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据《道学传》说,道教创始人张道陵曾在嵩山修道九年。南北朝时,又有著名道士寇谦之在此改革“五斗米道”,创立“新天师道”。峻极门东侧的《中岳嵩高灵庙碑》就是当年刻立的,碑文记载寇谦之修中岳庙和传道的事迹,是关于这位名道最早的记录。此后,历代还有不少知名道士在这里主持过道场。峻极门东侧还有《五岳真形图碑》,这一高3米的碑石雕刻着象征五岳的图象,为明代万历年间所刻立。据道教经典《云笈七签》说,五岳真形图是道士入山辟邪的护身符,一切妖鬼虫虎都不能近。如今河南道教协会就设在中岳庙,每年农历三月和六月庙会热闹非凡,这一习俗至今不衰。
汉三阙
离中岳庙不远有太室阙,少室阙与启母阙,并称“中岳汉三阙”,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阙是一种古代建筑物,常置于帝王所居的宫门前面。它常是两个一组,分立于行道两旁。两者之间并没有建筑物连接,当中阙然,所以叫阙。阙实质上是立在古代宫殿、祠庙和陵墓前的一种表示尊严的装饰性小建筑,每阙由正阙和副阙组成,各阙一般由阙基、阙身、阙顶三部分组成。嵩山地区在汉代建筑了五个石阙,其中一个在嵩山南面的箕山之上,叫许由庙阙,另一个在中岳南麓,叫灵星坛阙,是圆形石阙,这俩个石阙现已不存。现存的中岳汉三阙既是一种古老的建筑艺术,又是一种特殊的石雕极品,
太室阙在中岳庙门前约500米处,是汉代太室山庙前的神道阙,建于东汉安帝元初五年(公元118年)。正阙高3。92米,副阙高2。16米,两阙间相距6。75米。阙由长方形大石块垒砌而成,上面用巨石雕成“四阿顶”。正阙四面雕刻着人物、车马出行、马技、剑舞以及龙、虎、象、玄武、蟾蜍、斗鸡、犬逐兔等图像50多幅,形态生动,线条流畅。特别是车马出行图,描绘了当时贵族的游乐情状。这些富有动感的图像,显示出汉代人们的审美情趣。副阙刻有题额和铭文,题额为篆书,铭文为八分隶书。铭文下面的30余行字,字体有篆有隶,还有篆隶参半的书法,可能是由篆到隶的过渡字型。这些碑文为研究我国书法的流变保存了重要的实物“证据”。
少室阙在少室山下邢家铺村西面,为汉代少室山庙的神道阙,稍晚于太室阙。正阙高3。96米,副阙高2。65米,两者相距6。75米,建构与太室阙大致相似。阙壁遍布雕刻图像,多达60余幅,内容丰富多彩,有车马出行、马戏、蹴鞠、驯象、猎鹿、斗鸡、月宫等。最令人注目的是马戏图,两匹骏马,四蹄腾空,势如飞驰。前一匹马上,少女穿紧身衣裤,作弓形倒立;后一匹马上,少女身体后倾,舒展长袖随风飘舞。构思极为巧妙,技艺非常精湛,把人和马的神韵都表现出来了。蹴鞠、斗鸡等,也都刻画得活灵活现。这些都是汉代雕刻艺术的杰作,也使人们看到汉代文化体育运动发展的状态。
启母阙在万岁峰下,为启母庙前的神道阙。阙高约4米,顶部已部分毁损,两阙间距离7米。铭文为小篆体,是汉代书法难得的精品,历来为金石家所关注。文中记述了夏禹和他父亲治水的事迹,也很有历史价值。阙身又刻有图像60余幅,内容除车马出行、蹴鞠、驯象、斗鸡等之外,还有饮宴、幻术、百戏、大禹化熊、郭巨埋儿等。幻术图中,有一袒胸露腹之人,双手抱一长颈瓶,仰面吐火,别有一种情趣。这些图像也是反映汉代文化的珍品。
法王寺
法王寺位于嵩山太室南麓玉柱峰下。它的悠久历史,在嵩山诸寺院中,是首屈一指的。
佛教传入我国,大约在西汉末至东汉初。汉明帝时曾派蔡愔、秦景等出使印度寻求佛法。蔡愔赴印,遇见了高僧摄摩腾,求得了佛经和佛像,并偕同印僧一起归汉。明帝十分高兴,便于洛阳城西门外立精舍为寺,因归来时以白马负经,故称白马寺。这是我国的第一座佛教寺院。其时在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建立白马寺之后的第四年(永平十四年,公元71年),汉明帝又在嵩山玉柱峰下,建立了一座大法王寺。据说是为印僧竺法兰译经而建。它不仅是嵩山第一座佛寺,而且也是我国最古老的名寺之一。近两千年来,这座古刹,几经兴衰,但仍然保存了不少文物古迹。此寺恰好处在“嵩门”(两座山峰对立如阙门)的正西面,每年仲秋节,这里是人们欣赏月景的好地方。
