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北京城的明朝往事(全文)-第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谕蚶�1604年)年东林书院修复后,为书院作《依庸堂记》及依庸堂楹联。
  正是由于首善书院的讲习者与东林书院之间的特殊关系,以及书院在京城日益扩大的影响,使朝中的阉党寝食不安。
  朱童蒙首先发难,他上疏天启皇帝,说如今广宁失陷,人心浮动,京城之地不宜聚众讲学,以免招朋引类,开门户之渐,将来势必难以控制,应该安心本分,以东林为戒。冯从吾反驳说:“正因为国家处于危难之时,才应该以讲学提醒人心,激发忠义。” 御史倪文焕上疏诬蔑首善书院所讲为伪学,说邹元标等人“聚不三不四之人,说不痛不痒之话,作不深不浅之揖,噉不冷不热之饼”。邹元标也上《陈共学之原以定众志疏》,指出:早在隆庆初年,内阁首辅徐阶就曾集诸臣千余人讲学于京城,手书“识仁、定性”二书,与诸人讨论。万历十三、十四年,臣邹元标在京城也每月讲学于演象所,当时的执政大臣也尝过而相问。天下治乱,系于人心,人心邪正,系于学术。如今陛下有经筵日讲在先,却不许京师讲会,臣甘愿罢官归田。这时魏忠贤刚刚开始窃权,也屡传中旨,说宋室之所以亡国,在于讲学,皇上将严禁此事。叶向高为首善书院力辨,并要求与邹元标共同辞官,天启帝的态度稍有缓和。但阉党郭兴治和郭允厚却攻讦不已,甚至将首善书院比作山东的“贼妖”。
  邹元标归意已决,于是加太子太保,准乘驿归乡。临行前又上《老臣去国情深疏》,字字情真意切,一时间奏疏天下传诵。天启四年(1624年)六月书院被罢讲。天启五年(1625年)正月,在阉党“十孩”之一李鲁生的建议下,撤去书院的匾额和对联,改书院为“忠臣祠”。同年七月,在四川道御史倪文焕的催促下,阉党矫旨下,砸碎书院石碑并抛出门外,拽倒先圣牌位,焚烧经史典籍,拆毁厅堂建筑。八月阉党毁天下书院。
  邹元标归乡后不久便与世长辞,终年七十三岁。魏忠贤矫旨削夺了邹元标的官职。为了让喜宗看起来有趣味,阉党王绍徽将东林党人比作《水浒传》中的一百单八将,编成《东林点将录》,所列第三十八名,即是“天伤星武行者左都御史邹元标”。
  崇祯帝即位后,铲除了阉党,东林党人恢复了名誉,重又赠邹元标太子太保、吏部尚书,谥忠介。
  崇祯时首善书院还在,当时大科学家徐光启与耶稣会士汤若望等奉旨修正历法,书院经过一番修缮,暂作历局之用。也有人建议应恢复书院,重立被砸碎的石碑,继续讲学。但时过境迁,经天启朝一场浩劫,此时东林党人半数零落,这一愿望已没有实现的可能。 (张宪博) 

  公元2005年,在北京西郊的香山碧云寺金刚宝座塔前院,一位施工工人与往常一样,挥锹铲土,但铲子却碰到了一个硬硬的东西。待他好奇地扒开土层,眼前的景象令他惊呆了。一尊栩栩如生的白玉武士石像,呈现在他的面前。
  石像高约3米,底座宽约1。2米,由一整块汉白玉巨石雕琢而成。石像的装束是武将打扮,头戴翅盔,身穿战甲,胸前有护心镜,手臂上戴着护肘,脚蹬战靴。脸部雕刻尤其细致,眉头紧锁,怒目圆睁,甚至连眉心痣与抬头纹都刻画得活灵活现。石像的花纹是以对称的形式雕刻而成。但在战甲下边,两边的雕刻花纹并不完全一样,一边是牡丹,另一边则是菊花。
  专家闻讯很快赶来,经过鉴定,确认这是1623年制作的一尊武翁仲。石翁仲是中国古代皇室与上层官员陵墓前的一种装饰,有文武之分,武将称武翁仲。那么,这尊武翁仲守卫的是谁呢?他又为何与主人一起,被长埋地下了呢?
  在香山的重峦叠障中,在碧云寺的朝钟暮鼓中,这尊石像沉睡了三百年,这个秘密也尘封了三百年。随着石像的出土,这个历史之谜是否也会随之而水落石出呢?
