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之王爷的奋斗-第55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赵柽拳打脚踢下,大宋的军队整编完毕,个地方政权基本上都换了血,政令通顺,民心也逐渐稳定下来安于生产。沿海四大通商港口都设立了市舶司,港口开始扩建,有些船队已经开始迫不及待的开始出海试航。交子局的筹备工作已经完成,开始在四大堂的柜坊承办兑换旧钞的业务。此外还有沿边城池的休整,流民、裁减下来的剩员,弱兵的安置等工作等等,每一项工作都是困难重重,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如果现在有人问赵柽世界上最穷的人是谁?他会毫不犹豫的举手回答:是我,是我,还是我!每天他一睁眼就要面对各处要钱的奏表,而朝中的几个大佬也真把他当成了提款机,以为官家真是大款,兜里随时都能掏出金元宝来。
  赵柽也知道现在如果不坚持,不掏出这笔钱,那么自己先前的努力就好半途而废,也只能咬着后槽牙掏出自己兜里最后的一个铜板。尽管赵柽为钱愁得恨不得当了自己的皇宫,可他顶住了宰执们的一再劝说,并没有增加一文的税,还裁减掉了一些他爹、他哥和老几辈儿的苛捐杂税。
  可就在财政如此紧张的状态下赵柽也没有欠发一个月的军饷和减少军费的支出,反而一直对金国保持强大的军事压力。因为他知道自己困难,大金国也富裕不到哪里去,连年的征战和贵族们日趋奢侈的生活消耗了金国大量的财力,一旦对外掠夺失败,就会产生严重的经济危机。
  金国要解决眼前的危机不外乎三条途径,一是继续发动战争,继续靠掠夺他人财富渡过眼前的困难;二是加重本国百姓的税赋,压榨占领地的被征服的民众,以维持脆弱的财政;三是罢兵停战,休养生息,逐渐恢复民生,以获得源源不断的税赋收入。
  赵柽要做的就是将金国拖进一场军备竞赛,让他们失去休养生息的机会,从而达到拖垮他们的经济的目的。为此他在两国边界线上陈兵十数万。摆出一副随时会发起进攻的态势,使金国不得不放弃过去‘寓兵于民’的游牧民族传统习惯。帮助他们‘组建’了一支庞大的常备军,部署在燕京和中京一带。
  与此同时。宋金两军的边境冲突不断,时不时的打上一仗,一般规模都不会太大,但是爆发的时机却很恰到好处,往往就在秋收的时节,宋军会采用袭击的方式进入金军的控制区,放上两把火把即将收割的庄稼点着,赶回去点牛羊,反正就是让你一年白忙乎。总之要你不得安生,军队都全员上岗,不能休息。
  赵柽这招很损,北方气候寒冷,每年只能耕种一季,落后的生产方式本来就效率低下,需要大量的人力补充,现在这些青壮全部被征集进了军队,导致劳动力短缺。生产出的粮食根本无法满足需求。而宋军又封锁了边界,撤销了榷场,更不用说给他们纳贡了。女真人即便有钱也买不来所需,以致物价暴涨。一斤盐的价格达到五百文,一石小麦要五六贯钱。
  温饱思淫欲,饥寒生盗心。严酷的经济状况。使女真人很快忘记了不过十多年前他们不堪被契丹人压榨,不得不起兵造反的事情。当他们将危机转嫁到了其统治下的各族民众身上,逼的这些人铤而走险。或是逃亡或是走上了反抗暴政的道路,不断的民变更加快了金国经济的恶化
  “二爷,今年元旦如何过,还要一切从简吗?”见喜跟在赵柽身后小心地问道,马上就要迎来兴国三年,去年官家‘节约闹革命’,裁减宫中用度,连元旦朝会的歌舞都取消了,还美其名曰树立新风,清除官场奢侈之风,其实还是因为钱的事儿,不得不算计着花。
  “好了,不要啰嗦了,好不容易出一趟京城,又提这些烦心事儿!”赵柽不耐烦的摆摆手道,他自从三年前回京即位,每年除了到巩县祭祖就没有离开过汴京一步,这对于‘野惯了’的赵柽好比是坐牢一般,今年刚进腊月他便早早的安排出京祭祖,其实是想透透气,给自己放几天假,见喜又提公事他当然不高兴了。
