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亡清兴六十年-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波才平,一波又起。在“梃击案”之后,又发生“红丸案”。






  二、红丸案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二十一日,万历皇帝病死。太子朱常洛继位,改年号为泰昌,所以习惯把他叫作泰昌帝。八月初一日,泰昌帝在登极大典上,“玉履安和”,“冲粹无病容”,就是行走、仪态正常,没有疾病的症象。泰昌帝在万历四十八年七月二十二日和二十四日,各发银100万两犒劳辽东等处边防将士,罢免矿税、榷税,撤回矿税使,增补阁臣,运转中枢,“朝野感动”。


  本来以为新君继位,会有一番作为,不想登极大典后仅十天,也就是八月初十日,泰昌帝就一病不起。第二天的万寿节,也取消了庆典。《国榷》记载:郑贵妃“进侍姬八人,上疾始惫”。《罪惟录》也记载:“及登极,贵妃进美女侍帝。未十日,帝患病。”八月十四日,泰昌帝病重,召内官崔文升治病。服用崔文升开的药后,就开始腹泻,用今天话来说可能是得了急性肠胃炎吧。一昼夜泻好多次,有的说一昼夜泻三四十次。八月二十九日,泰昌帝召见内阁大臣,问:“有鸿胪寺官进药何在?”首辅方从哲等回话:“鸿胪寺丞李可灼自称有仙丹妙药,臣等未敢轻信。”这里稍作解释。鸿胪寺是掌管朝会、宾客、礼仪等事的一个机构,鸿胪寺的正卿叫鸿胪寺卿,四品。他的副手是鸿胪寺少卿,五品。鸿胪寺丞又低一级,六品,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处级干部。泰昌帝命身边太监速召李可灼进宫。李可灼诊视完毕,泰昌帝命快快进药。诸臣再三嘱咐李可灼慎重用药,泰昌帝则不断催促赶快和药。到日午,李可灼进一粒红丸。泰昌帝先饮汤,气直喘。待药入,即不喘。于是称赞李可灼为“忠臣”。大臣们都心怀不安,等候在宫门外。一位太监高兴地出来传话:皇上服了红丸后,“暖润舒畅,思进饮膳”。(《明史?韩爌传》)日晡(bū)(申时,下午3~5时),李可灼又进一丸。次日(九月初一)卯刻,泰昌帝驾崩。这时,他继承皇位整一个月。因“红丸”引发的宫廷案件,史称“红丸案”。


  泰昌帝是八月初一继位,九月初一就驾崩了,这当然是大事情,朝野上下议论纷纷。有人说是服红丸而死,也有人说与红丸无关;有人说旧病未愈,有人说是劳累所致;有人说是惑于女宠,是郑贵妃有意加害;有人说是用药差误。有的大臣因李可灼进红丸功,议“赏钱”;有的大臣以“李可灼罪不容诛”,议“罚俸一年”;有的大臣以“可灼非医官,且非知药知脉者”议上,将其遣戍;直到天启五年(1625年),魏忠贤上《三朝要典》,遂免可灼遣戍。李可灼这个案子,一直争吵了八年,成为天启朝党争的题目之一。


  泰昌帝死后,天启帝继位。天启帝即位后面临的一个难题,就是年号问题。万历去世,泰昌即位,改明年为泰昌元年。泰昌去世,天启即位,又改明年为天启元年。这样,泰昌和天启两个年号就重叠了。后来想出一个办法,万历四十八年七月以前为万历四十八年,八月到十二月为泰昌元年,第二年为天启元年。


  泰昌帝死后,尸骨未寒,又发生“移宫案”。






  三、移宫案


  万历、泰昌两朝,皇位的更迭,宫廷的谲(jué)变,对于万历帝的长孙、泰昌帝的长子朱由校来说,简直就是一场噩梦。在明军大败于萨尔浒的当月,朱由校(天启)的母亲王才人病逝。王才人原来是在东宫伺候皇太子朱常洛的宫女,直到生下朱由校后才封为才人,因长期遭到朱常洛宠妃西李选侍的凌辱和朱常洛的冷落,抑郁而死。她曾说:“我与西李有仇,负恨难伸。”第二年七月,朱由校的祖父万历帝驾崩。接着朱由校的父亲泰昌帝驾崩。朱由校接连失去三位亲人。特别是他的父亲泰昌帝即位一月即崩,举国上下,乱作一团。这年,他16岁。


