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一招果然奏效。很快,便让小郡主哭声低了下去。变成了轻轻的呻吟。
杨秋池想着醉醺醺便把小郡主童贞夺走了,也没给她一点温存。心里倒底有些愧疚,所以用十二分的精神挑逗着小郡主,很快挑起了她本能的欲火,主动搂着他回吻。
当小郡主吐气若兰,娇喘吁吁不能自持的时候,杨秋池这才轻轻分开她双脚,翻身上马。杀回黄龙。
其间。一瞟眼,看见小郡主身下雪白的床单上猩红点点。明白小郡主果然还是处子之身,心中更是怜惜,加倍温存体贴。
这番云雨。小郡主再没呼痛,缠绵悱恻浓情蜜意,享受着一次次鱼水之欢,直到五更,两人方才相拥睡去。
第二天,小郡主的两个小丫鬟进来服侍他们起床洗漱。小郡主慵妆倦怠,赖在杨秋池怀里不肯起。
杨秋池还有一大堆事情要办,又想着去看看柳若冰,便在小郡主翘臀上拧了几下,又搔她腋下痒痒,逗得小郡主咯咯娇笑到处躲,这才得以脱身起床。
穿好衣袍洗漱完毕出来,讪讪来到柳若冰屋里。
柳若冰正在蒲团上打坐,见他进来,展颜一笑:“睡得好吗?”
见柳若冰这神色,杨秋池一颗悬吊吊的心这才放心,也才真正肯定柳若冰的确是自愿让自己纳妾地。在他身边坐下,轻轻吻了吻她的香腮:“嗯,还行,你呢?”
柳若冰回吻了他一下:“挺好地,我在加紧练功呢。你昨晚耽误了那么多时间,该去忙了。要不敌军真的杀回来,你地开花弹和机枪子弹没制造出来,那可危险!”
她听杨秋池说过这炸弹和机枪,所以知道那不是什么怪兽,而是一种很厉害的火器。也见识过这种火器的威力,所以让杨秋池赶紧去忙。
杨秋池答应了,起身出了门。
兵营的建设工作一刻没有停止,铁匠铺已经搬到新兵营里,昨天一天一夜加班加点冶炼出来的原料已经运到了他的内衙。配置苦味酸炸药和子弹无烟火药、底火雷汞的工作是核心机密,所以仍然在杨秋池自己地典史内衙厢房工作间里,由他亲自负责,独自一人秘密进行。
忙了一整天,也才配置出供五百来发子弹装填地弹药和底火,另外还配置了一些炸药。
不知道敌军什么时候会进攻,他很着急,这之后时间里,几乎是加班加点忙配药。
新婚之夜,小郡主尝到了甜头,老是跑来拍杨秋池的房门,不开门就不肯走,杨秋池只好出来搂住她亲热一番,她才心满意足回去和郭雪莲玩九连环智力游戏。
而到了晚上,天刚刚擦黑,小郡主就拉着杨秋池要上床,帮他脱衣服,缠着要云雨。杨秋池见她热情似火,虽然工作繁忙,还是不忍扫她地兴致,早早就陪她睡下了。
床上云雨时,小郡主傻乎乎的什么都不懂,杨秋池让她做什么她就做什么,于是,什么“二十四桥明月夜”啦,“商女不知亡国恨”啦,什么老汉推车、观音坐莲,反正杨秋池从现代A片里看过的招式,都在小郡主身上统统演练个遍。
姿势不对小郡主被弄痛了就瘪着嘴呜呜哭,但杨秋池哄哄,摸一摸,很快又笑嘻嘻接着让他玩。一时间,闺房其乐融融。
白天里,杨秋池可就有地忙,忙着制造炸弹和子弹,同时还要视察军营建设情况和募兵情况。很是忙碌。
募兵工作进行很顺利,饥荒让百姓无以为生,现在杨秋池招兵,不仅保证有白米饭吃,而且每个月还有三百文军饷,这简直就是天下掉馅饼的事情,没等捕头魏驰带书吏、里长下乡动员,这消息便已经长了翅膀一般,很快传遍了四乡八里,附近州县也都知道了,各地年轻力壮者蜂拥而至,不少老头也尽可能打扮年轻一些,虚报岁数前来应征,还有些青壮女子女扮男装来应征的。就为了有口饭吃。
由于四乡八里包括附近州县闻讯前来应征人数太多,而现有军粮只够一万人吃六个月的,招得太多可不够吃。再说了,自己是招兵买马打仗,可不是行善积德开粥厂救济贫民,而且这些应征者中,由于常年饥荒,大多瘦骨嶙峋,身体虚弱,招进来也没用。
这古代军队作战,对士兵而言,最关键的就是身体条件,耐力要好,力气要大。这是基础。所以,杨秋池根据这情况确定了筛选条件,先进行年龄和性别筛选,年轻力壮的妇女只留下一百来人作为卫生院战场救护员。对兵士,他组织进行了十公里负重越野和举重考核,达标者过关,淘汰者,每人给五十文路费让其返乡。
