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超级能源强国 作者:志鸟村(2014-05-06起点vip完结,都市,商战风云)-第30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发展空间的。”
  “您要做房地产?”张超并不是很奇怪,万科在深交所风生水起,企业界知道的可不少。
  苏城摆摆手,道:“房地产没必要,但买下地皮的话总是没错的。公司去年的结余很多,嗯……也不一定要购买这些工厂,我觉得,可以成立一个专门的投资公司做这件事。”
  “投资公司?”
  “就叫大华投资吧。”苏城转瞬做出决定道:“公司成立以后,第一件事就做地皮收购吧。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如果是有市内的工厂要出售,都可以关注一下。”
  张超并不反对买地,尤其是在公司资金充沛的情况下。他做了记录,然后问道:“我比较熟悉北*京,在那边住了两年呢。市内的话,暂时划为三环路以内怎么样?”
  “你是说,三环路内,才算市内?”苏城使劲咳嗽了两声。
  张超不好意思的道:“草桥之类的地方确实是偏僻了一些,不过,首都的工厂本来就比较远,二环以内,要找比较大的地方,怕是不太容易了。三环路才修了10年吧,发展的很快,那边也不算是远郊了。”
  PS:白天恍惚,晚上码字,搞的好疲惫,结果也没写出多少字。
  有点天然疲的感觉啊。
  疲厚的有巨龙的感觉了
  ……




第四百二十五章 城里的土地

  北*京三环是不是远郊,苏城觉得自己很有发言权,他怕张超说的太离谱,连声道:“就三环吧,不要搞拆迁一类的事情,也不要和工厂直接打交道。你们学习一下人家外资企业买卖地产的方式,要合理合法,手续齐全的从政府手上拿地,否则宁可不要。”
  外资企业在中国买卖商业的方式,就是让政府拆迁了,再从政府手上购买,因为商业地产多在人口密集的地区,拆迁的工作不管国内国外,都非常的复杂。为了一个钉子户而僵持10年损失千万的事,跨国公司经历的不少,国内的公司也会经历的越来越多。
  交给政府或者别的公司做拆迁,虽然会多花一点钱,但风险和麻烦少的不是一星半点。以1993年的土地出让金来看,所谓的贵一些也着实是贵的有限。
  张超理解的道:“就是像浦东那样?请政府组织专门的公司进行拆迁和土地平整?嗯,这样确实不错,就怕当地政府不同意,假如只是解决一两个工厂的生存问题,地方政府怕是不会下大力气。”
  李琳也跟着道:“如果买来土地空置着,不做工厂也不开发房地产,政府怕是不愿意。再让他们出面做了坏人,说不定把关系弄坏了。”
  “这也是个问题。”苏城早就想要成立一个投资公司了,但购买地皮是灵机一动,考虑的并不周全。踌躇片刻,他才开口道:“那就用来做商业吧,超市怎么样?”
  “在三环做超市?太偏僻了吧。”张超一副老北京人的模样道:“二环里是北*京的内城,街市都在里面,人也都住里面。三环的话,我觉得5年内都没什么太好的商业前景,超市容易压货。”
  说着,张超很有回忆范的道:“我大姑当年嫁到广安门大街,临街的房子后面还有农民的菜园子。还有祖坟,最近几年迁了些,听说还有留下的。我觉得,三环做工厂不算远,做商业的话,再过十年八年的比较好。”
  城市扩张的步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5年以后也不过是1998年,北*京的房价仍属于正常人能买到的范畴,中关村还是三环外的郊区……用来做超市的话。购买力确实是个问题,与其现在做,不如五年后或者十年后再做。
  用1992年的观点来看,张超的话是没问题的。苏城点头认可,然后想到了后世的红星美凯龙,它们就是用建家具城买地的方式发展,主业的利润差不多全部给了银行当利息,地产增值却变成了公司增值的手段,这么着,他就再道:“那就做个别的。你们可以考虑一下家具城,装修城什么的。有没有前途?”
