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陈独秀传-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150年的历史了。因为吴敬梓(公元1701—1754年)在他的长 篇小说《儒林外史》里,就曾经淋漓尽致地揭露过这种怪现象。一百五十年, 
该有多少个童生亲身经历过这种腐朽愚昧、坑害人的怪事呵!但都见怪不怪, 习以为常。尝试过‘矮屋”滋味而中举的,以此引为自豪;而绝大多数的童 
生却由青年而老年三番五次地尝试这种滋味,因未能中举而引为终生的憾 事。不论是成功的或失败的,他们都把“矮屋”看作是他们一生中“上进” 
的关口。吴敬梓对考场的揭露是难能可贵的,但也仅限于揭发和鞭挞而已, 他那时还不可能透过这种怪现象去观察国家大事。现在情况不同了,而且匍
伏在“矮屋”里的是一位思想敏捷、眼光锐利的青年。“矮屋”的滋味像是 给他增添了思想养料,他不禁浮想联翩,百感交集。
那位摇头晃脑、利欲熏心、丑态百出、“今科必中”的徐州大胖子,使 陈独秀“看呆了一两个钟头”,并“联想到所有考生的怪现状;由那些怪现 
状联想到这班动物得了志,国家和人民要如何遭殃;因此又联想到所谓抡才 大典,简直是隔几年把这班猴子、狗熊搬出来开一次动物展览会;因此又联 
想到国家一切制度,恐怕都有如此这般的毛病;因此最后感觉到梁启超那班 人们在《时务报》上说的话是有些道理呀”!
这一连串的联想“便是”陈独秀“由选学妖孽转变到康梁派之最大动机”。 康有为(1858—1927年),广东南海人,博通经史,后接触西 
方资本主义文化,称赞西人治国有法度,并精心研读各种西书译本及报纸, 以究其进步之原因。梁启超(1873—1929年),广东新会人,举人
出身,后从学于康有为,并深受其影响。 康、梁是维新派的领袖,在中国近代史上曾经产生过广泛的进步影响。 
近代中国先进人物的思想的发端与发展,往往同列强对华侵略的加剧和
国内政治形势危机的加深密切相关的。 早在1888年康有为鉴于中法战争后,国事日蹙,便第一次上书清廷,
请求变法。1894年爆发了中日战争,以清政府战败,订立了《马关条约》 而告终。一个泱泱大国,被一个维新不久的小国打败,并割去了台湾宝岛, 
赔款库平银二亿两,还允许外国人在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等,这对中国的 影响,对中国人民的刺激,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的任何一次战争。战争的失 
败与屈辱,激起了人民的强烈反抗,推动了先进分子谋求富国强兵之道。于 是维新变法运动趋向高潮。
1895年5月2日,康有为联络在北京的18省1300余名应试举 人,签名上书,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等三大主张,和设立学 
堂,开设报馆等改革教育制度的意见,资产阶级改良派登上了政治舞台。六 月间,再上书光绪皇帝,主张“设议院以通下情”。1896年8月,康氏 
大弟子梁启超等在上海创刊《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揭露封建专制的 腐朽,抨击封建顽固派因循守旧,以致“万事废弛,卒致疲敝,不可收拾”; 
历数变法之利与守旧之害;阐明变法是大势所趋,“变亦变,不变亦变。”《时 务报》以其鲜明的变法态度,新颖的改革主张和泼辣的文风大受知识界的欢 
迎,于是行销日广,风靡全国。陈独秀首先接触到的正是康梁派的新思想和 新主张,他前往南京参加乡试时,正当维新运动步步高涨的时期。
