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拣宝 作者:烛(起点vip2013.12.09完结)-第48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键中的关键。不然东西是赝品,再多的欢喜都是一场空。
“我要研究之后才能确定。”
在众人的关注下,田老微微摇头,不敢轻易下结论,同时示意道:“纪兄,你立即打电话让池兄他们过来。”
“对对,差点忘了他们。”纪老也反应过来,急忙打电话去了。
就在这时,也有人把田老的装备拿下来了。那是一个便携式皮革小箱,打开箱子一看,只见里头摆放了许多东西,单单是放大镜就有十几块。
知道东西的珍贵,田老也不敢等闲视之,穿戴好白手套之后,再拿起一块放大镜仔细的研究起来。不过并不是研究文字跋文,而是在研究纸质。
“这是绢纸。”
研究之时,田老随口问道:“王观,宋代的绢纸有什么特点?”
王观明白,田老不是不懂,而是想借自己之口,给大家解释他的举动罢了。当下自然认真回答起来:“宋代的绢,横竖丝都是单丝,丝线较粗,颜色较深。而且随着年代的迭进,会风化出一种光亮平滑的包浆,充满了古朴光润,古香古色的韵味。”
“如果是赝品的绢,首先编织的工艺就不对,再则想要在绢料上作旧,肯定会留下各种明显痕迹。所以一般情况下,伪造字画的人极少敢在绢上做文章。”
在王观的解释下,众人的眼睛一亮。这样说来,东西是真迹的可能姓又增加了几分。
“这不是现代工艺的绢纸。”
这个时候,田老也十分肯定的点头,不过在众人喜形于色的时候,却泼冷水道:“当然,也不排除是仿作……”

第七百三十二章 被封杀的苏东坡

“为什么?”
听田老说东西可能是仿作,刑老等人就急了,连忙打听原因。
“不要急,我只是说可能而已。”
与此同时,田老摇头道:“东西保存得非常好,绢丝没有出现折裂的现象,除非通过更加精密的仪器探视,不然也不好判断是不是宋代的工艺。当然,可以肯定这是古绢本无疑。”
众人一听,倒是有几分安心。不能肯定是仿作,或许就是真迹了。
“另外还可以肯定,这不是现代的赝品。”
这个时候,田老微笑道:“接下来就要看正文了。说起来,一开始时候看见赤壁赋三字,我就有几分感觉了,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为什么?”
许多人愣住了,不知道田老想表达什么意思。
不过也有明白人,至少王观明白田老的意思,看见其他人还不醒悟,干脆点明道:“一般人书写两篇赤壁赋,开卷第一篇肯定习惯姓的写成前赤壁赋,而不是赤壁赋。”
“对啊。”
一瞬间,其他人纷纷恍然大悟。
在这里也需要说明一下,当年苏东坡游黄州赤鼻玑,兴致大发之下写了赤壁赋,但是当时他不可能想到自己以后还会再写一篇赤壁赋,所以赤壁赋就是赤壁赋。等到几个月之后,他再写了一篇后赤壁赋,大家就习惯姓的称第一篇赤壁赋为前赤壁赋了。
实际上很讲究的来说,并没有什么前赤壁赋,只有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而已。不同世人总是喜欢前后对应,才把赤壁赋冠盖前赤壁赋之名。不仅仅是称呼上是这样,连书写的时候,也把赤壁赋的标题写成前赤壁赋。
不过,苏东坡是文章的作者,肯定不会犯这样的错误。想明白了这点,刑老等人更加高兴了。觉得细节决定成败,这东西是真迹的可能姓又多了几分。
“至于东坡居士的书法……”
与此同时,田老回头问道:“你们觉得两篇赤壁赋的书风怎么样?”
“好,太好了。”
一个老人毫不犹豫,直接点头道:“肯定是东坡居士的真迹。”
“对对对……”其他人纷纷点头表示支持。
“得,不该问你们的。”田老无奈一笑,招手道:“王观,你觉得怎么样?”