  这时的朱由校,还没有被祖父万历帝立为皇太孙,也没有被父亲泰昌帝立为皇太子,更没有出阁读过书。万历帝在世时,他始终不肯立这位长孙为太孙,也不肯让长孙出阁读书。直到临死前才留下遗嘱:皇长孙宜即时册立、进学。几天以后,泰昌帝即位,册立朱由校的仪式自然应该从皇太孙变为皇太子。但是泰昌帝并不热心册封太子,后来在大臣的一再请求下,才下旨:“钦定册立东宫,择九月初九日。”但人算不如天算,九月初一日,泰昌帝竟然驾崩。朱由校皇太孙未做成,皇太子还没来得及做,书本一天也没正式读,竟然要继承皇帝大位。这样的皇位继承者,有明一代,仅此一人。


  那么,“移宫案”是怎么一回事呢?“移宫”,按照字面理解,就是从一个宫殿搬到另一个宫殿,现在看起来很简单,但在当时,却是朝廷大事。“移宫案”,包括“避宫”、“移宫”两个阶段。


  先说“避宫”。话还是得从朱常洛说起。朱常洛有“东李”、“西李”两位选侍。大家知道,后宫里头有皇后、皇贵妃、贵妃、嫔等等,选侍是比较低级的妃子。天启皇帝朱由校的母亲生下他之后不久就死了,朱由校及其同父异母五弟朱由检,托付给西李选侍照管。西李为了控制朱由校,便要求他与自己同居一宫。后来天启帝说:“选侍凌殴圣母,因致崩逝”,后“选侍侮慢凌虐,朕昼夜涕泣”。泰昌帝即位后,朱由校和西李随之移居乾清宫。西李得宠于泰昌帝,泰昌帝打算将她由选侍封为皇贵妃,但西李要求封为皇后。不久,泰昌帝驾崩,西李封后的梦想破灭了,便勾结心腹宦官魏忠贤,想利用朱由校年少,自己居乾清宫,觊觎垂帘,把持朝政。杨涟等到乾清宫哭祭,乾清宫门关着,大臣们排闼而进,阉宦挥梃乱打。诸臣强入,哭临之后,请见皇长子,皇长子被西李选侍阻于暖阁。大学士刘一燝(zhǔ)、吏部尚书周嘉谟、兵科都给事中杨涟、御史左光斗等,疏请西李选侍不能与太子朱由校同住一宫,但西李选侍不肯移宫,甚至把朱由校禁闭在乾清宫。司礼监秉笔太监王安乘西李不备,将朱由校抢抱出,魏忠贤等太监追出来。朱由校的衣袍都被追赶的太监撕坏了。阁臣刘一燝掖左,勋臣张维贤掖右,共拥朱由校登舆,抬到文华殿。西李派人来请朱由校回乾清宫,大臣们又把朱由校安排到慈庆宫。朱由校就这样摆脱了西李等人的挟制,逃出乾清宫,住进慈庆宫。这件事情史称“避宫”。


  再说“移宫”。朱由校避住在慈庆宫,西李却“居乾清宫自若”。而朱由校(天启)要登临大位,就必须回到乾清宫。为了让西李尽快“移宫”,兵科都给事中杨涟、御史左光斗等多次上奏,朱由校(天启)犹犹豫豫,反复无常,最后才于九月初五日下令:“先帝选侍李氏等,着于仁寿宫居住,即日搬移。”西李选侍还是赖在乾清宫不搬。据《明史?方从哲传》记载:“于是,议移宫,争数日不决。至登极前一日,(刘)一燝、(韩)爌邀从哲立宫门请,选侍移哕(huì)鸾宫(明代宫妃养老之地)。”而皇长子朱由校(天启)也从慈庆宫回到乾清宫。


  这就是“移宫案”。


  “明宫三案”——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牵涉到万历、泰昌、天启三代皇帝,但是以朱常洛为轴心人物。“梃击案”梃击的就是太子朱常洛,“红丸案”吃了红丸的也是朱常洛,“移宫案”则是朱常洛的宠妃西李选侍居占乾清宫。大家可能会说,这三个案子就是皇帝家里头的事啊?但是,皇宫无小事,这三桩案子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宫案”本身。因为:


  其一,“明宫三案”影响朝廷决策。“三案”将朝廷注意力吸引到宫廷斗争。《明史?后妃传》记载:“群臣争言立储事,章奏累数千百,皆指斥宫闱,攻击执政。”因之,朝廷不能将注意力集中到国家大政、要政上,诸如关外的辽事等,致使许多重大问题或束之高阁,或拖而不决,或决策草率,或决而不行。


  其二,“明宫三案”加速宦官专权。《明史纪事本末》记载:“魏忠贤杀人则借三案,群小求富贵则借三案。”明末宦官魏忠贤专权,阉党跋扈,使本来腐败、黑暗的明末统治更加腐败、更加黑暗。


