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听皇太极问话,索尼就不再犹豫,小心地说道:“大汗,多尔衮如此居心不良,不如解决了他。”
皇太极也想啊,可惜多尔衮很狡猾。自从他表露出野心之后,便一直小心防范,皇太极根本就没有轻松下手的机会。
“现在国难当头,朕不想内斗,徒耗我大金国力。等局势稳定之后,他若不思悔改,朕定不轻饶了他。”皇太极向索尼交底道。
他一说起这个,就想起了眼下的困难。明军越来越嚣张,从各地传来的军情无不是如此,让他感到眼前的危机在一步步地扩大中。
大金的基础实在太薄弱了,光人口基数一项,就严重制约了大金。更不要说大金的农耕技术,也就是粮食产量有限这个因素了。
大金在如今的局势下,唯一的出路,就是狠狠地打击一次明军的嚣张气焰。让明国皇帝知道,大金的实力还是有的,想要灭掉大金,搞那什么无条件投降,是要付出重大代价的。
只有打赢了之后,再降低姿态向明国投降,换取大金休养生息,消除内部矛盾的机会。
也因此,他不惜下达了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坚壁清野招数,集中大部分的兵力到盛京。
原则上,其实应该退得更远,让明军的战线拉得更长,坚壁清野的效果才会更好。
可惜大金的战略纵深太小,都城也在沈阳。如果实行坚壁清野之策,还放弃了都城,那对己方的士气打击太大,同时也会大大鼓舞了明军和明国朝廷的士气,得不偿失。
想到这里,皇太极有点无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口气叹了出来。
第七百五十九章 急转直下
索尼听皇太极说到国难当头后,就叹了口气。他知道主子是为什么叹气,可他也没办法,他还指望着主子带着大金走出目前的困境。
寝宫内的气氛压抑之际,让索尼不想再多待,就向皇太极说道:“主子,那奴才回去做事了?”
“嗯,去吧,把朕刚才的旨意传下去。”皇太极点头同意道。
可当索尼快退到寝宫门口时,又被皇太极叫住了:“朕估计春暖花开之际,就是明军进攻之时。你再传朕的旨意,各村迁移速度必须加快,坚壁清野之策必须在一个月内落实。”
“扎!”索尼答应一声,见皇太极再无吩咐,才退了出去。
皇太极刚才想了那么多事情,身体的病情,使得他的精神很疲惫,便靠在床上闭目养神。
可没一会功夫,就听到有急促的脚步声传来,眨眼间就闯进了寝宫。
皇太极的心情本来就不是很好,也没考虑外面的侍卫为什么不拦,张嘴就准备发怒。
可他同时睁开眼睛看时,发现这人就是刚才退出去的索尼。只见他一脸的忧色,几步走近床前,也顾不得礼仪,焦急地禀告道:“主子,登莱明军登莱明军攻过来了。”
“什么?多少人,不会是大队夜不收而已吧?”皇太极一听,身子一震,连忙坐直了身体,看着索尼问道。
索尼摇摇头,要是大队夜不收,他也不会如此惊慌了。他急忙回答道:“主子,镇江堡和凤凰城一夜之间就被明军攻陷了,据说登莱明军此次有十万之众!”
皇太极愣了一会,忽然大声而急促地问道:“信使呢,朕要当面问个明白。”
不一会,一个风尘仆仆地建虏信使,带着一脸地惶恐,进了寝宫,跪地行礼。
皇太极也没等他行礼完毕,就急忙问道:“登莱明军怎么会有十万之众,可有看到那明国中兴侯的旗帜?”
那信使愣了一下,然后有点不知所措地回答道:“奴。。。奴才不知。。。不知那中兴侯的旗帜。”
钟进卫在京营中抹去了将领姓氏作为旗帜的做法,而以代号换之。这种做法让建虏很不习惯,他们在这一、两年内对明国的情况又知之甚少,因此都无法断定什么旗帜代表钟进卫出现了。
皇太极皱了下眉头,想起这个原因,就换了个说法问道:“明国新军有多少人马?”
