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代诸将行事得失之概,折衷以理而论述之,凡一百篇,目曰:《将鉴论断》。善者可法,恶者可戒,皎然明白,如指诸掌,所冀后人观往以知来,选而入之,推而广之,损其有余,抑其太过,而勉其不及,孝于亲而忠于君,勇于义而忠于礼,崇廉耻谦逊之风,杜乘争凌犯之衅,知柔知刚,知弱知强,可以养心,可以修身,可以利国,可以便民,可以保功,可以全名,可以居安,可以临危,可以守常,可以应变,进退去就,辞受取舍,无施不可而期于合理,不专诡诈,果敢驰骋行阵而已矣。至若历代华夷之盛衰,用兵彼己之胜负,商榷评订亦具载焉。噫!区区论述之意,欲以少补于世,世必有能详之者矣。〃《将鉴论断》又称《将鉴博议》,或《历代将鉴博议》。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明武定侯郭勋尝重刻之,前有正德十年达宾序,题曰《将鉴博议》,与宋版不同。考《永乐大典》,已引为《将鉴博议》,则其来久矣。〃今存清康熙三十年朝鲜刻本亦题《将鉴博议》。据考《宋史艺文志》始即改题《历代将鉴博议》。今存明刻(残)、明抄本仍题《将鉴论断》,说明元明以后两种名称并用。
《将鉴论断》十卷,共百篇,收录自春秋孙武迄五代郭崇韬九十四人,明抄本和《四库全书总目》著录的两淮盐政采进本收录九十三人。其中韩信等六人分上下篇。全书卷目如下:
卷之一战国(注:应为春秋战国):孙武、范蠡、田穰苴、孙膑、吴起、乐毅、田单、赵奢、廉颇、李牧、白起、王翦、蒙恬。
卷之二西汉:张良、韩信上下、樊哙、周亚夫、卫青、霍去病、李广、李陵、赵充国、冯奉世、陈汤。
卷之三东汉:邓禹、邓训、寇恂、冯异上下、贾复、吴汉、岑彭、耿弇、耿恭。
卷之四东汉:王霸、臧宫、祭遵、马援、班超、窦宪、虞诩、皇甫规、皇甫嵩。
卷之五三国:魏:张辽、司马懿上下、邓艾。蜀:诸葛亮、关羽、魏延。吴:周瑜、鲁肃、吕蒙、陆逊、陆抗。
卷之六西晋:羊祜、杜预、王浚、马隆、周处。东晋:祖逖、周访、陶侃、谢玄。
卷之七南北朝:秦:王猛上下。宋:檀道济、王镇恶。梁:韦睿。魏:崔浩上下、于谨。齐:斛律光。周:韦孝宽。
卷之八隋:长孙晟、杨素、韩擒虎、贺若弼、史万岁。
卷之九唐:李靖、李勣、李孝恭、蔚迟恭、苏定方、薛仁贵、裴行俭、唐休璟、张仁愿、王忠嗣、李光弼。
卷之十唐:郭子仪上下、李抱真、李晟、李愬、马燧、浑N宕毫海和跹逭隆L疲汗玷骸
《将鉴论断》选录军事人物与《百将传》有所不同,重在将帅品德高下、器量大小、智计短长,且详加评论其得失,较之《百将传》理论色彩为浓。其体例是以人物标目,目下有一句总的评语,如评孙武〃有余于权谋而不足于仁义〃,张良〃有道之臣,进退尽善〃,李广〃用兵失纪律〃,冯异〃不伐其功〃,祭遵〃有德之将〃,邓艾〃有才智而无气度〃,诸葛亮〃有仁人君子心,有英雄豪雄(杰)才,有忠臣义士节〃,羊祜〃仁义之将〃等。接着是人物传记,最后是戴氏的论断。其论断的特点:一是不执一端,比较客观,如对韩信的评论,首先实事求是地肯定了韩信的用兵才能,〃自古用兵全胜未有如韩信者。〃接着又站在国君的立场上指出:〃智与忠皆不足论也〃,〃信譬则虎也,人不刺虎,虎必伤人,决无两利俱全之理。〃二是不囿旧说,比较深刻,如对田单的评论,田单守即墨,亡骑劫,再造齐国,一般认为是因田单使用了纵间谍、立神师、用火牛阵的计谋方略,而戴溪却认为这些都不是田单的制胜之本,他引用鲁仲连的话说:〃单尝攻狄三月不克,问计于鲁仲连也。仲连曰:将军之在即墨也,坐则织篑,立则仗锸,为士卒倡。宗社亡矣,当此之时,将军有必死之心,而士卒无幸生之气,闻君之言,莫不挥泣奋臂而欲战,此所以破燕也。今将军东有夜邑之俸,西有淄上之娱,黄金横带,驰驱于临淄之间,有生之乐,无死之心,所以不胜也。单于是励气循城,立于矢石之所援抱鼓之急,狄人乃下。〃最后得出结论:〃故夫国大而兵众者未必强,国小而兵弱者未必弱。强者未必长胜,弱者未必长败。国大兵强而狃于胜则将军情而士卒骄,忽于料敌而轻于使人。国小兵弱而戒于败,则上下心专而力齐,虑患深而难犯矣。〃三是以懦家正统思想评论军事问题,极力为国君辩护,如对周亚夫的评论,称周亚夫〃失君臣之礼〃,〃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此之谓也。观亚夫初营细柳,屈天子之尊,伸将军之威,后击吴楚,守便宜,不奉诏,委梁于吴,以收全胜,可谓为将善用兵矣。然国容不入军,军容不入国,欲以行阵之仪而行庙堂之上可乎?〃四是极力推崇具有道家思想的《三略》,对孙吴之书有所贬低。
