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在战争最困难时期,都提供给它们以纸张。50 年代以后,出版的文学期刊
增多了,质量又进一步提高了。著名的有《大陆》、《象限仪》、《澳大利
亚文学》、《前景》、《西风》、《民今》与《南风》等。
战后,澳大利亚振兴文化和复兴艺术的工作,主要在三条战线上进行。
首先开禁在战时被书报检查官员禁封的有相当学术价值但又有很大争议的名
著。如1958 年海关与税务部长,参议员亨蒂颁布法令开禁178 种书籍,其中
包括从薄卡丘《十日谈》中选出的著作《十个故事》和J。P。 东利维的《淡黄
头发的男人》。其次,严格查禁那些黄色和低级下流的书刊、图画,如男女
裸体与半裸体的图画、照片、杂志以及关于性的低级书籍。最后,广大作家、
教师、记者和学者花费大量时间、精力、财力去发掘民间文学艺术,收集并
出版了叙事诗歌、民歌、民间故事、民间音乐的著作,从而促进了澳大利亚
文艺的繁荣。
1967 年建立了负责州政府资助文化活动的艺术委员会。一些名作家和作
曲家奉命创作新国歌,以取代旧国歌《主佑我王》,1974 年便创作出了这首
《进步美好的澳大利亚》新国歌。女高音歌唱家琼·苏萨兰在国内外的声誉
可与著名歌手内莉亚·梅尔夫人相媲美。
三、教育事业的发展
联邦政府建立后,澳大利亚的教育事业又有了长足发展。新的教育法案
规定,所有年龄在6—15 岁的儿童与少年一律入学,免交学费。这样以来,
澳大利亚的教育事业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如在1969 年公立中小学已达7606
所,在校人数为2116610 人,公立中小学教师为89337 人,其中女教师占50% 。
此外还有大量私立学校,其中教会学校占大部分。据统计,1969 年私立中小
学2176 所,在校学生2719731 人,教师20962 人。同年公私立中小学合计:
学生2205947 人,学校9782 所,教师110299 人。
为了解决偏远地区儿童和少年的教育问题,举办了四种类型的学校:①
一师学校。各个年级的学生齐聚于一个教室内由一位老师分别授课与管理。
②联合学校。当局每日用公共汽车从各个中心把学生送到学校授课。③函授
学校。每个中心城市设一函授学校,通过辅导教师指导学生接受函授课程,
而辅导教师(亦称辅导员)多系家庭成员担任。④广播学校。通过广播电台、
电视台对学生授课。由此可见,澳大利亚是何等重视教育了。
澳大利亚基础教育发达,因而其高等教育亦十分发达。战后各大学、学
院录取了大批复员军人,在校人数猛增,学校一时无法接纳,联邦政府遂决
定拨巨款在首都创建国立澳大利亚大学。这是一所专门从事物理学、医学、
社会科学和太平洋地区问题研究与教学的全国最高学府。但真正缓解学生入
学量和学校数量矛盾的是在50 年代。在50 年代又办了两所大学:莫纳什大
学(墨尔本)和新南威尔士大学(悉尼)。在60 年代后期又建立了高等教育
学院。此外在殖民地时期和建国初期已建立许多大学和学院,著名的有阿得
雷德大学、弗林德斯大学、库克大学、拉·特罗伯大学、麦夸里大学、墨尔
本大学、新英格兰大学、纽卡斯尔大学、昆士兰大学、悉尼大学、塔斯马尼
亚大学、西澳大利亚大学等。据1969 年统计,名牌大学计15 所。此外还有
农业学院、医学院、美学音乐学院、技术学院、行政学院、矿业学院、师范
学院、体育学院。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结合为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
并培育出一大批人才。
四、科技、文化与体育
高等教育的发达极大地促进了澳大利亚科学技术的发展。首先表现在澳
大利亚科学研究机构十分庞大而完善,到70 年代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澳大
利亚科学院是自然科学的最高研究机构,而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是社会科学
的最高研究机构。前者出版《科学年鉴》和《科学纪录》,后者出版的期刊
是《科学会议汇编》和《科学研究专篇》,此外还有不定期出版科学论文。
除两大科学研究机构外,还有一系列专业性机构,如设在墨尔本的澳大利亚
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该组织下设两个研究室,34 个研究部和两个研究
组;又如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科学促进协会、澳大利亚教育研究委员会、全国
卫生和医学研究委员会、澳大利亚土著民族研究所、澳大利亚农业科学研究
所、医学研究所、韦特农业研究所。。,其中著名的研究所有几十个。澳大
利亚原子能研究机构,其中最重要的是澳大利亚原子能委员会,从事各种门
类的原子能研究工作。在全国各地还有大批的研究机构。
至于说到澳大利亚图书馆和博物馆事业,亦十分发达。澳大利亚图书馆
建于1902 年。据1961 年统计,该馆藏书100 万册。全国各州、各市、各个
大学、学院、研究机构亦有较大的图书馆。博物馆亦分布在全国,其中最大
的是澳大利亚博物馆和澳大利亚应用艺术和应用科学博物馆,两馆均在悉
