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撰稿人有章炳麟、蔡元培
等)迅速地向读者推荐,赞誉《革命军》为“今日国民教育之第一教科书也”
①。《革命军》在青年知识分子中广泛流传。章炳麟也在《苏报》上发表文 章驳斥改良主义的政见。清政府对此大为忌恨,于是勾结租界当局逮捕了章
炳麟,邹容自动投案。7月7日《苏报》被查封,酿成了轰动一时的“《苏 报》案”
同年夏天,当陈独秀逃到上海时②,“《苏报》案”已接近尾声,章士钊
等正在筹办《国民日日报》,以接替《苏报》宣传民族民主革命。
1903年8月7日《国民日日报》创刊。由谢少石出钱,外人高茂尔 出面任经理,章士钊任主编。协助章士钊办报的有陈独秀、张继、何靡施(梅
士)、陈去病、林懈等人。关于陈①
②章士钊在《孤桐杂记》一文中说:“是年(1930年)夏间,陈独 秀已在上海”(《甲寅周刊》,1926年12月15日)。
《苏报》,1903年6月9日。 独秀在《国民日日报》的工作情况,章士钊在事后回忆时曾写道:这个
报是他和陈独秀总理编辑事宜,负责全部文字和校对,两人常常彻夜工作到 第二天凌晨才休息①。那时“两人蛰居昌寿里之偏楼,对掌辞笔,足不出户,
兴居无节,头面不洗,衣敝无以易,并也不浣。一日晨起,愚见其黑色袒衣, 白物星星,密不可计。愚骇然曰:‘仲甫,是何物耶?’独秀徐徐自视,平
然答曰:‘虱耳。’其苦行类如此。”②这段文字生动地记述了章陈二人当时 生活条件的艰苦和忘我的工作态度。到了四十年代,章士钊回忆起这段往事
时,还曾赋诗一首:
《国民》既风偃,字字挟严霜。 格式多创作,不愧新闻纲。
当年文字友,光气莽陆架。③《国民日日报》是为接替被查封的《苏报》 而创立的,因此它的论调不得不稍稍“舒缓”,不能像《苏报》那样“峻急”。
但宗旨依然是“排满革命和《苏报》相同,而规模尤大”,且“篇幅及取材 较《苏报》新颖”。④因此,“发刊未久,①②③
④章行严(士钊):《苏报案始末记叙》,《辛亥革命》资料丛刊(一)第
387页。 章士钊:《初出湘》,《文史杂志》第1卷5期,1941年5月。 孤桐(章士钊):《吴敬恒——梁启超——陈独秀》,《甲寅周刊》第1卷
烂柯山人(章士钊):《双枰记》,《甲寅杂志》第1卷4期。 风行一时,时人咸称为《苏报》第二。”①《国民日日报》摒弃了清光
绪帝年号,改用黄帝纪元的纪年办法,从第八号起又改用中历干支纪年,仍
不用光绪帝号,公然否认清王朝。《国民日日报》所刊载的文字有时论、学 术、思想介绍以及中外、地方新闻等,尤其重视登载揭露清政府的昏庸腐败
和社会上种种的不平等现象。为了作者人身安全的缘故,时论一类的文章多 不署名。因而今天很难识别哪些文章是出自陈独秀的手笔。陈独秀既然和章
士钊总理编辑事宜,那么《国民日日报》的指导思想和它的重要言论,至少 是得到陈独秀的赞同或赏识的。
《国民日日报》所刊载的文字,可以确定是陈独秀的作品,只有署名“由 己”的两首诗,即八月九日的《哭汪希颜》②和十七日的《题西乡南洲游猎
图》。在前一首里有这样的诗句:
“英雄第一伤心事,不赴沙场为国亡。历史三千年黑暗,同胞四百兆颠 连。??说起联邦新制度,又将遗恨到君身。”后一首诗是:“直尺不遗身后
恨,枉寻③徒屈自由身。驰骋甘入棘荆地,顾盼莫非羊豕群。男子立身惟一 剑,不知事败与功成。”
“诗言志”,这两首诗鲜明地表达了陈独秀的政治抱负和思想感情。他认 为要结束“三千年黑暗”的历史,只有实行“联邦新制度”。为了实现这一
伟大的政治目标,他决心勇往①②
③枉,屈;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汪希颜(1873—1902),安徽绩溪人,维新志士,早殇,是汪
孟邹的胞兄,汪原放的父亲。陈汪两家是世交。 冯自由:《革命逸史》初集第135页。 直前,甘愿在艰难险阻的逆境中,承受任何牺牲,且不计成败得失。而
那种左顾右盼,看风使舵,贪图私利的人,简直如同羊豕一般。寥寥数行的 诗句,蕴蓄着坚强的革命意志,表达了大无畏的革命气概。
在《国民日日报》的同事里,与陈独秀结下终生友谊的,除章士钊外, 还有苏曼殊,受陈独秀影响最大的也是苏曼殊。
那时,苏曼殊也同陈独秀住在一起,他翻译法国文豪嚣俄(即雨果)的 名著《惨社会》(即《悲惨世界》),连载于《国民日日报》。陈独秀对苏曼殊
的译文,于“字句间为他指点、修改不少。这时曼殊的汉文根基尚极浅,文 字亦不甚通顺,仲甫隐然是他的老师。曼殊汉文的才力可讲仲甫所启发。??