  “这个武翁仲是明朝大太监魏忠贤的陵墓装饰。”专家的结论石破天惊,也让我们的思绪回到了遥远的明朝,依稀望见那个壮硕的身影。
  魏忠贤,明朝天启年间任司礼秉笔兼东厂太监,一个出身乞丐、权倾天下的“权阉”,一个为祸乱朝纲,为明朝灭亡埋下伏笔的“罪人”,一个声名狼藉,背负万世骂名的“恶人”。
  魏忠贤生于隆庆二年(1568年),北直隶河间府肃宁县人。若论外貌,魏忠贤可以算是一表人材,身材魁梧,面貌英俊。若论智谋,他也十分机警。如果他能如常人那样耕田经商,养家糊口应该还是没有问题的。但他从小喜游乐,尽管已经娶妻生女,却仍然声色犬马,流连于赌厂乐坊。在一次豪赌之后,输了个白茫茫一片大地好干净。为了偿还赌债,只能改嫁妻子,卖掉女儿。而他也从此流落街头,乞讨为生。走上绝路的魏忠贤想到了自阉入宫。这个想法在我们看来,似乎有些悲壮,但在那个时代,却可能还是一个不错的谋生途径。直隶地区经济条件并不太好,许多青年子弟为了谋生,都近水楼台先得月,通过自行阉割的方式,为进宫以糊口做好准备。甚至阉割之后,也不一定能获得入宫的机会。这样就出现了明人笔记中记载的自阉而又无法入宫的“准太监”们拦截路人,乞讨抢劫的悲惨场面。魏忠贤可能也受了自阉风气的影响,动了这个自绝于祖先的念头。很快便自行阉割了。
  最初,上天也并没有垂青这个轻浮浪子,他阉割后甚至昏迷了很长时间,是一位僧人在寺庙里收留、挽救了他。这可能也是他以后将自己的墓葬选在了寺庙之后的一个心理因素。在伤口愈合后,魏忠贤仍然在很长时间内,得不到入宫的机会,只能在街头继续做乞丐太监。也许这个时候,他曾经看到过那些年岁已大,却仍然无法入宫的“准太监”们的惨状,也许,他可能心生悔意,但他已经别无选择。
  机会终于来了。可能是他身材高大的缘故,他得到了为司礼秉笔太监孙暹当佣工的机会。时间长了,孙暹觉得魏忠贤很机灵,就把他推荐到宫里作小火者。魏忠贤终于从纯粹的生理太监成为一个身份太监了。在他进入宫门的那一刻,他终于得偿所愿了。那一年是万历十七年(1588年),魏忠贤21岁。也许,他的愿望只是从此不必再讨饭了。但事情的发展,却远远超越了他的预料,也超越了一般常理的解释力。他成为主宰明朝命运的风云人物。关于这段历程,明朝人编造出了一个传说,说魏忠贤是前世的黑龙,由于惨遭屠杀,在今世要进行报复。这个传说反映了在明人那里,魏忠贤迅速飞黄腾达的历程,尤如一个神话。
  但魏忠贤进宫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却并不如此神奇。进入宫廷之后,魏忠贤与其他普通的宦官一样,并没有显示出迅速爬升的痕迹,似乎他也要如同大多数宦官一样,终身淹滞在这浩浩宫廷。但秉性机警的他,还是在十年后开始崭露头角。万历二十七年(1598年),他获得了掌管甲字库的差使,手中掌握了大量钱财,获得了结交上司的资本。他首先与掌管兵杖局的魏朝结为兄弟,通过魏朝的引荐,获得了司礼监太监王安的好感。 

  万历四十八年(1619年),他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终于来了。这一年,明神宗去世,长子朱常洛即位,是为明光宗。魏忠贤也从甲字库被调到东宫典膳局任职。通过这个机会,魏忠贤获得了接近皇长子朱由校,及其乳母客氏的机会。
  明光宗即位不足一月,便暴病身亡,年仅十五岁的朱由校即位称帝,改元天启,史称明熹宗。由于明神宗不喜欢宫女所生的朱常洛,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拒绝立朱常洛为太子,对于朱常洛与朱由校也缺乏关心。朱由校父子便长期生活在冷漠与排挤之中,宫廷对于他们,只是一张偌大的黑幕。朱由校自幼便对四周充满了恐惧。冷漠的爷爷也从未提供给他作为皇孙应有的教育。在黑暗的小屋中,朱由校养成了孤僻与封闭的性格,他把对生活所有的幻想都沉浸在制作一些小桌子与小板凳上。在这些小木匠活的敲打声中,朱由校逃离了沉重的宫廷斗争,飞向了无拘无束的快乐童年。也许,在他的梦想中,他是十分愿意成为一位出色的木匠,建造属于他的没有冷漠与斗争的天地。
