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们是传奇-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五章 通古斯计划

         早在两年前,也就是2007年,M国国家航天局曾发射了一个名叫“深度撞击”的探测器。这个探测器在太空中飞行了半年时间,飞到坚普尔一号彗星附近后,它发射一枚撞击舱,顺利的与坚普尔一号彗星相撞在距地球1。32亿公里处的太空中。当时,地球上的许多人都通过望远镜目睹这天文景观。
        当时,撞击舱以3。7万公里/小时的速度撞击彗星的彗核,其威力相当于4。5吨TNT烈性***的爆炸威力,在彗核表面撞出一个数十米深、足球场那么大的环形坑。撞击后,掀起的彗星尘埃云逐渐膨胀,大量彗核物质向宇宙空间喷射而出,从而使彗星亮度明显增加。
        “深度撞击”探测器上还安装了专业摄像机,在整个撞击过程中进行全程拍摄。撞击任务完成后,M国国家航天局的“麦勃”和“才德拉”两架轨道望远镜继续对该彗星进行观测研究,为地球返回了大量珍贵资料。
        这是个爆炸性事件。表面看来是在探索宇宙,实际上却展示了M国太空导航技术、远程通讯和控制技术,以及多种技术相互协调上的过人实力。撞击的精度之高,让世界上其他国家叹为观止。有人形容这次撞击,是用一颗大子弹发射一颗小子弹;去击中另一枚高速飞行的子弹,然后还要用大子弹来拍照。这一技术表明,M国可以在未来爆发的太空战中轻松而准确地击毁任何敌国的太空飞行器。
        这次撞击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M国民众的自信心,也使主张这一行动的麦凯思得以顺利当选总统。麦凯思是军人出身,经历过冷战时期,也参与过星球大战计划,是个强硬派。当时M国在一些国际事务中很被动,一些国家的核武器肆无忌惮地发展,矛头都指向M国。而M国进行的两次军事行动效果都非常糟糕,不仅没有震慑对方,反而在国内引起很大的反战情绪。麦凯思竞选时抛出的太空震慑思想正好满足了当时选民们反感地面战争,又不甘失去国际影响力的矛盾心情。而这次撞击,正是麦凯思总统太空震慑理论的一次得意之作。
        在麦凯思的精心策划下,M国科学届大谈此次撞击的科学意义,按计划接连抛出有关这次撞击彗星后的“新发现”,从而为撞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造势。国际舆论在其引导下,关注的焦点也多从科学探索的方面。特别是M国国家航天局宣布的通过撞击发现坚普尔一号彗星上有生命早期迹象时,全球都为之轰动。人们都迫切希望在做一次这样的试验,来探索更多的宇宙秘密。
        但是,深谙政治规律的麦凯思总统,对公众的这种呼吁却采取一种慎重的态度,并多次在各种场合的讲演中表示,探索宇宙秘密是M国的责任,更是全世界的责任。M国为世界负责,为星际安全负责,不会轻易莽撞行事。待各种条件都具备后,才会慎重做出决策。
        这一吊胃口的办法十分有效,麦凯思总统上任后,民众支持率始终居高不下。麦凯思总统以开发宇宙为借口的几个大预算,也顺利地在议会上通过。这几个大预算中,从实质上来说都是围绕“通古斯计划”进行的。
        在首次撞击彗星试验成功前,“通古斯计划”就已经开始着手制定了。当时麦凯思还在国防部任部长,他切身感受到当时部队在海外执行任务时的那种难以忍受的掣肘。二战结束后,世界总体来说是太平的,但局部战争持续不断。M国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不断向海外派兵。从总体上来说,M国在国际事务中有很大的影响力。但是,仍有一些国家并不买M国的帐。让M国很头痛。这些被M国称为“邪恶轴心”的国家,要不地理位置十分敏感,要不拥有宝贵的石油资源。让M国暂时还不能对其有太大的动作。上一任总统虽然是个硬汉子,派兵解决了一个国家,并把拿个国家的总统判了死刑。但残酷的地面战争让M国民众谈之色变,也使上一任总统在连任选举时惨遭失败。
        麦凯思上任后,国际形势并没有太大好转。特别是那几个“邪恶轴心”国家,不断跳出来生是非。麦凯思总统心里很恼火,但鉴上任总统的教训,从不言出兵之事。这不仅是政治韬略的要求,“通古斯计划”也是让麦凯思按兵不动的原因之一。
