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超级能源强国-第1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苏城失笑,道:“我的回旋余地大的很,不收购津石总厂,也不会损失一毛钱。倒是你,先把自己的烂摊子收拾清楚吧。”
“你放心,贷款手续干净的很,再说,这件事情和我无关。”苏刑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
然而,边上的候海青已经听出了危险,扯了一把苏刑,附耳道:“别乱说话,贷款和你没关系,有什么干净不干净的。”
苏刑挣脱了一下,抬头正好看到苏城离开时的笑容,不忿的道:“他能把我怎么样,一个私企老板罢了。”
“唉,那中国石油总公司的独立董事又算什么?津石总厂是石油系统的厂子吧。”候海青的经验比苏刑深的多,满脑子都是烂泥的概念。
苏刑有些心虚,仔细回想了一遍过程,胆子又大了起来,道:“放心吧,干净的很。”
……
(未完待续)


第二百二十一章 从《人民日报》开始拜访
贷款手续“干净”,苏城是相信的。
这么大一笔款子,手续不干净也弄不出来。但是,告状这种事儿,也不是只有司法程序一条路可走。找石油总公司告状,找能源部和体改委告状,都不需要正经的证据。
紧急贷款1个亿,然后乱花出去,这种事情本身就是说不得的。苏城突然想到,还要调查一下,津石总厂究竟把钱花到了哪里去。
他这样想着出了北京国际酒店的大门,就听一声熟悉的大吼:“师父!”
一个黑乎乎的胖子卷着风,扑了上来。
正是小胖黄平,身后还有他的女朋友秦筠。小胖搂住苏城就不松手,开心的道:“师父安全回来了!你去中东那么危险的地方,沙特是不是和伊朗特别近?”
两伊战争从80年开打,到88年8月才结束。对80年代的中国人来说,如果听说了中东,伊朗和伊拉克,脑袋里涌现出来的立刻是战乱景象。其实,90年代的中国人和10年代的中国人,还是一样的想法。中东这块土地,自二战以后,就没怎么平静过。
苏城用尽全力才将小胖推开,道:“我去的是沙特的第二大城市,安宁的很。沙特也是中东很安全的国家了,倒是你,怎么又胖了一圈?”
“吃的好呗。”小胖憨厚的看看秦筠,说:“小秦和她妈学了一手的好厨艺,肘子做的特别香,哪天请师父尝尝。”
苏城连说“好”,继而又诡异的笑了两声,说:“秦院长每天都是吃家里饭的吧。”
“那是,老秦同志一顿能吃一个肘子,米饭都是一盆一盆的,那胃口……”小胖在秦筠的逼视下,悄悄闭口。
“嗯,老秦同志的体型,比你还大两圈呢,要是吃的不好,肯定是不行的。”苏城拍拍小胖日渐宽厚的肩膀,道:“秦院长在实验室,都是拿着几十公斤的金属件做实验的,身板是练出来了。你可要小心一点,别黑熊没变成,最后变成了海豹。”
小胖听着他的话,拍拍自己日渐广阔的肚腩,脸色微变。
秦筠啐了一口,小声说:“啥嘴里吐不出象牙,黄平身体好着呢。”
小胖配合的举起双臂,看起来确实雄壮了不少。
苏城颔首道:“我记得,上次见秦院长,人也是这个动作。”
小胖立刻收回了胳膊,连忙转移话题:“师父,津石总厂的事你听说了?准备怎么办?”
“我只知道他们贷款了,具体消息还有,你们知道什么情况。”苏城等人站的位置靠近酒店门口,有点拦住去路,他又招呼大家上车再说。从机场一路而来的大轿车正停在前面。
小胖跟着苏城身后上车,道:“听说他们全部进了原料,以铜居多,仓库里堆的全是铜锭,听说还买了一些别的原材料,是以备料的名义采买的。光是利息,一年下来都要上千万了。”
苏城愣了一下,道:“全买成了原料?没有买成设备?”
