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隐藏的论语-第5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虾跻宓谋曜肌!�

  “视思明,听思聪”是教我们不要急噪、草率,先把问题弄清楚再去执行解决,就不容易出错。“色思温,貌思恭”是教我们待人温和,与人为善。“言思忠,事思敬”是教我们处事公正,忠人敬事。“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是教我们凡事不要仅凭一己之利而行。这九思,从察人到处世,克己复礼的学问全都包括了。中国国民党现任党主席“马英九”名字中的“九”,就是取自本章的“九思”,寄托了他父亲对他言行、道德修养方面的期望。由此也可知台湾与大陆本是一家,文化的血脉相连。

  『11』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孔子说:“看到善良的行为,就象追不上那样奋力追赶,看到不善良的行为,就像手碰到开水一样赶快避开。我见到过这样的人,也听到过这样的话。以隐居避世来保全自己的志向,依义为行事准则来贯彻自己的主张。我听到过这种话,却没有见到过这样的人。”

  分别善恶,择善而从之,见恶而避之,一般人都可以做得到。他们对善、恶的选择,也许是出于品德的标准,也可能是出于利益方面趋利避害的考量。但是谈到道德的追求和实践,能不屈从时代、不被利欲羁绊,至死仍能贯彻落实的人就很少了。世人所谓的“善”,是执着“我”的观念的,“无我”而行善事才是德。所以世间的趋利避害,与追求品德的至善有天壤之别,不可同日而语。

  『12』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

  齐景公富贵无匹,死的时候,百姓们觉得他没有什么德行可以称颂。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下,百姓们到现在还在称颂他们。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本章与上章是连贯的,意思是懂得普通的善、恶准则,或许能象齐景公那样,得到世间的富贵,但是未必能得到百姓的称颂。而具有崇高品德的人,即便身无分文,如伯夷、叔齐一样饿死终老,可人们始终怀念和敬重他。所以孔子劝人既要学习善,又要学习德。“其斯之谓与”的斯,就是上章的“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当然,有不少人认为本章是弄错了,应该要把《颜渊第十二》篇的“诚不以富,亦祗以异”放到“其斯之谓与”前面。其实这样在语意上更不通顺了。“诚不以富,亦祗以异”意思是:“要不是嫌贫穷爱富,那就是喜新厌旧。”表明被遗弃的女人对前夫颠倒、迷乱的心行的愤恨。放在这里与齐景公、伯夷、叔齐有什么关系?难道是骂老百姓喜新厌旧、嫌贫爱富?可老百姓并不把齐景公的死当回事啊,反而对穷困饿死的伯夷、叔齐怀念至今。所以本章只是对上章的补充和注解,并非“子曰”的话,意在说明修德人太少了,所以孔子才说“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这也更说明了《论语》并不是一本随意排列的语录,它是经过精心编辑、逻辑通顺的论文集。

  『13』陈亢(kàng)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远(yuàn)其子也。”

  陈亢问伯鱼:“你从父亲那里听到什么特别的教诲吗?”伯鱼说:“没有呀。有一次他独自站在那里,我快步从庭院走过,他说:‘学《诗》了吗?’我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我于是学《诗》。又有一天,他独自站在那里,我快步从庭院走过,他说:‘学《礼》了吗?’我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我于是学《礼》。我就听到过这两件事。”陈亢回去高兴地说:“我提一个问题,得到三方面的收获,听了关于《诗》的道理,听了关于《礼》的道理,又知道了君子不偏爱自己儿子的道理。”

  陈亢即陈子禽。异闻指不同于其他学生听到的内容。远指不亲近,不偏爱。伯鱼讲了两件他和孔子发生在庭中的对话,后世人便将父母对子女的教导称为“庭训”。

  这一章看起来是讲孔子与儿子之间的轶事,其实与前几章都是连贯的。陈亢说他懂得了三个道理,这三个道理也是编辑想告诉我们的:学习的内容包括《诗经》、《礼》、还有孔子“远其子”之德。学诗可以增长见闻,言谈文雅。学礼可以处世待人,立身人群。而培养崇高的道德品德,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人心不仁,如礼何?
 
 
      
   
  『14』邦君子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

  国君的妻子,国君称她为“夫人”,夫人自己谦称为“小童”,国人称她为“君夫人”,她对他国人则谦称为“寡小君”。他国人也称她为“君夫人”。

  从国君夫人的称呼上,就能了解君夫人的言谈、美德,以及当时的礼乐文化。可回顾篇头季氏伐颛臾、礼乐征伐出自大夫的情况,证明“礼”在春秋时期已徒具其形。从另一个角度看,君夫人对自己有各种谦称,反映出她的美德,可在外人看来,她始终都是君夫人。所以君子何防自谦呢?自谦于声名无损,却能修德而形成和谐的礼乐社会。相反,如果居上者如季氏那样毫无谦德,擅自专权、擅自征伐,那怎么能在全社会推行礼乐,教化百姓呢?所以这是个很有启发意义的结尾。 
 
  
  
 
 
《季氏第十六》全篇回顾
 
 
      
   
  第1…3章,讲孔子时代处于礼乐崩坏、国将不国的乱局。通过季氏将伐颛臾、命出自诸侯来表明春秋时期是十足的乱世,天下无道。

  第4…8章,讲为人处世的一般行为准则。告诉我们如何在乱世、天下无道时结交有益的朋友、养成好的习惯和爱好、性格方面也需要注意一些禁忌,言行存几方面的敬畏,以此远离邪道,成就善道。

  第9…13章,告诉我们学习的重要性。不同根性的人,有不同的学习态度,但千万别做遭遇困境还不愿意学习的人。君子可从九个方面思考而进益。见善思学之,见不善思避之。此外更重要的是修养德性,才能象伯夷、叔齐一样,被万世赞颂。最后以学诗、学礼、学君子之德作小结论。

