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情,需要经过长久的锻炼才能够求得。所以初级的明劲功夫,得到的只是尺劲,而不是寸劲。尺劲阶段,还属于僵滞之刚,而不属于柔中之刚,待练到柔如绳之系、汉如冰之清的寸劲时,方为柔中之刚。但无论是尺劲还是寸劲,都要逐步掌握和运用好意、气、劲、力的同一发放,使气体、液体、固体三者在一瞬间能够配合无隙,发挥出整体最大的功效来。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明劲的初级锻炼过程,也是易骨的过程,是为了‘壮基筑体‘,增强全身各部关节和骨骼的支撑力量,以及增大各关节的活动范围,特别是四肢的梢节,无论是采用手打或足打,都需要有较大的对抗力量,否则就会在技击运动中因撞击对方而造成自己损伤。所以明劲既是初步的练法(指尺劲),也是最终在实战中运用的劲节(指寸劲)。
明劲在运用上主于进攻,暗劲在运用上主于克制,化劲在运用上主于领化。明劲、暗劲、化劲三种不同练法的主要区别是:明劲在于手,暗劲在于肘,化劲在于身。虽然在打法中不尽然是只限于手,尚有肘打、肩打、膝打、胯打、头打、足打和尾闾打,但在明劲的初级功夫中,必须首先将气劲力通达于梢节之手足。
明劲(指寸劲)并不是孤立地运用的,而是要同暗劲或化劲相互配合使用,或用暗劲先克制住对方,而后紧接着转换为明劲攻之,或用化劲破解对方(又称‘以巧破千斤‘),然后急转刚进,攻击对方。所以此时明劲的运用,并不是贯穿进攻动作的始终,而只是用于到达目标前的一刹那间,因此称之为寸劲。过去形意拳先辈们常常用‘电闪‘、‘雷鸣‘来形容劲力的发放和运用,实际上这里面包含着速度、角度、距离、时间和力量,说得具体一些,就是爆发劲力的速度愈快,冲击力也就愈大;进攻对方的距离愈近,愈容易给对方增大防御和破解的困难;时间愈短,进攻愈易见效。关于角度问题,身体的转换,手的起落,前臂的拧转必须是构成九十度(即四十五度加四十五度),或者是拧转四十五度。时间问题,是一个劲力爆发的火候问题,既不能爆发得过早,也不能过晚。过早则会使爆发劲未触其身,且难收其效;过晚又会形成尺寸已过。所以过早或过晚,都会影响爆发劲力的效果。一定要细心体会和掌握‘近在眼前一寸中‘这个火候,才能爆发出如同电闪雷鸣般的急中之刚,而且是始之有谋,终之有效。
明劲是练合求刚,暗劲是练活求柔,化劲是练灵求巧。合,是上下内外气、液、固三体相合为一,要体现出一个‘整‘字来。刚,是要爆发出急中之刚(急中之刚谓之真刚)、刚中之急(刚中之急谓之真急),才为‘汉如冰之清‘的急刚劲,活,是圆活不滞,变化莫测。柔,是劲似抽丝,连绵不断,外柔内刚或内柔外刚,刚柔相济,不僵不直,沾缠粘随。灵,是转动迅速,变化灵敏,进退自如,吞吐随身。巧,是不丢不顶,不即不离,一羽不能加,虫蝇不能落,不动则已,动则成圆,因此形意拳中有‘以巧破千斤‘之说。
暗劲,顾名思义,是一种暗藏的劲,也是柔中含刚的韧劲。暗劲在形意拳中,主要是暗藏在肘上。肘是上肢的中节,中节为藏劲之所、变化之处,‘中节空则节节空‘(此话虽系指腰,然上肢也不例外),所以练习形意拳必须注意沉肘。沉中之灵为真灵,浮中之灵为飘灵,是不堪一击的。因而在练习第二步暗劲功夫时,必须把劲真正藏集于肘上。
暗劲的锻炼过程,是一个长筋腾膜、练筋入槽的锻炼过程,是为了使韧带伸长和增大韧性,所以暗劲的锻炼过程,也就是易筋的过程。暗劲在形意拳的运用中,主要是为了克制对方和感触对方劲的来龙去脉,所以暗劲是在顾法中常常使用的劲节。
化劲,是一种顺从对方劲力往来的领化劲,它主要是锻炼内劲、内气的转换灵巧,在运用上它有不丢不顶、舍己从人、彼柔我刚、彼刚我柔之妙用,这在形意拳中也是易髓的过程。
化劲在练习时,无论是进退起落,伸缩开合,吞吐翻转,其走步换势都要如猫似猿,轻灵敏捷,周身动转要如同水之翻浪,连绵不断,无僵无滞,要体现出运动如流水,源源不竭,动转似球滚,圆活无滞的形象来。
