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R·L·斯坦致中国读者
读者们,请小心……
我是R。L。STINE,欢迎到“鸡皮疙瘩”的可怕世界里来。
你是否曾在深夜里听到过奇怪的嚎叫?你是否曾在黑暗中听到脚步声却根本看不到
人?你是否见过神秘可怖的阴影,幽幽暗处有眼睛在窥视着你,或者身后有声音叫你的名字?
如果是这样,你应该了解那种奇特的发麻的感觉那种给你一身鸡皮疙瘩、被吓呆的感觉。
在这些书里,幽灵在阁楼上窃窃低语;胆战心惊的孩子忽而隐形;稻草人活了,在田野里走来走去;木偶和布娃娃也有生命,到处吓人。
一切都不是看上去的样子。下一个拐弯处,永远有一个或更多意外的事情等待着你。
当然,这些都是磨砺心理的好玩的吓人事。我希望你们感到害怕,同时也希望你们大笑。这都是想象出来的故事。当然,最可怕的地方在你自己心里。
过个害怕的一天吧。
R·L·STINE
《死亡之屋·远离地下室》作者:'美' R·L·斯坦
(本书资料收集于网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鸡皮疙瘩系列丛书前言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儿童文学评论家浦漫汀
几年前,我到美国的一个小镇做业务考察,住在一个老朋友家里。就是从这位老朋友的上初中的孙子和上小学的孙女的书架上,我第一次看到了排成长长一列的少儿系列丛书《鸡皮疙瘩》,仅粗略地翻阅一遍就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一个周六的早晨,这两个爱睡懒觉的孩子一反常态地早早爬起来,一起闹着要去镇上的公共图书馆,参加《鸡皮疙瘩》作者R·L·斯坦与读者的见面会。我非常理解两个小家伙的热情,决定跟着他们去看看。不料,一出门我们的车就被堵在路上,前面的车一辆接一辆,水泄不通,前方路口还有几个警察在维持秩序、疏导交通。我们原以为是发生了交通事故,一问才知道,路上所有的车辆都是去图书馆参加见面会的。结果,本来不到十分钟的路程开了差不多一小时。一套丛书和它的作者能够得到小读者们如此诚挚狂热的爱戴,一个见面会就能造成交通堵塞,以致惊动了警察,这番景象着实地激发了我进一步了解、研究R·L·斯坦及其代表作《鸡皮疙瘩》的浓厚兴趣。
一
的确,《鸡皮疙瘩》和《哈利·波特》像两道雨过天晴的亮丽彩虹出现在西方儿童出版的地平线上,给沉寂低靡的出版市场带来了催春的生机。特别是《鸡皮疙瘩》系列丛书,从1991年它的第一本书面世,到2000年《哈利·波特》出名前的近十年的时间里,它完全是以一枝之秀,独自撑起了美国儿童图书市场的一片繁荣。
在系列丛书问世不久的1992年,《鸡皮疙瘩》即打入了全美儿童畅销书榜。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鸡皮疙瘩》系列一举拿下了1994年全美儿童畅销书榜前十名中的八本,稳固建立了执西方儿童系列图书之牛耳的地位。1995年,根据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一经播放即刻轰动全美,打破北美所有儿童剧的记录,一跃成为最受欢迎、收视率最高的儿童电视片。此后,影视与纸介出版物良性互动,势如破竹。1999年《鸡皮疙瘩》系列丛书以27种文字版本,全球销售2亿1千5百万册的傲人成绩,被吉尼斯世界大全评为历史上销售量最大的“儿童系列图书”,作者R·L·斯坦亦被评为当年最受欢迎的儿童文学作家。
这一系列令人羡慕的成绩单,无疑代表了空前的经济效益和商业成功。然而,让人们更为兴奋和欣慰的是《鸡皮疙瘩》所创造的空前的社会效益:它重新点燃了美国孩子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又重新爱上了书本,就连平时不爱读书甚至讨厌读书的为数不鲜的男孩子们也深受其吸引。根据统计资料显示,在《鸡皮疙瘩》的读者中,男女生比例基本相等(一般图书女生读者数量远远超过男生)。一位小读者的母亲怀着无限感激写信给R·L·斯坦:“我的儿子以前从来不碰书本。自从有了《鸡皮疙瘩》以后,他每个星期都要拽我到书店,唯恐拉掉任何一本。”另一位母亲兴奋地告诉R·L·斯坦:有一次,她竟然发现自己从来不读书的儿子半夜三点钟,打着手电筒在被窝里读《鸡皮疙瘩》。在老师们写给出版社的信中,这种感激之情更是溢于言表。他们告诉编辑:现在,几乎每个适龄学生的书包里,都有几本《鸡皮疙瘩》。那些平时一下课只知道打打闹闹,从不消停的男孩子们在课间换教室的路上,竟然还在翻阅着手中的《鸡皮疙瘩》。
