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又穷又愁,这就划不来,变成穷愁潦倒就冤得很。 社会上贫病交迫的人很多,要想心理上不再添愁,这个修养就相当高
306
雍 也 第 六392
了。本篇上文提到伯牛的病,下面就提到颜回的穷。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这几句话看起来非常简单,但是要自己身体力行,历练起来,就不简单了。 孔子第一句话就赞叹颜回,然后说他的生活——“一箪食”
,只有一个“便当”。古代的“便当”就是煮好的饭,放在竹子编的器皿里。“一瓢饮”
,当时没有自来水,古代是挑水卖,他也买不起,只有一点点冷水。 物质生活是如此艰苦,住在贫民窟里一条陋巷中,破了的违章建筑里。 任何人处于这种环境,心里的忧愁、烦恼都吃不消的。可是颜回仍然不改其乐,心里一样快乐。 这实在很难,物质环境苦到这个程度,心境竟然恬淡依旧。我们看文章很容易,个人的修养要到达那个境界可真不简单。乃至于几天没饭吃,还是保持那种顶天立地的气概,不要说真的做到,假的做到,也还真不容易。 颜回则做到了不受物质环境的影响,难怪孔子这么赞叹欣赏这个学生。三千弟子只有他做得到这个修养,而他不幸三十二岁就短命死了。 近代人研究孔孟思想的,认为颜回是死在营养不良。 虽然是一句笑话,但是大家对营养还是要注意到才对。
307
492论 语 别 裁
学问的鸿沟
说到这里,峰回路转,又转出一个高峰。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 今女画。
这节文字,就是说冉求有一次对孔子说,老师!你不要骂我们,老是说我们不努力。我们对于你的学问非常景仰,只是我们做不到,力不能及。 孔子说,你这话错了。 做了一半,无法克成其功,这是力量不足的缘故。 可是你根本还没有开始做,怎么知道无法做成呢?
“今女画”
,并不是说“你学画去了”
,是说你冉求,自己把自己划在一个界限内。 孔子的意思说,你不管做不做得成功,只要你肯立志,坚决的去做,做到什么程度算什么程度,这便是真正的努力。 现在你自己划了一个界限,还没开步走就先认为自己过不去,这不是自甘堕落吗?
接着就讲到真正的作学问,孔子说要作到什么程度呢?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先谈什么叫“儒”?这个中国字,根据《说文解字》的另一种解释:“儒”是人类社会所需要的人,所以在“人”字旁边加一个需要的“需”字,便成了儒。 我们再看“佛”——“弗人”
,不是人,是超人。“仙”——“山人”
,有如高山流
308
雍 也 第 六592
水。“需人”则是人类需要他,社会当中不可缺少的人,这就是“儒者”。我们都称孔孟思想为儒家学说,但是究竟要什么样子才能叫“儒”呢?孔子在这里提出来分为两种:一种叫君子之儒,一种叫小人之儒。 如果再进一步参考《礼记》中的《儒行篇》,便有很多儒者类型的标准。 一个儒者应当有怎样的行为,他的作风以及人格的规范,在《儒行篇》中,说得很清楚,也包括孔子在这里所提两种儒者之一的君子之儒行。我们现在来说,什么叫小人儒?书读得很好,文章写得很好,学理也讲得很好。 但除了读书以外,把天下国家交给他,就出大问题,这就是所谓书呆子,小人儒。 所以处理国家天下大事,不但要才德学三者兼备,还要有真正的社会体验,如果毫无经验,只懂得书本上那一套,拿出来是行不通的;不知道天下事的现实情状就行不通。 比如说,这两天美国总统到了中东,他在那里讲些什么?知不知道?如果说报纸上有新闻;报纸上登的,和原有的真话,不知相差多远。根据报纸你就可以评论天下事,这是书呆子之见。 君子之儒有什么不同?就是人情练达,深通世故。 如前面所讲的,子路的“果”
,子贡的“达”和冉求的“艺”
,都具备了,那就是“君子儒”。
知 人 之 明
子游为武城宰。 子曰:女得人焉尔乎?