  但他的梦想,由于他的父亲的突然去世,而嘎然而止。他成了皇帝,主宰千万生灵命运的主人。对于这个突然的变化,他显得十分惊慌,也非常不适应。直到作皇帝的第三个年头,他还没有脱离对于乳母客氏的依恋。他还是个孩子,他所喜爱的,依然是他所创造的木制世界,而不是这个现实的天下。
  所以,尽管他是皇帝,但他却是一个对他人充满依赖的没有长大的孩子。而在他的皇帝生涯中,乳母客氏扮演了母亲的角色,照顾他的饮食起居,而魏忠贤则扮演了父亲的角色,负责为他处理朝政,应对群臣。
  客氏名叫客印月,是保定府兴县人。在十八岁的那年,便被召入宫内,成为朱由校的乳母。客氏美貌的外表与母性的温柔,让幼年的朱由校找到了温暖的怀抱。他对客氏的依恋,是十分强烈的。所以,当客氏在他十七岁时,按照规定应该离开宫廷时,朱由校连续几夜无法入睡。尽管他已经贵为皇帝,但幼年的恐惧却仍然延续下来,只有客氏能够给他提供温暖。无奈之下,朝臣只有仍然让客氏继续留下来。
  而魏忠贤也终于在客氏身上发现了一步登天的方法。他的相貌与机智,都吸引了客氏,二人结成了“对食”的关系。明代宦官与宫女尽管不能像民间那样谈婚论嫁,但却十分向往,所以结成了类似夫妻的“对食”关系,也即“对面而食”的意思。结成“对食”的宦官与宫女要彼此忠于对方,不得再与其他异性发生亲密关系,否则将会被视为不忠。
  而魏忠贤通过与客氏结成“对食”关系,利用客氏对于熹宗的独特作用,先后扳倒魏朝和王安,任司礼监秉笔太监,获得了在奏疏上批红的权力。按照明制规定,奏疏上达中央后,内阁先用墨笔在奏疏上写上供皇帝参考的初步意见,称为“票拟”。然后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写上最终处理意见,称为“批红”。但许多皇帝懒于批红,便交由司礼监秉笔太监代理。但秉笔太监一般不敢对票拟有太大改动。而魏忠贤每当熹宗忙于木匠活时,就把奏疏拿去,请熹宗批红。熹宗就非常生气,让魏忠贤自己办理。时间长了,魏忠贤便径自把奏疏拿去批红,任意窜改。而内阁也都是他的私人。魏忠贤从而掌握了朝廷决策。此外,魏忠贤还兼任东厂太监,掌握了明朝的特务机构,利用这一权力,魏忠贤可以肆意逮捕与镇压政敌。
  看到魏忠贤如此专制朝纲,东林人士纷纷上疏弹劾。魏忠贤诬蔑辽东经略熊廷弼通过中书舍人汪文言,向东林人人士贿赂,于是大兴“汪文言狱”,并借此将东林人士一网打尽。从此魏忠贤便专制朝政,内外大权一并收揽,人称“九千岁”,官员们为魏忠贤在全国范围内遍立生祠,甚至监生陆永龄请求将魏忠贤配祀孔庙。一时对于魏忠贤的歌颂,盛嚣全国。
  至此,魏忠贤当世的荣华富贵,已无以复加。但生理上的缺陷,使他对于身后事充满忧虑。太监由于脱离了正常人的生活轨道,无法在死后得到后代的香火祭祀,他们对于这一点,都是充满了遗憾的。由于这个缘故,他们对宗教,尤其佛教具有一种亲和感。佛教对于传宗接代的不同观念,使太监们找到了自己人生方式的理论支持。所以,明朝太监往往在生前十分积极地参与佛教事业,比如修筑寺庙等。而对于死后葬地的安排,也往往倾向于选择寺庙附近。因为这样的地方不仅风景清幽,符合风水的观念,而且在他们看来,能够沾到寺院香火旺盛的光,也能够得到佛祖的保佑,来世得到好的报应。引荐魏忠贤进宫的本管太监孙暹,与御马监太监,魏忠贤的照管老叔刘吉祥,死后都选择在京师西郊香山碧云寺附近埋葬。 

  香山地处北京西郊,山峦起伏,风景清幽,由于山顶有石,状似香炉,故有此名,是一处名胜之地。据明朝内阁大学士商荨凇断闵接腊菜录恰分械募窃兀腊菜略谔瞥北阋丫⒘恕@稹⒃酱闵降牡匚桓又匾唤龌适矣朊骶@创耍矣腊菜乱蚕慊鹜ⅰ6淘扑碌那吧肀淘柒郑闶怯稍艘砂⒗彰炙āO闵街鸾コ晌本└浇桓龇鸾堂健�
  到了正德九年(1514年),明朝御马监太监于经在碧云庵的基础上,修缮而成碧云寺。碧云寺的地位逐渐超过了永安寺,成为明朝皇帝、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