  其三,“明宫三案”成为党争题目。明朝后期,有东林党、浙党、楚党、宣党、齐党等等,这些党与我们今天意义上的党不同,他们没有纲领,没有组织,是一些学人、官员组成的一个松散的群体。“明宫三案”就成为党争的题目,比如说李可灼进红丸这件事情,方从哲他们说李可灼没有罪,他给皇帝治病应当赏银;东林党人则说,泰昌帝的死主要就因为吃红丸,李可灼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后面要讲到的熊廷弼,他的三上三下、传首九边,都同朝廷党争有着直接的关系。


  在明朝廷“宫廷三案”闹得乌烟瘴气之时,正是努尔哈赤建元、兴兵——下抚顺、清河,萨尔浒大战,又连下开原、铁岭的时期。努尔哈赤看准了时机,继续向明朝辽东重镇沈阳与辽东首府辽阳发动进攻。




  第二十五讲

  崇祯登极

  正当魏忠贤权力达到顶峰、袁崇焕命运陷于低谷的时候,朝廷发生了重大的政治变局,这就是天启病故,崇祯继位。这个重大朝廷变局,不仅给魏忠贤的命运带来灭顶之灾,而且给袁崇焕的事业带来新的转机。

  本讲分作三个题目:一、天启病故;二、崇祯继位;三、中兴之梦。一、天启病故

  天启皇帝朱由校16岁登极,做了七年皇帝,于天启七年即天聪元年(1627年)八月二十二日,在紫禁城乾清宫死去,年仅23岁。他一生的所为,很像木匠,不像皇帝。天启皇帝之死,对明朝、对后金都是重大的政治事件。

  明熹宗的德陵

  那么,天启皇帝为什么会在23岁就过早地死去呢?关于天启帝的死因,有以下两种说法:

  一说是落水受惊吓后得病而死。我在前面曾经讲过,天启五年即天命十年(1625年)端午节,天启帝在西苑(今中南海、北海)乘龙舟划船,突然风起船翻,两名太监溺水而死,天启皇帝虽被太监们救出,逃过一场灭顶之灾,却呛了水,受了惊,因此患病,使他原本病弱的身体更加衰弱。

  一说是因生活荒**无度而死。明朝皇帝有许多荒唐的故事。如正德九年(1514年)正月,乾清宫柱壁悬挂奇巧宫灯,宫人太监纵情欢乐。宫中屋檐毡氁里包裹火药,突发大火,乾清宫一片火海。这时,正德帝正往豹房去玩的路上,回头望见皇宫光焰烛天,戏谓左右曰:“是好一棚大烟火也!”(《日下旧闻考》卷三四)乾清宫殿,化为灰烬。
  第二十五讲崇祯登极|白石“大明天子之宝”

  天启帝同样是荒**无度,他迷恋木工活儿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而对国家大政却毫不关心,正因如此,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才得以把持权柄。这里讲一个真实的故事:乾清宫月台前丹陛下开辟一个东西通道,俗称“老虎洞”,至今保存完好。洞为拱形,高1。8米,宽1。1米,用石头砌成,两侧有门,可通往来。《天启宫词注》记载:“帝(天启)尝于月夕,率内侍赌迷藏,潜匿其内。”陈悰诗云:“石梁深处夜迷藏,雾露溟濛护月光。捉得御衣旋放手,名花飞出袖中香。”清朝大学士于敏中等评论道:“宫前丹陛下洞道,盖侍从之人,藉以左右往来者。而明之末叶,乃用为嬉娱之地。其兴居无节,政令不修,甚矣!国祚岂能久乎!”就是说,那个老虎洞本来是为了方便宫内侍从通过的,后来竟然也成为天启皇帝胡闹的地方。作为一国君主,如此嬉游无度,不能自重,自然是自戕身体,自短国祚。
  总之,天启帝在位这七年,更像个木匠,像个顽童,而不像个皇帝。他死之后皇位怎么办?按照明帝的家法,应当是父死子继。天启皇帝有三个儿子:

  皇长子朱慈然,因早产而夭殇。关于这个皇子的生母有不同的说法,《明史?诸王传》说“不详其所生母”;《明史?后妃传》却说:“(天启)三年,后有娠,客、魏尽逐宫人异己者,而以其私人承奉,竟损元子。”“元子”就是皇长子。这条材料说明这个孩子的生母是正宫张皇后。谈迁的《国榷》也记载说:“皇长子慈然生,旋殇(中宫出)。”杨涟疏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之一是:“中宫有庆,已经成男,传闻忠贤与奉圣夫人(客氏)实有谋焉是皇上亦不能保其第一子矣!”就是说,皇后因受客、魏陷害早产,生一男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