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本书来自 免费txt小说下载站
更多更新 免费电子书请关注:
本站所有资源全部转载自互联网;版权归作者所有!
**
代序
“柏拉图要理想国,熊培云要思想国。”这是我写在自己博客网站思想国上的 一句话。从“理想国”到“思想国”,首先要解释这两个国的源起。“理想国”取自 柏拉图的名著 Republica(原意为《共和国》)中译本书名。至于“思想国”,则语 出维克多?雨果的著名小说 Quatre…vingt…treize(《 九 三 年 》)。
《九三年》叙述的故事发生在1793年法国大革命时期。以保王党朗特纳克伯爵 为首领的叛军在布列塔尼地区发动反革命叛乱。为了医治法国革命这块“第三等级 的疥疮”,他们平均每天要枪杀三十个革命党人,口号是“烧光杀光,绝不留情”。 与之相对应的是,革命党人认定“恐怖必须用恐怖来还击”,因此实施革命恐怖。 正是这种“形势不由人”,革命初期曾经极力主张废除死刑的罗伯斯庇尔祭起了断 头台,一时间尘土飞扬,人头滚滚。
在革命者队伍里,蓝军司令戈万相对温和理性。他认为路易十六是只被投到狮 子堆里的羊,逃跑是其本能,而革命的恐怖会损害革命的名誉。“真正的革命观点 是不指控任何人。谁都不是无辜者,谁也都没有罪。”人们不应该为了行善而作恶, 推翻王位不是为了永久竖起断头台,打翻王冠,但要放过脑袋 (Abattonslescouronnes,épargnonslestêtes。)。
小说的高潮是最后发生在关押戈万的监牢里的思想交锋,它以对话的形式似乎 揭穿了法国大革命所有血腥的谜底。在受刑的前夜,戈万对前来看望他的革命强硬 派、恩师西穆尔丹说:
“老师,我们两人的乌托邦区别就在这里:您要义务兵役,我要学校;您梦想 人成为士兵,我梦想人成为公民;您希望人拥有强力,我希望人拥有思想。您要一 个利剑共和国……我要一个思想共和国(uneRépubliqued’esprits)。”
本文所说理想国与思想国,各有所指。如何理解上一段话,亦是本文的主旨所 在。前者是柏拉图意义上的理想国,人人都是国家的战士,奉行专制主义;后者则 属于一个开放的公民社会,是一个人人可以自由思想的共和国。在某种意义上说, 千百年来人类政治思想史上最重要的精神流变,就是一场从理想国到思想国的漫长 革命。
专制样本理想国
《理想国》是一部经典的乌托邦政治读本。如波普尔所说,世界受柏拉图著作 的影响(无论好坏)是不可估量的。可以说,西方思想不是柏拉图哲学的就是反柏 拉图哲学的,但很少是非柏拉图哲学的。波普尔《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及《开放社 会及其敌人》等书对专制主义的源流考,便是从柏拉图的《理想国》这一专制主义 样本国家开始的。
拜神谕式启蒙运动之所赐,20世纪,传说或幻想中的美丽新世界彻底撕裂了一 个按部就班的人类世界。对于今人来说,了解启蒙者关于知识的立场是至关重要的 。
显然,在《理想国》中以启蒙者自居的柏拉图是一位典型的“真理病”患者——自 己永远正确,其他人等则想当然的错误或愚昧。
苏格拉底说,一土所生,彼此皆兄弟,每个人都有一双认识知识的眼睛。他的 学生柏拉图则认为只有受到过高度训练的哲学家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神圣的 形式或理念的知识。老天造人时在不同的人身上掺进了不同的金属元素。有的人身 上掺了黄金,他们因而最宝贵,是统治者;有的人身上掺了白银,于是成了统治者 的辅佐;像农民和工匠则分别掺了铁元素和铜元素。
柏拉图说,在城邦里每个人只能干一项工作,也就是那项最适合他的本性的工 作。每个人应当牢记自己的职责;木匠就应该本本分分干木活,鞋匠就该老老实实 做鞋。两个工人对调他们天生的位置,带来的伤害并不很大,但是如果不同的阶级 之间发生流动,就意味着城市的陷落与倒退。如果城邦三个阶级(赚钱阶级、辅助 阶级和护卫阶级)的任何一个都能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城邦就是公正的。