化劲是易髓的过程。髓有精髓和骨髓之分。精髓主要的功用是补脑,骨髓的主要功用是充骨。脑为精髓之海,脑海有余才能使人增进聪明智慧。骨髓充盈才能使人体的骨骼坚实而不枯。
这里所讲的易髓,主要指精髓而言,补充大脑的精髓充足了,骨髓也就自然能够充盈旺盛。
筑 基 功
此功适应于十六岁以后己有遗漏者炼习。此时人的性功能已发育成熟,每隔一月左右则遗一次精。如同已破之碗,水已能从裂缝中溢渗出,古代养生家称之为“破体”。他们认为衣破需补,而体破了,只有通过补法才能回到纯阳如十六岁时的乾健之体。这一补法即筑基功。
一、修性
此段功夫称为性功。何为性功?这得强调一下。性功之“性”非男女两性之“性”,有人把它们混为一谈是不对的。由于各人出生时禀气不同,以及先天遗传等原因,性格也就有所不同。有人喜欢名利,有人喜欢钱财,而有的喜欢酒色……所谓“人上一百,形形色色”者如是谓也。众生之所以不合道,就是因为他们出生后,感觉到了这个客观世界中的万事万物,并且确信万事万物的存在(古时称此为著),于是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欲望、追求,但往往“事与愿违”,一旦所追求的事物得不到,失望懊恼以及许多烦事便会接踵而至,在这些心态下想炼习筑基静功,好比闹市中寻幽静。即使勉强打坐,也需经千难万苦方能摸到入静门窍,终究难以极深度地人静。
二、易性
凡炼筑基静功,需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利于人静的习惯。古人云:“行则借足于坦途,住则凝神于太虚,坐则调丹田之息,卧则守脐下之珠。”如果长期坚持则性情必然变得很温和,心中便无烦燥之火。这些习惯在道家书籍中很多地方都出现过,它要求人们不争、无欲、公正无私、无所爱僧,不贪生、不恶死、淡其心、恬其性(古时称为“道心”),最终与水性相同。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容污垢之物而不恶,性牝柔而居下,筑堤阻之则不流,能方能曲,活泼圆陀,与大道相差无几。要达此境界,需在日常为人处事当中磨炼,这一锻炼过程就是性功修炼过程,古称之为“易性”。此时,对任何事都漠然冷淡,烦恼从何而生?
但一般人很难做到这一点,此乃立志修炼高功之士必修之功。常人炼功只是为增强体质延长生命,故只需做到古人所云:住、行、坐、卧四点要求,即行走时眼视足前一米左右的路,专心致志走路,尽量不去思想任何事情,使大脑保持一片空白。站立住行时,如不做其他事,则应存想头上那片蔚兰无云的碧空。闲坐时,则调整呼吸,使其深、长、匀、柔、缓和。卧床未寐时,意守脐下之睾丸,使其生精。如此常清静,则上坐人静易如反掌。
三、聚性
跌趺坐:坐于床上(不宜过软或过硬,以免长时间打坐引起臀部不适,影响练功),右脚脚背放于左大腿上,左小腿压右小腿,置脚背于右大腿上,右手掌托左手背,两拇指轻微抵触于脐下。
单盘坐:右脚背置左大腿上,小腿压左小腿。右手握左手四指,虎口相叉。置于腹前或腿上,手心向内。
散盘坐:左小腿压右脚前掌内侧,右小腿压左脚后跟内侧,手式可任选上两式。最宜初学。
老君坐:右小腿横平放体前,左脚屈膝竖直小腿于体前,脚掌平放床上,左手握左膝盖,右手心朝天,置于小腹,舒适为度。
童子坐:两脚心相对相合,二小腿横平放体前,两手四指各握拇指,分别放在同侧大腿根上、或合十于胸前。此式适合未遗漏之童真乾体。
以上几种坐法都要求腰杆正直,但不是强直,强直则不久耐,自然为度。两肩放松下坠,两肘稍微向前展出,头似顶天,但意不可太过,应似顶非顶。呼吸自然、轻柔、深长。
坐定后从头到脚趾,逐一放松。仔细体会松的感觉,再在此感觉上放松放松再放松,但不可用力或急躁,应以非常柔和的声音默念:“松……松……”。“…”为颤音,仔细体会每个毛孔都在随之而颤,随之而松。想一下自己还是一个婴儿,全身上下柔软如绵。然后,静静地观察眼前这寂静的黑暗。