  张超和李琳互相看看,还是李琳小声道:“苏董,装修我没做过,家具就在市中心买好了,那么大件的东西,从城外运进来,不是太麻烦了。”
  苏城默默的看向窗外。太阳很大,云很白,果然是二环里才是北*京城的好日子啊。
  再过20年。有几个人在二环三环买了东西,是往里面运的,那都是往外拉的。
  三人各想各的,都在思考。
  须臾,张超突的一拍大腿,道:“做酒店怎么样?”
  “怎么说?”
  “我经常开会,要是突然决定到一个城市,经常会找不到酒店,会议室要是不提前两天订,肯定是没有的。造一个远一点的酒店,只要有特色,修的好,大家也不会在意远近的,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城市,商务活动多的要死,咱们公司是有总部的招待所,要不是这样,非得常年预定酒店了,否则外地的供应商来了,经常找不到住的地方。”张超乐呵呵的道:“北*京香山饭店那么远,提前10天都订不到房间,咱们选址在二环到三环,只要设计的够好,地方政府定然愿意配合的,这是对地方发展很有利的事,我敢说,一多半的政府官员,对酒店比对工厂有兴趣。”
  酒店也是要缴税的,90年代的高级酒店,缴税比大型国企都要多。而且,高级酒店对于提升地方的城市价值很有意义。一个城市,有没有五星级酒店,有没有四星级酒店,有没有希尔顿和凯宾斯基,那都是有极大的区别的。迪拜和阿布扎比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所谓的七星帆船酒店和八星酋长皇宫酒店,无形中就提升了两个城市的美誉度,使得没有去过那里的人也知道,这两个城市肯定是繁华的大都市。
  另一方面,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是中国酒店业的第一个黄金期,遍地的政府会议和商业谈判,将各大城市的酒店和旅店塞的满满的。也是在这个时候,几乎每一个政府行局都筹建起了招待所。
  正如张超所言,没有自己的招待所,外地临时来了客人,根本找不到住的地方。
  这种酒店房间紧张的情况,在80年代末的时候,还主要集中在高档酒店,到了九十年代初,就扩展到了普通的旅店,刚刚开始出现的国内旅游,进一步催生了行业的发展。
  苏城以前去外地,还能感受到这种状况。随着大华的发展,他现在出发去外地,当地公司和政府往往会抢着招待,自然不如常出差和开会的张超感触深。
  尽管如此,苏城还是赞许道:“做酒店可以,但我们不能自己独立做。”
  “找人合伙吗?”
  苏城边想边道:“我们先期做两个品牌,一个品牌是高级豪华酒店,以四星级为基础,要占地面积500亩以上,最好是1000亩。第二个品牌是经济型酒店,以二星级为基础,占地面积50亩以上,最好是100亩。高级豪华酒店的话,试试看能不能从国外收购一个品牌,或者合资也行。但土地要由大华实业购买,全资享有,这一点没有商量的余地。”
  张超连连点头道:“摆在第一位的是投资土地,然后才是酒店。您看这样如何,我们每在一个地区做豪华酒店,就配套建设第二个品牌的经济型酒店。不过,我觉得50亩有点小了,市区内找块1000亩的土地挺难,找个100亩的还是简单的很。”
  “能买多大就多大。”苏城的话里满是豪气。
  张超此时方才意识到了不同,忙问:“您准备给大华投资注资多少?”