当说,“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与西方三权分立思想不无渊源。然而,通览柏 拉图主义,它更适合作为维持一个封闭社会的阶级统治论而存在。其所谓“创制一 个最美好的国家,在那里每个公民都真正幸福”的理想,不过是让奴隶与奴隶主相 安无事的安慰剂。所以,波普尔在总结理想国的五大特征时,首要一个就是“严格 的阶级区别”——统治阶级是牧人和看家狗,而其他人都是家畜。
柏拉图笔下的理想国是人人在思想与行动上都处于半军事化的国家。如波普尔 所指出,像其他极权主义军事家和斯巴达的崇拜者一样,柏拉图相信对军事纪律的 强烈需要是至关重要的,即使是在和平时期,必须由它们制约全体公民的整个生活, 因为不仅全体公民(他们全是战士)和孩子们,而且也包括那些地道的牲畜,必须 在持续总动员的国家里度过其一生。一切当中最为重要的原则是:“任何人,无论 男女,一刻也不能没有领袖。”从孩提时代开始就应当强化统治别人及被别人统治 的习惯。
在理想国,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国家政治就是人民的生活。在柏拉图看来,首 要准则是国家利益和实现统治(稳定)。只要是推进国家利益的都是好的、善良的、 公正的,与此相反的就是坏的、邪恶的、不公正的。换言之,人的幸福感不是源于 人的天性以及人们关于幸福的体验与直觉,而是来自国家的定义;或者说,来自柏 拉图本人的定义。说你幸福,你就幸福。如果国家提倡这种道德,一个人为了所谓 城邦或国家的利益牺牲,不计较个人的自我实现,不但死得其所,而且幸福无与伦 比。
哲人王即思想+强制
野心勃勃的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说:“除非,在他们的城邦里,哲学家们被 授予王权,或者我们现在称为国王和寡头的人成为名副其实的哲学家;除非政治权 力和哲学二者合而为一(而现在许多顺乎自然、得此失彼的人应由暴力加以镇压), 除非这样的事发生,我亲爱的格劳孔,否则的话,将永无宁日……”
“哲人王”是《理想国》里的一个核心概念。吊诡的是,据柏拉图理解,真正
的哲学家是那些热爱真理,同时又可以利用谎言进行蒙骗的人。“为了城邦的利益”
——多么伟大的词!——统治者便可以欺骗大众。换句话说,理想国里的哲学家们 不是真理追求者,而是真理拥有者。真理只是这些哲学家们脑子里的产品,为了谋 取最大的利益,可以随行就市。哲人王,不过是话语权与强制的合谋,是大一统思 想的发源地。哲人王所统领的哲学家,就是官方意识形态专家。
作为“人类的医生”,柏拉图认为运用谎言和欺骗是统治者的职责。所以,当 柏拉图声称哲学素养在抵制退化的危险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时,这种素养同样包 括了统治者撒谎成性的能力。
教育是为了统治,而不是为了获得幸福自由的真谛。柏拉图说:“我们首先要 审查故事的编者,接受他们编得好的故事,而拒绝那些编得坏的故事。我们鼓励母 亲和保姆给孩子们讲那些已经审定的故事,用这些故事铸造他们的心灵,比用手去 塑造他们的身体还要仔细……”这或许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媒体审查的叙述之一。
毫无疑问,柏拉图的政治哲学是专制主义的。如其所说,“聪明人应当领导和 统治,无知者应当服从。”理论上这句话并无不妥,倘使让无知者统治世界,定然 行之不远。然而,柏拉图没有解决以下诸种问题:谁是真正的聪明者?依赖怎样的 路径去发现最聪明者?以什么样的条件让他的聪明才智能够得到尽情发挥?关于 人智力高低的“金银铜铁”说完全出自柏拉图的臆想,并无合法性基础,更不可能 通过凡胎肉眼直接看出掺了金子的统治阶级里谁有最多的“含金量”,以充当哲人 王驾驭权柄。
叙述者手持枷锁
卢 梭 说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在《理想国》里,我们至少可 以看到两重枷锁。
