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创伤是由外因导致的,二者的区别在于损害程度的深浅。伤是在皮肤表层,程度较浅。影视剧中的战斗英雄,在负伤以后经常满不在乎地说“没事,就擦破点儿皮”,指的就是这种情况。现在人们经常使用的创可贴,其实应写做“伤可贴”,“创可贴”属于典型的用字不当。
创,金字旁,指金属利刃导致的损害,程度深达肌肉。所谓皮开肉绽,就是不仅伤了皮,而且创了肉。如果严重到导致骨折但是筋也就是肌腱尚未断裂的,叫做折,俗话说:“姑表亲,辈辈亲,打断骨头连着筋。”导致筋骨都断裂的,叫做断。皮肉筋骨血脉都断裂了,那就叫绝了。
为什么要做这么细致的区别呢?这和古代刑名制度有关。法家治理天下,兴诉讼,治牢狱。精确的定义有利于制定量刑标准,以理服天下。中国目前已知的成文刑法产生于公元前536年,即郑国子产铸的刑书;公元前513年晋国铸刑鼎;公元前407年,魏文侯颁布李悝《法经》;商鞅变法(前359—前350),制定刑法《秦律》。以后的《礼记·月令》与《吕氏春秋·孟秋纪》保存了相关的内容:“是月也,命有司修法制,缮囹圄,具桎梏,禁止奸,慎罪邪,务博执。命理瞻伤、察创、视折、审断,决狱讼,必端平。”东汉蔡文姬的父亲蔡邕在注释《礼记·月令》时说:“皮曰伤,肉曰创,骨曰折,骨肉皆绝曰断。”意思是说,立秋以后,金气肃杀,有关部门应修订法律条文,维修监狱牢舍,打造锁链镣铐。处理各种犯罪案件,一定要重证据,看看是伤在表皮,还是肌肉,仅仅是骨折还是筋骨俱断?据此判决案件,一定要秉公执法。
古代衙役为了索取贿赂,练就了一套行刑杖责的本事,下手轻重、深浅力度都有讲究。如果犯人给了钱,他会显得很卖力,一棒下去声音很大很脆,犯人皮开肉绽、鲜血淋漓。看起来行刑效果不错,犯人受到了惩罚,但是这只是伤,伤的是皮肤,外敷些金疮药膏,过几天伤口就慢慢愈合了。
而对没交钱的人,他会打得很闷,但是很沉,这种势大力沉的打法,加上施暴者的恶念,以意领气,穿透力和渗透性都很强。虽然打完了可能连皮肤都不破,但是皮下肌肤全烂了,成了死肉。这种犯人不是死于杖下,就是死于刑后的溃烂感染,瘀毒无法外散,内窜攻心。这就是深达肌肉、血脉的创。有经验的犯人,如果能当即索要几碗童便服下,使淤血热毒从小便排出,后用鲜豆腐外敷,引邪外出,尚有一线生机。当然最好是马上服用活血化瘀解毒的金疮药。但是事前没有使银子,哪里来的方便,只有死路一条了。
精确定义的另外一个目的,就是为了治疗。中医认为肺主皮毛,心主血脉,脾主肌肉,肝主筋,肾主骨。因此不同程度的损害,就要治疗不同的脏腑,使用相应归经的药物,以利于创伤尽快痊愈,这是中医外科学的基本原理。
伤在表皮,伴随毛细血管或小血管的破裂,一般可以不用治疗,别沾水,可以用唾液舔舔,等血液凝固,伤口结痂,自然脱落就好了。谁小时候都免不了磕磕碰碰,膝盖、胳膊肘经常见红,当时也就是红药水、紫药水一抹就没事了。
伤势深入到了肤,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真皮层的话,出血就更多一些,需要用止血药,包扎、压迫止血,伤口愈合以后还有可能留下疤痕。中药对于促进伤口愈合,避免和消除疤痕有特殊的功效。比如对于烫伤,涂抹鸡蛋黄油就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如果创伤深达肌肉,除了止血,还需要缝合。不然的话不仅影响愈合,而且还会影响肌肉的功能、活动。创在肌肉,伤口和创面久久不能愈合的,是气血不足的表现,在确认没有外邪、热毒、淤血的情况下,可以用甘温补脾的中药比如黄芪、党参、当归、甘草等,加上托里透脓的桔梗、皂刺、穿山甲等。
创 伤(2)
无论何种外伤,都会伤及血络、脉管,出现出血、淤血或血肿,因此止血、消肿、活血就是治疗外伤必不可少的步骤。轻度的出血渗出,可以外敷、内服药物,比如乌贼骨粉、三七粉、草木灰(也就是炭类的中药,像棕榈炭、血余炭、荆芥炭)等,中医有血见黑则止一说,其理论源于五行——黑肾水克红心火。电影《追捕》中杜丘用烧焦的木棒为被熊咬伤的警察消毒止血的情节实在令人难忘,这也是创伤自救的有效方法。著名的云南白药在止血疗伤方面有独到之处,特别是里面的保险子可以治疗大面积出血和血崩。当然严重的出血可以同时采取按压、捆扎止血。出血不好止,皮下的淤血、肌肉的血肿也不好散。时间久了,又会出现溃烂,形成疮疡。
