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缈苹眯∷敌幔╓orld Science Fiction Society ,简称WSFS)年会上颁发。雨果奖属于读者奖。
④星云奖:由美国科幻和幻想作家协会(Science Fiction and Fantasy Writers of America)评选和颁发。此奖设长篇小说奖、中长篇小说奖、中篇小说奖、短篇小说奖等,自1965年起每年一度评选和颁发。星云奖属于专家奖。
⑤Extra Terrestrial Relays;Wireless World,October 1945,pages 305—308。
⑥据说至今世界各大卫星通信公司每年都要向克拉克支付数美元或数美分的象征性红利,因为他的设想功勋卓著,但当时并未为这一技术理论申请专利。后来克拉克在一篇题为《通讯卫星简史——我是如何在太空中失去10亿美元的》的文章中对此进行了具体的回顾。许多人都为此感到惋惜,感慨说否则克拉克将会因此而成为一位富翁——但事实上克拉克已经成为一位富翁,他凭创作科幻作品达到了这一目的。在克拉克享有盛名之后,他的长篇作品往往是只交出一份一页纸的提纲,就能获得高达8位数的预支稿酬!
⑦奥德赛(Odyssey):古希腊两大史诗之一,相传为荷马所作。共24卷,约12000行。叙述古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在海上飘流十年,经历种种艰险,终于回到祖国的故事。⑧《了望哨》创作于1948年,1951年发表于《十故事杂志》(10 Story Fantasy),该杂志仅出版了四期。⑨值得一提的是,在影片的拍摄过程中,库布里克突发奇想,担心在这部花费了1050万美元且制作时间漫长的影片发行之前人类便已发现了外星智慧生物,因而使剧情显得过于陈旧过时。为此他向伦敦的劳埃德保险公司申请保险,以防可能造成的损失。然而一贯承接各类特殊保险业务的劳埃德公司却婉言拒绝了这项业务。后来有人评论说,其实当时尚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人们根本没有开展对外星文明的探索,而且在短短几年之间意外遭遇外星人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劳埃德公司错过了一个赚钱的好机会。
⑩ 事实上如果不考虑科学理念的问题,小说与电影在许多地方的出入并不是很大。电影有一点与小说不同的地方倒是值得一提:在影片当中“土星”均为“木星”所代替,因为在当时的电影技术条件下,实在无法构造出一个土星巨大光环的场景。后来克拉克为了与影视作品保持一致,在后续作品中也将“土星”改成了“木星”。
⑾在创作《2010:奥德赛之二》时,身在斯里兰卡的克拉克与远在洛杉矶的Peter Hyams通过电脑和网络进行合作,1985年这些通信结集出版,即《奥德赛档案——2010的进展》。
⑿Clarke’s Laws
Ⅰ.When a distinguished but elderly scientist states that something is possible he is almost certainly right。 When he states that something is impossible, he is very probably wrong。
Ⅱ.The only way of discovering the limits of the possible is to venture a little way past them into the impossible。
Ⅲ.Any sufficiently advanced technology is indistinguishable from magic。
克拉克部分作品年表
(排序以初版时间为准)
科幻作品
1951 《太空序曲》 Prelude to Space
1951 《火星之沙》 The Sands of Mars
1952 《太空群岛》 Islands in the Sky
1953 《不让夜幕降临》 Against the Fall of Night
1953 《童年的终结》 Childhood‘s End
1953 《地球探险》 Expedition to Earth
1955 《地光》 Earthlight
1956 《追求明天》 Reach for Tomorrow
1956 《城市与星星》 The City and the Stars
1957 《白公鹿故事集》 Tales from the White Hart
1957 《深海牧场》 The Deep Range
1958 《天空的另一面》 The Other Side of the Sky
1959 《横渡星海》 Across the Sea of Stars
1961 《月尘降落》 A Fall of Moondust
