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兵书通览 许保林 著-第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豢伞āK芙峁槟汕宄佑惺祝阂皇俏蘧住!ń袢胀潮伲坝谕鎼裕畹扔诰呶模傺莩晌适隆!ǘ俏薇ㄖ住!ㄍ潮卟灰黄淙恕ǎǜ饔钥扇我獾鞫取ǎㄊ氯ú灰唬饧魇猓俑运飨颍滩淮龅幸严扔凶园芤印!ㄈ俏藿胖住
  〃今日选将之道不讲,故将多非其任。将贵有勇,而今日多年老衰迈之人;将贵有谋,而今日多昏庸寡识之辈;将贵能仁,而今日多不恤士卒之子;将贵能廉,而今日多贪冒不职之流;而且将贵读书,乃得以贯通古今用兵之变,天文之说,地理之图,并考察中外之情,兵法、枪炮研造之异,而今日多目不识丁之武夫。〃四是无训练之弊。〃今日之兵,无事则裁撤,有事则招募,往往不经训练,即赴沙场。〃五是无恩义之弊。
  军饷本来很少,军官又从中克扣;恤赏被侵吞;至于同甘共苦更做不到,很难使士卒效力。六是无赏罚之弊。军中无赏罚,士卒闻寇而逃。七是无谋略之弊。〃今人在军不重侦察,不事咨访,不谋众士,不谋乃心。临敌则束手无策。〃八是无胆气之弊。临阵退缩,贪生怕死,均由无胆气所致。九是无侦探之弊。敌情不明,仓促迎敌,往往惊慌失措。十是无防备之弊。外夷图我皆筹备数年或十数年,而我毫无准备,无训练,无粮饷,无枪炮,所以要吃败仗。他并针对十弊,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如在选将方面提出要选拔威望素著之人,韬略素娴之士为将。在训练方面提出要〃训之以忠义〃,〃练其武艺〃等。
  《今兵利弊》立论正确,切中时弊,具有反侵略思想,在当时具有现实意义。本书有清刊本传世。