经过严格筛选之后,只有五千来人达标,其中包括了阿杏妮剩下的一千多侗兵。又过了几天,通过者越来越少。十来天时间,总共只招收到了八千多名身体达标的新兵。
这也难怪,明末年年征战,大部分青壮年都被征召入伍了,很多战死疆场,剩下的,大多是些老弱病残,好在这是偏远的湘西,相对而言情况稍好,短短十来天,能征召到八千名身体合格的兵士,已经很不容易了,这多亏了杨秋池白米饭加军饷,外加夫妻俩黔阳一战的威名感召。
这十来天,杨秋池制造了子弹七千发和一百多枚石头炮弹,当然,严格地说,这是集体的成果。一百多铁匠打造弹壳、弹头和底火铜帽,另外冶炼出发射药和底火雷汞的原料,杨秋池只是负责将这些原料配置成无烟火药和底火雷汞,然后由自己的五十名护卫队员进行装填,再装入保弹板和老套筒步枪的五发弹夹里。制造石头炮弹也是如此,杨秋池只负责炸药配置,原料制造和装填等都是其他人完成的。而且,这项工作两班倒,昼夜不停。
马克沁重机枪经过实战检验,证明是合格的,这十多天,铁匠老黑头又造出一挺。而老套筒步枪结构简单,成批量生产后,这十多天已经造出了几十支。
但是,杨秋池没办法将自己召集的这八千新军都装备老套筒步枪,更不能大量生产马克沁重机枪装备部队,——束缚大规模组建新军的主要原因,就是子弹。由于技术保密的需要,关键环节只能由杨秋池一个人完成,这就严重影响了弹药制造的速度。
这十多天来,他初步测算了一下,自己白天天一亮就开始配置炸药和子弹弹药,一直到三更时分,在原材料齐备的情况下,最多也只能配置出五百颗子弹和十枚炸弹的用药,另外,束缚炸弹配置速度的,还有矿石开采和冶炼、精炼速度。
这样算下来,每挺重机枪预定用弹五千发,原定三挺重机枪,用弹则需要一万五千发。步枪每支配备子弹二十发,一千支就是两万发。
总共三万五千发子弹!每天制造五百发子弹,也需要将两个多月。也就是说,自己白天什么事都别做,准备三个月的弹药,才能打一场五万人以内的中小规模的战斗。
正文 第115章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更新时间:2009…2…10 22:36:01 本章字数:3498
杨秋池不想让自己活活累死,看来,靠自己一个人配置的炸药和子弹也拯救不了大明江山,所以,他也只能尽力而为。
由于弹药的限制,他决定将新军控制在一千人左右。鉴于步枪和重机枪最大的优势就是射程,他决定将这一千人的部队建成骑兵,可以快速冲锋追击,也可以快速撤退,始终使自己保持在敌军武器射程以外和自己射程以内,这样,自己可以打得到敌人,而敌人却打不到自己。这就是不对称战争。
这只新军个人装配带三棱刺刀的步枪,兵士和战马都不穿铠甲,以保证进退的速度,也更有利于长途奔袭。以缴获的二十八门红夷大炮组成炮团,炮手不配备任何武器,由自己操纵的马克沁重机枪作为火力保护,另外两挺重机枪作为预备。
新军以外的七千人,按大明普通军队配制,主要是身穿轻便铠甲的盾牌刀斧手、弓弩手和长枪方队。一短一长,相互配合使用,由于有了老套筒步枪队,所以火铳队直接淘汰不用了。
战斗尽可能在平原地区或者视野开阔的平坝地区进行,拟定的作战方案是:先由射程达三四千米的红夷大炮,使用普通开花弹和实心蛋,进行远距离炮火轰击,等敌军逼近到一千米左右,开始用弗朗机发射,使用装填炸药的石头炮弹。当敌军冲入四百米的步枪射程,步兵开枪射击。如果敌军数量太多,则自己的马克沁重机枪将出场,根据敌军数量确定投入几挺重机枪。一般到机枪开火的时候。敌军冲锋队形基本上已经崩溃并受到了致命的打击,这时候,后面地普通军队就该出场收拾残局了。
当然,这是最理想的作战方式,但战场是千变万化的,敌人也是长脑袋的,得根据每次作战的具体情况调整作战方案。
组建军队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军队如何建制,他决定采用现代的三三制,按军、师、旅、团、营、连、排、班建制,十人为一个班;三个班为一个排。三个排为一个连,如此三三递进。每个单位设正职一名副职两名。全师共7290人。其余710为炮兵和后勤兵等。