后来,陈独秀说起他少年“在家里读书的时候,天天只知道吃饭睡觉, 就是奋发有为,也不过是念念文章,想骗几层功名,光耀门楣罢了。??到 
了甲午战争,才听见人说有什么日本国,把我们中国打败了,到了庚子年, 又有什么英国、俄国、法国、德国、意国、美国、奥国、日本八国的联军, 
把中国打败了。??我越思越想,悲从中来。我们中国何以不如外国,要被 外国欺负,此中必有缘故”。①又说:那时“读八股讲旧学”,认为“‘习欧 
文谈新学’的士大夫是‘洋奴’,后来读康先生及其徒梁任公之文章,始恍 然于域外之政教学术,粲然可观,茅塞顿开,觉昨非而今是”。②康梁派的 
思想扣开了陈独秀的心扉,鼓动着他的思想翅羽,灾难般的乡试鞭策着他, 他开始起飞了。
陈独秀参加乡试,结果名落孙山外,没有考中举人,但他不仅不感到懊
丧,反觉“意外有益”。从此,他与科举彻底决裂,决不再进“矮屋”应试。 他回到安庆以后,对“当时反康梁派的言论”的顽固派,“愤不能平,恒于 
广座为康先生①
②《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新青年》第2卷2期,1916年10 月1日。
三爱《说国家》,《安徽俗话报》第5期,1904年6月14日。 辩护,乡里瞀儒”,以此指斥陈独秀等“为康党,为孔教罪人,侧目而
远之”。①陈独秀开始涉足于政治活动了。 俄国的怂恿之下,于11月14日占领了山东胶州湾,紧接着有俄国、 
美国、法国、日本等列强在华掀起了划分势力范围的狂潮,扬言要瓜分中国,
中华民族面临着生死存亡的严重危机,救亡图存刻不容缓。陈独秀“痛感时 势日非,不堪设想”,②他在这一年的岁末,撰写了《扬子江筹防刍议》、《扬 
子江形势论略》两篇论文,还准备写一篇《湖中水师》。
从这三篇文章的题目看,都是论述加强江防建设的,堪称是姊妹篇,只 是侧重点有所不同罢了。《湖中水师》一篇不知是否写成了,就是已经成文 
脱稿的《扬子江筹防刍议》一篇,现在也难以寻觅。惟独《扬子江形势论略》 一篇为安庆市图书馆发掘了出来,这是现在见到的陈独秀最早的一篇著作。
陈独秀身居较闭塞的安庆,但时刻关心着国家大事,密切注视着列强侵 华的动向及意图。《扬子江形势论略》一文指出:“近时敌鼾卧榻,谋堕神州, 
俄经满蒙,法伺黔贵,德人染指青齐,日本觊觎闽越,英据香澳,且急急欲 垄断长江,以通川藏印度之道路,管辖东南七省之权力。”他对国家所面临 
的危局,心急火燎,如“万一不测,则工商裹足,漕运税饷在在艰难,上而 天府之运输,下而小民之生计,何以措之。”
于是“爰采旧闻旅话及白人所论,管蠡所及,集成一篇,略①
②以下引文均见《扬子江形势论略》,原件系木刻本,藏安庆市图书馆。
《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新青年》第2卷4期,1916年12月1 日。
述沿江形势,举办诸端,是引领于我国政府也”。陈独秀撰写此文之目 的,是向清政府提出他对加强长江防务的方案,并希望政府采纳他的意见。
《扬子江形势论略》全文7000余字,广征博引,纵论长江上自荆襄, 下至吴淞口的形势。对江水的流向、缓急、深浅和江面的宽狭、江中沙堵的 
分布、南北两岸各处城镇的战略地位,都作了极为详细的论述,并参照历代 战争的得失,提出了对加强长江防务的具体方案。
他在论证武汉三镇的重要战略地位时,认为“武汉沿江均不宜设置炮 台,??倚城设立炮台,一朝有战,则城市全冒敌火,今日炮弹之利固非昔 
比矣!”而应在武汉“东南数十里”的阳逻设置炮台。阳逻,“东西当荆扬之 要会,南北为荆豫之通津。??北倚袁家湖,南西皆临江,北道为界埠,中 
有数小山杂错,三面巩固。??再屯陆军于界埠,以防其由陆绕攻台背,则 阳逻无隙可乘矣。”另“宜于退谷基址稍增高于上安置炮台堡,使台顶与山 
平。炮台倚山为护,炮弹可及敌舰,敌弹难伤炮台。此处若为敌所据,则武 昌不击而下矣!”
