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1948年春,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工作领导,中共中央决定:加强中原区,由邓小平任中原局第一书记,陈毅为第二书记;建立中原军区,刘伯承为司令员,邓小平为政治委员,陈毅、李先念分任第一、第二副司令员;晋冀鲁豫野战军改名为中原野战军,刘、邓仍为司令员、政委。
从1948年2月至7月,在中原战场上,我中野、华野两支劲旅,互为犄角,运动作战,歼敌20余万,解放了洛阳、开封、襄樊等重要城镇,开辟了广阔的新解放区。
在此期间,作为中野的政治委员,邓小平在参与重大军事行动决策的同时,还以很大的精力投入到新解放区的土改、整党、工商业政策的执行等项工作中。
1948年5月25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了《一九四八年的土地改革工作和整党工作》的指示,发向全党。
是年6月6日,邓小平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结合中原地区的实际情况,起草了《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土改与整党工作的指示》(后简称《六六指示》),提出了许多切合实际的重要意见,受到党中央和毛泽东的高度赞赏。
邓小平将《六六指示》上报中央审批后,毛泽东于6月28日代中央复电,表示“完全同意”邓小平起草的中原局的指示意见,并将中原局的这个文件转发给各中央局、分局、前委。
尤其让人惊奇的是,毛泽东在邓小平的《六六指示》上,亲笔增写了两段重要文字。
一段是充分肯定中原局的成绩。毛泽东增写道:
不但如此,由于我们的进军吸引了大量敌人到中原方面,这样就从根本上破坏了敌人将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企图彻底摧毁解放区的反革命计划,而将战争引向了国民党统治区域,不但保存了原有解放区的基本区域,而且使我各路友军在山东,在苏北,在豫北,在晋南,在西北,在东北等地顺利地歼灭了大量敌人,恢复了广大失地,使全局都转入了攻势,我们的辛苦并不是白费的。
另一段文字还是加重肯定中原区的成绩。毛泽东增写道:
我中原全党同志必须对于上述各项成绩有足够的估计。如果在指出自己工作中的错误和缺点之后就忘记了自己工作的成绩,忘记了最主要的一方面,忘记了我们据以前进的基础,好像我们什么事情都做错了,并因此损害我们对于胜利的信心,那就是完全不对的,那就是右倾机会主义的观点。
毛泽东亲笔增写的这两段文字,凝聚了对邓小平的高度信赖与深情!
毛泽东在转发邓小平的《六六指示》后,又在给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胡乔木等人的信中说:
中原局指示可以发给中原以外各中央局、分局、前委……有了中原局这个文件,中央就不需要再发这类文件了。
毛泽东后来还说:
书记在前线亦是可以做报告的,邓小平同志在大别山那样紧张的环境亦做了几次很好的报告。
毛泽东对邓小平的赞赏,由此可见一斑!
第四部分 决战决胜龙吟虎啸第33节 军委和毛泽东确定
1948年秋,全国解放战争的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是年8月初,蒋介石在南京召开“军事检讨会”,面对国民党统治的颓势,承认说:“就整个局势而言,则我们无可讳言的,是处处受制、着着失败。”他斥责许多高级将领“精神堕落,生活腐化”,要求“振作军心”,以使“军事转危为安,转败为胜”。会议决定将作战重点置于黄河以南、长江以北地区。
同年9月上旬,毛泽东在西柏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是党中央撤离延安后到会人数最多的一次中央会议。邓小平、陈毅也参加了这次会议。
西柏坡会议在军事上提出的战略任务是:建设500万人民解放军,在从1946年7月算起的大约五年左右时间内,歼敌正规军500个旅(师),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会议指出,现在战争进入第三年,这是争取五年胜利中关键的一年。
会议结束后,邓小平、陈毅准备返回中原前线,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亲自为他们送行。
毛泽东对邓小平说:
“我们每年见一次面,每年都有很大的变化。我们明年见面时,全国的形势一定比今年更好!”
邓小平回答说:
“主席、中央看得远。我回去后要和伯承同志很好地研究一下,我们应当发挥更大的作用。主席、中央给我们的任务,我想一定能够完成。”
周恩来说:
“你们的位置太重要了,要靠你们去消灭国民党蒋介石的命根子,消灭他的主力部队,还要去剿蒋介石的老窝呢!”
邓小平笑道:
“希望这一天能早点到来。”
陈毅也回答说:
“我们的本事就是一条,坚决完成主席、中央交给的任务!”