这在信息爆炸、传统的纸介出版受到严重挑战,孩子们面临着网络、电玩、电视、多媒体及丰富多彩的课外娱乐生活等种种诱惑和选择的今天,特别是在高科技最为发达,诱惑和选择幅度最大的美国,《鸡皮疙瘩》能够深深吸引住小读者,并且久盛不衰,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值得关注与探讨的奇迹。
二
由于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R·L·斯坦欲罢不能,几乎是月月有新作,本本风靡市场。《鸡皮疙瘩》丛书目前已出版到137本。其中包括“鸡皮疙瘩原始系列”62本、“鸡皮疙瘩2000系列”25本、“给你自己一身鸡皮疙瘩系列”42本、“给你自己一身鸡皮疙瘩特别系列”8本。在问及《鸡皮疙瘩》成功的秘诀时,R·L·斯坦如是解释:“和成年人一样,甚至更甚,儿童普遍喜欢历险、悬念、刺激和一定程度上的惊恐。与成年人不同的是,儿童更富想象力和幻想。而且他们的幻想世界往往与现实世界相互交错,互为补充。”以当今高科技为后盾,以生动逼真的感官刺激为手段的视听媒介,又极大地丰富了当今儿童的想象力和娱乐生活,同时也不断改变和提高着他们对于平面纸介读物的要求。今天的少儿读物要想能够抓住今天的少儿读者,就必须跟得上他们不断变化的阅读习惯,符合他们的阅读特点,与他们有共同语言,对他们有足够的吸引力。
R·L·斯坦特别形象地用“过山车”游戏的原理来比喻自己的创作,而这一创作风格也为在小读者中深受欢迎的“安全惊险幻想小说”奠定了基础。他以超自然界和超现实世界的不可预测性,加之以异常的节奏变换,使孩子们在阅读他的作品时就像坐过山车一样,能够充分满足对刺激及幻想近乎生理需求的渴望。“过山车”随着设计手段和材料科学的发展,以及声光特殊效果的引入,不断地突破着人们体会惊险的极限。然而,“过山车”毕竟是人为的游戏。虽然坐在上面,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险象环生与入骨三分的恐怖,甚至坐过很久之后还会谈之变色、心有余悸,但人们都知道到头来总会有惊无险,安全着陆。正是这种“安全惊险”的经历,让过山车游戏花样翻新,让人们屡试不厌。《鸡皮疙瘩》正是利用了小读者的这一心理,将“安全惊险幻想小说”推向了极致。为了让读者真正体验“过山车”那种身临其境的历险经历,R·L·斯坦在创作方法上进行了有益和成功的探索。
在《鸡皮疙瘩》里,人们会发现传统儿童幻想文学里严格分隔现实世界与超现实空间和想象世界的分界完全消失了。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两个世界的天衣无缝的合而为一。作者没有借助幻想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时空距离,比如特定的某一历史时期或某一特定空间来增加效果,他写的就是读者熟悉的环境与身边的人物,家庭、商店、学校、游乐园……,小主人公们上学、写作业、玩游戏机、打球、郊游、受表扬、挨训、友爱、吵架、哭哭笑笑……就像邻家男孩和女孩,就像小读者自己。就是这些平平凡凡的现实人物、精心描绘的细节真实,使小读者犹如身临其境,自然而然地与主人公息息相通、打成一片,“身不由己”地与主人公一起冒险,感同身受,一起惊叫,一起战栗,也一起弄上一身“鸡皮疙瘩”……
R·L·斯坦谙熟传统儿童幻想文学之真髓,幻想文学中的各种传统的艺术形象,妖、魔、巫、神、幽灵、怪物、怪兽等等,都能在《鸡皮疙瘩》的现实世界上找到他们的身影。传统幻想文学中各种表现手法,变形、分身、宝物、咒语等等,也都曾在小主人公的恐怖经历中大显神通。但是,R·L·斯坦更深知现代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少年儿童的知识、想象力以及对幻想、惊险小说的更高需求,所以,在《鸡皮疙瘩》中,他将传统幻想与科学幻想紧密结合起来,将幻想、惊险、科幻相融相交,不但加强了作品的现代感与惊险效果,也深化了作品的主题。象《远离地下室》、《钢琴杀手》、《死亡之屋》等等,都将小读者引向了对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对人与自然的冲突、人类异化等问题的深刻思考。
