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卷三:汉纪。
卷四至卷十一:汉纪。
卷十二至卷十七:晋纪。
卷十八至卷十九:宋纪。
卷二十:齐纪。
卷二十一至卷二十四:梁纪。
卷二十五:陈纪。
卷二十六至卷二十七:隋纪。
卷二十八至卷四十二:唐纪。
卷四十三:后梁纪。
卷四十四:后唐纪。
卷四十五:后晋纪。
卷四十六:后汉纪、后周纪。
《续编》十卷,其卷目如下:
宋纪:卷一:太祖、真宗、太宗。
卷二:仁宗、神宗。
卷三:哲宗、高宗。
卷四:高宗。
卷五:孝宗、光宗。
卷六:宁宗、理宗。
卷七:理宗。
元纪:卷八:世祖、成宗、泰宗。
明纪:卷九:太祖、惠帝、英宗、宪宗、武宗、世宗、穆宗、神宗。
卷十:嘉宗、崇祯。
《读史兵略》是一部辑录体编年战争史,与其他兵略类兵书相比有其特点:(1)以年系史。全书以所记战争的朝代及年号为标目,以时间先后排纂战争史料。以往兵略类兵书除茅元仪《战略考》外,多以类书体汇集战史资料,或以兵法区别义类,或以己意论列得失,而《战略考》虽按时间先后编纂史料,但不标具体年代,更不如《读史兵略》详实。
(2)选材以知兵略为标准。凡以谋略制胜,既使没有战场争斗,也一概收录;有的虽然有战事记载,但无谋略可言,亦不收录。清陈庆年说:〃文忠是编,所辑兵事以知略为本,如伐某国取某邑,虽有兵事而无当于兵略者不录;又凡以谋略胜人,但为强兵之至计,虽不必有兵事之可言,而亦必录入。〃(《兵法史略学·兵史诸书之大略》)(3)以战史为经,以地理为纬。作者认为,以兵略为本,而兵略以地理为要。所以对战争发生的地点详加考订,引用前人如胡三省等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注释,尤其对古今地名的对比注释较同时代他书为精。陈庆年称〃自古史书,兵事地形之详无过此者〃(《兵法史略学·兵史诸书之大略》)。(4)评论得失,深切著明。该书对一般战例只注地理,不作评论,而对于远略奇谋,往往用一句简练的话进行评论,言简意赅,如卷一下〃吴师在陈,楚大夫皆惧〃条,记述子西分析昔日阖闾食不二味,爱军恤民;今日夫差观乐是务,视民如仇,得出吴不会败楚的结论以后,评论说:〃远识可为国监。〃又如卷二〃显王十年〃条,记述商鞅变法,实行之前,悬赏能将三丈之木搬到北门者予五十金之后,评论说:〃按示民以信,非以空言也。〃《读史兵略》虽然系从史书中辑录有关战史资料而成,议论亦不很多,但该书以战争与地理互为经纬,颇具特色;古代象这样以年系史的专门战争编年史也不多见。在清末有一定影响。讲授战史的学者陈庆年给予该书以较高的评价:〃《读史兵略》,其摘录程式,视茅书(引者注:指茅元仅《战略考》)为近而详实过之。上自春秋下迄五代,兵事方略灿然可详;所释今地亦较他书为精;间论其事之得失,每下一句,深切著明,欲讲求此事,取资其中已足致用。〃(《兵法史略学·兵史诸书之大略》)
《读史兵路》初刊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此后,相继有清光绪元年(1875年)湖北崇文书局刊本,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俪峰书屋刊本,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上海图书集成印书局排印本,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上海富文书局石印本、上海绍先书局石印本。《续编》初刊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湘省学堂重刊。上述各种版本均流传至今。
第六节兵法史略学
