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之王爷的奋斗-第25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是急着抢过他手中的河东战报,却将面上的奏章放在一边,只留下底下的折子。
  “唉,河东战报都是直送内廷御览,陕西战报却要通过中书省、秘书省转呈,其中的意味不言自明,那小子被发配了那么远,可还是把皇上哄得团团转,真是个妖孽啊,这可得想个办法...”梁师成偷眼看向皇上想道,
  “父皇,身体可好,母后可好,兄弟姊妹们都好吧!先告诉您个好消息,我又打了个胜仗,您一定很高兴吧!遗憾的是儿臣考虑不周,手下的小子们只将萧合达那混蛋看成重伤,没有能擒获献于父皇脚下,如果要是父皇亲征,一定比儿臣的计策妙,定能将他一举擒下。现在我已经领兵进了夏州城,您是没在,未能看到那战后的情景,真是太震撼了,儿臣太笨,看得到却说不出来,整整五万夏军攻城,死了两万多人,尸体都堆成了山,血染红了红柳河水...我在夏州城中的旧宫中发现了两件宝贝。一个是用白玉雕成的五尺高观世音像。据说是当年赫赫连勃留下的旧物。还有一个大鼎,重达七八百斤,上面铭文显示是秦皇所筑,赏给蒙恬将军的,儿臣问过城中老人,他们说是当年逆贼李继迁所藏,因太大,搬动不便,迁城后一直留在夏州。只是儿臣眼拙,看不出真假。可是觉得好,已经派人送回京城,请父皇鉴赏吧,如是假的。砸了便是!”
  “呵呵,真是个痴儿啊,那秦代的大鼎也是随便就有人能铸成的吗,又是历代收藏在旧宫中,定是真的!”赵佶笑的‘花枝招展’地说道,“师成,河东近rì有两件东西要送进宫,你盯着点,到了马上告诉朕!”
  “是,陛下!”梁师成郁闷了。那‘妖孽’不知道又使了什么妖法,把皇上迷得晕晕乎乎。
  “父皇,儿臣近rì攻下许多州县,一时官员短缺,只能以经略司幕僚暂充,还请父皇速挑选能官干吏赴任,免得误了国家大事!”赵佶看罢又是一声叹息,那童贯虽说也打下了些地盘,但是大小官吏多是他举荐征辟,西北都快成了他们家的了。儿子却不贪功,给手下个虚职,还觉得不安,真是好孩子,可他还是太嫩。不懂的为官之道,这如何能统御手下。看来还得我这个当爹的给他上一课。
  “师成,拟旨!”赵佶点了点儿子信上提到的几个人命说道,“就按信上说,御笔下诏,由中书任命他们为实职,同时告知燕亲王,以后但有空缺,自行任命,上报中书省,由朕勾审便可!”
  “是,陛下!”梁师成脸上挂着笑,心中却难过的紧,自己大着胆子造假安排点人,得费多少心神,这燕亲王现在比自己可厉害多了!
  “嗯?!”赵佶忽然惊异地低呼一声,过去每每战后,地方官员都要诉一番苦,要钱要粮,免税免徭役,可儿子却搞得什么鬼,说只要盐州盐场三年的经营权便可解决问题,还能给内藏库上缴一些利润,给宫中的娘娘和姊妹们添些脂粉钱。
  “这个得好好考虑,西北贫瘠,每年河东、河北、陕西三路所需粮饷以千万贯计,根本无法自足,全靠各地援饷,zhōng yāng拨款,有时还得动用自己内藏库中的私房钱,现在那些新拓之地多是不毛之地,怎么能自给呢?再说那地方有什么好的,明年我便将他调回京城,烂摊子让别人收拾吧!”赵佶想了想将这个事情先压下了。
  “这‘妖孽’是写信呢,还是讲故事呢,一封信写了足有半本书厚,这一年来给皇上写的信都能有一尺厚了,可皇上他百看不厌,有时他也曾偷看过两眼,文笔自不必提,没有丝毫文采,都是大白话,乡间俚语,其中说得也大多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皇上不知怎么对这些东西就那么感兴趣!”一封信赵佶看了一上午,梁师成站的腿酸,不由得心中怨恨起赵柽来。
  “师成,柽儿的字虽有进步,但是还缺些朕的神韵,你将朕新书写的《千字文》赐给他,让他好好揣摩,今rì午膳就到皇后处用吧,将柽儿的来信一并带去!”赵佶终于看完了来信,拿起战报扫了两眼,“河东战报送中书省,按功论赏,尽快办了,不要伤了将士们的心!”