  “二爷,不是我啰嗦,诸事多要提早准备,否则事到临头岂不手忙脚乱!”见喜浑然不顾地又说道,他很怀念过去整日陪伴在官家身边的日子,虽然总是被他捉弄,可现在官家忙得昏天黑地,他这个内侍省的头每天也跑的脚不沾地,两人想见一面也不容易。
  “好好的一个早晨又让你搅了,真是败兴!”赵柽皱了下眉头说道,这皇帝真不是人当的,尤其是当个好皇帝,他多年遛早的习惯都被早朝替代了,每天不是面对大臣们的唠叨,就是如山的案牍,今日得空在陵园中转转,想着那些死去的祖宗们不会打扰自己,没想到见喜又偷空跟自己耗上了。
  “二爷,当年内侍省有内侍三、四千人,现在只有二百多人,还要分到各宫伺候,我一个人当十个人用,再不早作安排,累死我也做不完啊,您心疼心疼我吧!”见喜愁眉苦脸地说道。
  “唉,没办法啊!谁让我缺钱呢,养不起这许多的人!”赵柽拍拍见喜的肩膀,看着他可怜兮兮的样子笑道。
  “二爷,您不要再哄我了,若说去年缺钱尚能说的过去,今年两税及商税入库六千三百万贯,与和往年几乎持平,除却开销外,尚有二千万贯的盈余,已比前代好了很多。”见喜撇撇嘴说道,官家又用此来搪塞自己,刚才算的只是国库的收入,小金库还没计算在内。
  “你倒是精明,算盘打得叮当响,是有些盈余,但是这些钱还有大用,发生饥荒怎么办、女真再次入寇怎么办、若有天灾如何,这些钱还需应急的!”赵柽绷着脸问道。
  “二爷,那么说来今年还是照去年之例布置准备?”见喜说道。
  “不错,钱现在要用到刀刃上,虽有盈余但是也不能铺张浪费,还不如将那些扎鳌山的丝帛做几身衣服的好!”赵柽笑笑说道,心中却感慨这钱来的还是有些慢。
  赵柽当政后取消了一些重复收税和中央、地方胡乱摊派,按说税赋在新的税收来源没有培育成熟时应该猥琐,但是税赋并没有减少,这不但应归功于三冗问题的解决,且应该记在官风的转变上。
  比如二税的征收上,宋代立国之初就建立在对官僚地主的纵容上,以此显示‘宽容’, 官员一边拿着历代少见的优厚待遇,一边照旧贪污受贿,徇私舞弊,东窗事发时还可以从祖宗遗训中得到法律的豁免。
  地主大肆兼并 土地不算,还要把这土地隐瞒起来不交税,仅仅京师附近的土地,连皇帝都不敢丈量,这个月下令丈量,下个月就收回成命,自称害怕”扰民“,王安石要在全国范围内丈量土地,很快就成了奸臣。
  赵柽当政后对各级官员进行了清洗和调换,那些贪官污吏都被排除在外,他虽然不能保证一个不剩,但是比之从前已经是天壤之别。在他们的配合下,对全国土地进行了摸底和重新丈量,查出了大量隐匿的土地,使收税的基数扩大,所以税种少了,可税额却没有下降。
  另外赵柽对盐茶酒铜铁这些商品依然进行管制,也对盐铁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相关的物品买卖降低了税收,但是对酒喝茶的税收没有降低,反而加重,因为酿酒需要大量的粮食,且少喝点酒,少喝点茶是死不了人,也不会引起社会的动荡。这些管制物品也给大宋带来了二千万贯的收入。
  再有算上大头的收入就是商税,随着各地税率的降低和国外贸易的兴起,沿海港口已经逐渐形成固定的税收来源地,将来规模只会越来越大,钱也必会滚滚而来,流进大宋的国库。但是现在赵柽正筹划着一个大行动,消耗的金钱只有这些是不够的,苦日子还得先过着(未完待续。。)


 第一百七十章 战和又起

  赵柽即位三年励精图治,发展经济,扩大生产,整训军队,可能老天爷也看到他的不容易,居然是年年风调雨顺,国家没有发生大的天灾,就是十年有八年受到洪水威胁的开封都没受到水患的威胁。而大宋毕竟底子厚,又占据了丰饶之地,经过这几年的休养生息,百业重兴,边贸兴旺,从而迅速恢复了元气。
  在强大自己的同时,赵柽不但自己不再给金国岁贡,还切断通往金国的陆路交通,抢劫其它诸国给金的岁贡,还封锁沿海港口,凡是进入金国水域的船只不论来自哪里全部击沉。且不断派兵骚扰金境,迫使他们供养一支庞大的常备军,这些手段使金国的财政收入枯竭,经济趋于崩溃,到了兴国四年,金国的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根本无法无力侵犯。