  第十节曾胡治兵语录

  蔡锷编辑。蔡锷(1882-1916)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邵阳人。1895年以优异成绩入学为秀才。1898年考入湖南时务学堂,从梁启超学习。1899年东渡日本,进入以梁启超为校长的东京大同高等学校。1900年辍学返国,参加唐才常等组织的自立军起兵反清。起义失败后重新东渡日本,进入由大同高等学校改组的东亚商业学校。此时他痛心祖国风雨飘摇,决心学习陆军。1901年以自费进入成城学校习陆军。
  1903年考入陆军士官学校第三期深造。1904年冬从士官学校毕业返国,先后在江西、湖南、广西、云南训练新军。1911年被李经羲任命为云南新军第19镇37协统领。武昌起义爆发,与云南讲武堂总办李根源在昆明响应,组织了〃大中华国云南军都督府〃,蔡锷为军都督。1913年被袁世凯调至北京,暗加监视。1915年潜出北京,12月在云南组织护国军起兵讨袁,与袁世凯军激战于四川沪州(今沪县)、纳溪。袁世凯死后,任四川督军兼省长。1916年因病赴日治疗,不治逝世。后人辑有《蔡松坡先生遗集》、《蔡锷集》等。
  《曾胡治兵语录》中的曾、胡,指曾国藩和胡林翼。曾国藩(1811-1872),字涤生,湖南湘乡人。清道光进士。湘军首领。1853年为对抗太平天国革命,以吏部侍郎身份在湖南办团练,后扩编为湘军。率兵阻击太平军,并出省作战,夺取武昌和田家镇。1855年败于太平军,退守南昌。1860年任两江总督,次年节制浙、苏、皖、赣四省军务,主张〃借洋兵助剿〃,伙同英法侵略军夹攻太平军,1864年攻陷天京。
  1865年调任钦差大臣,对捻军作战,战败去职。与李鸿章、左宗棠创办江南制造局、福建马尾船政局等军事工业。胡林翼(1812-1861),事略见本书中编第五章第五节。曾、胡是近代史上的反动人物,是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刽子手。他们同属〃儒将〃,注意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和军事思想,善于总结和理性思考,在治军和作战中提出了一些值得借鉴的军事思想。《曾胡治兵语录》就是他们有关军事言论的选录。
  《曾胡治兵语录》编辑于1911年。这年春天,经同盟会员李根源、罗佩金向云贵总督李经羲推荐,蔡锷赴云南担任新军训练工作。他初到时未受到重用,便住在教练处,整天手不释卷,辑录曾国藩、胡林翼的治兵言论,附以按语,编成《曾胡治兵语录》。六月,李经羲任命蔡锷为云南新军第19镇37协统领。镇统钟麟同委托蔡锷编〃精神讲话〃教材,遂将《曾胡治兵语录》以代〃精神讲话〃,印发新军官兵。
  《曾胡治兵语录》书前有自序和梁启超1917年作的序,全书共十二章:第一章《将材》;第二章《用人》;第三章《尚志》;第四章《诚实》;第五章《勇毅》;第六章《严明》;第七章《公明》;第八章《仁爱》;第九章《勤劳》;第十章《和辑》;第十一章《兵机》;第十二章《战守》。前十章主要讲治军,后两章讲作战。每章先选曾、胡有关言论若干条,然后加上按语,或对本章概括归纳,或对曾、胡言论加以评述,或借题发挥,阐述自己的军事思想,提出对时局和作战问题的看法。如第十二章《战守》之按语:〃右揭战守之法,意括而言赅,曰攻战,曰守战,曰遭遇战,曰局地战,以及边防之策,攻城之术,无不独具卓识,得其要诀。虽以近世战术之日新月异,而大旨亦不外是。其论夜间宿营,虽仅一宿,亦须深沟高垒,为坚不可拔之计,则防御之紧严,立意之稳健,尤为近世兵家所不及道者也。(按咸同时,战争两方,多为不规则之混战,来去飙倏,不可端倪,故扎营务求坚固以防侵袭。)曾胡论兵,极重主客之见,只知守则为主之利,不知守反为客之害,盖因其时所对之敌,并非节制之师,精练之卒,且其人数常备于我,其兵器未如今之发达,又无骑炮两兵之编制,耳目不灵,攻击力复甚薄弱,故每拘泥于地形地物,攻击精神,未由奋兴,故战术偏重于攻势防御,盖亦因时制宜之法。近自普法日俄两大战役以后,环球之耳目一新,攻击之利,昭然若揭,各国兵学家,举凡战略战术,皆极端的主张攻击,苟非兵力较弱,或地势敌情,有特别之关系,无复有以防守为计者矣。然战略战术,须因时以制宜,审势以求当,未可稍事拘滞,若不揣其本,徒思仿效于人,势将如跛者之竞走,鲜不蹶矣。兵略之取攻势,固也,必须兵力雄厚,士马精练,军资(军需器械)完善,交通便利,四者均有可恃,乃足以操胜算。四者之中,偶缺其一,贸然以取攻势,是曾公所谓徒先发而不能制人者也。普法战役,法人国境之师,动员颇为迅速,而以兵力未能悉集,军资亦虞缺乏,遂致着着落后,陷于防守之地位。日俄之役,俄军以交通线仅恃一单轨铁道,运输不继,遂屡为优势之日军所制,虽迭经试取攻势,终归无效。以吾国军队现势论,其数则有二十余镇之多,然续备后备之制,尚未实行,每镇临战,至多不过得战兵五千,须有兵力三镇以上,方足与他一镇之兵相抗衡,且一有伤亡,无从补充,是兵力一层,决难如邻邦之雄厚也。今日吾国军队,能否说到精练二字,此稍知军事者,自能辨之。
  他日与强邻一相角逐,能否效一割之用,似又难作侥幸万一之想。至于军资交通两端,更瞠乎人后。如此,而曰吾将取战略战术上最有利益之攻势,乌可得耶?鄙意我国数年之内,若与他帮以兵戎相见,与其为孤注一掷之举,不如采用波亚战术,据险以守,节节为防,以全军而老敌师为主,俟其深入无继,乃一举而歼灭之。昔俄人之蹴拿破仑于境外,使之一蹶不振,可借鉴也。〃上述深刻入理的分析,严密的论证,与其说是一篇序言,不如说是一篇精彩的军事论文。
  1924年蒋介石任黄埔军校校长期间,增补第十三章《治心》,并作序言,名曰《增补曾胡治兵语录》,印发黄埔军校〃人各一编〃。然蒋补《治心》一章,实为儒家修身养性之道,且冗杂离治兵甚远,大不如蔡锷所选精练。
  曾、胡军事思想是在镇压太平天国革命战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既有反动成份,亦有虚伪之言。但他们同是书生从戎,〃儒将〃治军,熟悉历史和兵法理论,注意吸收古代优秀军事思想并运用于实践,所以其中不乏有借鉴价值的观点。
  在治兵方面,主张恩威相济,〃带兵之道,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礼。〃既强调仁爱士卒和民众,〃吾辈带兵,如父兄之带子弟一般,无银钱无保举尚是小事,切不可使之因扰民而坏品行。〃〃爱民为治兵第一要义。〃又强调令行禁止,赏罚严明,用兵〃先明赏罚〃,〃号令未出,不准勇者独进;号令既出,不准怯者独止。〃重视将帅的选拔和修养,认为,〃兵易募而将难求;求勇敢之将易,而求廉正之将难。〃〃求将之道,在有良心,有血性,有勇气,有智略。〃尤其重视智略,认为〃兵事不外奇正二字,而将才不外智勇二字。〃〃智多勇少,实力难言;勇多智少,大事难成。〃重视人的作用,认为〃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得人者昌,失人者亡。〃反对对人求全责备,主张用人所长,〃用人不拘定一格,而薰陶裁成之术,尤在用人者运之以精心,使人人各得显其所长,去其所短而已。〃对将帅主张以诚相待,〃驭将之道,最贵推诚,不贵权术。〃强调练兵要严格,以〃养其精神,炼其体魄,娴其技术。〃认为〃治军之道,以勤字为先〃,〃必以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为典法〃,〃久逸则终无用处。〃在战略战术方面,其主要思想是〃慎〃和〃稳〃。主张宁可几个月不开一仗,也不可打无计划安排无准备的仗。强调行军以〃稳〃字为先。反对轻易踏险,轻用奇谋。强调〃以静待动,先谋后战,稳扎稳打。〃认为〃交战宜持重,进兵宜迅速,稳扎猛打,合力合枝,足以括用兵之要〃。主张后发制人,反对不能制人的〃先发〃,但是不是一概反对先发制人,主张把两者结合起来,〃先发〃、〃后发〃要看具体情况如何来定,认为〃权不可预设,变不可先图,与时迁移,随物变化,诚为用兵之至要。〃曾、胡是近代史上的反动人物,其言论中存有糟粕是必然之事;蔡锷作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称太平天国为〃粤寇〃,对曾、胡大加赞美,这是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既应该批判,又应该曲谅。另外需要指出的是,蔡锷在本书序言中,将曾、胡誉之为〃中兴名臣中铮皎者〃,〃懿行嘉言,皆足为我师资。〃要人们〃细加演绎,身体力行〃,然而窥其本意,并非完全出于为曾、胡立言的动机,主要是有感于民族危机的严重,希望借此能对新军的训练有所〃挽回补救〃。
  《曾胡治兵语录》问世后流传甚广。1917年于上海公开印行,梁启超亲为作序。1919年李根源于广州重印。1924年蒋介石增补后再版。1943年八路军军政杂志社编辑《中国军事思想丛书》,将《增补曾胡治兵语录白话句解》收入出版。现在流行的主要版本有1917年铅印本、1922年铅印本、1937年冯治安铅印本、1941年中兴书店《古代兵经》本等数十个版本。