        准确的说,“通古斯计划”的前身,还真是有关彗星的科学实验,只不过没有那么壮观而已。麦凯思的大学同学在国家航天局当局长,他当初的设想就是发射一个关于彗星的探测器。而身为国防部长的麦凯思却敏锐地从这一技术上大胆地想出了一个“通古斯计划”。
        “通古斯计划”的命名来自于著名的“通古斯大爆炸”事件。1908年6月30日,在北纬60。55度、东经101。57度,俄罗斯帝国西伯利亚森林靠近通古斯河畔,突然爆发出一声巨响,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天空出现了强烈的白光,气温瞬间灼热烤人,爆炸中心区草木烧焦,七十公里外的人也被严重灼伤,还有人被巨大的声响震聋了耳朵。不仅附近居民惊恐万状,而且还涉及到其它国家。英国伦敦的许多电灯骤然熄灭,一片黑暗;欧洲许多国家的人们在夜空中看到了白昼般的闪光;甚至远在洋彼岸的M国,人们也感觉到大地在抖动……
        这就是著名的“通古斯大爆炸”事件。据后来的科学家们测算,这次爆炸的破坏力后相当于10~15百万吨TNT***,稍后的冲击波将附近方圆650公里内的窗户玻璃震碎,并且让超过2150平方公里内的6千万棵树倒下。
        对“通古斯大爆炸”的起因,至今在科学界尚无准确的定论。有核爆说,有外星飞船说,有行形撞地说等等,目前意见比较集中的就是行星撞地说。不管是何种说法,大家在谈论时都会发出同一个感慨,那就是“幸亏当时没有落在某一人口稠密区,否则后果就相当严重了。”
        麦凯思与他的局长同学闲谈到“通古斯大爆炸”事件时,麦凯思特意向他的局长同学请教,现在的航天技术能不能主动控制小行星,使它定向坠落到地球的某处。他的局长同学也没有多想,说基本上是可能的,但需要克服一些技术难题。
        言者无意,听者有心。麦凯思从那一刻起,就开始制定一个计划,也就是“通古斯计划”。在这一计划中,他设计M国可以利用先进的太空技术,若无其事地控制住一颗小行星。在政治上需要时,让这颗小行星“意外”地坠落在某处,让这一处遭受严重的撞击。这样一来M国可以不费一兵一卒,更不用面对国际舆论压力,就可以将眼中钉除掉。
        这一计划也自然成为了M国的绝密项目,国家情报总局为此制定了周密的保密措施。虽然接触撞击彗星试验的人不少,但知道“通古斯计划”的却总共不超过200人。这些人都与M国国家情报总局签订了严格的保密协议,如果一旦有意或过失泄露这一秘密,则将受到最严厉的惩罚。
        “通古斯计划”制定后,麦凯思首先利用自己国防部长身份的影响力说服国家航天局修改的彗星探测计划,由观测计划改为撞击计划,从而检验探测器对星体控制着力点的准确性。通过真实的撞击实验,M国航天局已经掌握了对星体指定位置的准确打击。这好比打台球一样。如果你的击球着力点能够控制的特别好,就可以较为容易地将球准确击落在目标落袋中。
        在“通古斯计划”中,两年前的“深度撞击”是其中的第一步,主要是测试撞击器能否准确击中天体表面的指定位置。撞击结果让麦凯思总统非常满意,也更加坚定了他全盘推行“通古斯计划”的决心。
        在麦凯思总统的精心安排下,经过M国国家航天局长时间的周密准备,第二次空间实验又开始了。与上次不同,这次撞击的目的是将彗星撞离轨道,以测试撞击对星体轨道的影响力。
        当然,彗星质量虽然轻,但仅凭物理撞击,特别是质量非常有限的人造探测器的撞击,是不可能使彗星的运行轨道有任何偏离的。在第一次“深度撞击”中,那个质量近400千克的铜头撞击器在彗星面前,就好比是一只蚊子去撞波音客机。尽管撞击时有些“惊天动地”,但是彗星既不可能会因此而破裂,更不可能偏离原有轨道。
        在现有的技术能力下,在撞击器质量方面做文章,在成本上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把彗星撞偏既有运行轨道,方法有两种,一是用核弹增大撞击力,二是在彗星上支上一面太阳帆,用太阳风的力量实现轨道偏转。
        可迄今为止,这两种办法都是理论层面的探讨,还没有在实践中操作过。同时,就这两种方法来看,又各有利弊。前者操作简单,但不仅发射时有危险,而且核爆时又容易使彗星破裂失去控制。后者虽然较为“绿色”,但操作复杂,成本非常高,见效也很慢。
