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朝廷拿南方督抚们一点办法没有。
接下来,随着京畿战局的急转直下,朝廷坐不住了,催促李鸿章的电报一封接着一封,将因甲午战败免掉的职务,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职务也还给了李鸿章,这虽是李鸿章的心愿,但李鸿章仍不愿动身,朝廷的口气越来越强硬,直到七月十三日朝廷电报中说,“现在事机日紧,各国使臣亦尚在京,迭次电谕李鸿章兼程来京,迄今并无启程确期电奏。该大臣受恩深重,尤非诸大臣可比,岂能坐视大局艰危于不顾耶?著接奉此旨后,无论水陆,即刻启程,并将启程日期速行电奏。”
口气很严厉,李鸿章不能不动了。
李鸿章启程之前做了两件事,一是开了个记者招待会,向社会各界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关于朝廷对万国宣战,李鸿章的解释是朝廷并未备战,因而不能视为宣战。对于引发庚子之乱的义和团,他表示那是一些愚民,引发冲突的教民与教士不能辞其责。至于他北上后怎么办?李鸿章说了几点意见:惩办祸首,遣散拳民,与各国议和。他对于义和团,没有说剿灭而是用了遣散一词。对记者们,李鸿章特别为慈禧开脱,说皇太后只是受人愚惑。但他却明确地说出了要惩办祸首,引起了极大的议论,好像他进京后,一大批官员将要大祸临头了。
李鸿章做的第二件事便是签署了一封联名电报,实际上是给慈禧的奏折,在奏折上签名的官员,包括在东南互保章程上签名的所有官员,这几乎是清廷所有的南方大员了,其中也有满人,如福州将军善联。奏折向朝廷提出了四点要求,要求保护各省洋行教士;悼念德国公使克林德,并致国书与德王,以示我国并无意与德交恶;命顺天府及直隶衙门查明除战事外因拳匪被害洋人教士的生命财产损失进行抚恤补偿;命直隶境内各统兵大员,对扰害良民的乱匪乱兵严厉镇压,以保京畿稳定。
口气不像是下级对上级的请示,而是上级对下级的指示了,但此时朝廷已开始围攻东交民巷,董福祥部就是朝廷的正规军,亲自攻打使馆,当时朝廷根本无意照李鸿章的四点要求办。
李鸿章从广州登船,顺珠江而下,第一站便到了香港。登岸拜会了各国驻香港领事后,秘密会见了香港总督卜力。
之所以说这是一次秘密的会见,是因为他们的谈话不能让外人知道。
卜力总督提到了一个人的名字。那就是孙文。孙文已经策划了多年的反清,并且进行了实质性的起义,起义自然是失败了,孙文被清廷所通缉,成了自康粱之外朝廷最痛恨的汉人。卜力对李鸿章抛出了计划理论上是转述了孙中山的计划,即宣布两广**,脱离满清,建立一个汉族政权。孙中山毕生追求的不就是驱除鞑虏吗?之所以联系李鸿章,那是因为他是汉人且有这个实力。
英国人热衷于这个计划,他们认为。中国的分裂有助于英国在华利益的扩展。所以,卜力热心地充当了联系人。
但李鸿章回避了这个话题,他提出一个更直接的问题,英国人希望谁来当皇帝?
卜力想了一下。回答说。光绪皇帝对以他名义所做的事情并不负责任。英国对他继续统治不会特别反对。
李鸿章接着说,我听到这样一个传言,如果义和团将北京的公使全部杀掉。那么各国就有权进行合法的军事干预了,并且会宣布洋人在中国扶持的另外一个皇帝。李鸿章问,如果是这样,洋人们会选择谁?也许是一个汉人?
