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珍宝岛事件是二战后苏联边境最大的战斗行动。是中苏关系中的一件大事。它是中苏关系从恶化到破裂、边界争端日趋尖锐,并最终发展成武装冲突的结果。同时,珍宝岛事件也是影响国际战略格局的一件大事。它是中苏从同盟关系的建立到事实上的解体,中国摒弃“一边倒”外交方针,最终同第三世界建立广泛联系的归宿。珍宝岛事件之后,经过两国政府的谈判,冲突虽然停息,但两国之间军事对抗的格局却延续多年,对中苏两国乃至世界战略格局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1969年3月至8月的中苏边界东西两线的武装冲突——东线的珍宝岛事件和新疆的铁列克提事件,象两把烈火投入干柴堆中,点燃了正处于亢奋、狂躁文革中的中国。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人人口诛笔伐“苏修”反华暴行;4亿人次的示威游行掀起了惊涛巨浪。北京的苏联驻华使馆门前终日被各路游行示威队伍围得水泄不通,“绞死勃列日涅夫”和“油炸柯西金”的巨幅标语赫然刷在使馆大门两侧。中苏双方军队也开始向漫长而又具有爆炸性的边境地区集结。苏军沿边境地区陈兵百万,并向蒙古派驻作战集群。中方军队也开始北调,布防重兵于“三北”(东北、华北、西北)地区。
…
所幸的是,双方领导人在危机之中并没有被仇恨冲昏头脑,而是理智地认识到,两个大国应避免战争,保持边界稳定。机会终于来了,一场出色的、极其重要的“葬礼外交”上演了:两国总理-周恩来与柯西金越南参加胡志明主席葬礼后,1969年9月11日,在北京首都机场举行会谈,达成了双方边防部队脱离接触、维持边界秩序和开始边界谈判的协议。这一协议的达成是中苏首脑之间一次成功的“危机处理”,使一触即发的边界局势部分地得以缓和,避免了武装冲突的扩大和升级。
苏联的战略重点在欧洲在柏林在华沙条约成员国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对抗中苏两国因关系恶化和军事对抗付出了巨大的经济、社会代价。面对压力,中国国内一度提出了“备战”口号,消耗了大量资源;对于苏联来说,同样付出巨大代价。迄今为止,尚无关于对抗年代里中苏在经济、社会领域付出代价的权威数据和研究成果。
但是在中国与苏联恶交乃至“断交”转向和政治、军事对抗中,中国方面真正的得与失是什么?没有人去认真总结。现在可以粗略地看出,从1959年开始,1969,1979——整整20年时间,随着日历的翻动,文化大革命的内耗,中国在亚洲的政治、军事优势,至少在对付南亚印度、东南亚诸国方面,所有的有理有利有力战机,已经丧失殆尽!
16章 寻找逃犯 1 斗智中招
第十六章 寻找一个或许不存在的逃犯
…
这朵花为你开总是开得这么鲜
…
可否想象 有一天月光突然破土而出
冉冉飞上天去
可否想象 有一天 不小心的风筝
也逃到天上去了
我眼睁睁地逃不上天
只是因为线断了
…
睡在地里 走在云里的少年
经常把月光弹奏
坐在树荫下绕线轴的奶奶
总是想收回阳光
…
这朵花为你开总是开得这么鲜
这块土得你爱总是爱得那么绵
…
1。 斗智中招
…
李沪生沿山路向下,迈过一条公路,走进对面的山林。东方萌显鱼肚白的时候,他感到有点冷。很远的地方,仿佛有汽车在打远光灯,只闪了一下,就没有了。过来一会,汽车的声音接近,一辆军车缓缓地开过去,车身是自己熟悉的草绿色,方向是阿图什。李沪生心里想,要是自己能跟上车走一段就好了。
“他怎么会认识我呢?”他想起昨晚天山庙里俄语教师说的话。
军车开过去老半天了,好像又开过来一辆绿色军用吉普车。李沪生终于想起来了,两年前出境到哈萨克斯坦之前,草原上正隐现着一个骑马的人,戴着绿军帽,身上穿的是军便装,还记得那个人的方脸型,当时部队长曾经掏出望远镜远望,自己正解开马料袋喂马后来很长一段时间,自己在思索西域侦探之“谜”时,还多次认为他就是部队长的联系人,那个神秘的“隐形人”
…
李沪生躲在树林里,天大亮了,就见那个俄语教师不知从哪牵来一匹马,和另两个专家从破庙里走出来,走到山下不远的公路上,那里有一台车在等。那个俄语教师把两位专家送上车,还招了招手,等汽车发动开走后,骑上马向阿图什方向踏去。
李沪生用望远镜看他走了好一截,就策马从林子里出来,跟在他后面。俄语教师穿了一身草绿色军棉衣,戴着军棉帽,远看像个军人,也许是为了防护雪盲,戴了一副眼镜。
公路上静悄悄的,两边都是秃山,远远看过去,隐隐有一小片林子。李沪生不知道这里其实不是阿克苏,而是离拜城不远的地面。路边石缝里开着一些红的黄的花。走了两里路,走近一片簸箕形的草场边,那个俄语教师忽然不见了。李沪生暗暗吃惊,看看前面林子,像是有好几条路,正在恍惚间,就看到路旁有一位放羊的老大爷,呼着几只羊,问他是不是看到有人从前面走过,那老大爷胡髭深深的,眼睛懵里懵懂,指指前面一条路说:“呵呵,是嘛,刚才是有一个人向那边走去了。”李沪生谢了老大爷,就驱马向那条路走去。
这哪里是条好路啊?!半愚半傻的李沪生在和俄语教师斗智的过程中第一个回合就中招了——我一线边防军民布下了天罗地网,任你是条苍蝇也钻不过!李沪生沿这条路走了半天,真给当敌特抓起来了!