陈庆年撰。陈庆年,字善馀,清末丹徒(今江苏丹徒县)人,光绪十四年(1888年)优贡生。始应曾国藩之召,赴南京主修《两淮盐法志》,继应张之洞之召,任江楚译书局总纂,主译西书。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以后,在两湖书院讲授《兵法史略学》。戊戌变法时,详呈〃刊繁文以守约,扫群碎以治要〃等治史方法。作《卫经答问》驳康学。后受端方聘赴武昌,任文事、普通两学堂讲师,主讲中国历史,用章节体新编《中国历史教科书》,又编《列国政要》。此外,还著有《知忘录》、《辽史讲义》等。
《兵法史略学》共八卷(一本只二卷,无《列国盟战》部分),约15万字,由《课程义例》(卷之一)、《春秋时局》(卷之一至卷之二)、《列国盟战》(卷之三至卷之八)三部分组成。作者所说的兵法史略就是战史,即古代的所谓兵略。
《课程义例》是全书的总纲,下分〃兵法必立史略学之意〃、〃兵史诸书之大略〃、〃外国兵史之大略〃、〃讲授兵史之例〃等四个子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阐述建立兵法史略学课程的意义和学习时应掌握的重点。作者认为,〃欲明兵法,先明方略,欲明方略,先明史事,取古今战争得失之数,设身处地以求之,博习其故,可以得实理。〃这就是建立兵法史略学课程的意义之所在。强调学战史必须紧紧围绕方略这一中心,〃兵史所重,重在即史以专求方略,并非舍方略而广览史事。欲治此学,存乎精义穷理,不在记事少多。无略可言即可不习。〃二是评述古今中外战史著作。作者认为,中国以往所编战史著作,虽然用意各不相同,但其体例不外两种:〃一则以兵法区别义类而分隶以史事;一则以已意论列得失而佐证以史事。〃其弊端也有两条,一为〃区别太繁,如检谱角抵,但讲呆法〃;二为〃论列过当,则凭臆说,不贵实形〃。作者比较推崇茅元仪的《战略考》,〃惟明茅元仪《武备志》卷首有《战略》一门,自西汉迄元,皆有崖略,录自史书,但第时代,不分门类,使研究方略者优柔餍饫,自求之,自得之,最为可法。〃但是,他又认为茅氏失之简略,不如胡林翼《读史兵略》详实,所以他尤其推崇胡林翼的《读史兵略》。指出:〃文忠广之录,取《左传》、《通鉴》兵谋兵事为《读史兵略》。
其摘录程式视茅书为近,而详实过之。上自春秋,下迄五代,兵事方略灿然可详,所释今地亦较他书为精,间论其事之得失,每下一语,深切著明,欲讲求此事,取资其中已足致用。〃〃文忠此书异于诸家者,诸家或主兵法,或主论说,不过以史事证之。其所证之史又皆事之一节一目,其义甚细。文忠则以史事为经,而以地理纬之。〃对于外国兵史著作的评论,认为〃欧人著战史最为注意事变,愈大战,域愈广,则其书愈繁。〃欧洲战史概括起来有如下五种体裁:〃综叙一事,备其终始,谓之纪事战史,如《近世战史略》是也;至如普人希理哈著《防海新论》,就所经历以造知识,谓之新理战史;普人斯拉弗司著《临阵管见》,摭其利病,以资修改,谓之评论战史;英人克利赖著《前敌须知》,广其事证,以备部署,谓之引证战史。〃外国战史,作者最推崇法国人维亚尔的战史,称其〃简册无累,而情事悉备〃,〃条理分明,脉络贯通,得战史之要领。〃三是论述编写和讲授战史的理论和方法。作者通过对古今中外战史著作的研究,提出了自己对编写战史的看法:(1)先明时局,后记战事。提出〃欲明一朝之战事,先明一朝之时局,遍知天下兵主之事。〃他认为,〃时局先明,始能外观内戒,深识祸原,疏通知远,以持世变。博求战术,犹是后事。若世界先不识,尚何言待敌乎?故凡授某朝兵事,必先某朝之时局,战事次之。〃(2)以地理为要,附载战史图。
作者提出,今治兵史,以地理为首要,〃凡所授课,遇有地名,必注今释,复就今图一一注示,令形势方面皆能昭晰。〃并要附载古今对照的战史图。(3)以大战统小战。〃凡治兵事宜先晓大战事,而后小战事得以比类旁求,有所依附。〃提出,〃每朝战事,取其有关于天下之故者讲之。〃(4)注重战争的萌发和战后的影响。作者认为,〃凡兵事先必有发端,后必有结局。〃〃每一大战事,往往于未战之前数年端绪先萌;既战之后数年局势大变,但考一端,必不能悉。〃〃今必参会前后,令人易晓。〃(5)重视对战略战术的归纳和阐释。作者强调,〃凡谋略战术,事资惩毖,期于今日有所鉴戒,他年得所持循,或汇为总释,或显以细书,为之发明,不厌求详。〃(6)主张广泛占有资料,并要文字晓畅,言简义赅。作者强调,既要广收博采,参考各方面的资料;又不能照录原书,要概括归纳,删繁就简,使战史具有可读性,〃令易昭晰〃,〃使便识别〃。
