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缺氧日记 作者:郎峰蔚-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4点左右身体非常困倦,睡意十足,才出去完成当天最后一次上厕所的工作,然后迅速钻进睡袋,戴好防风绒帽,拉好睡袋,只留出能够让口鼻呼吸的缝隙。最后祈祷今夜能少醒几次睡个安稳觉,在狂风中迷糊睡去。 
  二级时段:次难熬时段。高原缺氧睡眠不好,我们通常早上7点就醒了。这是一天中最安静的时刻,天空慢慢由墨蓝转为青灰,所有营地都在安息的睡眠中,狂风就像黑夜恶魔一样已经在黎明到来之前溜走了。然而帐篷里依然是零下十几摄氏度,除非着急上厕所,否则大家绝不起床。就这样一直在睡袋里辗转反侧熬到九点多钟,当第一缕阳光照射到我们的帐篷,我们才把戴着绒帽的、青灰着脸的脑袋从睡袋里探出来,慢吞吞地开始一天的工作和生活。有时这两个多小时的等待,比晚上还难熬。 
  三级时段:下午13点到15点,为可忍受时段。这个时段的特征就是热。当然与寒冷相比,闷热要好得多。毕竟,我们还可以行动自如,不必缩在睡袋里,还可以忍着中午的困倦坐在帐篷门口吹吹风,聊聊天。 
  四级时段:上午10点到中午12点,为可工作时段。这是我们一天当中主要的采访时段。吃过早饭后,不管是我们记者还是被采访对象,都是思路比较清晰、精神状态较好的时段,所以我们的采访基本都在这一时段进行。 
  五级时段:16点到20点,“珠峰上的幸福时光”。之所以把这一时段叫做“幸福时光”,一方面,帐篷里温度适宜,不冷不热,身体感觉非常舒服,可以做任何活动;另一方面,这个时段时间稍长,大家可以踏踏实实地整理上午的采访,在天黑之前完成稿件的创作。



2005年5月9日:海拔最高的饺子宴

   心灵驿动:平生第一次这么费劲地包饺子,第一次吃这么香的饺子。 
  今天吃早饭时,邢大厨和大家商量,“今天营地的人少,就咱们十二个人,可以吃一顿饺子啊!”大家一听,高兴得不得了。在这里能够换个花样吃饭,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吃过早饭,大家就开始准备。我这才发现,这些看似粗糙的男子汉们,干起厨艺活来还真不含糊。 
  我自诩擀饺子皮儿手艺还不错,就自告奋勇擀皮儿。可是邢大厨一拿出擀面杖我就傻眼了,足足有平常家用擀面杖的两个粗!“这不是半个铁锹把儿吗?” 
  大家笑着告诉我,他们以前在野外工作的时候,还真有人用过铁锹把儿来擀皮。我硬着头皮擀了一会儿,旁边的队员们就把擀皮的活儿抢过去了。因为我擀得太慢了,三四个人都在那儿夹着饺子馅儿排队等我把饺子皮儿擀出来。 
  那我就跟着包饺子吧。可是包了一会儿,我发现仅就包饺子的水平而言,我也是比较差的。队员们的大手里拿着饺子皮儿,夹一筷子馅儿,两手飞快地一捏,一个漂亮的饺子就完成了,而我还在慢吞吞地捏褶儿呢。邢大厨取笑我说,要是像我这样包饺子,包一天也不够大伙儿吃一顿的。 
  更让我感到“丢人”的是,不知怎么搞的,不一会儿我的手上、衣襟上、裤子上就都沾上了面粉,让本来已经油渍渍的衣服看起来更加狼狈。而我周围的队员们嘴不停说,手不停包,麻利得让我羞愧无比,哪一个都比我更像合格的“家庭主妇”。 
  大家正热火朝天地包着饺子,测量队的一名司机从山下开车回来了。他看到大家在包饺子,兴高采烈地拿起一个饺子皮就包起来。 
  “哎——,你这儿——没洗手呢!”有人嚷嚷。 
  “唉!没事儿,这么高的地方,哪来的污染啊!” 
  大家于是也就不再计较了。 
  案板上、报纸上、笼屉上很快都摆满了饺子。也不知邢大厨是怎么计算的,看着他一边比划着饺子,一边比划着我们,嘴里念念有词,最后宣布“够了!” 
  大家迅速把案板、面盆都收拾好,开始迫切地等待吃饺子。 
  到了中午开饭时间,队员们都不等邢大厨吆喝,早早地拿着饭盆,坐在厨房邢大厨的床上,等着开饭。锅盖一掀开,大家忍不住都吸着鼻子说:“真是太香了!” 
  正吃得高兴,突然一个队员开始大声咳嗽,憋得满脸通红。另一个队员此时笑眯眯地发言了:“啊,那个饺子,可能是谁给包了辣椒吧!” 
  大家“哄”的一声笑开了,一边笑话吃到辣椒的队员,一边小心地放慢了自己吃饺子的速度。