法王寺现存建筑,前为硬山式山门三间。穿过山门,只见院内有千年白果树数株,枝叶繁茂,树径数围,游人夏日至此,顿感凉爽清新。山门之后的大雄殿,为面阔五间硬山式建筑;殿前宽阔的月台中部,原有石砌池塘一座,宽约丈许,名曰“紫金莲池”。相传生公(一说是禅宗二祖慧可)在此讲经说法时,地涌金莲,开中秋一月。大雄殿后,为地藏殿,面阔七间硬山式建筑。殿前月台,即为仲秋待月之台。
由地藏殿东角门出去,沿山径田垅北上,在不远的台地上,有四座巍然屹立的古塔。西南角的一座高塔,通称“法王寺塔”,平面为正方形,高40余米。在建筑史上,称为单层密檐式塔,外廊呈抛物线形,塔身以上为十五层密檐,檐间有假门窗。通体用白灰敷皮一层。塔身南面辟园券门,门内为空筒状内室,佛台上部有泥塑佛像一尊,下台奉汉白玉佛一尊。从塔的特征看,当为初唐所建。其东一塔,式样亦很古朴,塔身特高,是一座单层单檐式砖塔。平面方形,高约9米。南面开券门。塔顶宝刹与受花等皆用青石雕刻而成,工艺特精。覆钵硕大,建造年代当不晚于前塔。其北又有两座方形砖塔,塔身明显变短,很可能是唐中晚期的建筑。因为四座塔之石铭均已不存,其绝对年代无从稽考。也有人认为十五层砖塔,即隋文帝仁寿二年建的舍利塔。除此四塔外,在寺西山坡上,还保存一座元延祐三年(1316年)建造的六角砖塔,名为“月阉海公圆净之塔”,高约8米,建筑工艺相当精良。寺后西北角的耕地里,另有一座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建造的六角砖塔,名“弥壑澧公和尚塔”,弥壑为禅宗五派中的临济宗第三十二世法祖。此塔在嵩山少有的清塔中,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此外,在寺附近,还有一些建筑遗址和古碑、小塔等文物,它们都是古法王寺各院的遗迹。
观星台
登封观星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天文台,也是全国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上著名的天文科学建筑物。它位于登封县城东南15千米的告成镇北周公庙内。告成,即历史上所说的“夏都阳城”。它是我国进入阶级社会后第一个王朝建都的地方,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起义领袖陈胜的故乡,山水环抱,风景宜人。
周公庙门前有一座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建立的照壁,上嵌“千古中传”石额一方,大门面前刻制对联“石表寓精心,氤氲南北变寒暑;星台留古制,会合阴阳交雨风”,简要地说明了测景台和观星台“测影”和“观星”的作用。周公营东都定鼎洛阳时,曾在这里以土圭测日影。《周礼·;;地官·;;司徒》载:“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唐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唐政府派太史监南公说来阳城,仿土圭旧制,换以石座石表。石表上刻“周公测景台”五字,带有纪念周公之意。后人在石座背面题刻“道通天地有形外,石蕴阴阳无影中”对联一副。现存的测影台,下部乃方形石座,形如15°;;的正方形锥体,高约2。5米,周长5。5米,名之曰“圭”;上部为长方形石柱,高约2米,名之曰“表”。表上端覆盖石雕,远视似亭,颇为壮观。1000多年来,它饱经风雨侵袭,巍然独存。
观星台在测影台后约20米处,建于元朝初年,由台身和石圭两部分组成,距今已有700多年,在古代文学和建筑史中也有重要价值。这座观星台是元代杰出的科学家郭守敬主持建造的,为当时全国的观测中心。其规模宏大,高9米多,下大上小,平面呈方形,为砖石结构,台北设有两个对称的踏道口,可登台眺望。台顶北部测量日影的量天尺(尺圭)长31米多。当时郭守敬利用这座观星台重新观测了二十八星宿及其他一些恒星的位置,测定了黄赤交角,达到较高的精确度。郭守敬还和王恂、许衡等人利用这里的天文观测数据和全国其他观测站的资料,经过计算,编制了当时最先进的历法——授时历,这部历法施行达360年。授时历计算出一个回归年的长度,比地球围绕太阳转一周的实际时间只差26秒,而现在世界通用的阳历是公元1582年才制定的,它与授时历相一致,但比我国授时历要晚300年。