曰:有澹
309
692论 语 别 裁
台灭明者,行不由径。 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子游为孔子弟子,少孔子四十五岁,姓言名偃。 他出去做官,在武城这个地方为“宰”——首长。 回来看老师,孔子问他在地方上得到人才没有?讲到这句话要注意,从历史可以看出,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对后辈的培养。尤其在汉唐,对地方的人才,都经过慎重的选拔,并且视选才为重要工作之一。 所以子游这个学生来看他,孔子的第一句话,就问他在地方上发掘到人才没有。 因为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个时代都要人才。 所以孔子第一句话就问这个问题。 子游说:“有个澹台灭明。”号子羽,比孔子少三十九岁,相貌很难看。 中国人常用孔子一句话,“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便是指此公的故事。 在这以前他曾见过孔子,我们这位老夫子,这天不知道什么事情心情不好,看见这个年轻人怪难看的样子,并不太注意他,这位年轻人没有好久就走了。 不过他还是愿意做孔子的学生,学问非常好,后来成为不得了的人物。 历史上记载:在南方,他和他的弟子们名动诸侯。 他到哪里,各国元首都欢迎他。 而且他还带有点英豪侠气。 子游在武城发现了,又介绍给孔子。 所以孔子后来感叹“人不可以貌相”
,以外形去判定一个人才,往往会有失误。孔子自己承认错了。错了就错了,孔子非常勇于认错。子游向孔子报告,找到了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才。 此人“行不由径”
——这句话照古人的解释,是说走路绝不走小路。如比之现在的情况,不走小路,难道走大马路?不被汽车压死才怪——子游又说他从来没有到我房子讲过私话。 对于汉代以来“行不由径”解释为“不走小路”的说法,(朱注:径,
310
雍 也 第 六792
路之小而捷者。)我不同意。 古时候“径者道也”
,并没有说必是小路,人光走大路,不走捷径是笨蛋。 难道是瞎子,小路不敢走,怕跌倒?那么什么叫“行不由径”呢?我们刚才已经讲过了,澹台灭明后来带了弟子,在南方一带,游说诸侯,名动公卿。 他到哪里,各国元首都对他重视。 这个人有江湖豪气,“行不由径”是说他行事从表面看来,有时不依常规,不循常道,有点满不在乎的味道,有如子贡那个“达”字的道理一样。因为他“行不由径”
,所以孔子对他也看走了眼。言偃在这里讲他“行不由径”
,表面看来有违常规,但是他又发现澹台灭明还有一个很大的长处——很讲义气,绝对无私,不是为了公事,从来不到子游的房里来。 因此,我认为“行不由径”四字,当作此解。 但我这个说法,也是“行不由径”的。 此举实在并非故意,因为发现这里面有些混淆不清,只好套用孟子一句话:“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功 成 身 退
这一篇上面都是讲学生的故事;下面是对当代一些人物的评论,说明待人处世的学问之道。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孟子反,是鲁国的大夫。 在鲁哀公十一年这个阶段,当时鲁国有难,作战的时候,孟之反为统帅之一。 孔子学生冉
311
892论 语 别 裁
有也参加战役为统帅。孟子反怎样的不伐呢?
有功而不骄矜,不宣扬叫不伐。 古代“伐”与“矜”这两个字常常会连在一起用。“矜”是自以为高明;“伐”则为有功、有才,而自我夸耀。“奔而殿”
,是说他在这次战役中打了败仗,撤退时他走在最后,拒敌掩护撤退。 我们知道历史上记载,鲁国那一次是打了败仗。 学军事的人就知道,打胜仗容易,打败仗难。军事中的作战计划是有两套的;这两套计划分门订立。 假如当统帅的作打胜仗的计划,参谋长便应当另作打败仗的计划,然后两套计划配合起来运用。或者参谋长作打胜仗的计划,但统帅就不能再作打胜仗的计划,否则万一败了会很惨。 战争不是胜就是败,但一个人又计划胜仗怎么打,又计划败仗怎么打,心理上也成问题。 当然,有特殊的将才不在此限。 中国历史上打败仗最有名的军事家应该算是诸葛亮,他六出祁山,每次撤退,一兵一卒都不会少,是古今以来,安全撤退成功的战略家。在战场上打了败仗,哪一个敢走在最后面?就是平常走夜路,胆小的也先跑了,怕后面有鬼。打败仗比这还可怕。孟之反则不同。“奔而殿”
,叫前方败下来的人先撤退,他自己一个人挡在后面。“殿”便是最后的意思。“将入门”这句,是说孟之反由前方撤退,快要进到自己的城门时,“策其马曰”
,他才赶紧用鞭子,抽在马屁股上,超到队伍的前面去。 然后告诉大家说:“非敢后也,马不进也。”他说,不是我胆子大,敢在你们背后挡住敌人,实在这匹马跑不动,真是要命啊!
