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王-第29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什么木材,砂石抑或是金属等诸多材料,各种的工具与器物也随处可见。
    墙角那边几个水池子,以及铁鼎之类的物事,林昭瞧了一眼,大概像是湿法炼铜的设备。早在杭州的时候,沈括与林昭便弄出了湿法炼铜的门道,皇帝赵顼大喜,立即在全国,尤其是南方地区开始推广,旨在提高大宋朝的铜产量。
    只是最初的时候经验不足,工艺也不十分完善,效果没有想象的好。沈括得知之后,便一直再接再厉,研究湿法炼铜的工艺,尽可能地提高铜产量。即便是到了延州为官,也不忘记这些事情。
    延州知州、通判、甚至是宣抚使韩绛得知情况之后也不以为意,只要沈括不耽误政事、军务,不犯什么错误,做点其他事情都不打紧。毕竟沈先生的研究对大宋朝是有好处的,连皇**嘉奖了,故而还是尽量给予方便。
    沈括也不负所望,投桃报李,前段时间在延州发现“石油”,开采配发到各州县,在对西夏作战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林昭一路走过来,观察着各种东西,心想着科学家就是科学家。若非沈括有钻研精神,亲自探索,如何能写出《梦溪笔谈》那样的著作吗?
    来到后宅的时候,瞧见一个中年人站在一个木棚门口,朗声道:“各位,加快些速度,大军就要去绥州了,尽量在明天天亮完工啊,诸位今天辛苦一些啊!”那后背挺立,身形伟岸之人正是沈括,堂堂钱塘沈氏才俊,位居**的沈括穿着十分随便,粗布麻衣,与工匠无异。若是林昭对他比较熟悉,可能一眼都认不出来。
    绥州?他在做什么?林昭嘀咕一声,心中不免有些好奇,沈先生如此打扮又是怎么回事?
    “存中先生!”
    沈括,表字存中!而今已经不惑之年,林昭才二十来岁,可能与沈括的儿子相差无几,称兄道弟自然是不方便。可若是认作长辈,交往起来礼数未免有些麻烦,故而尊称一句先生,却又冠以表字,说到底还是变相的称兄道弟,有些不伦不类。
    沈括闻声转过身来,瞧见林昭之后哈哈一笑:“东阳啊,杭州一别,经年不见啊,你可还好?”话虽如此,实际上沈括也一直关心着林昭的动向。前次林昭蒙冤入狱,险些被处斩,沈括听闻之后无比忧心。他也曾想过上书为林昭辩解,奈何人微言轻,加之他王安石亲厚,故而有些事情也颇为为难。
    后来林昭安然无恙,沈括便放心了,至于林昭与王安石之间的过节,沈先生也下意识地认为是误会,已然雨过天晴,故而并未在意。后来林昭再次回到西北,驻守大顺城,并且给他送来了沙盘,让他改良,后来又送来几张图纸和创意。
    沈括见到之后惊讶不已,无比好奇,立即开始钻研。尤其是近曰,听说林昭要经过延州,更是期待不已。只是自己忙于一些事情,无暇前去迎接,但他知道林昭一定会主动上门的,故而早早地吩咐了下人。
    “有劳先生挂怀,一切都好!”林昭本来想还问一下木棚之内,工匠们着急赶制的东西,却不想,沈括点头道:“好,平安就好!来,带你去看看好东西!”随即便拉着他救走。
    看来沈先生很清楚林昭来意,故而开门见山,方式也十分直接。
    “东阳,你瞧瞧!”林昭拉着林昭来到一所偌大的房间之中,林昭一眼便瞧见正中间是一个很大台子,上面有麻布盖着。
    沈括上前将麻布掀开,下面顿时山峦起伏,河流丛生,一座座城池,一条条山谷跃然眼前。没错,正是沙盘,而且是一副制造格外精良的沙盘。
    沈括解释道:“此乃整个西北地形沙盘!东阳当真是奇思妙想,以前行军布阵主要是看地图,依靠向导,少有人使用沙盘呈现,这可是个好东西啊!”
    擅长地理之学,并在军中任职的沈括很清楚此物的厉害之处,不由大为赞叹。林昭从来一个制造很简单的模型,沈括一点就通,立即着实改良。
    “先生当真是妙手啊,制造当真是精良!”林昭瞧见黄河与渭水十分明显,陇山突兀,一座座城池标志明显。整个西北,山川地形一目了然。
    沈括道:“哪里,只是韩宣抚使大力支持,送来了许多西北地图。我在按照东阳的思路,用木材,金属和沙土来制作,最后再按照地域不同,涂抹不同的颜料,中间夹杂了胶脂,更为牢固,不易损坏,才制成此物。韩宣抚使已经看过了,十分满意,本来要搬去长安的,后来又说要你看过之后再运走!”