…
李沪生沿着老大爷指引的路,走了大半天也没看到那个俄语教师,肚子饿得咕咕叫,头昏眼花,加上肩膀昨天摔得疼,就想找个地方歇息。这里还是天山的南脉,山上覆盖着雪,天上飘着雪,一会儿雪越来越大,又像是昨天下午那个雪团子砸在身上,脚下很快就看不见路了。四下里张望,很远地,真的好像看到在雪风中半山坪有一点绿,可能有人家。他扯转马头,向那里走去。行二里路,织锦般现出一块园坂,柳条扶苏,池塘泛绿,绿树掩映中一座板房。一路劳顿,意外的发现,使他喜不自胜,信马向那里踱去,趋近,就见这一带植被复杂,松、柏、桦还有一些叫不出名目的树木,绿红黄紫杂色相间,像五彩地毯覆盖,果然世外桃园!不觉走近宅园小路,不时有野鸡山鸠从草堁间飞过,传来一声枪响,有动物黑影闪过,狗吠叫着追,传来了马蹄声。木屋里有人伸头,“你是谁啊?”
李沪生见是个汉族老大娘,就上前说自己是过路的,天已晚了,想借一宿。大娘听他汉人口音,像个忠厚小伙,穿戴打扮像个部队侦查同志,就同意了,给他烧了点吃的,喝了碗蘑菇羊肉汤,嚼了两块干饼,李沪生掏出身上所有,大概还有几毛钱,大娘也不要,安排在里面小屋就寝。李沪生屋外草堆喂了马,进得门来,屋里是一张松条简易铺,厚厚的松毛,床边一张小木桌,板墙上挂的辣椒串、干熏的羊腿,已经是天堂了!——掌灯时分,一根烛坐下发呆高山森林中有一军人的小木屋,一盏灯透过幽幽早雾,在桌上读世界史、《克劳塞维兹》、《拿破仑传》或更多梦想中的书籍——他洗脸,烫了脚,肩膀痛,先好好歇息一晚再说,在床上躺下,毡被一盖,轻鼾长涎,已经进入了梦乡。
印度商人湿瘩、俄国醉鬼彼得
哈萨克斯坦沙漠古堡月夜黑衣人
现在又冒出个俄语教师一点头绪没有,几乎有点绝望。
“啊”像梦游者看到更大的梦境一样,他轻轻舒了一口气。
…
“笃笃!”
睡到半夜,忽然听到敲门声,李沪生一下惊醒正屋里似乎迎进了人,一阵寒暄,接着是烧灶做饭的声音。隔壁小屋透过亮光,两个姑娘的娇声细语的喃呢,渐渐地说话声大起来了——
“他爸爸原是市委老领导他那年是以优秀军人代表参加我们市四女中的夏令营,朗诵了他的诗歌”
“噢?”
“你听我念啊”
‘我深深热爱着这身草绿色
糅合了黄河和朝阳的美丽
被称作军装或苦役的囚衣
重重覆盖着和四季在一起’”
…
“嗯?怎幺现在还有人说这样的话?!”李沪生不禁侧耳。
…
“下面他又念了一首诗,我的心都拎到喉咙口了,我没想到他念到了切。格瓦拉 ①哎” …
“当他被捕时,面对枪口,他说:‘我叫切。 格瓦拉’
他在临刑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我在想,革命是永垂不朽的!’