戴氏认为,〃三略之书不可不知〃,〃兵法传于今世者七家,惟《三略》最通于道,而适于用。王用之则王,伯用之则伯,为将者用之可以立功而保身,非孙吴比也。盖孙吴之书,知有权谲而已。可用之于危而不可用之于安,可用之于暂而不可用之于久,然其利近而效远,故后世谈兵者必先焉。若夫《三略》之书,则其旨远,其理深,人君惟光武知之,故能以神武定四方,又能以柔道理天下,能驾二十八将以成功。〃〃故知夫《三略》之书有补于世,而又念夫为将者,不可不熟穷其义而用以立功,用以保身也。〃《将鉴论断》中除了包含有所录将帅的军事思想以外,评论中比较充分地反映了编辑者的军事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以仁义为本。该书通篇贯穿着封建阶级的〃仁义〃思想,认为〃仁义之道,若大路然,有目者所共睹也,有足者所共由也。蹈之则为君子,背之则为小人。〃戴氏虽承认《孙子兵法》在军事上的价值,〃可谓善之善者也〃,但却又指责说,〃然武之操术,有余于权谋而不足于仁义,能克敌制胜为进取之图,而不能利国便民为长久之计,可以为春秋诸侯之将,而不可以为三代王者佐矣。夫考其所行与所言而知之。古者文武一道,伊尹之于鸣条,太公之于牧野,皆以大圣大贤而任将帅之事。其用兵也,以安民为心,以安社稷为心,非善战争也,非贪势利也,非幸功名也,以仁伐不仁,以义伐不义,而权谋亦寓夫仁义之间,如《六韬》、《司马法》之所陈,本末先后自有序也。〃2.以德为先。戴氏认为,为将首先要有德。似乎不同意兵家的功德论,指出:〃兵家之论将曰功而已,次以德。懦家之论将曰德为先,功次之。何为功?守城野战有劳于国是也。何谓德?爱人利物,尽忠于君是也。〃他称赞祭遵为〃有德之将〃。3.以气为主。该书在许多地方都谈到了〃力〃与〃气〃的关系,如上文引用的对田单的评论,认为田单致胜的根本原因是〃励气〃。主张以气为主,〃人之勇以力,力之奋以气。以匹夫而抗万乘,以一身而凌三军,岂惟力有所恃哉,必其气有所激也。〃4.主张重敌轻死。戴氏认为,〃为将之道,贵夫重敌而轻死〃,〃重敌而轻死,其为将之大要欤!〃并对〃重敌轻死〃作了解释:〃何谓重敌,知彼知己,虑善以动,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是也。何谓轻死,有死之荣,无生之辱。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阵约束则忘其亲,援桴鼓之急则忘其身是也。善将者如此,故百战而百胜。事有出于意外,则身虽殒而名不泯。〃并认为李陵是〃轻敌而寡谋,所以败也。重死而偷生,所以降也。〃5.反对贪小利邀近效。戴氏认为,〃良将不贪小利而邀近效〃,〃贪小利者不足于成大功,邀近效者不足于图远略。重国体,爱民命,戢兵锋,畜士气,时出而用之,伐谋伐交,折冲尊俎,无知名,无勇功,而智者、勇者莫能加焉。以我之佚待彼之劳,以我之锐乘彼之惰,有所不举,举必克矣。〃6.在作战指导上,主张以强击弱,稳操全胜。该书指出:〃善用兵者,必先料敌之强弱,强则避之,所以挫其锐也。弱则取之,所以乘其弊也。挫其锐而乘其弊,然后可以收其全胜之功,小而用于一阵,大而用于天下,莫不尽然。〃并且认为以弱击强为不得已,不是兵家的常法,〃以弱敌强,如周瑜之与曹操,谢玄之于苻坚,是皆迫于不得已而斗,非兵家之常法也。〃7.主张学习兵法,反对拘泥兵法。戴氏针对霍去病〃顾方略何如耳,不在学古兵法〃的说法,指出〃使去病之言为然,孙吴之书宜投诸火,何乃世传而代习耶。盖兵法其来者尚矣。〃〃兵法不可不学。〃同时又指出:〃虽然兵法不可不学也,学兵法而不达其意,亦不可也。〃赵括读父书而兵败,不是兵法的罪过,而是赵括死读兵书未达其意的结果。