嵩山观星台为全世界瞩目。著名的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对之作了高度的评价。国际天文家学会曾作出决议,把月球上一座环形山和太阳系一颗小行星以郭守敬的名字命名。观星台、授时历和郭守敬,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少林寺
少林寺有“天下第一名刹”之誉,是建于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少林寺建筑包括常住院及附近的塔林、初祖阉、二祖庵及达摩洞等。
少林寺常住院建筑在少溪河北岸,寺院宏大。从山门到千佛殿,共七进院落,总面积达3万平方米。山门的正门是一座面阔三间的单檐歇山顶建筑,它座落在2米高的砖台上,左右配以硬山式侧门和八字墙,整体配置高低相衬,十分气派。门额上有清康熙亲笔所提“少林寺”三个大字,更添一道辉煌的风景。
一进山门,弥勒佛供于佛龛之中,大腹便便,笑口常开,人称“大肚佛”、“皆大欢喜佛”。神龛后面立有韦驮的木雕像,神棒在握,是少林寺的护院神。过了山门,便是甬道,两旁碑石如林,故称碑林。锤谱堂就在山门内碑林西侧,里面有泥塑和木雕群像,演绎着少林武术的发生发展及其赫赫功绩等。
天王殿,经甬道过碑林后便是,它是一座三间重檐歇山顶殿堂,外面有两大金刚,内里则是四大天王像,好不威武。
穿过天王殿,其后有大雄宝殿。殿内供奉着佛教释迦牟尼、阿弥陀佛、药师的神像,屏墙后面悬塑观音像,两侧有十八罗汉侍立。大雄宝殿之后,又有藏阁,这是寺僧藏经说法的场所。殿前甬道有明万历年间铸造的大铁钟一只,重约650千克。该阁的东南面是禅房,是僧人参禅打坐的地方,对面的西禅房,则是负责接待宾客的堂室。
过了法堂便来到方丈室,这是方丈起居与理事的地方。乾隆曾西渡洛水至少林寺,即宿于此,并赋诗一首:“明日瞻中岳,今宵宿少林。心依六禅静,寺据万山深。树古风留籁,地灵夕作阴。应教半岩雨,发我夜窗吟。”室内有1980年日本所赠的铜质达摩像。东侧置放的是弥勒佛铜像,墙上挂有“佛门八大僧图”、“达摩一苇渡江图”。达摩亭在方丈室后,是一座单檐庑殿式建筑,相传是二祖慧可,立候达摩,断臂佛前之所。东配殿位于达摩亭西侧,是1983年重建,殿内有“南无阿弥陀佛”的石像和“达摩面壁影石”。
千佛殿又名毗卢阁,殿中供奉毗卢(即释迦牟尼)的佛像,面积达几百平方米,是寺内现存最大的殿宇。另外,千佛寺的东侧有白衣殿,西侧有地藏殿,都十分有名,值得一游。
少林寺的文物也十分丰富。寺内保存有珍贵的碑碣石刻,如武则天撰文的《大唐天后御制诗书碑》等多样文物。
少林寺西面不远处,就是国内现存的最大塔林。这些古塔是历代少林寺和尚的墓塔,共计230余座,占地面积约2。1万平方米。古塔因建筑年代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建筑风格,它们造型典雅,石雕艺术精美,塔铭大多涉及到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和少林武功的资料。
从塔林北行约1000米,就到达初祖庵。它三面临壑,背连五乳峰,景色幽雅秀丽,它是河南省现存最古老的、价值最高的一所木结构建筑,是为纪念达摩面壁而修建的。殿的檐柱、内柱、墙下雕石以及神台周围都有精美的浮雕。大殿神龛内供着达摩像。
从初祖阉出发,沿山路登上五乳峰,即可到达摩洞。洞内,有达摩和他的弟子的石像四尊。洞外,有一座明代万历年间建造的石牌坊。传说达摩曾在此面壁十年,由于功夫深厚,他的身影形状被印在山石上,留下了极富传奇色彩的“达摩影石”。周恩来总理有一句诗“面壁十年图破壁”,即来源于这一典故。
从少林寺往西南方向登钵盂峰,峰顶有一座佛殿,这就是二祖庵。相传禅宗二祖慧可,向菩提达摩学佛,断臂得到衣钵真传后,就在此养伤。殿前有四眼井,传说是慧可所凿。这四眼井相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