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梅兰芳传-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港督、市政官员以及港议会会员等高层观众的热心推荐下,一些前来 看戏的西方人士逐渐增多。以前,驻港的外籍人士偶尔去中国戏院看戏时, 
多穿便衣。而这一次,都郑重其事地穿上了礼服,以表示对梅兰芳的仰慕和 尊重。一次,《霸王别姬》演到“舞剑”一场时,有不少西方观众看得如醉 
如痴,竟一反他们的矜持习惯,应和着舞台上的舞蹈表演节奏,跟着音乐旋 律哼唱起来。
昆曲《游园惊梦》也受到了空前的赞扬和好评。据说,后来昆曲在港粤 一带风靡开来,就是从梅兰芳此剧的演出发端的。
梅兰芳来港时,带了足够的剧目,本来的打算是一个剧目演一次,少数 好的演两次。但是《天女散花》演出后。观众要求重演的愿望极其强烈,欲 
罢不能,只好连演了三次,才算了结。香港社会上传出了这样的佳话来赞扬 梅兰芳的这出戏:“三睇散花,抵得倾家。”
当时,为安全起见,香港正实行宵禁。演戏时间以夜间十二点为止,限 制极严。但考虑到梅兰芳的演出恐怕因此而受到限制,不能尽兴,于是,经
港督咨询议会批准,特许太平戏院的演出时间可以延长至十二点半。 每场散戏时,因观众过多,剧场内常常发生拥挤不堪的局面。跌倒或丢
东西的现象也逐日增多。警方曾因此而向戏院提出意见。为解决这一问题, 戏院不得不从十一月十一日起,在“大轴戏”后增添一出“送客戏”,由粤 
剧名伶陈少五先生等演出,以挽留部分观众停留片刻,从而减少门口的拥挤。 据说,这也是香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情。
这股前所未有的“梅兰芳热”,不仅在剧场内被撩拨得沸沸扬扬,而且 也蔓延到了整个社会上。梅兰芳的演出剧照,梅兰芳的艺术评论,一时间成 
了香港舆论界关注的焦点。
《大光报》曾从声调、容貌和表演三个方面对梅兰芳的艺术进行过总体 评价,很能代表当时香港观众的意见。文章说:“其声、色、艺之佳可称三 
绝。以色论,询可称天仙化人。以声论,则婉转滑烈,近于流莺,吐音之际, 一字百折,有如柔丝一缕,摇漾晴空,且忽然扬之使高,则其高可上九天, 
忽然抑之使低,则其低可达重泉,上如抗,下如堕,可谓极其能事。及曲终 之际,则余韵悠然,古所谓余音绕梁三日者,斯为得之。以艺论,则喜怒哀 
乐处处传神,能令观者忽然而喜,忽而悠怵以思,忽而穆然以会于剧场之上 如亲见古人,出其性情而与之相接;至于舞蹈之际,则端庄婀娜兼而有之, 
容貌之间,则幽娴贞静之气达于面目。”
上海《时报》驻港记者也曾详细报道过《上元夫人》在香港演出的情形:
“是夜以梅艺员饰上元夫人,携四仙女,且歌且舞,其为舞也,周折疾徐, 皆有法度,亦动中自然。其徐也,则如明月初升,春云乍展;其折也,则如 
落花依草,急雪回风,其进而益急也,则翩若惊鸿,宛若游龙,令观者目不 及瞬,手不及指,而倏忽变化,不可方物。噫,技亦神矣哉。吾闻日本古舞 
尚未尽失传,前年该艺员应征赴日本时,日人谓其舞蹈节奏皆合方法云。其 为歌也,在该艺员所演诸剧,皆唱弋阳腔,惟兹剧则独唱昆曲,笙萧并奏, 
倚而和之,其声静而文,柔而和,缓而不靡,沉而不弱,如听空中仙乐,近 寂而远闻,如聆微风过箫,音往而神在。记者于此,诚不自知一听一击节也, 
且抑扬顿起,皆乎舞蹈之节相应,不差累黍,故一曲终,万掌齐拊,相与叹 为绝技。计自开演至今,一切表情诸剧及装演神仙故事,无不曲尽其妙,若 