柏拉图给世人讲了一个关于洞穴的经典寓言:所有人都身处黑暗的洞穴之中, 身戴镣铐枷锁,只有哲学家才有觉悟和能力跑到洞穴外面喝咖啡、晒太阳,哲学家 还要把外面的阳光带回洞里。然而,细心的人会发现,那根冗长的所谓拴住了全体 居民的脚镣,却是从柏拉图脑子里凭空生长出来的。从叙述的语序来说,柏拉图内 心有无光明尚未可知,却已先入为主、肆无忌惮地将人类关进了洞穴。所谓“人生 而自由,却无往不在叙述者的枷锁之中”。
无疑,这种先验式的叙述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得到了继承:“有些人天生是自由 的,而另一些人则天生是奴隶;对后者来说,奴隶制是最适宜不过的……”
还应该看到的是,除了给被描述者带来枷锁外,作为叙述者本人的柏拉图也给 自己安上了枷锁。这个枷锁就是政治唯美主义。
柏拉图的激进主义与政治唯美主义紧密相关,就像希特勒和波尔布特所犯下的 滔天罪行之于国家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等美丽新世界。柏拉图试图建立一个最美好 的世界,而且消除了它的所有丑恶。如波普尔所指出,这种审美热情,仅当它受到 理性、责任感以及帮助他人的人道主义的迫切要求约束时,它才会变得有价值。否
则,它就是一种危险的热情,有发展成为一种神经官能症或歇斯底里的危险。
可想而知,一些画家或诗人,具有艺术潜质的人成为政治领袖并将唯美主义这 毫无约束的热情复制并扩大到政治领域将是件多么糟糕的事情。如波普尔指出,我 们同情这种唯美主义的冲动,我建议这样的“政治艺术家”寻求以另一种材料来表 现,而不是拿人来做试验。因为唯美主义和激进主义必然引导我们放弃理性,而代 之以对政治奇迹的孤注一掷的希望。然而,如上所述,许多绝望却是叙述者手持枷 锁,凭空捏造的。
面对人类与语言的局限,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说,“凡不可说的,应当沉默。” 同样,在《反对大词》中,波普尔主张每个知识分子都有一个很特殊的责任,任何 不能简单、清楚地讲话的人都应住口。
思想为什么必须自由?
与柏拉图及其后有意无意的追随者相反的是,波普尔主张“零星社会工程”, 局部地设计社会系统,反对乌托邦或整体论。这一点,和胡适的“大胆的假设,小 心的求证”、“一点一滴的改造、一尺一步的进步”如出一辙。
本质而论,乌托邦既可归咎于人类的自负,同时也是对人类已经获得的知识的 非分之想。如果我们承认启蒙运动的精髓是通过知识寻求解放,我们就必须承认人 类的知识是一点一滴地累积而来,而不是先验地可以一揽子获得。人若不能一揽子 获得所有知识,就不可能成为绝对真理的拥有者。知识的贫困使人们不可避免地会 犯错误。在此意义上,所谓伟大人物,不过是有机会犯下最大错误的一些人而已。 人的自由天性以及知识的贫困,是我们主张思想必须自由的两个前提。与黑格尔等 历史理性主义者、“预言家”和“救世主”们不同的是,波普尔认为个人的尊严只 有在自由批评的氛围中才能得到体现,具有真理意味的见解只有在公共批评空间中 才有可能自由形成,它与人们怀有何种“动机”参与辩论无关。
“你可能是正确的,我可能是错误的;即使我们的批评性讨论不能使我们明确 决定谁是正确的,我们仍会希望在讨论后对事物看得更清楚。我们都可以互相学习, 只要我们不忘记真正重要的不是谁正确,而是我们更接近真理……我们需要别人, 以便使我们的思想受到检验,弄清我们的哪些观念是正确的。批评性讨论是个人思 想自由的基础。但是这意味着,没有政治自由,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思想自由。因此, 政治自由成为每个人充分运用他的理智的条件。”
如波普尔所言,世界上只有两种政体,一种是被统治者只能通过流血才能摆脱 统治者的政体,另一种是不用流血就可以摆脱的政体。前一种是暴政或独裁,后一 种是民主政体。两者的根本区别,就是人身自由和思想自由有与无的问题。前者属 于封闭社会,人们的生活习惯是一种神秘的、非理性的态度,反对变化,充满了禁 忌;而后者是开放社会,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