  “遵上谕,陕西军的事情如何处理,中书省还等陛下的御批呢!”梁师成和童贯虽然一直是对手,但是现在面对赵柽的崛起,不得不心生jǐng惕,即使是敌人这会儿也得帮上一帮,看情形西北军中能与赵柽相抗衡的也只有童贯了,为了共同的利益,也只能伸手相助了。
  “哦,待我看过再说吧,你先去办事吧!”赵佶应了一声,却没有马上做的意思,叫过一个小黄门更衣出门了,丢下满脸无奈的梁师成...
  远在西北的赵柽要是知道他爹刚才所想,也就能‘瞑目’了,他如此对待这个昏君,这不是助纣为孽在青史留下污名吗,肯定要被后人辱骂的,这真是给广大穿越人士丢脸啊!
  可赵柽也是无奈,这个年代是以孝为先,子不言父过的,要是他敢上书言父罪,别说他爹是皇上,就是个普通人也得被扣上忤逆的帽子,那可是‘十恶不赦,遇赦不赦’的大罪,要被凌迟处死的,他也只好尽其所能曲线救国了。
  赵柽事无巨细都以家信的方式向父亲禀告,那也是有目的的,意思是我就是父亲的儿子,现在虽然主政一方,但还是父皇的乖儿子,什么事情都要爹给做主。其实古今同理,越是立了功的时候越要‘谦虚’,否则极易招致同僚嫉妒,主子忧心,被挂上‘恃功而骄’的标签,就算完了,功劳都是你的,领导往哪摆啊!
  所以赵柽这么做虽是无奈,但也是正确的选择,这个时候就要捂着被子放屁,夹着尾巴做人,而且他知道赵佶那艺术家的xìng情,处理国政经常不拘常理,每rì审阅不知有多少奏章,千篇一律的文体格式,一样的称呼,马屁,早就厌烦了。自己有着朝臣们没有的优势,皇上是他爹,自己便可以以家书的方式沟通,再以自己独特的文体写信,给皇上的感觉就是儿子在跟爹聊天,把自己的高兴、忧伤、烦恼统统告诉了他,给他爹的感觉就是我小事都说了,大事当然不会瞒你。
  赵佶见惯了儿子们在他面前规规矩矩,彬彬有礼,说话也是报喜不报忧,更不会说些心里话,时间长了自然觉得他们木讷、呆板,慢慢的便厌烦,疏远了。而赵柽这个异类,偏偏反其道而行之,从小事上入手,常常给他爹点惊讶,而艺术家是感xìng动物,当然很快被被儿子表现出的亲情所吸引、打动,终于将自己摆在‘爹’的位置上。
  爹是干啥的,那是儿子的保护伞、引路人、良师益友,反正你得在儿子面前表现的无所不能,什么事情都得能解决。儿子受欺负你得给他出气,儿子惹了祸你得给他擦屁股,儿子遇到了困难你得想办法帮着解决...要是个平民的爹也就罢了,能力有限,可赵柽他爹那是皇上,这世上他解决不了的问题不多啊,于是赵柽身后多了棵大树,而且是参天大树。于是他做的那些‘坏事’被人上报后,往往都是石沉大海,因为他早在信中向爹提过了,取得了他爹的默许,甚至其中还有他爹的主意,反对他那就是反对皇上,结果是什么不言自明。
  所以此次征西可以说是赵柽是策划、导演兼主演,制片人、投资人却是赵佶,虽然是儿子在前台打仗,他这个当老子却感觉这仗就像自己在打一样,那是有了强烈的代入感,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自然是妙不可言。童贯那是见机的快,及时参与进来了,否则他面临的可能就是雷霆之怒,老子要亲自出手啦!
  现在看着儿子取得的‘成绩’,赵佶当然高兴,因为这些都是在他一手‘扶植、指点’下取得的,虽然这成绩有点出乎他的意料,可其中有着自己的心血,怎么着这头功也是自己的啊!
  赵佶和赵柽爷儿俩父子同心玩儿的高兴。此时蔡府也是喜气洋洋,蔡京的大儿子蔡攸,如今也是府同三仪,官居太尉,视同使臣,和他平起平坐了,而蔡京却忧心重重,有了‘儿大不由爷’的感觉...