以歌舞论则究以此剧为首屈一指,故是夕观者人山人海,皆欢喜赞叹,以为 得未曾有云。”
除《上元夫人》外,其他几出古装歌舞剧《嫦娥奔月》、《天女散花》 和《黛玉葬花》等也获得了好评。《德臣西报》评论梅兰芳的《嫦娥奔月》 
中“采花”、“思凡”两场说:“梅伶举步温文,声音清亮,其晋酒时,拂 袖旋舞,歌喉婉转,尤令坐客鼓掌不置,成叹观止,优界大王之徽号,梅伶 可当之无愧。”
当时,香港的《华字报》还登了一则骈文启事,为梅兰芳的访问演出征 诗。晃岩先生的七律四章和黄昆仑先生观《上元夫人》剧的七古一章获选。 
此外,邓稚援先生观看了《黛玉葬花》后,作了七古一章。谭荔垣、张燕飞、 张猛进等诸位先生也写诗相赠。又有李、吴、林、李、黄、何、周七位女士 
以七姐妹为名,步谭荔垣先生的韵脚,也纷纷写诗相赠。有人曾经统计过, 那次赠诗给梅兰芳的,有三四十人之多。
梅兰芳进港时,原定只演十天至十五天,后因各界挽留,增演至近一月。 这里,有一份梅兰芳在香港演出的剧目表,抄录如下,以飨读者。
十月二十四日 《麻姑献寿》 十月二十五日 《御碑亭》 十月二十六日 《千金一笑》 十月二十七日 《汾河湾》 十月二十八日 《贩马记》
十月二十九日 《樊江关》(日场)《嫦娥奔月》(夜场) 十月三十日头、二本《虹霓关》
十月三十一日 《探母、回令》 十一月一日《黛玉葬花》 十一月二日《牢狱鸳鸯》 十一月三日《邓霞姑》 十一月四日《春香闹学》 《游园惊梦》
十一月五日《银空山》 《回龙阁》(日场)《上元夫人》(夜场) 十一月六日《贵妃醉酒》
十一月七日《甘露寺》带《回荆州》 十一月八日《天女散花》 十一月九日《天女散花》 十一月十日《佳期》、《拷红》 十一月十一日 《天河配》
十一月十二日 《穆柯寨》(日场)《贩马记》(夜场) 十一月十三日 头、二本《虹霓关》
十一月十四日 《晴雯撕扇》 十一月十五日 头、二本《术兰从军》 十一月十六日 《黛玉葬花》 下一月十七日 《霸王别姬》 十一月十八日 《霸王别姬》 
十一月十九日 《嫦娥奔月》 十一月二十日 《天女散花》
十一月二十一日《天河配》 《春香闹学》 十一月二十二日《水漫金山》 《辕门射戟》 临行那大,前往欢送的人群不下万人。沿岸鸣放送客的鞭炮,码头上悬
挂着欢送的彩旗,各团体学校纷纷与梅兰芳合影留念,江中的小轮则鸣笛致 敬??
来港前曾担心港粤同胞未必能欣赏京剧的梅兰芳,被这次演出所受到的 空前热情接待感动了。他兴高采烈地坐在返程的客轮上,望着逐渐远去的岛 
城,心中充满着对这座城市的好感。
《西施》 一九二三年的春天,梅兰芳开始排演前、后本《西施》。 当时正是一个新戏迭出的时代。辛亥革命所引起的文化变革,向传统戏
曲提出了新的进行启蒙教育的要求:“改革恶俗,开通民智,提倡民族主义, 唤起国家思想”(柳亚子《二十世纪大舞台》发刊词)而京剧名演员汪笑侬 
率先对传统皮黄从服装到内容都进行了改革。这种改革逐渐形成了一股波涛 汹涌的时代潮流,从上海向北京,向全国各地奔涌而去。
梅兰芳的弟子程砚秋,于一九二二年首赴上海演出获得成功,回到北京 后组织了自己的戏班和声社,开始大量编演新戏,热情一发而不可收拾。《红 
拂传》、《花舫缘》、《玉狮坠》、《孔雀屏》、《风流棒》、《鸳鸯冢》 等七出新戏竟在半年时间内编排上演。
与此同时,尚小云排演新戏的锐气也势不可挡。除了由一些折子戏改写 而成的新编戏外,他甚至还演出过如《摩登伽女》一类的时装戏。在这出戏 
里,他的头上是烫发。身上是印度风格的服装,脚下是丝袜和高跟鞋。表演 的动作中,有一段是他专门从英国舞蹈教师那里学来的英格兰舞。为这段舞 
蹈伴奏的,是钢琴和小提琴等西洋乐器??