大本营“珠峰高程测量新闻中心”启动

   心灵驿动:刚有名正言顺的自豪感,可惜几个小时后,牌子就被风刮得无影无踪了。 
  今天,大本营的一件大事就是我们住的这顶帐篷正式成为“珠峰高程测量新闻中心”。当然这主要是因为国家测绘局宣传中心的两位负责同志住在我们这顶帐篷里面。所以我们几个记者也就荣幸地“入驻”大本营测量新闻中心。 
  大本营的生活就像一个笑话里描述的“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所有的信息都依靠口头传递。国家测绘局宣传中心之所以在这里成立新闻中心,是因为目前到达大本营的媒体已经达到近二十家。吃喝拉撒的生活琐碎传来传去无关痛痒,但是新闻传来传去往往就变了味儿,有的记者甚至无意中还制造出了假新闻。 
  我粗略算了一下,现在到大本营采访的记者已经超过了测量队员的数量。当然,这个新闻我没有播发出去,心里总是觉得有点损害记者的整体形象。 
  新闻中心的成立仪式有两项重要议程:一是升旗;二是“挂牌仪式”,就是把用不干胶纸做的“珠峰高程测量新闻中心”这十个字贴到帐篷上。没想到这帆布帐篷却“拒不合作”。没办法,我们只好用胶带把这几个字“五花大绑”地固定在了帐篷顶上。测量队员趁我们和这个帐篷较劲儿时,给我们拍了一张照片。照片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苦瓜脸”,因为正在那儿为粘住这些字想办法呢。 
  好不容易把十个字都粘好了,大家舒了口气,回帐篷里休息、聊天。 
  没想到刚吃完晚饭,就有四个字被风吹得不知去向了。大家只好互相安慰,反正新闻中心成立的新闻已经发了,照片也拍了,既成事实了,牌子无所谓嘛! 
  海内外各路媒体齐聚珠峰脚下,新闻竞争接近白热化 
  “珠峰高程测量新闻中心” 
  在大本营启用 
  (播出时间:2005年5月10日) 
  经过紧张准备,“2005珠峰高程测量新闻中心”今天在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建成启用。 
  记者在现场看到,“珠峰高程测量新闻中心”的大旗已经飘扬在中国珠峰测量队的营地。在一顶墨绿色的帐篷外,张贴着“珠峰高程测量新闻中心”的标志,全程跟踪此次测量行动的《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测绘报》等媒体的5名记者已经开始在新闻中心工作。 
  据中国测绘宣传中心副主任、此次珠峰复测行动新闻发言人徐永清介绍,目前到大本营采访的媒体已经接近20家,记者超过40人,虽然珠峰大本营的天气和生活条件依然恶劣,但是新闻竞争已经呈现白热化的趋势。“从本月11日起,此次珠峰复测行动将进入冲顶测量的冲刺阶段,预计测量队员将于18日进行登顶测量。”徐永清说,“由于来珠峰采访的记者越来越多,我们专门在大本营成立了新闻中心,就是要更好地为前来采访的各家媒体服务,让关心此次测量活动的人们了解到更多、更快的信息。” 
  目前,在大本营的媒体还有中央电视台、陕西电视台、台湾东森电视台、《科技日报》、《华商报》、《中国体育报》、《北京青年报》等近20家,记者数量超过40人。 
  珠峰地区的气候和环境十分恶劣,大本营的气象资料显示,这里风速最高达每秒26米,超过11级,平均温度为零下5摄氏度左右。4月初,多顶帐篷还相继被大风吹倒。4月下旬以后,珠峰地区又开始出现了大面积的狂风暴雪。 
  虽然面临的环境十分恶劣,但是为了在新闻竞争中取得优势,各路记者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坚持工作。为了获得第一手的新闻,各路记者经过艰难的跋涉,先后前往各个测量工作营地进行现场采访。徐永清告诉记者:“在过去的一个多月里,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有10多名记者因身体出现了各种病症不得不下山治疗,但是现在,这些记者都已经回到了大本营,回到了工作岗位。”