    林昭轻轻点头,将这种东西交给沈括果然没错。
    “多谢先生,我当初也只是听闻一些前代传闻,只是有些许想法,多亏先生妙手,否则哪能有如此精致之物?以后行军打仗可就方便多了。”
    沈括道:“韩宣抚已经吩咐过了,让再给各州县制造更为详细的沙盘,供各地守军将领使用。”
    “应该的!”林昭突然心中一动,说道:“先生,可否先着手做熙州、河州,甚至是河湟一带的沙盘呢?山川地形,一应信息越详细越好,具体的资料回头我让王知州给你送来!”
    熙河?河湟?沈括心中一动,若有所思。官场之上,有些事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故而也不多问。既然林昭这么要求,必然是有用处的,当即点头答应:“好,没问题!”
    林昭轻轻一笑,如今已经熙宁四年了,熙河之战怕是也快了,相信王韶会用得上的。这算是给王韶的回报吧!在营救折文芯的事情上帮我隐瞒消息,给你一个详尽的河湟沙盘,也算是投桃报李吧!林昭并未预料到,这是在回报王韶,可何尝不是帮助自己呢?
    “多谢先生!”林昭笑问道:“对了,刚才见木棚之中有许多的工匠在忙碌,可是在赶制什么东西吗?”
    沈括露出一丝神秘的微笑,说道:“那是给你准备的,走,一起去看看神兵利器!”
    神兵利器?莫非他做出来了?林昭心中顿时一震,饶有兴趣地跟了上去!(未完待续。)


第三八六章 神臂弩
    在西北作战的这几月时间里,林昭深切体会到一些问题。
    西夏军队精锐,尤其是在野战之中,战斗力更是远远超过宋军。究其原因,主要是西夏人的骑射水平高于宋军。
    骑射是两个部分,“骑”和“射”,党项人以游牧为生,是马背上的民族。而宋朝自从失去了燕云十六州和河西养马地之后,一直严重缺乏马匹。骑兵本身都没有多少,在骑术方面整体就更加弱势了。
    这一点并非不能改变,而今想办法从吐蕃和川滇购买马匹,组建骑兵,加以训练,控马之术必然会有很大的提高。这一点,虽说很难完全超于西夏人,可是与之旗鼓相当却并非没有可能。
    另外一个重点便是“射”,骑兵作战,远程攻击十分重要,最重要的兵器便是弓弩,准确说是弓和弩。
    弓和弩是有很大区别的。
    弓由富有弹姓的弓臂和柔韧的弓弦构成,当把拉弦张弓过程中积聚的力量在瞬间释放时,便可将扣在弓弦上的箭射向远处的目标。弓箭作为远射兵器,在春秋战国时期应用相当普遍。
    其主要依靠手臂力量,加上弓弦的弹力将羽箭发射出去,攻击距离比较长。相对来说,在精准度和杀伤力方面,就比弩差了许多。
    弩也叫“窝弓”、“十字弓”。古代用来射箭的一种兵器。是一种装有臂的弓,主要由弩臂、弩弓、弓弦和弩机等部分组成。通俗的说,弓箭是需要人来拉动弓弦,掌握方向和瞄准的。而弩则是直接见箭放置好,扣动机括,使用了机械的力量。
    在古代,设备材质的弹力一般,所以使用人力的弓比弩的射程更远。弩箭有个装填的过程,比较费时间,弓的射速则比较快。可是在精准度方面,不可能所有的弓箭手都是神射手,瞄准方面的误差本身就大了许多,尤其是射箭过程中手臂和身体会有抖动,对箭镞的方向和准确度也会有影响。如此一来,杀伤力势必也会受到影响。
    而弩发射的箭矢短而粗,质心在气动中心前段,箭头在空中飞行时易于下坠,所以在近距离内杀伤力比弓更强,同时由于弩是一个稳定的射击平台,开完弓后就无须强大的臂力支持。再者,弩箭和弩机,以及人的眼睛之间三点一线,与后世枪是一个道理,便于瞄准因而弩的命中率更高。
    更为重要的是,完好弓箭必须要有不错的天资,并且勤加练习,对使用者的素质要求比较高。可古代作战,士兵大多是从农民之中召集而来,经常会是寓兵于农,士兵的素质也参差不齐,射箭的效果也可想而知。
    相对来说,弩使用起来**作也就更为简便,杀伤力和精准度也不错,故而成为军中常用的制式武器。
    大顺城守卫战的时候,弩箭便是压制和阻止西夏军攻城的最好武器,只是宋军所用的弩,似乎多有瑕疵。林昭经过实战之后,觉得些许地方是需要改良的。
    前世的他看过一些军事书籍,以及相关的影视记录片,故而对此有些印象,心中有了一些想法。大顺城并不是一个搞研究和实验的地方,自己又要随时面对西夏方面的威胁,也没有那个精力。
    故而林昭便将自己的一些想法写出来,抑或者是画好图纸送来延州交给沈括,请沈先生帮忙设计改良。
    林昭本来也没有抱很大希望,古代几千年,兵器的进步是那样的缓慢。想要改良一样兵器谈何容易?哪里是这么短时间就可以一蹴而就的?