“设备不是还要等时间,哪能说买就买的,杜利军就是打了个时间差。”小胖不屑的偏偏嘴。他自己的生意是油井,一切捋顺以后,其实也用不了多长时间,于是很多时候都泡在大华实业。
苏城略微放心下来,道:“如果全是原料的话,损失还不太大。”
“铜价可是跌的。上两个月涨了一点,但总体上是跌的。”
“没事,总会涨上来的。”铜是中国最重要的期货之一,在05年以前,可以连之一都去掉。因为当时的中国,最缺乏的大宗原材料是铜,而不是石油。因此,铜的价格是很多人都了解的,苏城印象中,90年和98年,就分别有一波较大的铜行情,之间的波动也很剧烈。中国最大的期货案,也是出在铜上面。
杜利军全部购买了原材料,让津石总厂的实际损失小于账面损失,他的无心之举,倒是让苏城没有立刻放弃收购津石总厂。
但是,他能看出原材料未来上升的趋势,不是每个人都能看出来的。
小胖就小声劝说:“师父,要不,咱们暂停收购津石总厂吧。”
“是啊,津石总厂的欠款这么多,三角债更不少,咱们如果收购了津石总厂,其他国企不肯付钱,这个厂子就真的资不抵债了。而且,2万多人的厂子呢,规模真的不小了。”霍昌连连点头,暗自对小胖表示感谢。这种决策性的建议,要不是小胖挑头,他已经有点不敢说了。
苏城沉吟着,没有说继续收购,也没有说暂停,而是吩咐道:“你派人调查一下津石总厂的情况,看看他们现在的经营状况怎么样。杜利军是饮鸩止渴,1亿元人民币,如果我们真的停止收购了,你说他拿什么来还。”
霍昌眼前一亮,问:“拖着?”
“光这样,也太便宜他们了,这么大的厂子呢,拖瘦能做到,拖死怕是不行。而且,真要拖成了鸡肋,也没意思。”
霍昌疑惑了:“那怎么整?”
“咱们大华实业,在国内的名气怎么样?”苏城没有回答,而是问了个不相干的问题。
霍昌使劲点头,道:“那没说的,咱们走出国门,在中东拿下了世界级的油田,各方媒体都是有报道的。”
苏城看向秦筠。
秦筠笑笑,说道:“中国人不一定知道瑟坦油田什么的,但是,大华实业的名字至少是听说过的吧,央视和普通媒体都有报道。”
“那咱们就利用一下名气吧。”苏城放心了一些,道:“咱们组织召开一场媒体见面会,或者叫新闻发布会,请各路记者来,主要谈谈咱们大华实业在阿联酋的投资状况。另外,也可以谈谈我们在国内的投资计划。”
霍昌乐了,道:“是让记者来报道津石总厂的事?”
“这个用不着说出来,给他们一点线索就行了。”苏城用手指敲着椅子,脑袋飞速运转。
接下来几天,苏城满四九城里请客。
在当年毕业的同学中,苏城的进步毫无疑问是最快的,但其他人也都不慢。1987年,全国一共毕业了36万名大学生,而且是首次采用供需见面的方式进行分配,北大的同学毫无例外都分到了好单位。
这几届的学生,不同于以前和以后的毕业生,顺风顺水者居多,而且赶上了“年轻化,知识化”的浪潮,如今两年半时间过去了,除了继续上了研究生的学生以外,其他人大都有了独当一面的机会。
譬如小六,就已成长为了采编部的副主任,除了每月多12块钱以外,还有资格在头版发表文章,差不多摸到了名记的边儿。“搞专业”的朱凯也成了《人民文学》中知名的笔杆子,理论水平蹭蹭的往上涨。进入公安部的王廷走的更加顺利,两年两跳,而且是在等待第三跳的状态下。看到他,就能理解中央部委为何有那么多30岁左右的处级干部了。
这么多的同学,再加上同学的同事,无论何时都能聚起一大帮人来,这也是这个年代最流行的同学体制。从当时的毕业情况来看,除了少数人自谋出路,多是整班整班的在体制里打滚,等到大学生不值钱了,同学体制进行不下去了,才会变成家属体制。
此时,帮衬同学也是明着来的,不光是一个班级,一个年级,只要是校友,提出来都有用。北大中文系不知有多少毕业生在媒体圈里厮混,苏城从《人民日报》开始拜访,只要是北大校友就没有放过的。
正如苏城给苏刑说的那样,即使不收购津石总厂,他也是中国石油总公司的独立董事,享受胜利油田管理局提供的厅级待遇。大华实业的规模,也是堪比副部级的大型企业。
手提着茅台中华,头顶着校友和中石油独董的头衔,面前挥舞着德邦热水器的广告单子,苏城在各家媒体畅通无阻,才一周的功夫,就拜访了其中的大部分。
要到十多年后,苏城这种地市级领导的京城拜年模式才开始衰减威力。但在1989年,苏城可谓是握了满把的好牌,又用对了方法,根本是无往而不利。
眼看着23号就是大华实业的记者招待会,又听说会有全国各大媒体参加,苏刑终于意识到了其中蕴含的巨大危险,不得已才找到了父亲苏东元。
在苏东元漂亮的红木办公室里,苏刑状似平静的介绍了津石总厂的贷款问题,又说了苏城即将召开的记者招待会,低着头说:“我听说苏城把他的公关部都派出来了,里面还有一个挺漂亮的女人,到处找什么校友送礼,我担心这个记者招待会是个陷阱。能不能把它给禁了?”
