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因为我现在将精力放在了一部小说的创作上,加上第四卷原来的思路有漏洞,所以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继续更新下面的内容。不过,我想这个星期应该可以更新一到三章!
****
对于融雪,我当然是记得的!呵呵,你是本书的老读者之一。另外,我在起点看到一本叫《饕餮居》的书,是不是你写的???
二 评《我们是冠军》
原本我是不想说废话的,但是看到那么多好友给我留言,让我感动。觉得有些东西还是向大伙倾诉一下比较好。
最近,我要退学了。情绪一直不稳定,在自己的电脑上写了几个章节,后来发觉观点太偏,就删了。所以本书的更新也就变得很拖拉,我原本的计划也被打乱了。不过,我会把本书写完的!
最后说一点:本书的外篇跟其他小说不一样,主要是为了补充我原来写作计划中没有的YY文学现象和个人观点。共五篇,希望大家可以看一下。
*****************
《冠军》结束了!
一时间,我不知道用什么词来表达我内心的波动。对于林海听涛来说,《冠军》的结束也许是一种完成梦的解脱;对于我这样的老读者来说,《冠军》的结束意味着无言的失落。
2003年10月,我在租书店里第一次翻看《我们是冠军》,这是我看得第三本足球类小说。(前两本分别是漫画《足球小将》、楠楠的《战魂—足球篇》)当时,租书店里的版本只出到张俊第一次在荷兰联赛中初露头角,并打进了职业生涯的第一球。那个进球的描写到现在我还记得清清。当时,我抱着小说对着那段文字反复读了好几遍。仿佛现实中真的有一位中国球员在荷兰取得了成功!当然,最多的无言的激情是因为张俊完成了我在梦中的幻想。
后来,听别人说这本书是在网络上连载的。我就厚着脸皮缠着一位常上网吧的同学教我上网。是的,我的第一次上网就是因为看小说而来的。
我的那位同学也是一个书迷,只是他不喜欢足球。他帮我打开了幻剑书盟的网站,告诉我其他的要我自己去搜索。
我哪会搜索呀!那个时候,幻剑书库的藏书并不是很多,也就16、7页吧。我当时傻傻的,什么也不懂,只知道对着更新表一页一页地翻找。最终还是让我找到了《我们是冠军》。当时激动的表情现在想来都带着一丝的甜蜜。
后来,顺着幻剑的友情连接,找到了起点和翠微居的版本。
那时候,林海听涛兄喜欢在每一个章节后面加上几句淡雅的琐碎的言论。让人看了温馨和感动。我从来没有因为《冠军》的情节与我个人思路的差异而产生不满。可以说,《我们是冠军》早期的章节是我最喜欢的文字之一。
后来,《我们是冠军》加入了清新的VIP。我记得林海听涛当时的说法是“朋友的盛情难拒”。我百分之百相信了,并真心地祝福他有一个好运。不过,那时的我还没有钱加入清新的VIP,只好眼巴巴的等待起点公众版的更新。
2004年,《冠军》和《猛龙过江》同时加入起点的VIP。我开始用盛大点卡注册成起点的VIP会员,开始订阅《冠军》。期间,经过林海听涛兄的介绍,我看了习惯呕吐的《求索》。之后不久,林大的写作似乎遇到了瓶颈。《冠军》被许多人骂了。我无法理解,但我坚信一定不是我们这些老读者干的!然而,后来的《冠军》的VIP章节字数是越来越多了,我也不敢订阅了。只好苦苦地等待解禁。这一等就是一年多。
我可以发誓:除了最后一卷的几个章节,对于《我们是冠军》,我没有看一个盗版帖。
2006年,当我再一次点击《我们是冠军》的时候,我突然觉得很陌生,我仿佛没有看过这本书一样。我害怕极了。急忙从头看起,但是发觉当初的激情似乎一下子消失殆尽了。虽然我大脑中依然存在着张俊、杨攀、安柯、李永乐、卡卡、沃伦达姆……但是我看不进一个字。我只好暂时放弃了看这本书。我去看其他竞技类的小说,如《求索》、《足球先生》、《足球之谁是王者》。但是我一直无法摆脱张俊的影子。林海听涛,你真的很厉害!