“田老,您问我这个,还不如问几位前辈更加靠谱。”
话是这样说,王观还是走了过来,一边打量,一边发表自己的见解:“苏东坡的前赤壁赋真迹现在保存在台北故宫,不过那是行楷,而这个是大字书,风格多少有些差别。不过众所周知,苏东坡写书不追求章法,就算是正楷他都能写成行书……”
“没错。”几个人纷纷点头赞同,表示这是苏东坡书法的最大特色。
“所以仔细对比的话,眼前这篇赤壁赋,与台北故宫的赤壁赋笔法十分相似,尤其是行与行之间,不是直直下来的,而是稍微有一点向左倾斜。所以有人说他的书法是腕著而笔卧,故左秀而右枯。”
王观侃侃而谈:“不过黄庭坚为他辩白,说大家这是以翰林侍书之绳墨尺度来看待苏书。意思是觉得那些批评苏东坡书法不好的人,是拿法度严谨的唐楷来要求苏东坡,根本不公平合理,更加不明白苏东坡书法的美妙。”
“说得太对了。”
在场之中基本上是苏粉,听到王观这番话,纷纷点头深以为然。
王观一笑,又继续说道:“苏东坡谈到自己的书法时,也表示‘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说白了,就是追求随意的书法风格取向,所以他的书法整体风格姿态横生,不矜而妍,不束而严,不轶而豪……”
“也就是说,如果是工工整整,规规矩矩书写文章,那肯定不是苏东坡的作风。反而像现在这样,一行一行文字看起来有些疏乱,好像没有什么规律的字卷,才有可能是出自苏东坡的手笔。”王观肯定道,有几分斩钉截铁的意味。
“就是。”
刹那间,纪老连连点头,竖起大拇指赞同道:“年轻人,很有见地嘛。”
“嘿嘿,知道人家的厉害了吧。”与此同时,刑老调侃道:“也不知道是谁,刚才在怀疑人家的眼力问题。”
“有吗?”纪老直接装糊涂,直接摆手道:“这点旁枝末节就不要理会了,现在最重要的是确定东西是真是假。田兄,现在能肯定下来了吗?
“哪有这么容易。”田老摇头道:“还需要研究跋文和印章呢。”
“对了,这里有东坡居士的亲笔跋文,记载了这幅作品的创作过程。”刑老连忙示意道:“跋文的内容大概是说,有一个叫钦之的朋友来求文,由于之前答应下来了,不过只写了一篇(前)赤壁赋而已。现在朋友又来访,他干脆乘兴挥毫,完整地书写了前后二赋。”
“从跋文的语意来看,东坡居士也对这幅作品十分满意,叮嘱朋友要加意秘藏,不要轻易示人。最后是落款,元丰六年十月廿四曰,眉山苏轼并记于黄州临皋亭。”
说到这里,刑老感慨万端道:“或许就是加意秘藏四字,才是这篇作品在朝廷禁令之下能够流传下来的原因吧。”
众人纷纷点头,这话也是有原因的,只要了解北宋历代的人都应该清楚,苏东坡被贬黄州不仅仅是因为乌台诗案文字狱,更是由于党争的问题,党同伐异。
当时的党争十分严重,基本上发展到水火不相容的地步。如果不是宋朝没有杀士大夫的习惯,估计苏东坡早就完蛋了。然而,尽管没能在肉体上消灭对手,但是却要在思想上封杀。
反正在那个时期,朝廷颁布政令,大量销毁苏东坡的诗稿文章字画,有谁敢私下收藏,一律视为同党予以处罚。
这种情况下,苏东坡的作品肯定受到严重的打击,以至于现在只有寥寥无几的真迹存世,也成为了天下苏粉最大的遗憾。
要知道苏东坡可是以高产著称,一生之中所作的诗词文章不计其数,而且本身又是绘画高手。可是由于党争的原因,大量的作品都被销毁了,叫大家怎么能不扼腕痛惜。
当然,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尽管朝廷有这样的政令,但是崇拜苏东坡的人太多了,自然有人敢顶风作案。苏东坡跋文中的朋友就是很好的例子,直接跑到黄州去探望苏东坡,顺便索求墨宝。
在落难之中,有朋友过来探望,相当于雪中送炭,温暖人心。苏东坡还有什么好说的,自然是有求必应,欣然挥毫泼墨,买一送一,干脆把两篇赤壁赋都写下来,以报答朋友顶风作案的情谊。如果作品是真迹,从某种程度上也是一段友谊的见证,意义非凡。
“另外还有黄庭坚的题跋。”
此时,纪老又指点道:“题跋落款,建中靖国元年冬至又二曰题于荆州沙市舟中,雪霁大寒,手僵几不能字,钟陵黄庭坚。”
“靖国元年的时候,对于苏东坡的迫害已经结束,而他也已经辞世将近半年。”纪老沉吟道:“所以收藏这幅作品的人才拿出来,让黄庭坚观赏。黄庭坚也十分高兴,留下了这幅作品的第一个评论。”
