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悍戚-第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挡住那些刺客”

    “慢着慢着!”管亥越听越糊涂,“大刘,你家老爷,究竟是谁?”

第三十章 汉有三仁焉 ,子奇伟丈夫(上)

    刘闯突然想起来,之前在书箱里看到的那几本书。

    颍川陶?

    难道,这个颍川陶,就是他的父亲?脑海中倏忽浮现出一个高大清癯的身影虽面部轮廓有些模糊,但刘闯却知道,那个人正在对他微笑。

    刘勇看了管亥一眼,缓缓打开书箱。

    粗糙的手指在那些竹简上拂过,仿佛是抚摸情人的肌肤,小心翼翼。

    “这些书简上,都有老爷的注释。

    老爷生前,通《尚书》《春秋》,在颍川有偌大名声。少爷可听说荀氏八龙吗?老爷和他们的交情不错。”

    荀氏八龙?

    刘闯瞪大了眼睛,露出惊讶之色。

    而管亥更是目瞪口呆,半晌说不出话来。

    这年头,想要出人头地靠什么?除了自身的本领,家世人脉也不可或缺。刘备顶着个大汉皇叔的名头四处招摇撞骗,最后成就蜀汉基业。孙权靠着父兄余荫,坐稳江东,偏安东南一隅。

    纵观东汉末年崛起的诸侯,其身后大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董卓起于西凉,却因为良家子身份,为所有人排斥。当然了,这里面有董卓自身的原因,可说穿了,还是因为他根基不深。不说董卓,就连那大将军何进,因为是屠户出身,还不是被士人所利用?只不过因为他位高权重,士人不可能如对付董卓那样的手段,来对付何进罢了。

    总之,这是个二代的天下,更是一个拼爹的时代。

    有一个好家世,总能事半功倍。若崛起于草莽之中,必然会面临各方面疯狂的打压

    有时候想想,原来这东汉末年,居然和前世的社会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刘闯一开始想投奔刘备,也正是出于这么一个心理。只是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居然一不小心,也变成了二代。

    荀氏八龙,人杰也!

    自家那个没见过面的便宜老爹,居然和他们交好,足以说明,他也不是等闲之辈。

    士人的力量,在东汉末年极为强大。世家大族,正朝着门阀和贵胄的方向演变。所谓三国争霸,说穿了也是世家大族优胜劣汰的过程。当然了,这个过程持续时间太久,最终令汉人元气大伤。

    刘闯期期艾艾,“我爹,叫刘陶?”

    如果那颍川陶是刘闯的便宜老爹,其姓名也就呼之欲出。

    刘陶,这名字好耳熟三国志中似乎有记载,刘晔的儿子好像就叫做刘陶不过,他应该还没有出生吧!

    刘勇露出敬重之色,点头道:“孟彦,果然想起来了!”

    我那是想起来了,只不过是推断出来而已

    不过,刘闯旋即现一旁管亥露出惊骇之色,张大了嘴巴,半晌后问道:“大刘,你是说大熊,是中陵侯之后?”

    “正是!”

    刘勇叹了口气,“想当初,老爷与卫尉刘宽、司空张济联名上疏,言张角必定谋反,需尽早处置。不过,当时张角命马元义暗中勾结十常侍张让等人,以至于先帝没有相信老爷的话。

    老爷当时非常愤怒,于是决议再次上疏弹劾。

    哪知道刘宽和张济临阵退缩,无奈之下,老爷独自上疏,弹劾十常侍与张角勾结如此一来,却激怒了张让等人。十常侍随后诬陷老爷,先帝听信谗言,命人将老爷拿入大牢少爷那时候年纪还小,所以对老爷的印象可能不深。老爷是何等刚烈性情,那受得如此冤枉?一怒之下,老爷在牢中不食而亡但张让却不肯善罢甘休,为震慑朝中大臣,于是派手下前往颍川,意图将老爷满门杀害。

    后来,张角真的造反了,声势浩大。

    先帝想起老爷的忠告,所以非常后悔,于是追封中陵侯我得到消息的时候,已过去数载。而且当时十常侍当权,我害怕少爷回转颍川的话,那十常侍不肯罢手,于是决定留在朐县。后来十常侍死了,董卓擅权,天下大乱。颍川更屡遭战火,反而不如在朐县安全

    少爷,你现在知道老爷是何许人也了吗?”