此后,仲甫与曼殊时在一起,常以文字相往来,过从极密,而曼殊受益 亦不少。这样曼殊就因仲甫的影响,而启示了自己的天才,成为一个超绝的
文人了。”曼殊学做诗也是在这个时候,“也由仲甫指导。所以曼殊??称他 是畏友仲子。”①陈独秀也说曼殊“初到上海的时候,汉文的程度实在甚不
高明。他忽然要学做诗,但平仄和押韵都不懂,常常要我教他。他做了诗要 我改,改了几次,便渐渐地能做了。在日本的时候要章太炎教他做诗”。名
师出高徒,苏曼殊聪明好学,不久即长于诗文和绘画,成为中国近代著名的 文学家。柳亚子与曼殊也交往甚密。1935年他写有一首七绝:“名扬画
虎惜行严,孤愤佯犯有太炎,要忆囹圄陈仲子(时陈独秀被关押在南京老虎 桥监狱),曼殊朋友定谁贤?”言外之意,苏曼殊的三位好①柳亚子编:《曼
殊全集》(5)(北新本)第77、9、10页。 朋友,最贤的是陈独秀。
《惨社会》在《国民日日报》刊至第十一回的大半回时,报纸便停刊了。 停刊的原因,一是由于革命党内部的纠纷;一是清政府“通令长江一带,严
禁售阅”该报,致使报社的经费更加困难。《国民日日报》共出版三个月零 二十三天,同年与章士钊、何梅士、苏曼殊赁屋同住,不久苏曼殊离沪去香
港。镜今书局的负责人陈竞全跟陈独秀说:“你们的小说没有登完,是很可 惜的,倘然你们愿意出单行本,我可以担任印行。”①于是陈独秀着手整理
苏曼殊的《惨社会》,并从第十一回上半回接续至第十四回。
1904年镜今书局出版的单行本,将书名改为《惨世界》,署名为苏 子谷(曼殊)、陈由己同译。后来镜今书局倒闭,由东大陆图书译印局再版。
1918年,苏曼殊逝世,由其友人胡寄尘将镜今本交给上海泰东图书局翻 印,“删去嚣俄和陈由己的名字,变成苏曼殊大师遗著”,而内容则一字未改,
仅在书名增一“悲”字,称《悲惨社会》。1925年春,泰东书局再版时, 又恢复原名《惨世界》②。这本小说一版再版,可见是很受读者欢迎的。
《惨社会》曾被看作是我国首次翻译的雨果作品,但曼殊的译文“乱添 乱造,对原著很不忠实”③。自第七回起,译文中又添加了原著中所没有的
一个故事。故事的男主角名叫明①②
③柳亚子:《记陈仲甫先生关于苏曼殊的谈话》,《苏曼殊年谱及其他》 第282页。
《曼殊全集》(4)第422、423页。
柳亚子:《记陈仲甫先生关于苏曼殊的谈话》,《苏曼殊年谱及其他》第
285页。 白,字男德(难得明白),其他人物如范桶(饭桶)、吴齿、字小人(无
耻小人)、满洲苟(满洲狗)等都有露骨的影射作用。
《惨社会》实际上是借用了雨果原著的一些人物和故事,又取材于晚清 社会生活的一部译、著作品,它直接反映了苏曼殊和陈独秀的思想。男德被
塑造成正面人物,他扶弱抑强,舍己为人,听见“官府”二字,就不禁“火 上心来”,①恨不能立刻铲除人间不平事。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男德说过这样的话:“那支那国孔子的奴隶教训,只 有那班支那贱种奉作金科玉律;难道我们法兰西贵重的国民,也要听那些狗
屁吗?”“世界上物件,应为世界人公用,那铸锭应该是那一人的私产吗?”