有的金属利器会在体内残留铁屑、铁锈,有的利器上面还有毒液,这样的创伤就更危险更难救治,会引发类似破伤风的症状以及各种中毒反应。抢救这样的病人,需要首先清创,排除异物,挤出毒血。药物治疗还要以毒攻毒,使用全蝎、蜈蚣、蟾酥等毒药,抢救的过程更为复杂。
由于伤口或创面暴露,极易引起细菌或寄生虫感染,创伤感染化脓以后就被称为疮疡。
患者还会出现高烧、惊厥,甚至昏迷、死亡。中医治疗一般使用大剂量清热解毒的新鲜中药外敷、内服,比如蒲公英、金银花、紫花地丁、败酱草、七叶一枝花,等等。一般情况,应及时清创、排脓,没有医疗条件的,用盐水外洗也不失为有效的方法。当年红军长征之前,陈毅负伤,大腿被子弹穿透,虽然经过手术治疗,因为留在苏区打游击,缺医少药,伤口化脓感染生蛆。后来陈毅把自己绑在树上,让警卫员用擦枪布贯穿伤口抽拉,排出脓液,挤出蛆虫,疼得陈毅昏死过去,后来伤口才慢慢愈合。能做到这个地步,陈毅可比刮骨疗毒的关公。
疮 疡(1)
前面解释了创伤,本篇说说疮疡。如果写成繁体字,就不难看出“瘡”与“創”、“瘍”与“傷”的相似之处。其实二者之间词义相近,互相关联。
在肉眼无法看到寄生虫、细菌、病毒的时代,古人已经察觉了微生物的存在,中医把这种会导致、加重人体疾病的邪气,称为“虚邪”,眼见为实嘛,看不见为虚!繁体字的“风”写做“風”,就是携带小虫子的能量的意思。风邪为百病之长,最易洞穿人体皮肤腠理,或通过破损创伤,深入肌肉血脉甚至骨髓,感染蔓延,与人体正气交争,导致高热、化脓、溃烂、惊厥、昏迷甚至死亡。
《素问·风论篇》指出:“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愤而有疡,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疠者,有荣气热胕,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意思是说,携带着微生物的风邪从足太阳膀胱经侵入人体,窜行在各个腧穴、皮肤肌肉之间,与护卫人体的正气斗争,造成了局部阻塞,出现了溃疡。由于卫气消耗加上经络不通,人会有局部肌肉麻痹的感觉。所谓疠是邪气攻入了血脉和六腑,浊气充斥血脉,导致鼻根塌陷,脸色难看,皮肤出现大面积溃疡,这其实就是麻风病。
所以中医做手术时,以防风、洁净为要务,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尽量创造无菌环境。比如为太监做阉割去势手术时,一般事先用酒和火为人体和手术器械消毒,烘烤并密闭的房间,作为手术室,古称蚕室。现代医院的手术室采用给氧增压的方法,使室内压力总是高于外面。术后一般用热草木灰外敷止血,并预防感染。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手术的死亡率。
创伤出现感染以后,就形成了疮疡。一般伤在皮肤,出现感染后,伤口比较浅,感染也就比较薄,故称为“疡”。创在肌肉深处,感染以后脓血郁积较深,同时伴有红肿热痛,故称为“疮”。
因为疮疡一般都由外来创伤所致,所以在古代“疡医”也被用来泛指从事外科、皮肤科的中医。据《周礼·天官·冢宰》记载,当时的官医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四科,食医“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羞、百酱、八珍之齐”,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疡医“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劀、杀之齐”。肿疡是指红肿畜脓没有破溃的疮疡,溃疡是创面暴露或出脓破溃形成的感染,金疡是被金属利器伤害以后出现的感染,折疡是骨折以后出现的感染,祝指精神、心理治疗,药指麻醉、止血、促进愈合的药物,劀是刮的异体字,杀是切割的意思。看来疡医的功夫是很高的,技术是很全面的。