朱德幽默地说:
“完不成任务,就打你这胖子的屁股。”
陈毅笑道:
“总司令还没有打过我的屁股,我想我们不会挨打。希望下次见面时,能在你家吃到四川腊肉。”
朱德笑道:
“好啊!我给你把四川腊肉准备好,到时候你就来吃吧。”
……
一场大战——淮海战役,已准备在即。
西柏坡会议结束后不久,9月24日,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政委粟裕,就致电中央军委、华东局、中原局,正式建议“进行淮海战役”,认为战役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攻占两淮(淮阴、淮安);第二阶段攻占海州、连云港。翌日,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立即批准了华东野战军进行淮海战役的建议。
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的复电称:“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
10月11日,毛泽东代中央军委起草并下达了《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提出了淮海战役分三个阶段进行的具体构想和兵力部署。
在淮海战役发起前,乘敌黄维兵团深陷桐柏山区、西面兵力单薄之机,中原野战军主力在陈毅副司令员、邓小平政委率领下,进攻中原重镇郑州、开封。毛泽东和中央军委于11月1日致电陈、邓、粟并中原局、华东局,指示郑州、开封“整个战役统一受陈邓指挥”。10月21日和24日,中原野战军主力相继攻克郑州、开封。这时,刘伯承、邓子恢、李达等率中野一部留在豫西,指挥部队紧紧地揪住白崇禧集团的尾巴,牵制、抑留该集团于豫西地区,不让他卷到徐州去,以配合华野在徐州包围黄伯韬兵团。不久,刘伯承等率部东移,与陈、邓会合。
随后,中野乘胜东进,与华野相互配合,投入淮海战役。
邓小平后来回忆说:
“淮海战役是二野、三野联合作战,用毛主席的话说,二野三野联合作战,不只是增加一倍两倍的力量,数量变,质量变,这是一个质的变化。”
11月6日,淮海战役第一个阶段作战——徐州地区围歼黄伯韬兵团的战斗开始了。我军于11月16日攻克宿县,切断徐蚌线,提前完成了对徐州这个“十字架”的战略包围。这时,刘伯承对邓、陈幽默地说:
“蒋介石是信仰上帝的,他终将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为了加强对淮海战役的领导,毛泽东和党中央于11月16日作出决定:成立淮海战役总前委,由邓小平任总前委书记,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为委员,“由刘、陈、邓三人为常委临机处置一切”。总前委统一指挥中野、华野作战。
毛泽东在为中央军委起草的电文中,指出:
中原华东两军必须准备在现地区作战三个月至五个月(包括休整时间在内),吃饭的人数连同俘虏在内将达八十万人左右,必须由你们会同华东局,苏北工委,中原局,豫皖苏分局,冀鲁豫区党委统筹解决。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望从这个观点出发,统筹一切。统筹的领导,由刘、陈、邓、粟、谭五同志组成一个总前委,可能时开五人会议讨论重要问题,经常由刘陈邓三人为常委临机处置一切,小平同志为总前委书记。
以邓小平为首的总前委,是淮海战役的最高领导决策机构。
这是毛泽东和党中央对邓小平的最大信任!
第四部分 决战决胜龙吟虎啸第34节 毛泽东盛赞“淮海战役打得好”
中原逐鹿,鹿死谁手?
中国革命的辉煌战史表明:蒋介石这只鹿,最终死在共产党之手,死在毛泽东之手!
毛泽东亲自决策、邓小平等人精心组织的淮海战役,就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史上的“捉鹿”奇观。
是年11月6日,震惊中外的淮海战役开始了!
淮海战役是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进行的。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决战中历时最长、规模最大、歼敌最多的一个大战役。
国民党军参战的是以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副总司令杜聿明为首的黄伯韬、黄维等五大兵团,共计80万兵力。其中,大多是国民党军的主力和精锐部队,谋士成群,战将如云。
人民解放军参战的是中原、华东野战军及晋冀鲁豫军区的地方部队,共60万人。
国共双方的兵力对比是3∶2,敌强我弱。
可是,不容忽视的是,我军后面还有500万民工的支援,形成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从11月6日至22日,为战役第一阶段。战役拉开后,华东野战军以七个纵队分割包围黄伯韬兵团,以八个纵队阻击援敌李弥兵团。8日,国民党第三绥靖区副司令官何基沣、张克侠(二人都是中共秘密党员)率部三个半师23000人在台儿庄、贾汪地区起义,从而使徐州东北大门洞开。我军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将黄伯韬兵团的五个军包围在新安镇碾庄,经12天激战,将敌全歼,黄伯韬兵败自戕。与此同时,中原野战军完成对徐州的战略包围。
从11月28日至12月15日,为战役第二阶段。黄伯韬兵团被歼后,黄维兵团风尘仆仆地从河南远道赶来增援。总前委抓住战机,以中原野战军为主力,将黄维兵团围在宿县的双堆集地区。蒋介石决定放弃徐州后,我军乘势发起攻击,全歼黄维兵团、孙元良兵团,黄维被俘,孙元良化装潜逃。
从12月15日到翌年1月10日,为战役第三阶段。全歼黄、孙兵团后,我军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养精蓄锐,于1949年1月6日对杜聿明部发起总攻,仅4天时间,就全歼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10个军,杜聿明被俘,邱清泉毙命,李弥潜逃。
至此,淮海战役以大获全胜宣告结束。
淮海战役历时66天,歼敌55万,战果累累,惊天动地,是中外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辉煌战例。斯大林在听到淮海战役胜利的消息后,惊喜、激动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写了一行字:
“奇迹!真是奇迹!”
淮海战役的胜利,使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基本上获得解放,使国民党蒋介石的统治中心南京、上海直接暴露在人民解放军的铁流面前,从而为解放大军渡江作战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以邓小平为书记的总前委,在淮海战役中起了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他们根据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战略意图,对整个战役作了周密的计划和部署,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随机应变,捕捉战机,发挥了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观。
毛泽东对以邓小平为首的总前委的卓越指挥给予了高度评价,多次说淮海战役“是一个伟大胜利”,是“具有全国意义的伟大战役的胜利”,后来曾亲口对邓、刘、陈说:
“淮海战役打得好,好比一锅夹生饭,还没有煮熟,硬被你们一口一口地吃下去了。”
总前委是淮海战役的统帅部。这个统帅部是以邓小平为头,以邓、刘、陈三人为常委的。这三个领导人,既是亲密战友,又是四川老乡。三人风格不同,性情各异,爱好也不一样。可是,相处得却非常融洽,非常和谐,在战场上有口皆碑,传为佳话。
三人中刘伯承年纪最大,时已56岁。他持重老练,和蔼慈厚,举轻若重,思辨周密,素有“常胜将军”之称。在进军大别山时,他就预言:“中原逐鹿,鹿必将落入我南线解放军之手!”淮海一战,果真如此。他喜欢看书,战事再紧,每天清早还要学习俄语。他对邓、陈二人,非常尊重、关心,每当炊事员给他端来什么好吃的,他都要问:“邓政委