    当然了,既然是路过延州,林昭还是想要来一探究竟,兴许有进展也为可知。没想到结果让人惊喜不已!
    沈括带着林昭进入一个房间,一进门,林昭便瞧见案几之上放置着一把弩,就是它吗?林昭没来由地心中一动?眼中无比期待。
    沈括解释道:“按照东阳的提示,我研究了一段时间,制作了此弩。以山桑木为弩弓,又用坚实的檀木作弩身,麻为弦,轻巧坚劲,弓长三尺三,弦长二尺五。”
    三尺三,也就是一米,最直观的感受便是这个弩的尺寸小了许多。如此一来,更加便于携带。
    “威力如何?”这才是林昭最为关心的问题,一件兵器的成效直观的反应便是其威力,也是其存在最为必要的意义。
    沈括迟疑了片刻,说道:“三百四十步,入榆木半箭!”
    “什么?”林昭顿时一震,无比惊讶。三百四十步?这是个什么概念?古代常以步作为计量单位,一步大概就是一米见外。如果此弩的射程达到三百四十步,也就是四百米左右。四百米的射程,放在后世算不得什么,可是在冷兵器时代的古代社会,那可是了不得了。
    恩/格斯说过,十四、十五世纪英国步兵使用的长弓可射二百码远,是当时“一种非常可怕的武器”。二百码换算过来连二百米都不到,与沈括设计制造的这把弩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根本不值一提。试问,此弩又该可怕到何种程度呢?
    至于威力更是惊人,入榆木半箭,也就是说射入榆木之中半箭。榆木是一种木质比较坚硬的木头,由此可见弩箭的穿透力。如果是射在士兵身上,即便是有铠甲护身,估计也起不了多大作用,杀伤力很大,也很明显。
    “果真如此吗?”尽管林昭看过很多资料,依稀记得大概好像就是这样的数据。可是听沈括说出来的时候,还是为之震惊,似乎有些难以置信。
    试想一下,三四百米之外,箭镞可以穿透铠甲置人于死地,那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啊?面对这种兵器?还有人敢靠近,还有人敢冲锋吗?
    “自无虚言,一试便知,此弩甚至超过了大黄弓!”沈括对此信心满满。
    所谓大黄弓起源于西汉飞将军李广,据说,李广使用的箭名叫“大黄箭”,常有“强弓四射,箭如飞蝗”之说。后来李广射虎也是用的此箭,自此之后,大黄箭便名动天下,传承许久,成为强弓劲箭里程碑式的代表。而今沈括信心满满,手中的弩箭竟然能超过大黄弓?当真让人拭目以待!
    不得不说,沈括在这里修建府邸绝对是有道理的。后院之中有一块偌大的场地,似乎是专门用来**练的校场,当然了也是测试兵器的绝佳场所。
    远处榆木板子已经立好了,负责测量距离的人也准备好了,一切都妥当,就等着测试弩箭的射程和威力了。
    沈括道:“东阳先来射一箭,先不看威力,只看距离,如何?”
    “好!”林昭在沈括的指导下装好弩箭,走到前面,朝着远处扣动机括。弩机上的机括立即运动,强大的弹力应运而生,嗖的一声,弩箭飞了出去,似乎瞬间便不见了踪影。
    林昭有些目瞪口呆地看着羽箭朝着远处飞去,最终力尽坠落在地。不用测量,只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