…
切。格瓦拉
因为景仰你我更名南美洲
因为热爱你我到过玻利维亚
…
你是鹰
夜莺
…
花丛中的炮
星空中的眼睛
所有少女崇拜的瓦伦丁
我热泪呼唤的姓名!”
…
“他高高的个子,黑黑的眉毛,一双眼睛又亮又和蔼,每次看到他,我心里都咚咚跳想悄悄跑开可看不到他时又想他”
“我爱上他了吗?那年我才14岁啊”
…
注① ——南美英雄切。格瓦拉1967年10月9日于玻利维亚就义,消息传来,正是中国文革如火如荼的岁月,他那种现代“基督”的献身壮举深深感动、鼓舞了那一代青年人
2。 兵团娇莺
2。 兵团娇莺
…
“营火晚会上他还来邀我跳舞我想躲起来,可是,可是他竟向我走来了!”
…
哦,这不过是两个年轻女孩在细语青春期,那种大胆剖露真是令人感慨吃惊!
…
他想到了露露,那个高挑、白皙、美丽的姑娘。自己不也是一样吗?每次想到她心里不也是咚咚跳,想看到她又怕看到她有一次自己终于大胆地拉住了她的手,露露羞涩地往后退,可是手却没有缩回
…
“后来文化大革命来了,他父亲被隔离审查。我曾悄悄到他家去看过,只见门上贴着封条。他从所在的部队被遣送回上海,我去的时候,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从院墙里跳出来,我递上一包鸡蛋,只说了一句话:我下放了”
李沪生眼前浮现了露露的身影——穿着连衣裙,扎着两根辫子,那玲珑剔透的身姿,含情脉脉的眼神我告别归队的时候,她也来送过我
…
“随后是紧张的准备,我听说他到我们学校去了。妈妈把我送上火车,列车徐徐驶出上海,我的眼泪不断线地落下来了。列车广播里放着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歌曲《喀秋莎》、《山楂树》火车驶过郑州铁路大桥,天已经渐渐黑下来了,我手里一直攥着他的诗歌:
…
让我的星空俯瞰吧
不要很高,也不要很艳丽
但只要开做一朵花
高于平庸地承载你的大地
如果死在那里,做奴隶,
睡与醒,与我在一起
与泥土在一起
”
…
李沪生想起了,露露也爱诗歌,爱唱歌。他想起了那个凄冷飘雨的晚上,在路砦工事的路口,在防空坑道的街道上,熊熊篝火旁,手风琴伴奏中,露露领唱着《喀秋莎》的情景
那天晚上,由蚌埠转乘的火车因为前方修路晚点不能进站,停靠在桥上,自己扒开窗门,跳下车去,循着歌声,大步前去
…
“我已经做好了上前线的准备”一个女孩的声音。
…
她们是什幺人?!墙板上贴着一些“兵团快报”之类的糊墙纸,李沪生侧过头凑近板缝,目光却停留在对面墙小书橱上方的一帧相框上,相片上是一个军人,国字脸,眼神深邃,英姿勃发
…
新疆古属“西域”,晚清正式建省。幅员辽阔,沿边旷土多未垦辟,紧靠苏联,有上千公里的边境线。新疆又是汉、维、哈混居地区,民族问题比较复杂,国家自50年代起陆续组织大批内地人口迁徙新疆。1954年组建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按军队师团营连建制,平战结合、寓兵于农,发展农垦事业兼巩固边防。60年代初,毛泽东和周恩来曾有过将1/3以上军队改建为生产建设部队设想。1962年,中苏关系剑拔弩张,新疆数万边民越界外逃,兵团在周指示下,在千里边防线上建起一条边境农场带,屯垦戍边。苏中关系急剧恶化,新疆战略地位益显重要。“大跃进”失败导致国民经济凋敝萎缩,百业萧条,农村饥馁遍地,发生了饿死人现象。全国各大城市一下子涌现出数量庞大的失学待业青年。上海市仅需安置的初高中毕业生就有十几万人,于是以这批青年为主要对象,制定了一个新的大规模向新疆移民的计划
她们是兵团战士啊!
…
“听说他是间谍唉…红夜莺!”隔壁透过来一句。
…
李沪生一惊:“什么?!”哈萨克斯坦大漠古堡之夜的那一幕蓦然跳至眼前——
一道奇异的光从大漠深处射来,很快地又是一片幽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