卜力感到为难,他回答道,如果是这样,各国会征求他们在中国能找到的最强有力的人的意见。
李鸿章毫不犹豫地回答道,中国最强有力的人就是慈禧皇太后。
卜力搞不懂李鸿章的意思了,本来他认为李鸿章或许有自立为帝的念头。但现在看来显然不是。而停在海面上焦急地等待结果的孙中山也失望了,李鸿章对他的提议毫无兴趣。
李鸿章离开了香港,沿着海岸线东行,三天后到达了上海。他在这里受到了儿子李经述发来的急电,天津失守,北京不保,万勿冒险北上。
当时,北京城确实流传着义和团的口号,他们要杀一龙二虎三百洋。一龙当然是指光绪皇帝,二虎是指庆亲王和李鸿章,三百洋便泛指洋人了。
李鸿章决定不走了。他在上海住了下来,没有给朝廷发电报,而是给山东的袁世凯发了一封电报,要他代为转奏,电报的意思是他病了,连日驱驰,身体扛不住了。
朝廷的电报马上过来了,“李鸿章电悉。现在事机甚紧,著仍遵前旨迅速北来,毋再籍延。”朝廷明白着呢,什么病了,全是借口。
李鸿章没有急着回电,而是关注着京畿的战事,杨村被占,通州再败,北京已难保全。上海资讯发达,尤胜广州,京畿战况几乎每日都有来自各个方面的报道,李鸿章注意到了西沽大捷的报道,但没有在意,认为不过是朝廷粉饰的宣传。那几天李鸿章的心情极为黯淡,本来他怀着建立不世功勋的期望北上——那时局面尚未恶化至斯,朝廷认为非自己莫属,众臣也认为非自己不可,自己干好了,将会收获巨大荣誉和实际利益,满朝文武,包括那些皇亲国戚,哪一个能与自己相提并论?为官一生,难道这不是最高的顶峰吗?什么割据两广,自立为帝,都不靠谱。当年,自己的老师曾国藩挟剿灭太平天国巨大的声望和麾下百胜湘军,不是也拒绝了包括左宗棠在内的若干部下的劝进吗?
李鸿章只想登上人臣的顶峰。但现在他意识到,自己的希望破灭了。他甚至萌生了返回广东的念头,心底对慈禧充满了怨恨,“苦口力谏之言,竟不能胜太后一念报复之心!”
西太后的报复之心,自然是因溥儁未能取代光绪而生的怨愤。
李鸿章不想去北京了,朝廷,主要是西太后,没有给他任何的权力,现在局势到了这个地步,北京旦夕可下,他去了,拿什么跟洋人谈?
湖广总督张之洞转来一份给洋人的电报,张之洞是慈禧的人,他在电报里极力为朝廷开脱并力图保全太后。张之洞请求李鸿章在这份电报上签名,李鸿章生气了,给张之洞回电:此次误听人言,致使拳匪猖獗,责任归谁,中外所共知。你的电报将朝廷的责任一概抹杀,很难令人信服﹍﹍若是将京城内的各国使馆人员护送出京至天津,由朝廷自行剿灭拳匪,局势或许尚有办法,否则大祸降临,说什么都晚了!
话音未落,大祸真的降临了。北京城破,朝廷逃了!
慈禧绝不会看不到李鸿章给张之洞的电文,马上又是一道圣旨到了:着李鸿章为全权大臣!朝廷不为遥制。
这让权力欲极强的李鸿章立即什么病都没有了。他立即行动起来,此去北京办外交的交涉,没有助手是不行的,他先联系跟随自己多年在洋务上多有建树的盛宣怀,希望这个在铁路、电报及教育事业上作出斐然成就的老部下跟自己同去北京,但盛宣怀竟然找借口拒绝了。这个态度让李鸿章心头蒙上了阴影。盛宣怀为什么不愿意赴京,是因为他根本就不看好和谈前景嘛。张之洞倒是给他推荐过来一个出生于南洋的狂生,姓辜,叫辜汤生,精通数国语言,可充通译之职。这个生了一双大眼睛的狂生见了李鸿章,竟然说他有办法让洋人让步。李鸿章好奇地问他有何办法,他又不说,一副神秘兮兮的样子,让李鸿章苦笑不得。
倒是过去的小跟班吴永从太原寄来的一封信让李鸿章精神一振,他当然记得这个在自己手下办了几年差的曾纪泽的女婿,竟然机缘巧合护驾随侍太后和皇上从怀来一路到了太原。这下子肯定是要升官了。吴永的才具李鸿章是知道的,并无办外交的本领。引起他兴趣的是吴永说的另一个人和另一件事。吴永在信上讲了龙谦的故事以及西摩尔中将及其麾下的四百多的洋人俘虏。吴永认为这些俘虏,特别是西摩尔中将的被俘完全可以利用,是和谈交涉最有力的筹码。吴永在信中还详细阐述了交涉的方针,那就是分化瓦解联军各方,走以夷制夷的路子。吴永讲了英法俄日德美数国在华利益上的矛盾,很有见地。吴永的策略就是利用英日压制俄国,利用德美压制英国。其余各国则不足论。这个策略让李鸿章眼前一亮。这些见地对于办老了外交对列强之间关系了然于胸的李鸿章并无新奇,但出自吴永之手则令他惊奇,甚至有些不相信了。信的最后,吴永揭开了谜底,这些想法,均出自龙谦之手,此人出生于美国,对列强颇为了解,此番又在京津以及娘子关立了大功,皇太后和荣禄对其极为欣赏,建议李鸿章召此人赴京以作臂助。