    刘勇说着话,从书箱里翻出一卷书简,递给刘闯。

    “这是少爷的家谱,请少爷收好。”

    他随后把书箱合上,露出一丝如释重负的笑容,“今少爷成人,勇亦算不负夫人所托。这书箱里都是老爷最为钟爱的书简以及老爷的奏折原本,将来回去颍川,凭此便可以归宗认祖。”

    积压在心中十二年的责任,似乎一下子得到了舒缓。

    以前,刘勇总担心耽搁了刘闯,更害怕刘闯那样子浑浑噩噩,胆小怕事渡过一世,会辜负了夫人的重托。

    而今刘闯已经成长起来,他的压力也就减少许多。

    接下来,他只要好好守护着刘闯,看着他光耀门楣,就算是完成了夫人重托。

    刘勇站起身,迈步往外走。

    “药有些凉了,我再去给你热一下。”

    待刘勇走出房门,刘闯才算是回过味儿来。

    “亥叔,我爹他很有名吗?”

    虽然刘勇已经描述了许多,可是刘闯还是不清楚,这个刘陶究竟是什么人物。

    管亥用力点头,“中陵侯乃当今名士,我当年在青州游历的时候,就听说过他的名字据说,中陵侯本名伟,后改为陶,字子奇。其人沉勇有大谋,为人谦和,不拘小节,性情刚烈,在颍川极有名气。中陵侯被害后,曾有人言:汉有三仁焉,子奇伟丈夫,我虽出身黄巾,但是对中陵侯也非常敬佩嘿嘿嘿,没想到大熊竟然是中陵侯之后,又何必投奔刘备?”

    汉有三仁焉,改自《论语》中的一段记载。

    微子曰:殷有三仁焉,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

    这句话说的是殷商末年的三位贤者,如今被人套用在刘陶身上。所谓三仁,有三人之意,说的是当初和刘陶一起上疏的刘宽和张济。不过后来刘宽张济两人临阵退缩,而刘陶却迎难而上,不顾生死,弹劾十常侍,是真正的伟丈夫。

    其中还有一层意思,是讽刺刘宽张济临阵退缩之举。

    虽然不太清楚这两人最后的结局,但有这么一句评语,恐怕这两人就算是活下来,也难心安。

    刘陶,刘子奇!

    刘闯实在是想不起三国有这么一个人物。

    也难怪,三国志记载的人物众多,三国演义里更虚虚实实。

    其实,在三国演义中,刘陶一开始就已经登场。

    ‘东汉末年,十常侍祸乱朝政,谏议大夫刘陶忠心进谏,汉灵帝昏晕无能,不听劝告,将其下狱。当夜,被十常侍谋杀而死’

    只不过这么一段记载,谁都没有在意。

    加之历史上刘陶死后,子嗣断绝,以至于在三国志中,也是一笔带过。

    刘闯万万想不到,自家便宜老爹,竟然还有如此的声望。他对刘陶没有什么感情,可这具身体对刘陶似有无尽的依恋。想来,刘闯并非刘陶嫡子,否则他的表字,就应该是‘伯彦’才对。

    。6mao

第三十章 汉有三仁焉 ,子奇伟丈夫(中)

    “可这个和投奔刘备有什么关系?”

    管亥正色道:“刘备何许人也?织席贩履之辈,如何能与中陵侯相提并论?

    中陵侯,那可是济北贞王之后,正经的汉室宗亲,皇亲国戚。【百书斋最新更新 baishuzhai。】早在桓帝之初,中陵侯就游历大学,上书言事。后在颍川被举为孝廉大熊,不对不对,孟彦,你要知道那颍川是什么地方,乃天下读书人向往之地。颍川书院,更聚集了天下俊彦,能够在颍川被举荐孝廉者,哪个不成就一番事业?后来,中陵侯曾三迁尚书令,拜侍中之职,朝中权奸谁人不惧?

    后又出任京兆尹,只是当时朝政败坏,要出千万钱。

    中陵侯何等人物?怎可能做这种事情,于是称疾不肯听政,后被先帝拜为谏议大夫”

    说到这里,管亥出一声叹息。

    “怪不得大刘一直不肯接纳我的帮助,原来是这个原因。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当年中陵侯因大贤良师之事获罪,大贤良师甚至为此感到可惜。至于前往颍川灭你满门,实乃十常侍所为。”

    汉室宗亲,皇亲国戚?

    刘闯听完管亥这句话之后,顿时心潮澎湃。

    以至于管亥后面说了些什么?他并没有听进去,目光下意识落在手中那一卷族谱上面。

    济北贞王,那又是谁?