孔子认为像孟之反修养到这种程度,真是了不起。 这一节,我们有两点要了解。 第一点,历史上每一战争下来,争
312
雍 也 第 六992
功争得很厉害,同事往往因此变成仇人、冤家。 尤其在清朝时候,有些人夺取了功劳,还把过错推给别人。 因此引起内部的不平。 太平天国的失败,就是由诸将争功所致。 第二点,由此可知鲁国当时国内的人事问题太复杂,但孟之反的修养非常高,怕引起同事之间的摩擦,不但不自己表功,而且还自谦以免除同事之间彼此的嫉妒。《论语》所以要把这一段编入,乃是借孟之反的不居功,反映出春秋时代人事纷争之乱的可怕。 实际上,人事纷争在任何时代都是一样的。 很坦白地说,在一个地方做事,成绩表现好一点,就会引起各方面的嫉妒、排挤;成绩不好呢?
又太窝囊。人实在不大好作。当时鲁国人事上也是这样情形,孟之反善于立身自处,所以孔子标榜他不矜不伐。 同时以另一个观点来看,孟之反更了不起,不但自己不居功,而且免除了同事间无谓的妒忌,以免损及国家。 古人说:“能受天磨真铁汉,不遭人忌是庸才。”像李陵与苏武的故事便是如此。 当时李陵孤军作战,友军各怀忌心不来相救,因此被逼到投降了。 司马迁为这件事向汉武帝力争,他说李陵之投降是被逼的。 友军嫉妒他,不支援他,他一人带了五千士兵,孤军深入绝域,最后拚得剩下十余个人,还在奋勇拒敌,这怎么能责怪他呢?结果汉武帝发了脾气,司马迁受了宫刑。 后来苏武回来,就写信劝李陵回来,李陵回信说,叫我怎么回去呢?
回去以后,那些专门根据人事法规办案的人,东挑剔,西挑剔,挑剔得没完没了。 我将无法辩白,实在受不了。 前方作战受苦,回来碰到那些自以为懂法的专家,鸡蛋里挑骨头,一个字错了就会有罪,这叫人怎么受得了?所谓:“刀笔之吏,
313
03论 语 别 裁
弄其文墨。“便是此意。讲到这里,同时想起汉高祖大将周勃的故事。 他功劳很大,到文帝时,出将入相,万人之上,一人之下。 后来因事坐牢,而那个监狱的管理员,叫他坐就得坐,叫他站就得站。周勃不免感叹当年统兵数十万,一呼百诺,那种威风之神气。无奈进入监牢,受尽了窝囊,也只好叹息说:”今日方知狱吏之尊!“
讲孟之反为什么要说到这些?
这便是读书不要读死书,要把书读活了。 读《论语》是要懂得如何作人做事,并不是为了应付考试。
圣人也有牢骚吗?
接下来,说到孔子对于时代的感叹。 我们经常批评人家发牢骚,其实,这也是人情之常。 虽然有时候历史上看到发牢骚而获罪的事,但人人都有牢骚,发出来还好一点,不发出来更糟糕。 孔于偶尔发发牢骚,也并不为过。
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先说祝鮀,鮀是人名,字子鱼,有口才,是当时卫国的大夫。 祝是当时的官名,管宗庙、国家祭祀的官,他的资料,在《左传》鲁定公四年“祝鮀长卫于祭”中有详细的记载。“宋朝”是宋国的公子,公子是世袭的官名,所谓“世家公
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