没有并发感染的创伤容易愈合,一般用活血化瘀,托里生肌的中药治疗。已经出现感染的疮疡,由于创伤必伤血络、血脉,所以必须预防毒邪攻心。高热、化脓是正气充足的表现,但是如果出现惊厥、抽搐、神昏、谵语,出现疮毒内陷,就是类似脓毒血症、败血症的情况,需要大剂量的清热解毒药物内服外敷,配合透邪外出、活血散瘀的辛凉药物,比如冰片、羚羊角、丹皮、赤芍等,同时辅助针刺井穴、委中放血,泻热醒神。《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说“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就是这个道理。
疮疡长在体质差、气血不足的人身上,往往缠绵不愈,出现低烧不退、四肢厥逆、疮疡塌陷晦暗、脓汁清淡稀冷、神智萎靡、昏昏欲睡等症状,这种情况,需要鼓舞阳气,补益气血。外用药一般都采用以毒攻毒的方法,使用全蝎、蜈蚣、毒蛇、朱砂、雄黄等有毒药物。著名的红升丹和白降丹就是外科常用的去腐生肌,拔毒排脓的良药。
疮疡也有由内而发的,比如好发于青壮年的青春痘,中医称为痤疮。《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劳汗当风,寒薄为齇(zhQ),郁乃痤。”指出了痤疮寒湿外裹的外因。而内因则是心胃郁火。大多是由于饮食过于醇厚、肥腻、辛辣,加上酒色的催化而成。所谓色,指的是性欲。正常男女到了性成熟的阶段,相火萌动本是正常。但是目前人们的食品,无论是蔬菜、水果还是禽肉,都被加入了催熟的激素,导致人体大量摄入催欲的毒药,以致内火蒸腾,无处发泄,郁积成疮。痤疮之所以难治,也是由于吃药不忌口导致。任你苦寒清热,辛凉解表,抵不住他几串带孜然(小茴香)辣椒的羊肉串下肚。人工催熟的鸡肉更是罪魁祸首,鸡肉本身就是火热风动的性质,年轻人又从小养成了吃肯德基、麦当劳高热量垃圾食品的习惯,外加几杯带着冰块的碳酸饮料,不发痤疮才怪。
疮 疡(2)
人们逐渐富裕,饮食结构随之改变,富贵病也随之而来。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就是出现反复的痈疽、疮疡,甚至坏疽。这些也是内毒郁积发作,如果不控制饮食,单纯治疗疮疡也是无济于事。
小儿饮食不节,食积化热,上攻于心,常常会出现反复的扁桃体感染化脓,并发高热、惊厥,有的会内传于心肾,导致心肌炎、肾炎。孩子家长没有中医知识,只能去急诊输液消炎,为此疲于奔命,有的干脆一刀切除扁桃体了事,不知道少了这道防线,以后门户洞穿,毒邪会直接深入内脏。殊不知少给孩子吃几个鸡腿鸡翅,就少了许多麻烦。
胃溃疡、糜烂性胃炎是常见的胃病,是胃黏膜、平滑肌出现了损伤和感染。胃黏膜属于表皮,属于伤和疡,平滑肌属于创和疮。造成胃的创伤的原因在于饮食不节,生冷硬撑。造成感染的原因现在发现是由于幽门螺旋菌,再加上心理、情绪、情感的因素。中医治疗不以杀菌为目的,也不会用药遮盖伤口创面,掩盖症状,而是疏通胃周围气血,活血化瘀,解除胃的拘急冷结的状态,最终促进创伤自然愈合。
痈 疽(1)
“痈”的繁体字是“癰”,从疒(chuWng)会意,以“邕”或“雝”(yTng)形声兼会意。邕或雝,是水流汇聚环绕城郭的意思,也通雍字,引申为汇聚、聚集。痈的意思就是皮下、肌肉组织间气血、脓液汇聚,形成的肿胀隆起。《说文》:“肿也。”《释名》:“痈,壅也。气壅否结,裹而溃也。”
“疽”也是形声兼会意字,发音同“且”(jO)。且是多音字,发音为jO的时候,含义为阻断、隔绝。类似的字还有沮,意思是水流阻断;咀,咬断。疽是痈的演变、恶化、深入,由气血雍盛到气血瘀闭;由饱满脓浆到干枯或流清水;由体表皮肤、肌肉发展到筋膜、骨髓;由六腑渐至五脏。《说文》:“久痈也。”《医书》:“痈者,六腑不和之所生。疽者,五藏不调之所致。阳滞于阴则生痈,阴滞于阳则生疽。”《正字通》:“痈之深者曰疽。疽深而恶,痈浅而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