由于这些什么团长、连长之类的称谓古人不熟悉。杨秋池用古代军职进行了相应替换,班长为“什长”。排长为“队长”,连长为“哨官”,营长为“巡检”,团长为“把总”,旅长为“千总”,师长为“守备”,现在新军刚好组成一个师。他正好是守备。
按照地域和村寨范围大致划定兵士所属连队之后。营以下军官由他们各自推选出孔武有力擅长骑射且品德良好有威望者担任正副职。团以上将官,则由杨秋池自己亲自从这些挑选出来的将官中再进行挑选。
选拔方法很简单。
将明朝武科举那一套照搬出来,考弓马骑射,按成绩确定官职。由自己在全师军官们面前。给他们一一授衔,并颁发奖金。而每一次发军饷,自己都要亲自组织进行。亲自将军饷发到全师八百名班长手中。
再由他们分发给各下面的士兵。对敢于克扣军饷者,不仅立即撤职,而且还要当众责打一百军棍,关禁闭一个月。
这些仪式意义很重要,借以给全师将士灌输一个概念,那就是这支军队是自己地军队,所有军士都必须绝对服从自己的命令,只有自己才是最高指挥官。
为了达到这个目地,他着重加强团级以上将官的效忠思想教育,一方面用自己亲自操练他们队列来强化这些高级军官对自己地服从性,另一方面,经常召开各种会议进行训话,尽快熟悉这些军官们各自的性格,了解他们的才能,关心他们的疾苦。
严格实行干部能上能下制度,打破终身制大锅饭,及时提拔能人,发现吊儿郎当不服从命令者,或者碌碌无为不适合当军官者,立即撤换。
为了避免将来扩军混战在一起之后,建制一旦打乱,指挥不灵,各自为战,削弱战斗力,他决定按照现代军队标准采用军衔制。在肩部的两块钢制护肩上镶嵌尉、校军衔。下级见到上级必须敬礼。战时一旦混战建制打乱,军衔高者指挥军衔低者,以保证有效地组织团队作战,对不服从命令的,可以就地正法。
由于军衔古人不熟悉,他便让人制作成招牌画,满军营张贴,让军士们尽快熟悉。
军队必须统一制服,对于军服,他抛弃了古代那些繁琐样式,直接采用迷彩服作为军服,作战时外穿轻便铠甲装。
因此,他立即调拨银两,定做军服和轻便铠甲。
服装纺织和印染技术明朝已经相当发达,布料可以派人去附近州县购买。
有了军队。当然要确定军旗、军歌和军纪了。军歌、军旗是军队的象征,能极大地加强将士们地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能鼓舞士气。
军旗想了想,还是割舍不下那鲜血般地红旗,便决定以红色为底色,中间一个麦穗组成的黄色圆圈(麦穗当然代表农民劳苦大众,明朝工人极少,还没有形成阶级,所以只用麦穗),圆圈正中,一个篆体地“明”字。
本来他想写“杨”字,可想想又觉得太个人英雄主义,太骚包了,还是用大明的字号好一些。
定军歌,他几乎没有犹豫就确定了用《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因为他一直有一个梦,梦想着有一天,能带兵杀入东瀛,也来他妈地个东京大屠杀,男的统统死啦死啦的,女的统统花姑娘的有!
当然,他对这首歌的歌词略加了改动: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全国武装的弟兄们!
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抗战的一天来到了。
前面有我们义勇军,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咱们大明军队勇敢前进,看准那敌人。
把他消灭,把他消灭,冲啊,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杀!!
一支军队除了要有铁的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