《将鉴论断》是一部史论结合的名将传类兵书,与同类兵书相比,以评论将帅得失见长。但全书以儒家正统思想衡量将帅功过是非,〃尚仁义,贱权谋,尊儒者,抑武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许多观点失之偏颇,甚或错误。
《将鉴论断》原有宋刊本,《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子部·兵家类存目》著录的两淮盐政采进本即为〃宋麻沙版〃,今不得见。元代有至正乙巳(1365年)重刻本,元泰定进士杨维祯为该本作序,序言说:〃今二百余年,而我右辖张公得其书于吴兴,以其论裁不谬于理,而深有警劝于人,命工录其本而锓诸梓,将以分示诸校。编成,遣使驰书云间,征余一言以为序。〃说明该书在元代曾被官方刊行,分发给将校。明代有武定侯郭勋重刻本,前有正德十年(1515年)达宾序。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朝鲜以至正本翻刻。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有此本,首册封面题〃东阳家藏〃,最后一页题〃庆尚道咸昌县芝山里虎严材〃。现存本还有明刻本残卷(存一至四卷)和明抄本。
第四节古今将略
《明史.艺文志》、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均著录为明冯孜撰。冯孜,字原泉,桐乡(今浙江省嘉兴地区)人,明隆庆戊辰(1568年)进士,官至湖广布政使。但后来的刊本改题为冯时宁以一甫撰,前有李维桢写的序言,亦称冯时宁所撰。李维桢与冯孜同登明隆庆戊辰(1568年)进士,并在序言中称时宁为〃年侄〃,照理不会有误。然与《明史.艺文志》和《千顷堂书目》有矛盾。对此矛盾,冯孜的六世孙冯浩作了解释。他在为本书写的跋语中称:孜生三子,次子曰时宁,孜殁时仅六岁,及年渐长,忽有志习武,乃妄窃父书,凿改己名,且求父之同年李维桢为序。维桢诡随徇物,竟不为之是正。此话出自冯氏子孙,当必有据,《明史.艺文志》、《千顷堂书目》著录为确,此书实为冯孜所撰。
《古今将略》是关于将帅用兵方略的兵书。从史书中选辑了自上古至明朝以战功显著的将帅的用兵事迹,并对照其用兵思想从《武经七书》中摘取相应的文句附在事迹之后,作为佐证。〃是书纪其人则名震而士思慕,叙其绩则事核而士思奋,证以法则言有据,而士无敢矫诬。〃(李维桢序)
《古今将略》四卷,以朝代为序分为元、亨、利、贞四集,各集篇目如下:
元集(卷一):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
亨集(卷二):三国、晋、南北朝、隋。
利集(卷三):唐、五代、宋、元。
贞集(卷四):国朝(明朝)。
《古今将略》在内容选录和编排上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有明显的封建正统思想,对于商汤放桀,武王伐纣,王莽篡汉、安史反唐等事例均不予收录。二是虽名为〃将略〃,但不局限于将帅事迹,而对有雄才大略的明君贤主如汉、唐、宋、明创业中兴之主,以及能运筹帷幄的文臣如寇准、范仲淹等也予收录。三是选录以制胜的正面事例为主,但也适当选录一些失败的反面事例,以为鉴戒,〃间有筹画未当,节制罔遵,而偶遭挫衄者,亦录其一二,以为明鉴,俾临敌知所警戒。〃(《古今将略凡例》)四是以人列条,但不录人物全传,而是随事节录,一人有数事者,分别列条,集中排列,如明王守仁一人就列有14条,这是本书与其他名将传略类兵书的区别。五是有实践有理论,这理论是《武经七书》的论述,但没有编者自己的言论,类同张预《百将传》。
《古今将略》是一部辑录体兵书,书中的军事思想即《武经七书》的思想及将帅们用兵实践中反映的军事思想,全书没有一句编者的言论,所以这里不再介绍编辑者的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