高昌庙,设翻译馆、汽锤厂、枪厂等,在龙华镇还设有制造洋枪细药和铜帽炮引厂,是一个以生产枪炮为主、修船造舰为辅的综合性新式军用企业。宁局位于南京雨花台,后有机器厂三个,翻砂、熟铁、木作厂各两个,并设火箭、洋药、水雷等局,能够制造开花炮弹、洋枪、抬枪、大炮、水雷、铜帽、炮位火门、车轮盘架、子药箱具等。同时,清廷为打破军事工业由汉人控制的格局,命崇厚筹建天津机器局,专门仿制炸弹、开花炮和各种枪械,李鸿章洞穿清廷意图,表面上奉命派员赴津参与筹办,实质上敷衍塞职,但不料时来运转,数年后坐上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宝座,就毫不客气将津局掌控起来,并大力扩建,增设铸铁、熟铁、锯木、洋枪、枪子、炼钢等厂,主要制造枪炮、子弹、火药、水雷,还进行修船造舰。发展到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李鸿章得意地将津局称之为“洋军火之总汇”。李鸿章建设三家军火工厂很用心,清廷对其支持力度也非常大。据不完全统计,这三家军火工厂从创建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共耗费二千四百五十四万余两白银,占清政府近代军工企业投入经费的一半。
掌控兵权(6)
高冕
然而,李鸿章创办的中国近代军式企业,采取先购置后仿制的模式,“事事依样画葫芦”,到头来只能落入“随人作计,终人后也”的局面。对此认识逐步加深的李鸿章,试图培养自己的科学人才,建立自己的重工业基地,以改变这种被动局面,但收效甚微。
创办“求强”为目的的军工企业实践,使李鸿章悟到一个道理:军工企业在西方国家整个政治经济体系中是一个环节,它好比大树上的一根树枝,单独将它折来插在大清的土地上,是难以成长的。要解决军工企业面临的经费来源枯竭、原料燃料供应不足、人才匮乏、技术落后等问题,必须建立一个完整的近代工业体系。他说“欲自强必先裕饷源,欲浚饷源,莫如振兴商务。”因此,“必先富而后能强”,求强必先求富。从这一思想基点出发,李鸿章奏办轮船招商局,奏设开平矿务局,倡办天津电报局和津榆铁路,创办上海机器织布局和漠河金矿等等,兴办了一系列民用企业,其中倡办电报、铁路、机器棉纺织厂等方面,属中国第一人。军企民企,林林总总,开近代洋务风气之先,他因此成为公认的洋务大师。
李鸿章由掌控兵权而居高位,凭居高位而兴办洋务,成为晚清政坛继曾国藩之后最具影响力的风云人物。
李鸿章在晚清大红大紫,连任直隶总督二十六年,加上后期复出担任两年,任期之长,创有清一代纪录。直隶总督一职初设于雍正二年(1724年),由李维钧出任;最后一任为宣统三年(1911年),由张镇芳出任。其间一百八十七年,担任过直隶总督七十三人,一百任次,平均一个任期不到两年。在直隶总督这把交椅上稳坐五年以上的,仅十余人,其中任期最长的莫过于李鸿章,等而次之的当数方观承,共二十年。任期短的不足半年,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宣统元年(1909年)等年份,一年之内频换四五人,板凳尚未坐热就更替换人。直隶总督走马灯似的换人,主要原因无非两条,一是缺乏合适人选,按照清任官惯例又需要及时补缺,因此以换待人;二是直隶不设巡抚,总督一人说了算,无人掣肘,位高权重,频繁更换便于朝廷驾驭。李鸿章一人任直隶总督长达二十八年,足见清廷对其有何等宠信。
李鸿章自荣登直隶总督后,掌军事、外交、经济大权,扩充淮军,建立北洋海军,事做得更大,官当得更顺,扶摇直上,宠荣至极。同治十一年(1872年),升任武英殿大学士,成为正一品大员,仍留任直隶总督。三年后晋升为文华殿大学士。乾隆十三年(1748年)后,大学士冠三殿三阁,以保和殿地位最高,文华殿次之。但乾隆朝后无人再授保和殿大学士,因此,李鸿章授文华殿大学士,实际上就是坐上殿阁大学士头把交椅,相当于首席阁揆,可谓荣耀至极。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战争前,赏戴三眼花翎,获此殊荣,李鸿章受宠若惊。按照清制,只有中宫所生女儿封为固伦公主者,其额驸才有资格配赏戴三眼花翎,也就是说,只有皇后所生女儿之夫婿才有可能获此冠饰。从此意义上说,李鸿章也就等同于龙婿了。自清开国以来,获戴三眼花翎的大臣只有三四位,都是满洲大员,汉臣获此宠荣,是破天荒第一遭。当时有人评价说,李鸿章“坐镇北洋,遥执朝政,凡内政外交,枢府常倚为主,在汉臣中权势为最巨。”至此,李鸿章跃上一生荣宠顶峰。当时实际掌握王朝大权的慈禧太后将其倚为心膂,对他的态度只能用两个字来表述:敬信。
光绪二十年(1894年),即农历甲午年,中日甲午一战,李鸿章避战求和,苦心经营近二十年的北洋海陆军一触即溃,战争败北,标志着遵循“中学为用、西学为体”的洋务事业的失败。李鸿章代表清廷赴日本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随之从仕途顶峰跌落。清廷名为留其在京入阁办事,实际削夺其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之职,仅保留文华殿大学士,以保全名臣颜面。
年逾古稀的李鸿章,结束连任二十六年的直隶总督生涯,借住位于北京冰盏胡同1号的贤良寺(今王府井东校尉胡同10号),过起了闲适生活。贤良寺由雍亲王王府改建而成,邻近紫禁城,建筑宏敞,庭院幽敞,闹中取静。李鸿章在北京没有房产,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