  但是在这形势好转的时刻,赵柽却想不明白了,过去天天嚷着要北伐金国,迎回先帝的呼声却越来越弱。他即位之初这种奏章常常堆满案头,现在却成了稀罕物,取而代之的却是要求削减军队开支,减少武备,裁减兵员的奏章。朝野上下似乎已经忘却刚过去没有几年的‘靖康之耻’,完全沉浸在经济发展、政通人和的好日子里了。
  ‘忘战必亡’这是多么简单的道理。赵柽也和大家一样喜欢过和平的日子,厌倦战争,但是富国而不强兵,危机刚刚过去就忙着解甲归田,必然会走老路。自己费劲巴拉的搞经济,恢复民生。不也是为了能外御强敌,内安黎民。可强敌未灭,国耻犹存的情况下。他们忘得太快了,而定州路兵马总管岳飞的一本奏章在朝堂上引起了一场风波
  岳飞上书赵柽‘称军马已经整训完毕,粮草充足,而金军日渐衰弱,应起兵北伐,收复燕云,直捣黄龙,迎回先帝。’有的朝臣却称其好战,国家刚刚稳定。匪寇才平,烽烟未熄,却要再起战事于国于民不利。
  而其灭金的言论也引起非议,他们以为应乘此时机不是再战,而是和谈换回先帝,哪怕是耗费银钱。还有人以为现在已经恢复到了辽宋时的旧界,还夺取了云州,已经占了便宜,可以与金媾和。再现辽宋‘澶渊之盟’后的百年和平
  赵柽在上边听得明白,心里明白在外敌入侵、战乱不断的特定历史条件自己不断提高武人的地位,使武将事权增重、地位和威望提高,与宋朝以文制武的传统国策发生了冲突。而以文制武的传统国策与武将权力增重之间的矛盾将始终存在。且这个矛盾也会随着抗金形势的变化而升降,如今天下似以太平,这个矛盾便开始增强。
  岳飞不过是个三边守臣。一封奏表却引起他们这么多言辞激烈的言论,不外乎是担心战争再起武人们必然再受重用。进一步威胁到他们的地位,反而不如趁现在的机会阻止战争的爆发。什么为国为民多半是借口。对于此事赵柽反常的没有发表自己的看法,也没有驳斥他们的言论,而是保持了沉默,可事情却并未因此平息,反而持续发酵。
  先是太学数百学生于清明日祭拜成为靖康之变殉难烈士之后,群情激昂,他们以血为墨写了封奏表进到宫前。宣德门再次上演了‘伏阙上书’的一幕大戏,太学生们宣读讨金檄文,朗读殉难大臣们的诗赋,呼喊口号,吸引了大批百姓围观,一些反战的朝臣被追打,辱骂,只能避在宫中不出。
  太学生上书的次日,各个军校的学生也‘自发’的到枢密院上书要求出兵北伐,而他们的态度却比之太学生们‘文明’多了,一直保持着严整的军容,进退有序,严守军纪,更没有发生打人、骂人的事情,始终保持着克制。
  在文武两学的学生们群体上书后,又有京中各行会联合上书。这些人从各个坊市聚集到宫门前,来的不但有各行的大佬,也有杀猪卖肉的摊主,瓦子的伎人,酒楼的泡汤,上灶的大厨,游方的道士、和尚,形形色色、服饰各异,不一而足。
  过去说是七十二行,可宋朝是大发展时期,京中却有一百零八行,可谓覆盖了各行各业的每个基层,而且人数众多,来到宫前的就不下万人。他们的‘大游行’一时间轰动全城,而他们比之学生们的游行却实惠多了,捐出各色物资、银钱合计百万贯以资军用。
  事情越闹越大,百官们一时毛了爪,又纷纷上奏,有的要求皇帝下旨安抚百姓;有的以为不能助长此风,借以要挟朝廷,应调兵镇压,以免引起动乱;有的说应该听取民声,朝廷应民所想;还有的人认为民心可用,正是北伐的良机,灭金国雪国耻。
  皇帝依然没有表明态度,宰执们也不敢妄下论断。可事情还在发展,是战是和的争论从朝堂向民间蔓延,从京城向四周府路、江南扩散,而各地官员也纷纷上奏,他们的态度反而比较鲜明,力主北伐,对金开战,而这些人多是赵柽即位后更换的主战官员。
  主和的声音反而多是来自一些曾被赵柽打压的士人和官僚集团,他们的目的很简单借此挑起文武间的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