1961 《来自海洋,来自星空》 From the Ocean, From the Stars
1962 《十个世界的故事》 Tales of Ten Worlds
1963 《海豚岛》 Dolphin Island
1965 《火星序曲》 Prelude to Mars
1965 《克拉克作品精选集》 An Arthur C。 Clarke Omnibus
1968 《2001:太空奥德赛》 2001:A Space Odyssey
1968 《克拉克作品精选集之二》 An Arthur C。 Clarke Second Omnibus
1968 《〈康迈尔之狮〉和〈不让夜幕降临〉》 The Lion of mare & Against the Fall of Night
1967 《神的九十亿个名字》 The Nine Billion Names of God
1972 《太阳风》 The Wind from the Sun
1972 《关于时间与星星》 Of Time and Stars
1973 《与拉玛相会》 Rendezvous with Rama
1973 《克拉克佳作选》 The Best of Arthur C。 Clarke
1975 《地球帝国》 Imperia1 Earth
1978 《科幻名著四篇》 Four Great SF Novels
1979 《天堂的喷泉》 The Fountains of Paradise
1982 《2010:奥德赛之二》 2010:Odyssey Two (Phantasia, 1982)
1983 《岗哨》 The Sentinel
1986 《遥远地球之歌》 The Songs of Distant Earth
1988 《2061:奥德赛之三》 2061: Odyssey Three
1988 《摇篮》(与Gentry Lee合著) Cradle
1988 《与美杜莎相会》 A Meeting With Medusa
1989 《拉玛第二》(与Gentry Lee合著) Rama II
1990 《来自大堤的幽灵》 The Ghost from the Grand Banks
1990 《夜幕降临之外》(与Gregory Benford合著) Beyond the Fall of Night
1990 《行星地球的故事》 Tales From Planet Earth
1991 《拉玛花园》(与Gentry Lee合著) The Garden of Rama
1991 《比一个宇宙更多》 More Than One Universe
1993 《拉玛揭秘》(与Gentry Lee合著) Rama Revealed
1993 《上帝之锤》 The Hammer of God
1996 《里氏10级》(与Mike McQuay合著) Richter 10
1997 《3001:最终奥德赛》 3001: The Final Odyssey
1999 《扳机》(与Michael P。 Kube…McDowell合著) The Trigger
2000 《来自其他日子的光线》(与Stephen Baxter合著) The Light of Other Days
非科幻作品
1963 《滑行道》 Glide Path
主编作品
1966 《时间探测器》 Time Probe
1969 《三代表明天》 Three for Tomorrow
1967 《太空时代的来临》 The ing of the Space Age
1982 《经典科幻殿堂·第三卷》(与George W。 Proctor合作)The Science Fiction Hall of Fame Volume Ⅲ
1990 《太阳帆船计划》 Project Solar Sail
非小说作品
1950 《行星际飞行》 Interplanetary Flight
1951 《太空探险》 The Exploration of Space
1954 《月球探险》 The Exploration of the Moon
1954 《太空中的年轻旅行者》 The Young Traveller in Space
1956 《珊瑚海岸》 The Coast of Coral
1957 《月亮的制造》 The Making of a Moon
1957 《塔普拉班的堡礁》 The Reefs of Taprobane
1958 《海底的小伙子》 Boy Beneath the Sea
1958 《越洋之声》 Voice Across the Sea
1959 《海洋的挑战》 The Challenge of the Sea
1960 《头五寻》 The First Five Fathoms
1960 《太空船的挑战》 The Challenge of the Spaceship
1961 《印度洋历险记》 Indian Ocean Adventure
1962 《未来的轮廓》 Profiles of the Future