李鸿章想起了他看到的那条西沽大捷的新闻,原先以为不过是讹传,现在看来竟然是真的了。西摩尔中将的这张牌还是要打的,这也是李鸿章为数不多的牌张了,而那个龙谦,也可以来。于是李鸿章在从上海动身前往天津时,给太原去了电报,令吴永及龙谦即刻起身赴北京听命。
第二节召见
李鸿章乘坐“平安”轮自上海启程去天津的时候。龙谦带着司徒均回到了太原行在。立即被慈禧所召见。
召对在慈禧的寝殿,李莲英引着龙谦小步走进寝殿,走在李莲英后面的龙谦对李莲英近似于舞台上优美的小步感到好笑,但他还是缩小了自己的步幅,亦步亦趋地跟在了这位炙手可热的内廷大总管后面。在垂花门外,龙谦见四下无人,拉过李莲英的手,将一张大德恒的银票塞在了这位大太监手中,“一点心意,望总管大人笑纳。若不是总管大人垂顾,卑职也打不好这一仗啊。”
“唔?”李莲英瞟了一眼,见是一张一万两白银的大票,立即浮起了笑脸,“龙将军客气了。李某无功不受禄哪﹍﹍”
“那里,若不是总管大人看顾,山西人的票号也不会如此爽快地借给卑职银子。”
“哈哈,或许是看你老乡的面子哪。”
“龙谦心里有数。以后还望总管多多指教。不知太后传见卑职,所为何事?”
“好说,好说。”李莲英将银票熟练地塞在袖子里,“几次三番立下大功,太后很是夸奖你哪。放心,太后心情好着哪,跟我来吧。”
进了垂花门,“禀老佛爷,龙谦传到。”李莲英的语调也带着京剧念白的韵味。
“哦,传他进来吧。”
“嗻。”李莲英答应一声,回身看看龙谦。“着龙谦觐见﹍﹍”
龙谦迈步进入光线昏暗的“寝殿”,在靠近门口的地方屈膝跪倒,“微臣龙谦叩见太后。”
“唔,抬起头来。”
龙谦缓缓抬头,阳光透过安在窗子上的四块小玻璃照进来,让他看清了坐在一张宽大的足以并排坐三个人的椅子上坐着的慈禧,他甚至没有看清慈禧的面容,便将脑袋垂了下去。
“龙谦哪,娘子关的洋人确实都退了吗?”标准的京腔,很好听。
“托太后洪福。洋兵已经撤退了。”
“你做的好。别跪着了。起来说话吧。”娘子关的战况慈禧早就知悉了。
“谢太后。”龙谦又磕了个头,立起身来。
“龙谦那,李鸿章从上海打来电报,要你去北京助他。你这就跟庆王一同返京吧。”
“启禀太后。微臣乃一莽夫。若战阵争雄,微臣不惧洋人,若是办外交。微臣怕是不成。”龙谦沉声道。
“吴永奏报了你对和谈的看法,很有见地。你毕竟是在海外长大的,对西洋各国的情形了解的很哪。莲英哪,给小龙子看座。”
这一声小龙子叫出来,让垂手侍立一旁的李莲英吃了一惊,楞了一下,才将一个小凳子搬了过去。
“谢太后。微臣年轻,还是站着回复吧。”龙谦看清,陪着慈禧的,除了垂头丧气一脸病容的光绪,还有荣禄、王文韶和赵舒翘三位军机。另外花白胡子瘦长脸的,正是从北京赶来的庆亲王奕劻。
阵容够强大的。
“坐吧,今儿咱们好好聊聊。你来说说,这次和谈,会是一个什么结果哪?你随便说,说错了本宫绝不怪你。”
龙谦坐在小凳子上,皱着眉头装模作样地思索了半晌,“启禀太后,”自进了屋子,龙谦压根儿就没提一句皇上,这个态度令光绪恼恨,但却让慈禧满意,“微臣以为,洋人所图的,不外两点。一是财货,打着战争赔款的名义索要银两,二是会要求惩办祸首。他们在北京和天津都死了不少人,不这样做,他们的面子上挂不住。至于其他,微臣倒认为不要紧。臂如俄国和日本,对满洲之地早已垂涎三尺,若我国只对其一国,免不了割地之忧。现在八国之多,事情反而好办了﹍﹍”
“喔,你来说说,他们如何惩办祸首哪?”慈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