当时的名旦徐碧云、朱琴心等,也各自排了二十多出新戏,而老生演员 马连良、高庆奎等的新编剧目,也在舞台上争奇斗艳,追求着新的升华。
从香港载誉而归的梅兰芳,这时正沉浸在双重的喜悦之中。自己第一次 组团成功,而第一次独立率团出外演出又获成功。成功带给梅兰芳的,是更 
大的力量。他以几乎是“月出一新戏”的速度和热情,提领着舞台上的一代 风骚。
《西施》的编者自然还是齐如山先生。 在齐如山的回忆录里记叙了他编写《西施》一剧的初衷。一次,齐先生
到当时的教育部去办事。部里的工作人员多是齐如山的好友,因而他们开诚 布公地谈起对当时活跃在舞台上的京剧剧目的看法。他们说:“中国剧情节 
的范围,多在本国内,有国际思想的很少,有国家观念的也不多。”性情急 躁的齐如山当即反驳起来:“你们诸位话是极对,但对于国剧研究的还差。 
国剧中井非没有国际的事端,而且多得很。不过戏中的国际思想与现在的情 形不同,与诸君心目中之国际情形,自然也不同了。中国向来以中央华胄自 
居,自己才是人主帝王,其余四邻都是番邦??诸公认为他没有国际思想者, 实因此故,非真没有也。”
受到这一件事的启发,为了表现京剧剧目中的“国际思想”,齐如山选 择了《西施》这一剧本。
剧本系根据明代传奇作家梁辰鱼的《浣纱记》改编。改编的原则,除了 点明齐如山津津乐道的“国际思想”外,主要是压缩原本以适合演出的时间 限制。
这出戏基本上以唱为主。“西施女??”和“水殿风来秋气紧”等〔二 黄慢板〕,曲词明丽典雅,行腔也起伏跌宕,梅兰芳唱得尽情尽性,观众们 听得也如醉如痴。
何时希先生曾在一篇回忆录中提起《西施》的首场演出。他不仅记得当 时舞台上强有力的演员阵容:梅兰芳的西施,玉凤卿的范蠡,郝寿臣的吴王 
夫差,姜妙香的文种,萧长华的伯嚭,以及姚玉芙的侍女等,而且描述了自
己在台下观看这出戏时的感受。他认为,《西施》剧中几段唱词绝美,即使 把它们放在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中也毫不逊色。而闭目聆听梅兰芳“水殿 
风来??”一段唱腔时,不禁令人生出雍容美人水殿纳凉风光照人之慨。而 一个身在异邦、心怀祖国的弱女子的满腔幽怨,也在这段唱词中表露无遗。 
演出后,这段唱腔不腔而走,迅速传播开来。凡是醉心梅派的同好或戏迷们, 几乎没有不能低吟此曲者。
对于这出戏的舞蹈身段设计,梅兰芳进行了一番慎重的思考。 绸带舞在《天女散花》一剧中已经运用,而《上元夫人》里舞的是拂尘,
《霸王别姬》里舞的是宝剑。为了使这场戏中的舞蹈与它们有所区别,梅兰 芳选择了古代的“佾舞”造型做基点。他专门跑到当时的京师图书馆(即现 
在的北京图书馆)借了一部《大清会典图》。书上开列着许多舞式的名称, 每个名称下都绘有舞姿图。梅兰芳采用了其中俏舞的动作。
佾舞属于文舞类型。二人对舞,舞者分两边站立,各一手拿着一个笛子, 一手拿着一根羽毛,轻轻地变换一些手势。这类庙堂之舞是用来做仪式的, 
因而舞者基本上不变换位置,但到了舞台上就显得呆板。梅兰芳和与他对舞 的姚玉芙,利用传统戏中现成的“舞台调度方法”将其调整,两人拉开,扯 
斜,走四个角,亮高矮相等,而将佾舞的手势予以贯穿,使舞蹈动作和舞台 空间显得丰满起来。在整个剧本排练过程中,梅兰芳得到了著名青衣王瑶卿 
先生的亲自指点和帮助。《西施》的剧本脱稿后,梅兰芳拿去请教王瑶卿。 他说:“摆在这里吧。我给你细细地看一遍。”随后,一连三天,他夜以继 
日、连拆带改地把整个剧大整理了一遍。从剧本的戏词、唱腔、道白,到场 面的穿插,甚至动作的配合,都进行了认真的编排。等到正式排练的时候, 
他又专门来到梅兰芳家里,对每一个演员都给予了热情的指教,还把他多年 积累的演出窍门传授给大家。五瑶卿的指导和帮助,为《西施》的演出成功 提供了保证。
为进一步烘托剧中的主要唱段,深谙乐律的梅兰芳还对伴奏乐器进行了 新的调整。开始排练时,为了避免一把京胡为主要伴奏乐器的单调,梅兰芳 
请乐师们加进了古代乐器中的琵琶、大忽雷,小忽雷,以及其他弦乐,甚至 将弹拨乐器也拿来入乐,但伴音效果仍然不够理想。经过多次调整和试验, 
梅兰芳看中了音色比较柔和的二胡。二胡本是南方的一种民间乐器。过去的 皮黄舞台上,只有像《雁荡湖》一类属于滩簧系统的小戏才用它伴奏,一般 
的演出是从来不用它的。梅兰芳决定,把它加进京剧乐队。于是,便请王少 卿担任自己的二胡伴奏琴师。
王少卿是著名老生王凤卿的儿子。幼年继承家学,唱过老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