    他抬起头,轻声道:“亥叔,我并没有怪你。

    时也命也,父亲得罪了十常侍,才有此灾祸,乃十常侍之罪,与你何干?你是你,黄巾是黄巾,你代表不了黄巾,又何必这许多的顾虑?我只知道,你待我甚好,我我刘闯的亥叔。”

    管亥激动了!

    他用力点点头,却不知该说什么才好。

    半晌后,他站起来道:“孟彦,你先静一下,我去找你叔父大刘说说话。”

    如今,刘勇已经说破了刘闯的身份,再以叔父相称,就有些不太合适。

    哪知道刘闯道:“请你告诉我叔父,这些年多亏了他的照顾,我才能无忧无虑的长大在我心里,他就是我的叔父。若有朝一日我能归宗认祖,一定会禀报父亲,将他列入我刘家族谱。”

    刘勇为什么出去?

    其实,刘闯能猜出一些端倪。

    换做是谁,做了这么多年的叔父,和刘闯相依为命,如一家人一样。如今突然转换了身份,刘勇变成了家臣哪怕刘勇在心里一直恪守这样的礼仪,可心里面终归会有些不好受。

    管亥身子一震,扭头看了看刘闯,便迈步走出房间。

    屋子里,一下子安静下来。

    刘闯仍旧觉得脑袋里乱哄哄,有一种堕入梦中的感受好半天,他总算让自己平静下来,打开手中的族谱,就见上面第一个名字,便是高祖刘邦的名字。高祖刘邦之下,则是淮南厉王刘长。在刘长的名字下,又分了几个分支,其中有一个名字,刘闯感到非常的眼熟。

    淮南王,刘安。

    那不就是编撰《淮南子》的人,后因为牵扯造反被杀?

    刘闯愣住了,继续往下看。刘长膝下三子,长子淮南王刘安和另一个儿子的名字后,都没有留下记录。也就是说,刘安和刘长的小儿子,当初都因为造反的事情受到牵连,没有留下子嗣。

    济北贞王,刘勃这也是刘长名下三支当中,仅存的一支。

    刘长?

    刘闯感觉这个名字非常陌生,有点记不起他的来历。如果不是这族谱,刘闯甚至有可能不知道这世上,曾有刘长这么一个人的存在。不过说起来,这刘长也就是刘陶的这一支的祖先。

    刘邦膝下,子嗣众多。

    但经过吕后之乱,其子嗣几乎灭绝。

    这种情况,和后来的武则天执政颇为相似。只不过武则天做的没有吕后这么毒辣

    记忆中,刘邦众多子嗣,最后是有代王刘恒接掌帝位,也就是史书中文景之治中的汉文帝。

    刘长和汉文帝是一代人,也就是说济北贞王刘勃和景帝是平辈。

    刘闯细数刘勃的子孙后代,最终在第十八代找到了刘陶的名字。也就是说,刘闯是济北贞王刘勃的十八代子孙。根据这个族谱,可以看出刘闯是根红苗正的皇二代!只不过,刘闯不知道而今的汉帝究竟是多少代子孙,所以也弄不清楚,他和汉帝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

    把族谱重又收好,刘闯这心里更是感到激动。

    刘备,靠着一个子虚乌有的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就打下了偌大基业。

    而今自己可是有真凭实据,岂不是有很大的展空间?管亥说的不错,刘备织席贩履之辈,的确是不值得投靠。而且,如今的刘备还没有家,距离他建立蜀汉基业,还有十几年的时间。他在徐州,也不过是暂居而已之后惶惶如丧家之犬,四处逃亡,可怜至极。

    刘备很有韧性,问题是值得他去投奔吗?

    刘闯最初想要投奔刘备,一来是对刘备熟悉,二来是重生之后,对这么陌生世界的恐惧。

    试想,任何一个人现自己重生在一千八百年之前的世界,第一个念头肯定是惶恐不安。如果这时候,他听到一个熟悉的名字,而且前世对此人还颇有好感,自然会生出投奔心理。

    可现在

    投奔刘备真的合适吗?

    投奔他之后,难不成要随着他颠簸流离十几年吗?

    刘闯用力甩了甩头,把这念头抛开。

    静下心来仔细考虑,他现在投奔刘备,绝不是一个最佳的选择。

    可是,不投奔刘备,又该如何是好?

    “少爷,该吃药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