        麦凯思与智囊团商议许久后,觉得还是用核爆方式较好,于是在撞击器中安装了微型核爆炸装置,以增大撞击力。 



第六章 太空核爆

        这是人类第一次将核爆技术应用在太空中,麦凯思在决策时犹豫了许久,但最终还是下了决心。毕竟,“通古斯计划”的打击效果实在是太诱人了。但是,麦凯思也清楚这种做法的冒险性,公众如果知道真相后一定会有所争议的。因此,他亲自给“勇敢者”探测器要发射的撞击器起了一个让人毛骨悚然的内部代号,叫做“恐怖大王”,用在“通古斯计划”中,以提醒和警示参与者们,让他们时刻保持高度的紧张感。
        太空技术和核武器一样,都是人类近代科学技术重大发展的结果。1939年初,D国化学家O。哈恩和物理化学家F。斯特拉斯曼发表了铀原子核裂变现象的论文。几个星期内,许多国家的科学家验证了这一发现,并进一步提出有可能创造这种裂变反应自持进行的条件,从而开辟了利用这一新能源为人类创造财富的广阔前景。
        但是,正如历史上许多科学技术新发现一样,核能的开发也被首先用于军事目的,即制造威力巨大的。特别是当时正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那些掌握核技术的科学家在反复权衡利弊后,在M国政府的支持下,启动了代号为“曼哈顿工程区”的庞大计划,直接动用的人力约60万人,投资20多亿美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制成3颗,使M国成为第一个拥有的国家。
        1945年8月,投入了实战,造成R国两座城市的毁灭,也让世界开始全面认识核武器的巨大威力和可怕后果。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恢复和平,但已进入了核时代。许多国家相继研制成功了核武器,同时核武器的威力、数量也在不断提高和增加。
        也许在冥冥中就有内在渊源,太空技术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展起来的。1942年,用于战争目的的导弹发生成功,在成为战场利器的同时,也为日后人类探索太空打开了一扇神奇之门。二战结束后十二年后,也就是1957年,前S国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开创了人类航天的新。随后,各种探测器相继问世并开始遨游太空。二战结束第二个十二年后,也就是1969年,人类就凭借航天技术第一次登上了月球。
        太空飞行器和核武器,都是人类的科技成果,两者发明和使用的时间又都差不多。但是,这两项技术发展了半个多世纪,却始终彼此没有交叉,也就是说从没有在太空中进行核爆。
        在太空进行核爆,许多科学家都曾经研究过其可行性。一些学者还为这一应用找到了具体项目,有人主张利用核爆技术来炸毁或击偏小行星、陨石之类的天体,使地球免于被撞击的劫难。还有人大胆地建议,利用核爆技术在金星上认为地制造“核冬天”,从而降低金星表面的温度,将浓密的气态二氧化碳被岩石所吸附,最终可能让金星变成一个原始地球,为人类将来移居金星做前期准备。
        但是,科学家们也认识到,太空核爆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和和技术难度。如果飞行器装载了核弹,那么一旦发生出现问题,将极易产生核事故。即使成功太空核爆,产生的太空核污染也将是被世界舆论所抨击的。
        同时,核技术是一种特殊技术,使用它要统筹政治和经济等多方面。在和平利用核能方面,一直在核俱乐部在掌控。而在核爆方面,则是被控制得更加严格。因此,没有政治家的点头,科学家在太空核爆方面只能是坐而论道。进行太空核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超出了科技领域。因此,掌握这两样技术的国家都非常默契地将这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