2006年10月,我再一次与《冠军》偶遇,想到它早结束了。于是再一次点开了它。这一次,我看完了全本。
从2003年10月到2006年的10月,我用了整整三年的时间看完了《我们是冠军》。三年时间,林大改变了许多(这从《冠军》里可以看出),我们这些老读者也改变了许多,至少我知道的一些同期看书的朋友都已经从学生过渡到社会人了。
早期看书,因为打字速度慢的缘故,所以我一般不发表书评。对《冠军》却不是,我会用一根手指在键盘上“刻字”:“加油,好。”我从来不用“复制”这玩意去写书评。我觉得那是对书的侮辱。
后来,我发觉给《冠军》写书评的人基本上都是牛人,几十上百字的书评随处可见。看到这样的情况,我连“加油,好”等字样也懒得去打了。
以上的内容可以看着是我阅读《冠军》的历程,现在,我来谈一些对本书的浅见。
第一,《我们是冠军》加上前传《我踢球你在意吗》才是真正完整的一本书。如果没有前传,《冠军》中人物是缺少立体感的。这两本书加在一起,让我觉得《我们是冠军》是最好是一本YY小说。
除了《冠军》和《战魂—足球篇》,我还没有见到哪一部YY小说可以让我一下子记住那么多的人物。就是被称为“玄幻三大奇书”的《小兵传奇》、《缥缈之旅》和《诛仙》也只是让我记住了几个主角而已。
其他名家的书我也见了不少,但没有一本可以达到《我们是冠军》这样写人如此自然的。但是,《我们是冠军》的实体书为什么卖得那么惨。我分析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中国现实中足球的失败。
中国现实中足球的惨败让我们觉得看《冠军》有一中自欺欺人的感觉。也许,一开始,我们是借用小说来麻痹自己。但这要有一个度。现实中的足球已经超出了这个度,所以,当我们再看小说的时候,就会觉得很假。再加上林海听涛兄也不是那种为了读者而随意改变章节让读者爽的人。所以,中期的被骂是在所难免的。
二,读者群体。
在YY小说读者群体中,玄幻类和历史类的小白购买能力应该是最强的。而竞技类,我知道的看足球运动类的基本上都是学生,这样的读者群体购买实体书的能力是有限的。
同时,对于非网络读者来说,去购买《我们是冠军》这样的小说还真的不如去购买一本《诛仙》来得实际。简单地来说,就是《我们是冠军》的读者群是很狭窄的。基本上被限定在了学生球迷之间。它不具备其他类型的读者兼容性。一个球迷读者很容易接受玄幻类的小说,但是一个玄幻类的读者就很难接受一本竞技类的小说。
三,缺少深度。
有人说,YY小说是不需要深度的。这本没有错,但是对于寻求出版的小说来说,就完全不是这样了。《我们是冠军》也是如此。
在网络上看书,大家一般都是直奔故事,而看实体书的时候,就不完全如此了。文字的享受也是读者们追求的一大重要因素。也许《冠军》在文字上并不比其他YY经典差。但是它缺少让读者再看一遍的**。(竞技类小说基本上都存在这个问题!)所以,《我们是冠军》在网络上人气是很高,但出版却受到了打击。
四,真与假的问题
一般看足球类的朋友都会有这样的感觉:第一遍看作者虚构的情节,可以凭着一股热血看到底,事后想一下不但不觉得假,反而会觉得很“真”。但是,当这股热情消失后,就无法忍受这样明目张胆的“假”了。《我们是冠军》在出版的时候就面临着这样的尴尬。
第二,开创。
《我们是冠军》开创了无数个“第一”:学生出国踢职业联赛;荷兰情节;足球白痴美女(苏菲);冷酷型配角(早期是李永乐,后期是克鲁。李);搞笑型配角(前期的安柯,后期的项滔)……
有了“开创”,就有了“跟风”。如果我们再将“跟风”作品的点推加一点给《冠军》的话,那……《冠军》还是冠军!
就是现在的第五卷,我相信,不久,也会有人用这样的笔调来结束其他的足球小说。
原本,我是想好好的罗列一下林大究竟开创了多少类型的,但是,现在看来,只好打住了。
《我们是冠军》是起点的买断作品,有朋友说,订阅的情况与林大无关。建议看盗版。所以,我没有花钱看完了最后一卷。对我触动最大的一卷,我觉得我个人没有权利来评论,在此,不多言!