  第四章阵法类

  第一节概述

  阵法起源很早,相传〃黄帝按井田作八阵法,以破蚩尤〃(《兵略纂闻》)。自有军伍,即当有阵法,但上古荒邈,阵法不传。春秋时代,史书偶有记载,如《左传·桓公五年》有郑为〃鱼丽之阵〃,《周礼·大司马》有〃平列阵,如战之阵〃,《孙子》有〃长山之蛇阵〃,然语焉不详,其制不明。
  战国时代,关于阵法的记载增多,如《孙膑兵法》有《八阵》和《十阵》两篇,《八阵》论述用〃八阵〃作战,要根据敌情和地形确定战法和配备兵力;《十阵》论述方阵、圆阵、疏阵、数阵、锥行之阵、雁行之阵、钩行之阵、玄襄之阵、火阵、水阵等十种阵法的特点和作用。《六韬·虎韬》有《三阵》篇,即所谓〃天阵、地阵、人阵〃,论述布阵要根据天象、地形和敌我情况。《后汉书·礼仪志》有〃孙吴兵法六十四阵〃之说,说明汉时,阵法演变已有六十有四。但汉以后,《孙膑兵法》失传,古书对阵法记载缺略,后世一些学者便悬测臆说,又以阴阳五行相附会,使古代阵法愈演愈繁,愈病愈玄,令人惑闷莫解。如对八阵的解释,有以方、圆、牝、牡、冲、轮、浮沮、雁行为八阵者;有以休、伤、生、杜、景、死、惊、开为八阵者;有以天、地、风、云、尤、虎、鸟、蛇八门为一体者,如《太白阴经》说:〃黄帝设八阵之形,天阵居乾为天门,地阵居坤为地门,风阵居巽为风门,云阵居坎为云门,飞龙居震为飞龙门,武翼居兑为武翼门,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