如果登莱明军有十万之众的话,肯定是得到了援军。因为光登莱明军的话,一共不会超过四五万人,皇太极这点还是知道的。
而登莱明军中的援军,只可能是那支奇怪的新军。又因为新军的军服非常特别,就很容易辨别。
信使稍微想了一下,有点没把握地说道:“好像不多,只有两千人左右。”
皇太极一听,信使的回答和自己的预期一样,登莱明军只是号称十万而已。明军如果要大举进犯的话,不会弃近就远。放着以海州为根基进攻不用,绕那么远的路从丹东出发,显然不是明智之举。
接着皇太极又问了下具体的战事经过,明军在傍晚开始进攻,一夜的时间连克两城。当时的光线不是很好,场面又很混乱。因此具体如何,信使也说不出来,只能说个大概。
信使回答了皇太极的问题之后,又提醒他道:“大汗,明军的前锋攻击速度非常快,直袭盛京而来。”
皇太极没理他,挥了挥手让他退下。然后自己又靠到了床上,闭目思考起来。
登莱明军这一路,看其架势,是全力以赴的大打。而明国新军主力又没出现在登莱明军中,那么肯定会在海州发起攻势。
他想到这里,猛地睁开眼睛,对一旁站立的索尼说道:“朕敢断定,明军的主力是海州这一路。马上派出信使,让辽阳的多铎小心鞍山驿堡。不要计较伤亡,派出探马往海州一带核实明军的动静。”
“扎。”索尼答应一声,就准备去传旨。
“等等。”皇太极叫住了索尼,接着吩咐道:“明军都是火器部队,必然严重依赖后勤。各道路必须尽快进行破坏,要让明军如蜗牛般行军,在路上就把他们的补给消耗掉。”
“扎。”
皇太极皱着眉头,又对索尼说道:“再传朕旨意给那几个人,大金到了生死存亡关头,所有人等必须放下私人恩怨,同舟共济,共渡难关。一个时辰之后,到崇政殿开会,不得推托,一定要准时到场。”
索尼听了心中佩服皇太极,不像其他几个和硕贝勒一样,他始终以大金利益为出发点考虑事情。
因此,在皇太极说完之后,他大声应了一声:“扎。”
皇太极再想了想明军的情况,应该还有一路,就是关宁军。不过他估计关宁军是和海州明军合成一路,通过鞍山驿堡,到辽阳,再到沈阳这条最近的路线进攻。
这也符合他对明军主力将从海州为基地,攻击大金的判断,因此他便不再管关宁军一路。
皇太极之所以这么判断,是没有料到钟进卫的胃口很大,准备把建虏主力歼灭在沈阳。
皇太极更没有料到的是,原本以为沿途有军队驻守的城堡,道路又会被破坏,明军一路打过来,会花费不少天数。但实际上,明军的攻击速度远远超过了他的想象。建虏不妙的形势,更是急转直下。
就在索尼忙着去传达皇太极的旨意之时,多铎带着自己的大军赶了回来,此时的他,已经看到了沈阳城。
先行派回的探马早已和多尔衮的人联系上,知道东门是由多尔衮控制着。因此多铎带人直接前往东门,去和多尔衮汇合,根本就没想着去向大汗禀告。
但一万多军队从前线回来,通过东门进入沈阳城。这个事情无论如何都瞒不过皇太极的人,很快,皇太极就知道了这个事情。
沈阳城内,原本就有点微妙的形势,一下开始加速,往谁也没有料到的局势发展。
而被皇太极忽略的那一路明军,也已经离沈阳不远了。
第七百六十章 老骥伏枥
天色已近傍晚,没有了阳光所带来的一丝暖意,天气就变得更为寒冷。寒风不时从大地上呼啸而过,冻得人瑟瑟发抖。
但就算如此,还有一支大军正在行军,而不是找地方扎营避寒取暖。
队伍的前头忽然有一骑,沿着队伍疾驰而回,到达步骑交接处的一辆马车处,滚鞍下马,向车里禀告道:“禀中丞,前方五里外发现上榆林堡所在的长城。前锋左游击、吴参将请示是否攻击?”