《春秋时局》,是作者按照编战史必先明时局的指导思想,通论春秋时列国兵争大要。其篇目有:春秋战势大局、春秋不能不求战、春秋必联与国而后战、春秋盟约不足恃、春秋惟恃战备、春秋治兵必先理财、春秋兵饷之本、春秋治兵必急兵器、春秋行军必明地图、春秋立战全恃国政、春秋内乱召外兵之祸、春秋外交之重、春秋交涉之严,春秋用客卿谋战、春秋外人之阴谋、春秋外人之构祸、春秋君臣皆勉于战、春秋十民皆能辅战、春秋以历耻为战本、春秋以先发为战术、春秋以用众立兵势。从以上篇目可以看出,这部分内容比较全面地概括了春秋时代的时局和战争特点,如在时局方面,春秋列国争雄,〃弱于兵者,往往为强者所龁;强者欲争诸侯,其势不能不治兵备〃,〃盟约不足恃〃,〃惟恃战备〃;在治国与治军方面,〃立战全恃国政〃,〃治兵必先理财〃;在作战方面,〃以历耻为战本〃,〃以先发为战术〃,〃以用众立兵势〃等。
《列国盟战》,详细记述春秋时代的七次大战,即:僖公四年齐楚召陵之盟、僖公二十八年晋楚城濮之战、宣公十二年晋楚邲之战、成公二年晋齐鞌之战、成公十六年晋楚鄢陵之战、定公四年吴楚柏举之战、定哀之世吴越之战。每次战争,都详细地记述了战前的形势、战争的起因、作战经过和作战谋略,以及战后的影响,如晋楚城濮之战,记有楚强之原因、晋霸之根本、相竟之筹策、出师之谋略、当战之情事、战楚之理势、谲楚之平议、战后之事变。这部分内容最多,共有五卷。
《兵法史略学》是一部古代兵略和关于兵略编纂方法的兵书。作者总结古今中外编纂战史的经验,提出了编纂战史的理论和方法,并按其理论和方法编纂了春秋战史。《课程义列》是一篇战史编纂方面的重要文献。《列国盟战》部分正式使用了〃战役〃概念。它在兵书尤其是战史编纂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兵法史略学》始以课程本流传,现存有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两湖书院正学堂课程本。后有杨州益知书社排印本、安庆正谊书局重印木活字本。民国九年徐鼐霖以为原书排印了草,又重排铅印。此外,还有抄本行世。
第六章训练类
第一节概述
训练是军队平时提高战斗力的途径。因此,古人非常重视训练。许多兵书都反复强调训练的重要性,如《吴子》说:〃用兵之法,教戒为先。〃《司马法》说:〃士不先教,不可用也。〃等等。兵书中关于训练的内容非常丰富。两汉时,有关训练的兵书入〃兵技巧〃类,主要是关于军事技术的训练,如刀剑、弓弩等方面的训练。由于古今兵器差别很大,训练方法不同,所以《汉书·艺文志·兵书略·兵技巧》著录的兵书均未流传下来。早期的训练专书,今不得见。现在所能见到的较早的兵器训练专书是唐王琚的《射经》,专讲射箭之法,内分总诀、步射总法、步射病色、前后手法、马射总法、持弓审固、举弝按弦、抹羽取箭、当心入筈、铺膊牵弦、钦身开弓、极力遣箭、卷弦入弰、弓有六善等14篇,记述了马步骑射的全部要领。最有代表性的综合性训练专书是明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
在古代,人们称训练为〃训〃和〃练〃,故有训兵、练兵之说,如《训兵六章》、《练兵实纪》之类。所谓训,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政治教育,训在知忠义,固其心;所谓练,就是现在所说的军事训练,练在知战阵,精技艺。清江鸿升说:〃练者,练其力;训者,兼练其心。〃(《训兵六章》)《左传》中的〃明耻教战〃(僖公二十二年),就包含有训和练两部分内容,明耻即是训,教战即是练。在封建时代,训的核心是用封建阶级的礼义道德教育军队,〃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吴子·图国第一》)练主要包括技术训练和战术训练两大类。冷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