“我看世界上的人,除了做工的,仗着自己本领生活;其余不能做工的,靠 着欺诈别人手段发财的,那一个不是抢夺他人财产的蟊贼呢?”②所有这些
攻击孔教、私有财产的言论,自然都是苏曼殊、陈独秀借男德之口来抒发他 俩的胸怀。章士钊也说:陈独秀“所怀政想,尽与此相同”③。因而把主人
公男德明白看作是这个时候的苏、陈二人的化身,该不会是生拉硬扯、牵强 附会吧!
怎样推翻千百年的中国封建专制,推翻之后,中国又将向何处去,这确 实是个“难得明白”的大问题,然而男德的言论,清楚地表明了,陈独秀这
时已经萌发了反对旧礼教的①②
③孤桐:《吴敬恒——梁启超——陈独秀》,《甲寅周刊》第1卷30号,
1926年1月30日。
《曼殊全集》(2)第131、134页。
《惨世界》第9回,《曼殊全集》(2)第158页。 念头。十多年之后,由他首先发难,掀起新文化运动并非是偶然的,而
是其思想发展的必然。至于他真正赞同财产公有制学说,那就需要一个较长
的思想发展过程了。
{{主办《安徽俗话报》开发民智反帝爱国}} 二十世纪初,知识分子闹革命,大体上采用以下一些方法,办报纸,作
鼓吹;设学校,培养干部;进行暗杀活动,或武装起义。这些活动,除了武
装起义外,陈独秀都亲身参加过。 几乎每天都到桐城学堂①,同该校学长房秩五、吴守一“纵谈时事,极
嘻笑怒骂之雄”。陈独秀在去年发表爱国演说时,即痛切地感到中国被瓜分 的危险。可是“我中国人如在梦中,尚不知有灭国为奴之惨,即知解而亦淡
然视之,不思起而救之。”
因此,他曾两次计划创办《爱国新报》,“运广长舌,将众人脑筋中爱国 机关拨动”,奋起反抗帝国主义。但是,每次都受到清政府的压迫,他不得
不离开安庆,远走他乡。现在他又回到了安庆,决心要实现他久已怀抱的愿 望,于是约房秩五、吴守一两人共办《安徽俗话报》,由房任教育、吴任小
说,其余稿子都由陈独秀“自任之”②。
《安徽俗话报》1904年3月31日创刊,创办的经费大多①
②房秩五:《追悼三爱诗·序》,《浮渡山房》诗存。 桐城学堂,1902年吴挚甫创设于安庆。
是安徽爱国志士捐助的。先在安庆编辑,而社址则设在芜湖长街徽州码
头科学图书社①(现为中长街二十号),并由科学图书社承担发行业务。因 为芜湖没有印刷厂,稿件由陈独秀编好以后,寄往上海,由与他熟识的东大
陆书局印刷,印好以后再寄回。同年暑假,桐城学堂改名为桐城中学,由安 庆迁回桐城县城,吴守一随校到桐城,房秩五也东渡日本留学。
这时陈独秀写信给汪孟邹,要求到芜湖来办《安徽俗话报》,并寄宿在 科学图书社,贴给汪伙食费。据汪原放回忆:不久,一位剪掉辫子披着头发
的二十五岁的青年,背着包袱,拿着把雨伞,来到了科学图书社。汪孟邹跟 他说:“我这里每天吃两顿稀粥,清苦得很。”陈独秀听后很平淡地回答说:
“就吃两顿稀粥好。”②从此,陈独秀住在图书社的楼上办起报来。这是一 座二层楼房,砖木结构,楼上光线暗,屋顶有一片亮瓦,临街有一扇小窗。
每当《安徽俗话报》由上海寄来时,陈独秀最忙了。他“亲自动手分发、卷 封、付邮”,默默地做着那些琐碎而又不可缺少的工作。楼下的客厅里挂着
他写的大字对联:“推倒一时豪杰,扩拓万古心胸。”③豪放的气概与平凡的 工作相辅相成,相映成趣。事隔十八年,陈独秀在回想起这段经历时,说“我
那时也是二十几岁的少年,为革新感情所趋势,??日夜梦想革新大业。何 物臭虫,虽布满我衣被,①②
③汪原放:《回忆亚东图书馆》第12、4页;又见《陈独秀与亚东图 书馆》(手稿)。
高语罕:《入蜀前后》,《民主与统一》第8期,1946年7月20日。 芜湖科学图书社,1903年汪孟邹创办,经营新书报和文化用品。皖
南革命志士常聚会于此。亦不自觉。”① 陈独秀说他办《安徽俗话报》有两个主义:“第一是把各处的事体说给
我们安徽人听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