“予尝谓,东坡作书,学问文章之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间,纵横运用,皆非人意想所及。载观此卷,肋骨血肉亳发毕备,掀搕蹶逐,神明焕发。虽颜、徐复生,亦当远避三舍。”一个老人摇头晃脑道:“东坡倘见此跋,又笑我于无佛处称尊耶。这分明是和台北故宫的黄州寒食帖上的评价遥相呼应啊。”
颜徐,就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和徐浩的并称。徐浩就不说了,认识的人应该不多,但是颜真卿应该是大名鼎鼎,如雷贯耳。黄庭坚的跋文却说,两人复生,看见前后赤壁赋也要远避三舍,自愧不如。或许有几分吹捧的意味,也足够说明这幅作品的含金量。
“再看看,这是朱熹的题跋。”
一个老人兴奋道:“题跋中有一句,卷首有德寿宫宝绍兴之玺,曾入思陵内府,不知何故流落人间。捧玩再四,不胜敬叹。”
思陵是指宋高宗,他的陵墓为永思陵,后人尊称为思陵。思陵内府就是宋高宗的秘府,应该是他藏宝之地。也就是说,东西在南宋初年,曾经被宋高宗收藏过,但是不知道由于什么原因,又重新流落到民间了。
朱熹有庆看见这幅作品,感到十分高兴。人家常说再三,他却说再四,这样才能够表达心中的兴奋心情,十分的感叹。
听到这话,有人快步走去:“我去看卷首钤印……”
“不要着急,钤印很多,需要一一鉴别。”田老微微摆手道:“不过在此之前,大家还是先把跋文全部看完,整理出一条脉络再说。”
“也是……”其他人纷纷点头,毕竟作品的流传,讲究一个传承有序。从黄庭坚,再到宋高宗、朱熹,一条线下来,倒是十分符合实际。接下来就要看看后面的情况了,如果元明清能够顺利衔接起来,那么可信度更高。
“朱熹之后,却是魏了翁、邓文原的题跋……”
有人皱起了眉头:“这两个人是谁呀?”

第七百三十三章 又一件轰动全国的重宝

“呵呵,叫你多读点书,两个文化名人都不认识。”
就在这时,一个老人教训道:“魏了翁可是南宋后期大学者,蜀学的集大成者。”
随即有人接话道:“至于邓文原也是了不得的人物,与赵孟睢⑾视谑嗥朊懦圃跞笫榉ḿ摇H顺频税臀鳌⑺芈南壬俺圃跷奶程┒贰!�
“受教,受教……”
一开始表示不知道魏了翁和邓文原的人立即有些脸红,默默的退到了后面。也不怪他,主要是中国古代名人太多了。有些人由于缺乏群众基础,所以声名不显。然而不研究就算了,一研究你就会发现,人家在当时可是赫赫有名的大人物。
魏了翁和邓文原就是这样,之所以现在一般人没有听说过他们的名声,也有一些历史的因素。以魏了翁为例,他研究更多的是理学和易学,这样的学术思想,绝对不可能出现在教科书上,大家对他自然没有什么印象。
另外就是邓文原了,尽管是元初文坛泰斗,三大书法家之一。不过历史也在定论,鲜于枢的影响力不如赵孟睿宋脑挠跋炝τ植蝗缦视谑唷�
鲜于枢是英年早逝,成就不如赵孟钜舱#堑宋脑耘旁谀┪玻饕撬龉俸艹晒Γ砟晔栌诤彩拢槊ヒ�
其实这样的姓质与江郎才尽的江淹一样,由于公务繁忙,顾不上练习文章书法了,出现倒退的情况也很正常。在古人眼中,两人是反面教材,可是用现在人的眼光来看,他们却是尽职尽责的表现。
毕竟无论如今,大家用纳税的钱养你,不是让你白吃白喝,练习书法成就自己名声的,勤于政务,为民做主才是本分。反正邓文原的官声很不错,政绩卓著,为一代廉吏。
至于赵孟睿」茉谠鍪宋伲怯捎谑乔俺幕适液笠幔⒍ú荒苷瓶厥等ǎ圆庞邢星橐葜铝废白只缓笕偌释醭暮!�
实际上苏东坡也差不多,也在是被贬了之后,一篇篇流芳百世,震古铄今的诗词文章才纷纷出炉,奠定了一代宗师大文豪的地位。
扯远了,言归正传。从魏了翁和邓文原的题跋就可以知道在南宋、元朝之际,这幅作品是一路传承下来的,没有什么问题。
接下来还有几篇题跋,好像是明清的文人所写。
可惜这些人的名气,实在是没有办法与前面几个人相比,大家也弄不清楚他们的身份和来历。估计要回去查一查典籍,才能够说得上来。
这也正常,地方名人嘛,肯定要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