  第14章,以君夫人的称呼作结尾,表明礼对社会人心的影响,寄托了孔子欲令礼乐大兴,以德治国的期望。

  季氏是春秋时期孔子眼中典型的无礼之人。本篇以他为主角,就是要将季氏的行为做反面教材,教人如何在无道的社会知礼守礼,学习文德,使自己成长为有利国家、受人尊敬的道德君子。本篇可视为《泰伯第八》篇“礼以致德、礼让为国”的反面论证及补充说明。 
 
  
  
 
 
阳货第十七雾里看花,真假难辨
 
 
      
   
  『1』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阳货想见孔子,孔子不见,他便送孔子一只熟乳猪,想让孔子去他家致谢。孔子打听到他不在家时,前往拜谢。不想在半路碰到了,阳货对孔子说:“来,我有话对你说。”孔子走过去,他说:“自己身怀本领却任凭国家混乱,能叫做仁吗?”孔子说:“不能。”“想做大事却总是失去机遇,能叫做智吗?”孔子说:“不能。”阳货说:“时光一天天过去,岁月不等人啊。”孔子说:“好吧,我准备做官。”

  阳货又叫阳虎,季氏的家臣。《孟子·滕文公》中提到,阳货关于仁的观点是:“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可见他与孔子根本就是两条道上的人,不可能有共同语言。他想孔子为他效力,可孔子一直没有答应。

  归(kuì),赠送。豚(tún),小猪,熟的烤乳猪。涂通“途”,道路。亟(qì)是屡次。与是在一起,等待的意思。

  看这一段文字,大家也许觉得孔子还蛮滑头的,人家想见你,你避而不见,送你东西想请你做官,你却偏找个人家不在家的时候回礼,是不是孔子做了什么亏心事?殊不知,一些假仁假义的小人,实在令人头痛,连孔子这样的圣贤之人,也避之惟恐不及。可没想到人算不如天算,竟在半路碰上了,使我们有机会见识一下阳货的登台表演。他向孔子召召手,“来,我有话跟你说。你一肚子学问而任凭国家迷乱,能算是仁吗?你想做大事却老失去机会,能算是智吗?”反把孔子教训得哑口无言,似乎理屈词穷。

  世间的事不能只看表面,阳货与孔子样子长得就像,再听他上面一席话,也振振有辞、合情合理,可阳货的存心与孔子有天壤之别。他请孔子出仕,目的是想孔子帮助他实现政治野心,仁智之说不过是堂皇的借口,掩饰野心的幌子。

  阳货与孔子言行的对比,正是编辑者要传达的中心思想:仁义道德不可从言行、表面来认识,而要观察他的内心,才能得到准确的结论。所以本篇内容基本以“打假”为主。 
 
  
  
 
 
性相近,习相远
 
 
      
   
  『2』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孔子说:“人的天性是相近的,只因后天的习气熏染不同才形成差别。”

  性是天性。“习”有人解释为学习,可我认为解释为“习气”更恰当,因为学习上的差异也都和各人的习气有莫大关系,所以习气决定了人的性格与未来的发展。

  天性指的是什么?有人说小孩刚出生的时候是天性,长大了就因为习气不同而有差异了。这我不同意,小孩也各有习气不同,脾气暴躁的哭得声嘶力竭,脾气和善的一个人单独爬半天都不闹。怀孕的母亲就知道,小孩在肚子里的时候就表现出不同的习气来,男的、女的、脾气坏的、脾气好的都有区别。俗话说:“一母生九子,各个不同心。”小孩子虽生长在相同的环境中,后天的教育环境也相似,却有各自不同的习气,说明某些习气确实是与生俱来的,这只有佛教的轮回说能圆满地解释。

  所以天性还不是小孩与大人的问题,应该是指人形而上的天性,能发起看、听、嗅、尝、触、思等各种活动的功能。高兴就笑,悲伤就哭,就是天性,人与人一样,乃至人与动物都一样。但你是哈哈大笑,还是抿嘴浅笑,这是习气,各人不同。又如人们第一次喝咖啡都觉得苦,第一次抽烟都觉得呛,这属于天性。但如果你喝咖啡、抽烟上瘾了,会反而将其苦、呛当成享受,这就属于习气。“性相近,习相远”指得就是一般人因习气而迷失天性的道理。

  郭店楚墓竹简是早期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其中有一篇被认为是出自子思的《性自命出》,中有“喜怒哀悲之气,性也”,“四海之内其性一也,其用心各异,教使然也”的观点,也表明子思所理解的“性”,也是指人所共有的发起各种活动、情绪的功能。

  『3』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我看过其他一些《论语》的注解,说“上智”是指统治阶级高贵有智慧,“下愚”指劳动人民贫贱无智慧,孔子认为这两类人是先天决定的,无法改变。接着引出作者一段批判孔子愚民思想的长篇大论来。对《论语》这样子曲解,以盲导盲,戕人慧命,你看多悲哀!其实“上知”、“下愚”指的都是人的智慧和根性。本章应解释为:

  孔子说:“只有那些最有智慧的人与最愚蠢的人,不可改变。”

  什么“不移”?这里是与上章“性相近,习相远”配合的,指习性不移。拥有最上等智慧的人,能显发自己的天性,不再受习气及外在环境的影响。最愚蠢的人,无所谓“习”,太笨而无法接受新的知识,也不再改变他固有的习性。上智与下愚的“不移”是有区别的:上智识其心性,坚守不移,下愚盲守固有,不学而不移。二者所保有的境界也不同:上智保有觉悟清净的天性,下愚保有迷惑固执的习性。

  『4』子之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