1964 《印度洋宝藏》(与Mike Wilson合著) Indian Ocean Treasure
1964 《人与太空》(与《生活》杂志编辑合著) Man and Space
1964 《大礁宝藏》 The Treasure of the Great Reef
1965 《来自天上的呼声》 Voices from the Sky
1968 《太空的承诺》 The Promise of Space
1970 《首次登月》(与宇航员合著) First on the Moon
1971 《在太空中》(与Robert Silverber合著) Into Space
1972 《第三行星报告及思考》 Report on Planet 3 and other Speculations
1972 《木星以外》(与Chesley Bonestell合著) Beyond Jupiter
1972 《2001失去的世界》 The Lost Worlds of 2001
1975 《技术和知识的边疆》 Technology and the Frontiers of Knowledge
1978 《塞伦迪普景观》 The View from Serendip
1981 《A·C·克拉克的神秘世界》(与John Fairley和Simon Welfare合著)Arthur C。 Clarke’s Mysterious World
1984 《1984年春——未来抉择》 1984 Spring——A Choice of Futures
1984 《上升的轨道:科学自传》 Ascent to Orbit: A Scientific Autobiography
1984 《A·C·克拉克的奇妙力量》(与John Fairley合著) Arthur C。 Clarke‘s World of Strange Powers
1985 《奥德赛档案》(与Peter Hyams合著) The Odyssey File
1986 《A·C·克拉克的2019年7月20日》 Arthur C。 Clarke’s July 20, 2019
1989 《令人惊奇的日子:科幻小说自传》 Astounding Days: a Science Fictional Autobiography
1992 《幻想沉思》 The Fantastic Muse
1992 《世界是怎样变成唯一的》 How the World Was One
1993 《来自疯狂的太空》 By Space Possessed
1994 《无穷的颜色》 The Colours of Infinity
1994 《奥林匹斯之雪》 The Snows of Olympus
1998 《A·C·克拉克与Lord Dunsany的通信》 Arthur C。 Clarke & Lord Dunsany: A Correspondence
1999 《问候碳基两足生命》 Greetings, Carbon…Based Bipeds!
2000 《斯里兰卡:翡翠之岛》 Sri Lanka: The Emerald Island
星
这里距离梵蒂冈三千光年。我曾肯定,信仰不会因空间转移而改变,正如我曾肯定壮丽的天穹,印证神的荣耀。当我看见壮丽天穹的这一面后,我的信仰开始受到考验。
第六型电脑的舱壁上,挂着一个十字架。有生以来,我第一次怀疑这十字架是否一个空泛的符号。
我还未将结果公开,但真相是不能隐瞒起来的。我们拍了数千帧照片,记录探测数据的磁带,加起来也有数十里长。我敢说任何一个科学家都能毫不费劲地释读这些资料。我虽属那稣会,却绝对不能容忍将事实篡改,以至会使我旧日声誉蒙污的行径。
船员们己极其沮丧,我真担心他们怎样应付这最后讽刺般的结局,他们当中只有少数人有宗教信仰。打从地球出发,他们便在与我“斗争”——一场不公开、无恶意,但却是非常认真的思想战。不过他们亦不忍用这项发现,作为对付我的最后武器。船员们只觉得,一艘星际探测船上的首席大体物理学家,竟然是那稣会教士,是非常滑稽的安排。他们认为,科学家和传教士这两个角色,是格格不入的。
我们船上有一个观景台,那里装了一个椭圆形的塑料窗,剔透无暇;加上观景台只有微弱的灯光,窗外繁星,明亮不减分毫。我常在观景台沉思。
每逢遇上船医陈德勒,他都会趋前凝望椭圆窗外,久久面对太空船四周旋转的星空。最后,他会禁不住开口:“神父,外面是漫无止境的。或许冥冥中真有个造物者,但即使有,难道要他特别替顾我们微不足道的世界,微不足道的人类吗?真令人费解!”
莫非医学界人士,一律都是死硬的无神论肯?
对船员,我常指出那三篇曾刊载于《天体物理学报》、五篇刊于《皇家天文学会每月通讯》的论文。我这样做是要提醒他们,虽然我会人数大不如前,但仍以科研工作成就卓著见称;尤其在天文学和地球科学方面,平均每人的成绩,更是超乎比例。可是我即将要撰写的有关凤凰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