 第二百二十二章官场斗

  蔡京和蔡攸父子之间的矛盾早在多年前埋下,当年蔡京入朝为相罗列亲信,任用门人,提拔了大批的人,给他们安排了红得发紫、富得流油的官职,而对自己的两个大儿子蔡攸、蔡翛,一个是从八品的秘书郎,一个是从七品的亲卫郎,蔡京却不闻不问,压根不提晋升二字。。皇上想提拔蔡攸,蔡京不但不帮忙,反而一再上表辞谢,说大儿子才疏学浅不能胜任清要之职,皇上不准辞谢,蔡京又把他调去协助修改《神宗正史》。
  谁愿从事绞尽脑汁的苦差事,这当然引起了两个儿子的不满,当下去找老爹理论,质问蔡京你以身作则也得有个限度啊,内举不避亲嘛,干吗对最可靠的儿子这样刻薄?蔡攸要求父亲给他安排个有权有势、能招财进宝的职位;蔡翛也很不乐意,亲卫官虽与皇上亲近,但上朝时站在殿上两旁像个木头人,外出时随驾侍卫前后奔走,像个打杂的下人,这有啥前途?也要求换个地方。
  蔡京没有答应两个儿子,反而将他哥俩教训一顿,说什么老夫对皇上宠信的人,有功绩的人,大力保举,显得秉公无私。如果我凭着权力安排自己的儿子,言官就会弹劾,民众就会议论,皇上也会起疑心,那才是因小失大,愚不可及!前几年曾布主政,先擢用自己的弟弟和儿子,又准备提拔自己的亲家,受到大臣们的抨击。结果被罢去相职。因小而失大。
  所以当务之急不是提拔你们,而是老夫的权力需要巩固,要想保住权力,最根本的是要取得皇上的信赖,而皇上对我并不完全放心,派你们在皇上身边那就是卧底,等以后爹站稳了脚跟,再提拔你们不迟,那时想当什么官不行啊!
  蔡攸和两个蔡翛儿子听后,大彻大悟。大赞父亲英明,便安心赴职,等待机会,可这一等就是十多年啊。蔡攸等不及了靠自己的努力。拍马送女人做丑角赢得皇帝欢心与皇上成了铁哥们,升到太尉。可他的终极目标是晋升为宰执,而此事年已七十的老爹蔡京却并无退让之意,竟然想提携偏爱小儿子蔡絛成为相业的接班人,自己送他一程后再光荣退休。
  权力之争绝对不是温和谦让,常常会兵刃相见,六亲不认识。蔡攸苦熬这么多年,自己都快五十岁了,却等来了这么个结果,当然是气冲斗牛。憋着劲儿要整垮蔡京,搞掉那倒霉的弟弟,机会当然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个机会很快就到了。。。
  自古强盗合伙抢劫,分赃火拼。童贯上了‘平燕策’之后,经过两年艰苦谈判和准备终于有了结果,当年蔡京和童贯是盟友,肯定是不予余力的支持,甚至联手搞掉了知枢密院邓洵武,但是在争夺主持伐辽大权的时候。两人产生了严重的分歧,甚至不惜相互揭短,自报家丑。
  蔡京虽在京中,却对童贯相当了解,把他在西北所为一一揭露。攻击他滥用军权、虚报冒功、败坏军纪、损伤军威、结党营私、连高永年之死这些事情都抖落出来,这些事情当然他也脱不了干系。童贯是他举荐的,支持童贯统兵西北的也是他,也只能向皇上请罪,其实主要还是蔡京到童贯如今位居三公,与自己同列,而产生怨恨和妒忌。
  两人相争的结果就是导致皇上对童贯的不信任和对伐辽主帅的人选重新考虑,接着就是赵柽在皇上暗地的支持下主政河东,以监视和分童贯的兵权,大力提拔王黼、李邦彦等亲信人,以牵制蔡京在朝中的势力,两人可谓两败俱伤。朝中两股势力在皇上的扶植下迅速崛起,一是西北的赵柽,他几仗下来在河东军中已赢得了极大的威望,手中掌握的势力足以和童贯抗衡;另一个便是王黼,现在他已经开始主持朝政。蔡京虽然还是名义上的文官之,但是话语权大不如前了,可虎老雄风在,他在那位置上坐着,那王黼等人就放不开手脚。
  蔡京和皇上的内部谈话很快被童贯知晓,这是往死了整自己啊,童贯也着了急,立刻联络自己布下的一颗棋子,他就是蔡攸。这两人算是至亲好友了,童贯虽然是太监却娶了好几房媳妇,其中大夫人徐惜惜还是蔡京给做的媒,可却红杏出墙和蔡攸睡在了一起。世上的事情就这么怪,蔡攸把自己的老婆送给了皇上享用,却去睡别人的老婆。
  童贯对此不会不知,却不叫破反而暗地里纵容两人,于是靠夫人外交,两人结成了亲密战友,当然主要原因还是利益。他们两人私下商定,由蔡攸出面说服蔡京,支持童贯担任伐辽主帅,事成之后,童贯投桃报李举荐蔡攸为次帅,可事情进展很不顺利,蔡攸是每次都碰了一鼻子灰,蔡京对此表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