最后,祝愿林海听涛兄在17K的新书《天生废柴》取得好成绩!
四 论yy文学中的暖色与冷色
在观察读者寻找文学文本的过程时,我们发现了一个很普遍但又很有趣的现象:我们学生或青年特别喜欢看武侠、言情和YY小说,但是却特别反感和恐惧我们的家长和老师们反复推荐的文学名著;许多青年认为文学名著很有价值,但自己不会主动去阅读。相反,我们的家长和老师们却认为武侠、言情、YY等通俗文学并没有什么价值,甚至认为孩子看此类书会形成诸多不良嗜好;同时,他们认可文学名著才是学生真正应该阅读的书。我们的大多数学生对此并不买帐,依旧看自己钟爱的通俗易懂的小说。
有人觉得这主要是因为看书的目的不同,家长和老师让孩子阅读文学名著是自身发展的需求,是一种学习的过程,而学生自己看通俗文学文本只是单纯的休闲,为了自娱而看书。
这一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它没有办法解释已经被认可的名著曾经也是轰动一时影响极大的休闲作品。比如,《红楼梦》在成书之初,当时的人们并没有将它当成是“中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的典范来看待。当时的男女老少看《红楼梦》也只是消遣,而不是学习。
这样的情形是每个人年轻时都经历过的事情:我们认为好的东西与长辈们的认同之间始终存在着差异,长辈们的观点我们尝试着去理解,当然,我们不会按照他们的意愿去做,我们依然执行自己的一套理念。不过,这不是本文要关注的地方,本文要问的是:我们的绝大多数学生或年轻人为什么喜欢看通俗文学而不喜欢读名著?这在YY文学又是如何?
除去时代、民族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我认为,这与文学文本的“冷暖色”有着很大的关系。
“冷色”与“暖色”原本是绘画艺术中形容绘画色彩的词汇。在这里,我觉得在用来作文学评论也比较形象。“文学中的冷暖色”一词我不知道有没有人提过,但是我觉得它适合研究文学尤其是通俗文学的阅读感受。
怎么说这一词汇呢,我先举一个例子来说吧。相信大多数人都看过周星驰的电影《九品芝麻官》和《喜剧之王》。在观赏《九品芝麻官》之前,我们的心中就充满了对喜剧的期待,虽然在影片中也有一些人物的命运很糟糕(如张敏扮演的戚家新媳),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的喜剧情绪。我们始终可以保持微笑(或哈哈大笑)。我们看完影片之后,心中会觉得这是一部有意思的充满“暖意色彩”的喜剧电影;但是,我们在看《喜剧之王》时,却无法感受到这种“暖意色彩”。我们只会觉得《喜剧之王》虽然是喜剧,但它让我们在大多数时候都持着一颗沉重的心在看,我们很难开怀大笑。就算有时候,我们想笑,也是带着一种淡淡的忧虑在笑。同样是喜剧,为什么我们在看《九品芝麻官》时,可以笑得无所顾忌,但在看《喜剧之王》的时候,就笑得那么艰难。这是因为“冷色”在《喜剧之王》中起了作用。
也许上面的这个例子并不是很恰当,我只是想要告诉大家:我们在阅读具体的文本的时候,会发现作品的文字是有情感的。这种感情是创作者无意间创造的,它与文本所写的故事内容以及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并没有多大的关系,但它会与读者的心境产生共鸣。这种情感就是我要说的“冷色”与“暖色”。
这样描叙有点抽象,我再来举一个例子。相信大家都看过或听过阿三瘦马的《被上苍诅咒的天才》(主角龙镔)和撒冷的《YY之王》(原名《龙》,主角吴世道)。这两本书都是写天才的,都是YY文学都市类中的成功之作。如果从内容上仔细推敲的话,我们发现,龙镔与吴世道的遭遇、经历有着惊人的相似点:两位都是天生的天才,并且这种天分都不是靠重生而获得的;他们都有一段不愉快的求学过程,最终都没有完成自己的学业;他们在人生的初期都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但他们都充满了自信;他们在不同时期都会遇到强大的敌人,不过这些敌人最终都失去了意义;他们最终都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