对于性功修炼较差的初学者,此时就会出现静坐时的第一难关,即识神的无休止的打扰。何为识神?人在婴儿时期,混混沌沌,对外界世界毫无认识,大脑几乎完全处于无知状态,其功能只是支配婴儿的生命活动而已,此时的这一精神状态称之为“元神”。随着婴儿的不断成长,大脑不断分工,除支配生命活动外,有了记忆,思维、分析等功能,认识使大脑由无知变为有知。此时,那种无识无知的精神状态被有知有识的精神状态代替,这一精神状态称之力“识神”。“元神”逐渐退位,“识神”势力逐渐扩充,最后独占“王室”(大脑之喻)。从此无为而治的“国家”(人体之喻),变成有为而治之邦,“天下大乱”,烦恼开始伴陪在人之左右。练功就是要废除暴君“识神”,立仁君“元神”归位执政。
识神的打扰表现在杂念纷纷。要扫除杂念需用一面“镜子”,古人云“心如明镜台”即此意。此“镜”即自己本心,要让心象一面镜子。杂念就好比一个物件,这一物体放在镜子前面,镜子就给它呈象,物件要离开,镜于也不留它。具体地说,如你在静坐时,大脑里浮现出白天打蓝球的场面,这时,你不要喜欢它,也不要因它是杂念而讨厌它,应保持冷漠的旁观态度,如同镜子呈像一样。镜子对自己所呈的像是不会有感情的,不喜欢也不讨厌。如打蓝球的场面要离去,你也不要挽留,你功夫不到家,则会有另一场面代替它。到家了就是静静的一片感觉,应迅速把握这一感觉。如有另一场面代替,则应用同样的冷漠态度旁观之,日久自然无杂念产生,这就象有个蹩脚的小丑想逗你发笑,而你对他的笑话毫无兴趣,笑不起来。这小丑虽然不断地讲一些新的笑话,但始终不能把你逗笑,最后只好没趣地走开。“识神”就比做这小丑,不断的杂念如同小丑的无聊的笑话,你冷漠地对待杂念,最终“识神”也就没趣地走开。战胜“识神”,也就闯过了静功的第一关。从此便算入了“静”之门。但此时若一味地溺于静,则易陷入第二道难关“昏睡”。应当观光聚性。此法稍后再叙。
消除杂念的方法有许多,诸如数息、存想等等,但许多人虽然按照别人所介绍的方法练习,却依然不能入静。甚至杂念反而增多,其主要原因就是人们富于联想所造成的。用前面介绍的方法来说,当你坐定后,杂念产生了,你就会想起所讲的那方法,而那方法中有个镜子的概念,于是,联想可能就会产生。你可能会想到某天某时,你一不小心把衣橱上的穿衣镜打烂了,结果如何如何。想到“小丑”一词,又会联想到剧院里的小丑、电影中的小丑,这样杂念不但不减少,反而增多了,所以,古时练功一般都不说明入静的方法,要做徒弟的自己去悟。悟出了便教下步功法,悟不出教也白搭。古语道:“性要自悟,命要师传”,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吾随师初学之时也走了不少弯路,摸不到人静之门。最后采用存想法,才算入了此门。平常走在街上,眼里看着人群、车流,脑子里却想着一面强烈阳光照耀下的白色墙壁。如此坚持了数日,就形成了一种习惯。晚上静坐时,眼前也有这墙,只是灰暗了许多。师父却说这是一种…象…的弊病。于是,把这面有一定面积和形状的“墙”扩大为漫无边际的又无形状的一片虚白,结果几天后便入了门。这些也就是说,练功者自己本身要悟、要领会。哪种方法利于自己人静,或者自己觉得怎样对于自己入静帮助大,便采取它,不要见异思迁。
初入静,由于体内阴浊气多,眼前是一片黑暗,应细心去观察此片无尽的黑暗,你可能就会看到一些小星点在黑暗中时隐时现,这时应试着把这些小星点合在一块,变为大星点(其实这些星点并不会随意而合)。这样做能集中精力,但合他们时,千万不可用力、急躁。片刻自然有一些白的光在眼前波动。这是散性聚成的结果,称为…性光…,接着波动变大,有的微光欲消失,此时应追回,不让其走失。日久练习,此光由动变为不动,由微白变皓白。未破之童体者,此应把真念寓于此光中,最终达到…光即我也我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