情节结构上的出色设计,是R·L·斯坦为小读者建造的这辆“过山车”的一大特色,也是小读者对《鸡皮疙瘩》爱不释手的一大原因。无论打开其中的哪一本书,都会像坐上了真正的过山车,情节都起伏迭宕,一波三折,令人回肠荡气。R·L·斯坦是个悬念大师。他在作品中糅入了电视连续剧的手法,每一章的结尾都悬念横生,挑动得读者悬心吊胆,急奔下文,无法掩卷;即便大团圆的结局到来,皆大欢喜之时,也会突然异峰突起,给人以出乎意料之笔,随后嘎然而止,给小读者留下无尽的猜测与遐思。R·L·斯坦非常注意调动小读者的积极性与参与感。这种努力,在情节发展、故事结局由小读者选择、作品与读者充分互动的“给你自己一身鸡皮疙瘩系列”中显得更为突出。在这里,孩子们不仅是读者,而且也像小主人公一样,是惊心动魄的活动、事件的参与者,同时也像作者一样,是充分发挥想象的创作者。这对于提高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性,以及增强遭遇惊险时的应变能力,都有很大的探索性意义。
《鸡皮疙瘩》在创作手法上,还有另外一点值得我们特别注意。R·L·斯坦放弃了传统经典幻想文学巨著,如《戒指王》、《艾丽丝漫游奇境》和今天的《哈利·波特》等,通常采用的主要角色和故事背景贯穿始终、一成不变的传统手法。很显然,从写作角度,特别是从多卷本文学作品的角度,描写特定的时空环境里的特定的人物,比不断创造新的人物、变换新的环境,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随着作品中主要角色的重复出现,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典型形象就会在读者的印象中逐步加深,并且自然而然地树立起来。可是,R·L·斯坦却自讨苦吃地选择了全套《鸡皮疙瘩》丛书的每一本均从人物到背景都完全不同,又都有一个独立故事的写法。我们都知道,一部成功的短篇比长篇巨著更容不得任何败笔。它好比一个无情的放大镜会将所有瑕疵成倍放大。然而,对于生活在今天这样一个快节奏充满多元选择的社会里的孩子来说,高潮迭起、“精致的快餐”式的短篇,可能更适合他们精力难能持久集中和时间零碎的特点。如同安徒生和格林等大师的童话作品一样,作者通过这套由137部各自完全独立的作品和数百个栩栩如生的人物组成的《鸡皮疙瘩》丛书,为小读者们安上了幻想之翼,创造了一个任凭孩子们的想象力自由翱翔的色彩斑斓的奇妙世界。
小读者对《鸡皮疙瘩》如醉如痴的着迷程度以及整套丛书持久不衰的空前成功,充分证明了R·L·斯坦的选择是正确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讲,《鸡皮疙瘩》以及它所代表的“安全惊险幻想小说”近十年在全球范围的轰动,为后来的《哈利·波特》的成功奠定了深厚的读者基础。
三
《鸡皮疙瘩》自出版以来,也受到了老师、家长、儿童教育、儿童文学工作者的肯定和欢迎。而这对于以“惊险”为主题的儿童作品来说是不多见的。这与R·L·斯坦所忠贞不渝地信守的创作原则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是分不开的。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鸡皮疙瘩》所有故事里的男女小主角都是十二、三岁的孩子。这是因为,在R·L·斯坦创作《鸡皮疙瘩》的时候,他的儿子正好十二岁。他开始是为自己的孩子编故事、讲故事,由于孩子听不够,便一发而不可收。身为一个少儿出版社编辑的R·L·斯坦自然也想到了别人的孩子,千千万万的小读者,所以就一本本写了下去,这才有了今天的以27种文字传遍全球,并登上吉尼斯世界大全的《鸡皮疙瘩》系列。作为一个父亲、一位关爱广大儿童的作家,他千方百计保护自己十几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