尼。
各个大学、研究机构、研究会、图书馆与博物馆所办各种刊物之多,则
勿庸多言了。
由于经济的繁荣,文化、教育与科技研究机构的完善,必然促进澳大利
亚科学事业的大发展。因而从50 年代起在体育、建筑、医学和科技方面相继
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战后,澳大利亚的科学技术,尤其是医学水平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澳
大利亚医学家麦克法兰·伯尼特教授(1899—1985 )同他的助手达姆·简·麦
克纳马拉一起至少发现了两种小儿麻痹病毒,此后不久,伯尼特教授又发现
流行性感冒病毒,并研究出这种病毒的预防疫苗。为此,他于1960 年获得诺
贝尔医学奖。澳大利亚科学家在物理学、化学和天文学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
就,射电天文学和X 射线天文学均居世界先进行列。
建筑科学的巨大成就集中地表现在悉尼歌剧院大厦和墨尔本艺术馆的建
造上。1957 年l 月,澳大利亚各报刊都报道了修建新的悉尼歌剧院的消息。
该剧院大厦是由丹麦建筑设计大师乔恩·乌茨昂设计的,最初造价为350 万
澳元,在建筑进程中造价不断加大,最后增加到1 亿澳元。工程十分浩大,
直到1973 年才竣工。悉尼歌剧院造型优美、精致、奇特,而又富丽堂皇,令
人惊叹不已。墨尔本艺术馆也大致与此同时建成。这又是一座规模宏伟、金
壁辉煌的艺术宫殿。这两座艺术宫殿的建成,说明澳大利亚建筑艺术已达到
世界先进水平。
随着国家的发达与繁荣,人民对居住条件的要求日益提高,加之,战后
数以十万计的移民移入,推动了大规模住宅的建设,尤其建造豪华住宅、旅
馆、饭店、文化公共场所,同时在建筑风格上亦有了创新。
战后,澳大利亚的体育事业亦突飞猛进地发展起来,成为在世界体育运
动中居重要地位的国家,是参加世界奥林匹克运动会全部项目的少数国家之
一。1956 年,澳大利亚在墨尔本成功地举办了世界奥林匹克运动会,给世界
各国运动员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从而极大地振奋了国威。澳大利亚运动
员在这次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大显身手,夺得多枚金牌、银牌和铜牌。通过这
次运动会,电视也传到澳大利亚,并很快地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出
现了全国性的“电视热”。“电视热”极大地冲击了电影院和无线电收音机,
从而澳大利亚人民的文化生活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总之,到80 年代,澳大利亚民族文化出现了更加繁荣的局面。
五、澳大利亚民族文化的特点
从澳大利亚民族文化的演变整体看至少有下列几个特点:
第一,沿着民族化道路发展。
澳大利亚文化从开始,尤建国以来,一直沿着民族化道路发展,所谓“民
族化”即澳大利亚化,这是与澳大利亚政治上和经济上民族化相适应的。实
际上,没有民族化或澳大利亚化,澳大利亚根本谈不上民族的独立与国家的
富强。
第二,向多元化发展。
向多元化发展是澳大利亚民族文化的第二个显著特点。澳大利亚文化是
以不列颠文化和土著黑人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但在建国后几十年来又吸收了
不少其他外来民族文化,诸如欧亚大陆移民带进的文化,因而形成了一种由
诸种文化融合而成的新文化,即融合型的多元文化。
但由于澳大利亚长期以来推行“白澳政策”,这种多元化的趋势受到了
极大的阻碍。虽然如此,澳大利亚文化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还顽强地表现出
来,尤其在70 年代废除了“白澳政策”之后。澳大利亚文化在殖民地时代,
实质上是殖民地文化。为要摆脱英国文化影响与束缚,唯一的途径就是吸收
其他民族文化的精华以提高本民族文化的素质,从而造成了多元文化。
第三,具有浓厚的模仿性。
澳大利亚文化完全不同于其他那些古老文化。诸如中华文化、印度文化、
欧洲诸国的文化、伊斯兰文化,这些文化都是经过了以千年计的演变、融合、
锤炼而形成,因而是一种相对稳定性的文化。它们也吸收外来文化以丰富自
己和发展自己,但很少模仿性。而澳大利亚文化却没有那样长的时间锤炼、
演变与融合,处于青春成长时期,基本上是一种相对不稳定的文化。这种文
化还必须大量吸收外来文化以丰富和发展自己,使自己逐步成熟起来。以文
化发展角度言,模仿性有两面性:一方面易于导致不加分析地生搬硬套;另
一方面也会使自己大胆地吸收别的民族的文化。这两面性,澳大利亚民族文
化兼而有之。
第四,从总体上看,澳大利亚文化显然是属于西方类型的文化。
无论从其主体和来源看,或是从其传统、风格、气质、表现形式和手法
上看,均属欧洲文化,和加拿大与美国文化是同类型的,而和东方文化却有
着质的差异,但它又不是欧美文化,是澳大利亚文化。
我们研究澳大利亚民族化时,应注意到它的这些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