车辆里面稍微过了一会才有了动静,车窗掀开,一张疲惫不堪的满是皱纹的脸露了出来。他先看了下天色,又通过车窗看了下外面的地形,然后便放下车窗缩了回去。
不过苍老的声音马上就传了出来,只听车里说道:“传我将令,诸部在附近寻一处避风处扎营,令左良玉、吴三桂两人前来见本官。”
“是,中丞。”来人大声答应一声,马上翻身上马,又往前面疾驰而去。
就在这当口,车里又传出了连续的咳嗽声。车边上一位年老的骑士听了叹了口气,他靠近车窗,向里面说话道:“老爷,以后别开窗,有什么事情阿福来做好了。”
过了一会,袁可立止住了咳嗽,回答阿福道:“知道了,传令吧。”
这已是老爷第十六次答应自己了,但过后又食言。阿福满面愁容,转身对袁可立的一位亲卫点点头。
这位亲卫就马上把扎营的命令传了下去,让埋头赶路的步军松了口气。
大凌河城的兵没有动,这些军队全是抽调自山海关、宁远和锦州的军队。他们绕道草原,在袁可立的亲自督促下,在寒风中一路急行,用他们以前未有过的行军速度一直在赶路。
幸亏是建虏对草原的防范不重视,注意力都集中在海州一带,加上天气又冷,因此,关宁军的行军格外的顺利,只遇到了少量的建虏,都被作为前锋的骑军解决了。步军需要做的,只是不停的赶路而已。
在天完全黑下来之前,大军终于草草扎营完毕。但袁可立没有下车,而是继续待在车里,毕竟这车是阿福让人改装过,保暖效果极好。并且整个车都在帐篷里,又加了一层避风所在。
阿福并没有趁机休息,虽然年纪也大了,却还手脚麻利地给袁可立煮药。军中只有袁可立的亲卫和高级将领知道袁中丞病了,但病的严重程度就无人知晓了。
之所以瞒着全军,是怕军心不稳。
在阿福服侍袁可立吃药用餐之后,左良玉和吴三桂赶到了中军帐。
阿福在营帐门口对于兴冲冲而来的两位将领吩咐道:“中丞的身体需要多加休息,长话短说明白么?”
两人一听,高涨的情绪稍微收敛了一点,点头答应后唱名而入。
“京营游击左良玉参见中丞大人!”
“宁远参将吴三桂参见中丞大人!”
在原本的历史上,吴三桂此时已是宁远总兵。但因为蝴蝶效应,吴三桂之父吴襄在支援锦州战事中逃跑而被钟进卫所知,因此再无出头机会。
而吴三桂的舅舅之一祖大乐叛明投靠建虏,造成了登莱明军的严重伤亡。虽然本人被抓获处以极刑,但多少都影响了吴三桂这个外甥。
另外一个舅舅祖大寿,则没有原本历史上在关宁军中的势力,从而使得吴三桂少了一份助力。
种种原因加起来,才使得吴三桂现在还只是参将而已。不过这个参将,是吴三桂自己努力得来的。
他是崇祯皇帝登基之时的武举出身,青年吴三桂,锐气十足,作战勇猛,兵法韬略因为家族关系,都有涉及,在大明年轻一代中,当属翘首之一。
他们两人禀告完了之后,便静待袁中丞说话。
袁可立因为刚吃了饭,喝了药,精神好了许多。因此他马上就说道:“现在离上榆林堡所在的长城已不远,那也就是离沈阳不远了。大军休息之后,明日一早须攻克上榆林堡,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到沈阳北面,堵住建虏北逃的归路。你们有信心么?”
“末将请命先锋一职,必然完成中丞之命。”左良玉待袁可立话音一落,就马上大声回答道。
吴三桂也不甘示落,马上跟着道:“中丞放心,末将定然最先赶到沈阳。”
他们两人之所以互不谦让,争抢先锋。还是因为袁可立的原因。
袁可立使了法子,先是向全军说明此乃对虏最大的战事,不趁此机会立下军功,以后就很难有这么好的机会来赚军功了。
接着他又用言语,使得关宁军中的新锐吴三桂和京营左良玉争抢先锋之位,最后定为两路人马都为先锋,为全军开路,使得两人互相不服气,互相竞争。
这种竞争一形成,这一路明军的势头很猛。加上有袁可立看着,互相之间没有冲突,只有良性竞争,带动了全军的行军速度。正因为如此,全军比事先估计的要早到了两天。
但袁可立并没有打算就在关外歇两天,而是要军队直插沈阳北面,早点挡住建虏,免得建虏逃走。
这么做的原因,一是他不知道其他两路的进军是否也如同关宁军一般顺利,二是如果以围堵建虏为目的,那么早到好过晚到。就算拼着一点伤亡,也不错过把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