2005年5月11日:中科院的入党宣誓仪式

   心灵驿动:井教授眼里的热泪,让我们重温了“信仰”的价值。 
  今天一早吃过饭,我们就赶紧赶到500米外的中国科学院珠峰科考营地,参加新党员井哲帆研究员的入党宣誓仪式。 
  我们到达的时候,营地里静悄悄的,大部分科学家都出发到野外去采集标本了。这边营地帐篷的大小和我们测量队的差不多,每顶帐篷三十平方米左右。每个帐篷里都是一圈铁架子床,放着各色睡袋。与我们测量营地帐篷不同的是,每顶帐篷中间都有几张简易折叠桌拼成的一个大的长方桌。我们进到队长康世昌和媒体共用的主帐篷的时候,让我们惊讶的是帐篷里整洁异常,桌子上放着几台笔记本电脑和一些资料,摆得井井有条;地上虽然也和别的帐篷一样都是鹅卵石,但是干净得连一个瓜子皮或者一个烟头也没有,让我们叹服不已。 
  刚坐下,科考队队长康世昌就进来了。我原以为队长会是一个年纪很大的科学家,没想到眼前的康队长竟然如此年轻,简直就像刚上班的小伙子。 
  我把名片递给他,他看了一眼就热情地说:“哦,我知道你,在山下我已经看到你的好多报道了。” 
  康队长,名世昌,甘肃人,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康世昌脸色黑红,身材瘦削。最大特征就是年轻:一是长得年轻;二是年纪确实不大,38岁,博士生导师,此次率领这样庞大的一支队伍,堪称年轻有为。 
  康队长面对记者略有一丝腼腆,但是话题一旦进入他所熟悉的冰川科考领域,就立刻滔滔不绝。 
  简要的情况介绍之后,我们到帐篷外参加井教授的入党宣誓仪式。 
  大家费了好大力气把一面党旗固定在帐篷上,在驻地的临时党支部成员面向党旗站成一排。新党员井哲帆站在最前面,临时党支部书记康世昌领誓。狂风吹得党旗“啪啪”作响,宣誓的声音也被风扯得七零八落,但是每一个人都站得笔直,没有一丝马虎的表情。面对着空旷的高原、皑皑的雪山,我们的仪式有一种更加庄严和肃穆的气氛。 
  仪式结束,在大家的掌声和祝贺声中,我看到井哲帆的眼睛里盈满了泪水。在高原炫目的阳光下,这泪珠像钻石一样闪闪发光。这一刻,我的心中也充盈着无数的感动和激动。这是我平生经历的最简陋的宣誓仪式,但是它却让我体验到了信仰的纯粹与纯洁。 
  结合科考队正在进行的科考工作进展,我以最快的速度把这条新闻稿发了出去。下午,我在反馈信息中看到有一条网友评论是“EX”,我们几个记者在帐篷里琢磨了半天,才大致猜出来,可能是“恶心”。 
  其实,平常我们写新闻,也经常会受到这样那样的批评。我们都是一笑置之。但是今天这条评论让我感觉心里真的很不舒服。 
  也许,只有当我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面对这样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艰苦的工作环境,才会觉得信仰对一个人来说,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 
  在这里,除了必要的工作联系时使用费用极其高昂的海事卫星电话(每分钟几美元到十几美元不等),我们日常的生活与现代社会完全隔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稍微活动量大些,就头晕气喘。如果没有一种精神支持,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于现代社会的人来说,是根本无法忍受的。我想,在这里,“信仰”其实是一种精神状态,它让你的生活更加坚定,充满信心。在这里,我才深刻地体会到,人是要有信仰的。信仰什么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要有信仰。因为没有功名,没有利禄,我相信,这种恶劣环境中的信仰,就像雪峰一样纯洁。 
  因此,“火线”入党,对于申请人来说,更是一种精神的鼓励;对于其他人来说,也是一次心灵的升华。 
  珠峰科考队克服重重困难,一半以上队员到达6500米 
  积极分子“火线”入党 
  (播出时间:2005年5月11日)  
  40岁的中科院副研究员井哲帆今天在珠峰大本营迎着八级大风庄严地宣誓入党。他激动地告诉记者:“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我多年的夙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