  “先期3亿人民币吧。我再准备1亿美元,准备收购国外的酒店公司。如果谈下来的城市多,我想再追加3亿人民币不成问题。”这就超过10亿人民币了。放在华尔街的投行中间自然是不值一提,放在中国,则是毫无疑问的大鳄了。
  张超张嘴结舌,他没想到是这么大的项目。10亿元人民币,也许买不下一家央企,但现在的中国央企,能拿出10亿元的绝对不多。
  他不禁道:“要不先做一个评估……我们战略部也做一个计划。”
  “评估和计划都可以做,以土地购买为目标吧,能有额外盈利当然好,没有了也没关系。另外,土地也不局限于北上广,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都可以考虑进去……”苏城是有油田的人,加上海沧石化基地,现金流简直如黄河长江一般充沛。尤其是年产80万吨的大乙烯,现在虽然没有达到最大产量,但每年60万吨的大乙烯,每天都能创造近千万元的利润,以及数千万元的产值。还有未建成的炼油厂,以及渐入佳境的大甲醇,全都是现金奶牛。
  按照1993年的土地价值,苏城就是每天买一块地都没有问题。若非有LNG船和大华实验室两只吞金怪兽等在后面,苏城有信心把北*京或上*海的近郊土地一扫而空。按照10年或者20年后的经验来看,地产赚到的钱怕是比做LNG船还要多。
  这时候,他分外的能够理解其他的中国商人,为什么更愿意做商业,而不是工业了。
  商业赚钱,太容易了。
  尤其是有了第一桶金以后,真正是在滚雪球。
  不过,苏城竖立了目标,是不会轻易动摇的。工业的稳定性勿庸置疑,重工业的稳定性更是无与伦比。
  造出了LNG船的大华船业,将是中国工业界的明珠。把北*京或上*海的近郊土地一扫而空的大华,怕是会变成众矢之的。
  工业是能产生影响力的产业,房地产也可以,囤积土地和房子却不行。
  苏城做出了决定,张超自不赘言,转而道:“做投资公司的话,集团的人才储备颇有不足,我想挖几个人。”
  之所以是挖人而不是招人,是因为大华并无投资公司的基础,只有找到了核心成员,才能在此基础上扩招。
  苏城同意,又让李琳专门成立一个部门负责此事。不管在哪个地方做酒店和买地,与城市管理者们打交道,永远是不能掉以轻心的课程。
  ……




第四百二十六章 高楼大厦

  大华投资要做的第一件事,是选定公司负责人。
  张超和人力资源部一起,雇佣了两家香港的猎头公司,筛选了数以千计的候选人,最终将人选缩小到6个,才邀请他们来华面试。
  6名候选人,既有国内银行业的精英人物,也有香港金融机构的明星经理人,再加上欧美投行的华人,一个个的简历,堪称金光灿灿。
  最终被选中的,是前GE资本的经理季润之。
  和其他候选人类似,而立之年的季润之履历漂亮的令人发指。他曾经参加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并获银牌,15岁就成功申请到了耶鲁大学的全额奖学金,提前毕业就职于美林和GE资本,曾经成功的主持风险投资基金获利百倍,为客户做过多起10亿美元级的资本并购……
  哪怕再过二十年三十年,这样的履历依然称得上辉煌。
  作为最早的中国留学生,季润之在美国的金融世界闯出一片天地难能可贵。如果不是碰上了玻璃天花板,加上孝顺国内父母的愿望,猎头也很难说服他到大华面试和就职。
  苏城开给他的薪水是按照香港的行情来比较的,做的好的话,一年能有百万人民币,或者10万美元以上的收入,公司效益一般,甚至可能达不到百万,这个数字比大华的高管们赚的还要多些,但比华尔街的百万美元就差的远了。但中国金融行业的竞争,与华尔街的竞争也是千差万别。在大华日渐成型的薪酬体系下,苏城也不能给他华尔街式的报酬。
  薪水变少了,人力资源部为了留住他,还是做了很多的工作。
  他们按照领导接待的标准,首先精挑细选出两名助理给季润之做学徒,减少日常工作中的琐碎事情,其次,人力资源部又通过公关部,在市第一人民医院弄到了一间独立的高干病房。并派遣两名陪护全天候的照顾入住于此的季润之父亲,以解决季润之的后顾之忧。
  对季润之的家庭,人力部也做了妥善的安排。
  他的儿子在国外读大学,不用帮忙,他的妻子则被大华介绍到了大学教书。
  分配给他的房子。背靠黄浦江。是一间民国时期留下来的英式花园洋房,曾是桂系大佬的公馆,装修一新之后,说是中国最好的房子都不为过。
  除了居住之外。季润之夫妇两人用不着在家务方面费任何的心思,早在他们抵达之前,人力部门就配齐了保姆园丁和修理工,由专人负责管理,每天帮他们打扫房间清洗屋子。
  大华食堂的特级和一级厨师。按时按点的做好早午晚三餐送到季宅或办公场所。要出门的时候,一个电话,就有大华的专车接送,他们自己的私车,也可以交给大华的小车班负责保养维护加油检查。
  这种待遇,完全是仿照着国内部级领导来做的。
  论生活质量,自然是远胜季润之夫妇在国外压力山大的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