“禁了?”苏东元给气笑了,道:“禁止《人民日报》采访?你自己就在中宣部工作,也不用脑子想想,这是我能说的话吗?”
苏刑见到苏东元,向来是见了猫的老鼠样,这时候逼急了,才说:“那怎么办?”
苏东元恨铁不成钢的道:“你不也是北大毕业的?你怎么就不能私下里找找校友?中宣部的身份,只是个摆设?要什么礼物,找你妈拿去。”
苏刑尴尬万分,羞怒的解释道:“时间也来不及了啊。”
“你就不会着重拜访几家重要报纸?剩下的等后面再打招呼?”苏东元其实也不想津石总厂的事儿曝光。所谓的打招呼,自然是他出面打招呼,自己不好出面的就是重要的报纸了。
苏刑一听,放心不少,尽管还是有些担心,却不好再说出来了。
(未完待续)


第二百二十二章 败途
“砰砰”
苏刑轻轻的敲响了《中国青年报》副总编李善的家门。他的手上提着四瓶茅台,两条中华烟。
虽然有些肉痛,但苏刑还是按照苏城送礼的两倍分量来置办了。他的母亲王丽珍很支持,说“宁可腾空了家底,也要把苏城的嚣张气焰打下去”,并把留给苏东元的烟酒都给拿了出来。
要不是这样,苏刑一个月的工资,还买不起这样一份礼。他估计,等到把重要媒体的重要人士拜见了,老爹苏东元的烟酒,也就差不多告罄了。
李善“哗”的拉开了大门,然后隔着纱网门,问:“你找谁?”
这是个中等身材的瘦弱男人,细长的眼睛,薄薄的眼睑,看起来有些孤傲和冷淡。他披着一件土黄色的外套,里面的毛衣乱糟糟的,脖子里还钻出一截浅蓝色的棉线衣。
苏刑活了二十年,从来没有求过人,此时不自觉的小声了,说:“是李总编吧,我叫苏刑,也是北大毕业的,就是来看望您一下。”
听他的口吻,好像是看望退休工人似的。这就属于个人经历的问题了,苏城在穿越前,面试了数十家公司,在生活的压迫下,炼出了超人的脸皮和胆色,穿越到了80年代,他向着目标冲锋的过程中,也一步步的锻炼了自己,做过工人,搞过行政,当了老板,玩了政治,比许多人一辈子做的事都多。苏刑却是在父母的滋养中生存长大的,深夜送礼的事儿,还真是第一次做,一不小心就说错了话。
李善用细长的眼睛,审视着苏刑,一会儿才推开纱窗门,道:“进来吧。家里人多。”
他的语气平常,主要是不想邻居们听见他们走廊里说话的声音,才把苏刑放进来的。李善住的是报社自建的简易楼,四层高,一面是栏杆走廊,一面就是房子和采光的小窗户,不光房间里的墙薄,门前的窗户本身就是透音的。
客厅内果然有好几个人。苏刑小心的将烟酒放在门边,紧挨着暗红色的电视柜,然后慢慢的直起身来。
这是个两室一厅或三室一厅的房子,客厅不小,铺着塑料的地板革,显出家庭的殷实。正对门的墙边,放着一组黑色人造革长沙发,背后是一面照片墙,密密麻麻的贴着二三十张黑白照和几张彩色照片。面前是用玻璃板压着白色绣边桌布的茶几,两边各有一个同款黑色单人沙发。
长沙发上坐着个40余岁的女人,大约是李善的妻子,聚精会神的看着电视里的《上海的早晨》,声音开的很小。斜对着房门的一张单人床上盘腿坐着两个孩子,约莫初一初二的样子,也聚精会神的看着电视,对苏刑的到来不闻不问。
李善同样没把苏刑当作一回事,说了声“坐”,就自己先坐回了藤椅上,然后点了一支烟,又递了一支烟给苏刑。
苏刑坐到了茶几旁边的椅子上,背后就是脚踏的缝纫机。他说“我不会”,李善就自然而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