他特别重视长江口的江防设施。他认为吴淞口处虽然有吴淞、南石塘两 炮台,“另有一台在狮子林下,距吴淞十六里,去诸台太远,未能犄角”。且 
在最紧要之处“崇宝沙无台,则他台皆成虚设”。因此,“当以崇宝沙西北沙
尖以为主台,可以兼顾”北航路,再“切力整顿”南石塘、吴淞一带之台,
“既扼”南航路,“且能兼顾吴淞口以遇敌船掩入吴淞江,登岸攻我上游台 背。崇宝沙为四面受敌之地,非用德国格鲁森厂所制硬铁为台不可。??此 
防断不可弛,果能如法布置,迨大敌当前,方有把握。”
“总论全江大局,若防内乱必据上游,若遇外侮必备下游,必长江之备 已周,再有海军为辅,则欧西之铁申〔甲〕虽强,亦不容其越雷池一步矣。” 
使人感到惊异和钦佩的是,这位18岁的年轻人竟然对长江水文及两岸 的地貌了解得如此细致入微,并进而提出了他对建设江防的方案。好像他对 
长江及其南北两岸做过实地考察似的,其实他这时除了因参加乡试去过一次 南京,并没有到过其他什么地方。《扬子江形势论略》一文,不仅说明陈独 
秀从青年时期起即怀有满腔的爱国热忱,而且学习勤奋,且多思、善思,头
脑敏捷。
《扬子江形势论略》一文的主旨,在抵抗列强的侵略,陈独秀站在民族 主义的立场,向清政府陈述加强江防建设的意见,而所谓“防内乱”(指类 
似前不久爆发的太平军起义)虽然在全文里仅是附带一笔,却是明显地站在 清政府的一边,是为维护它的安全而说话的。陈独秀认为这时的清政府还是 
可以代表中华各族人民的利益,能抵抗外国侵略的。这是他写这篇文章的主 导思想。
因此,《扬子江形势论略》一文所谈的都是军事问题,不谈国家的政治 制度改革问题,这并不是偶然的疏忽,而是由于陈独秀这时还不认识国家政 
治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他的政治思想的领域及其发展的高度均不及康梁, 但主张依靠皇帝自上而下地实行改革,以达到富国强兵、抵御外侮的目的, 
这一基本点是同他的前辈一致的。
热爱祖国,反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是近代中国先进人物的共同的思 想基础。尽管他们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个历史时期又有其不同的先进思 
想主流,然而一般说来,他们的思想发展大体上都是逐级前进的,由改良派、 民主革命派,而上升到共产主义派,每前进一步,爱国主义思想便随之得到 
发扬。但是,由于民族矛盾的激化和阶级矛盾的深化,因此越是后来的先进 人物,他们的思想由低级向高级转化所需要的时间就越是短促。
陈独秀在接受康梁派思想的第二年,1898年“百日维新”失败,戊 戌六君子惨遭杀害的血的事实,充分地证实了清王朝的顽固派反对任何的革 
新,从而迅速地促进了一些先进人物抛弃改良主义的立场,因此陈独秀不需 多少时日,也勿需要他成长为一位典型的康梁派,就已超过了他的前辈。这 
是今天为什么无法发现陈独秀有较多的康梁派言论资料的根本原因。
{{东渡留学发动拒俄运动}} 陈独秀与高晓岚结婚后的第二年,1898年,就被嗣父衍庶带到东北
沈阳,留在身边做些文书工作。1899年,独秀得知母亲生病,便同大哥 孟吉一起匆匆南下,等他们回到家时,母亲已经离开人世了。哥俩在家住了 
不久,又一起北上。后来陈独秀在悼亡兄孟吉《述哀》诗里所写的“弱冠弄 文史,寸草心拳拳。关东遭丧乱,飞鸿惊寒弦。南奔历艰险,意图骨肉全。 
辛苦归闾里,母已长弃捐。无言执兄手,泪湿雍门弦。
相携出门去,顾影各涓涓。弟就辽东道,兄航燕海边。”①就是指的这 一段经历。兄弟二人分别以后,哥哥到辽东道候补,弟弟东渡日本留学。
1901年11月(光绪二十七年十月),陈独秀到达东京自费留学,
进东京学校②(即东京专门学校,早稻田大学的前身)。在未正式入学之前, 先在高等师范学堂速成科学习日语和普通课程③。那时,到日本留学的青年 
一年比一年多。1900年,约一百人;1902年增至二三千人;190
5年,多达五六千人④。他们大多认为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 国。
而经过明治维新一跃而为强国的日本,便成了中国人学习的样板。中日 两国近在咫尺,两国文字有相同之处,日本生活水平也比较低,因此,到日 
本留学的青年愈来愈多,东京一时成为中国先进知识青年荟萃之地。
陈独秀到达日本的前一年,1900年,英、美、德、法、日、俄、意、 奥八个帝国主义国家组织的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围剿义和团。同年8月,维 
新派的勤王运动失败,促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醒悟,从康梁派转向以孙中山 为首的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